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_第1页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_第2页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_第3页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_第4页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 正弦定理是解决斜三角形问题及其应用问题(测量)的重要定理,而证明它们的方法很多,展开的思维空间很大,研究它们的证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验数学的探索活动过程,也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质量要求和学次,进行适当的选择。 正弦定理的内容: 在?ABC中的三边和三角分别是 a sinA=b sinB=c sinC:a,b,c和A,B,C则: 一向量法 证明:在?ABC中做单位向量 i?AB?i?(AC?CB) |sinA?|i|CB|sinCi AC,,则:?c sinC a sinA? :bsinBa sinA?b sinB?c sinC 同理可证:即正弦定理可证 证明:在?ABC中做高线CD, 则在Rt?ADC和Rt?BDC中 CD=bsinA, CD=asinB 即bsinA=asinB a sinA=b sinB,同理可证:ac sinA=sinC, 即正弦定理可证 三外接圆法 证明:做 ?ABC的外接圆O,过点C连接圆心与圆交于点设圆的半径为R ?CAD为Rt?,且b?RsinD,且aD?B b?2RsinB,即b sinB?2R 同理:ac sinA?2R,sinC?2R ac sinA?b sinB?sinCD,连接AD, 四面积法 S?ABC?12bcsinA?1 2 a sinAabsinC?b sinB12?acsinBc sinC正弦定理可证: 正弦定理的证明解读 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 曾艳 一、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asinB,CD?bsinA。 由此,得 a sinA ? b sinB , c 同理可得 c sinC ? b sinB ,D B b a 故有 a sinA ? b sinB ? sinC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作AB边上的高,交AB的延长线于点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得 a sinA ? ?asin?CBD?asin?ABC ,CD?bsinA 。由此, B D b sin?ABC , 同理可得 c sinC ? b sin?ABC 故有 a sinA ? b sin?ABC ? c sinC . a ? 由(1)(2)可知,在?ABC中, b sinB sinA ? c sinC 成立. 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a sinA ? b sinB ? c sinC . 1用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来证明: 实际应用问题中,我们常遇到问题: 已知点A,点B之间的距AB|,可测量角A与角B, 需要定位点C,即: 在如图ABC中,已知角A,角B,ABc, 求边AC的长b 解:过C作CD?AB交AB于D,则 AD?osA DC? BDtanC ? csinAsinCcosC ? csinAcosC sinC b?AC?AD?DC?osA? csinAcosC sinC ? c(sinCcosA?sinAcosC) sinC ? csinBsinC 推论: bsinB ? csinC bsinB csinC 同理可证: asinA ? 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已知ABC,设BCa, CAb,ABc,作ADBC,垂足为D.则RtADB中,sinB? 1ADAB21 ,AD=ABsinB=csinB. 12acsinB12 1 12 SABC=a?AD? 2 .同理,可证 SABC=absinC? 2 12c acsinB? bcsinA. B SABC=absinC? bcsinA? .absinc=bcsinA=acsinB, C ?sinBb D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sinCsinAa .即 asinA ? bsinB ? csinC . (1)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则j与AB的夹角为90-A,j与CB的夹角为90-C.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C?CB?AB, 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的数量积运算,得到j?(AC?CB)?j?AB 由分配律可得AC?j?CB?j?AB. B |j|Cos90+|j|Cos(90-C)=|j|Cos(90-A).j asinC=csinA. asinA ? csinC . AC 另外,过点C作与CB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与AC的夹角为90+C,j与AB的夹角为90+B,可得 csinC ? bsinB . (此处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防止误解为j与AC的夹角为90-C,j与AB的夹角为90-B) asinA ? bsinB ? csinC . (2)ABC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90,过点A作与AC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A 与AB的夹角为A-90,j与CB的夹角为90-C. CB=jAB,由AC?CB?AB,得jAC+j j 即aCos(90-C)=cCos(A-90),asinC=csinA. asinA ? csinC A B 另外,过点C作与CB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与AC的夹角为90+C,j与AB夹角为90+B.同理,可得4.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 bsinB ? csinC . asimA ? bsinB ? csinC 在ABC中,已知BC=a,AC=b,AB=c,作ABC的外接圆,O为圆心, 连结BO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90,C =B,sinC=sinB=sinC?sinB?同理,可得 asinA asinA ?2R, bsinB ?2R c2RcsinC .?2R csinC ?2R . . asinA ? bsinB ?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我们得到等式 ? bsinB ? csinC . 二、剖析四种证明方法的本质联系 虽然正弦定理的有四种证明方法(也可以看成5种,对于第一种证明方法也可以用向量的形式来表示,可以看成向量CA、向量CB在向量CD方向上的投影相等),虽然每种证明方法