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长春版)课件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长春版)课件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长春版)课件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长春版)课件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长春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长春版)课件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安全:勤加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免疫病菌。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当代十大可积极发明没有一项是属于中 _,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到xx年才有一个。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仍然很突出,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这篇课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重点字词。 丁肇中埋没彷徨 3、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正心:心要端正 齐家: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修身: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4、看到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研读课文 1、速读课文,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五、总结与反思: 1、导入还可更震撼,更引发思考。 2、在议论文结构分析的语言整合上,同学们不太直观,自己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轮廓,需反思检讨。 3、在论证方法和作用上,明确举例论证,但道理论证却很模糊,需强化 第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点 1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 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 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 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 与方法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 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 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 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 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导语。 1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 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 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提纲。 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 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 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 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确。 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 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 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2 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 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讨论练习二。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 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 点。 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xx-06-09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 特级教师讲座 教师讲堂 教师讲堂 强化复习 高一特级教师讲堂 教师讲堂 强化复习 考作文 林斌讲完形填空 英语写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 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 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大全 语文教学视频大全 试题大全 中必修教案 中选修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中必修教案 中选修教案 中语文教案 中必修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案 中必修教案 中选修教案 中必修教案 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中语文教案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