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信息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_第1页
广东省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信息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_第2页
广东省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信息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_第3页
广东省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信息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_第4页
广东省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信息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信息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 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悼念/ 桂棹 瞥见/蹩脚 揠苗助长/偃旗息鼓B陨石/ 殒命 房檩/ 仓廪 无稽之谈/缉拿归案C混沌/ 馄饨 伶俜 /聘礼 稗官野史/不无裨益D镂刻/ 佝偻 敛裾/ 潋滟 不可估量/ 量体裁衣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网络谣言滋生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因此,及时公布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急不可待。当然,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视听。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A.滋生 B.急不可待 C.以讹传讹 D混淆视听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B. 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C. 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D. 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4用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打个比方,学习有点像风,我们肉眼看不见风,而是根据刮风的结果(如树枝摇动)来判断风的强度的。 同样,我们也只能通过测量学习的结果来判断学习是否发生以及学习的性质。 正因为如此,学习与成绩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性。 也就是说,学习本身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我们能够测量的只是学习结果。 学习是一种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事情。 A. B. C. 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 贡 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诚:果真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分)二三子何为莫出 窃为王危之子胥以谏死 重宝以说其心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其志欲之而畏越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待我伐越乃可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分)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分)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吴 王 果与 齐 人 战 于 艾 陵 大 破 齐师 获 七 将 军 之 兵 而 不 归 果 以兵 临晋与 晋 人相遇黄池之 上 吴 晋 争 强 晋 人 击 之 大败 吴 师 越 王 闻 之 涉江 袭 吴 杀 夫 差 而 戮 其 相破 吴三年东向 而霸。(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注】作者曾因事罢官,流放远地。秦城指长安。(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4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2)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白居易琵琶行)(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为什么需要哲学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西班牙)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的答案。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联系起来?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种意识: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如数学家会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反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因为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哲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统。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E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是培养问题,突出问题的本质,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F哲学家决不能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13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C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14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3分)1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为什么需要哲学”这一问题的?请简要概括.(5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 -19题。 劳 动 韩少功 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刺,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刺,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钯头挖伤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痴,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一个晚上是怎么入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两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 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恶梦还是听到一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的声音。 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对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经预言:将来的人类都形如章鱼,一个过分发达的大脑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细弱的游须,只要能按按键盘就行。我暂不怀疑键盘能否直接生产出粮食和衣服,但章鱼的形象至少让我鄙薄,一台形似章鱼的多管吸血机器更让我厌恶。这种念头使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钯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洌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从这一天起,我要劳动在从地图上看不见的这一个山谷里我们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我们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 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选自山川入梦,有删改) 16作者三十多年前垦荒时对劳动满含“恐惧”,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17第六段一句“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作者为什么现在要“怀念劳动”?(5分)18文末作者描写了自己“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开心”的?试作简要赏析。(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王 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经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立起的鹰钩鼻。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集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摸摸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托马斯接到瑞德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他获奖了。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德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从1955年,24岁的托马斯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便技惊四座,思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德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瑞德文学院的颁奖词称: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德,犹如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他曾对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诗人李笠说过,他的写作受日本俳句的影响,而俳句是从中国古代诗歌滋生出来的。所以,他对东方文化一直有强烈的兴趣。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诗作品并不多。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经历7年。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他的诗已被译成50多种语言(仅英文就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一年最多写三首诗,作为诗人,极其罕见,需要怎样沉得下心,静得住气?在一个如此浮躁的时代,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难怪中国的诗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了,难怪人们感叹中国为何不能出现伟大作品了。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这富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可惜,1990年的一次中风导致他右半身瘫痪,等到2001年再次访华的时候,他不仅拄上了拐杖,就连说话也含混不清了。 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有放弃创作,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却另有打算,他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那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来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斯最爱的地方。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木,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书。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选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27期,有删改) 【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曾修读过诗歌、文学史等课程。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19文章第一段中对环境的描写和第二段中对记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0这篇新闻报道,介绍了托马斯的诗歌创作哪些特点?(5分)21结合本文的创作意图谈谈,托马斯“一年只写三首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6分)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条信息: 第二条信息: 23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应用会话要求能根据对象恰当地使用语言,能根据场合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有礼节有分寸的话语。(每题2分,共6分)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丈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人家的东西很好但太贵,不想买,而人家依然热情地给你推销,你可以委婉地对卖东西的说: 。 一陌生人说话绝对片面,观点言辞偏激,还征询你的看法,你应该这样对他说: 。一天早晨,一位英国妇女在中国公园里遇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看见他长长的白胡子,就走上前用汉语客气地问道:“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看她,转身对周围的人有点生气地说:“您瞧,她问我几岁啦!几岁啦!”这位年轻的英国妇女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话会引起对方这样的反应。后来她才知道产生误会的原因:她用这句话问一个小孩的年龄是对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她应当问:“ ?”或“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这三行字出自一位深山少年之手,字迹歪歪扭扭,写在一块手绢大的石板上。石板倚靠着的窗台上堆满了破铁桶和山药干。 细读这三行文字,我们可感受到少年复杂真实的内心困境: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严酷现实中的挣扎;有向善的尊严,有对自我的拷问,但如何走出才是最大的学问。 请根据上述材料,以“走出困境”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自叙经历,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广东省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信息试卷答案1B A悼念(do)/桂棹(zho)瞥见(pi)/蹩脚(bi) 揠苗助长(y)/ 偃旗息鼓(yn )B陨石(yn)/殒命(yn)房檩(ln)/ 仓廪 (ln) 无 稽之谈(j)/ 缉拿归案(j) C 混沌(dn)/ 馄饨(tun)伶俜(png)/ 聘 礼(pn) 稗官野史(bi)/ 不无裨益(b) D镂刻(lu)/佝偻(lu) 敛 裾(lin)/ 潋滟(lin)不可估量(ling)/ 量体裁衣(ling) 2答案:B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不当。形容时间急迫应用“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 (A.繁殖、生长出来。C. 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D. 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3. (3分)C 【解析】A. 成分赘余。可删去“联手”。B. 表意不明。“第一批传承人”有歧义。D. 语序不当。应为“将在全国试行”4A(阐述学习与测量的关系,打比方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有总一分一总的逻辑顺序)5(置:放弃。)6(而:连词,都表转折。为:介词,因介词,替。以:介词,因连词,表目的。乃:副词,于是副词,才。)7(这不是“道理”,而是应对“已加鲁”的方法。这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这只是叙事,而非“道理”。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君出兵的大道理。)8D(“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无中生有)9(1)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分。每错断、漏断三处扣分。)(2)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分。“是”分,“过”分,大意对分。)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或:名义上是让诸侯追随您讨伐齐国)(分。“空”分,补出省略成分“越王”分,“名从诸侯以伐也”大意对分。)【参考译文】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鲁国弱小,吴国强大,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 您就率兵迎击他们。”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 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炼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 让他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来攻打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越王清除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像这样, 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 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 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 太宰伯嚭当权, 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 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 就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 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 让他共同攻打它,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 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子贡回来向吴王汇报了情况,吴王大喜, 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 劝说晋君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君同意了他的意见。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 大败齐军, 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 果然调兵开赴晋国, 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 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 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 就渡江袭击吴军。后来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攻破吴国三年后, 越国成为东方霸主。10 (1)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2)可以有两种答案: 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11(1)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娥眉巅。(2)独留青冢向黄昏。艰难苦恨繁双鬓。(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2、【答案】D、F。D.原文是“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F.“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可以采用,只是不能停留在照搬这一层次。因为“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A见第3段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B、见第4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对这个句子进行压缩就知道B是正确的。C见第3段“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E见第4段“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答对1个得2分,答对2个得5分)13、【答案】C。第4段“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而“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合起来的意思是科学在研究问题时是强调客观,而哲学则是强调自己的思考,追问其意义。“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14、【答案】(1)科学试图从客观化角度解释事物,哲学则是强调思考事物的意义。(2)科学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哲学则是进行不断的追问。(3)科学可以直接利用已有成果,哲学不能满足于已有成果。(每点均必须涉及科学哲学的特点,答对一点1分。设若只涉及一个方面,则给0.5分,总分时可以四舍五入。)15、【答案】(1)哲学思考我们所知的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使得我们知道能够或应该怎样去做;(见第()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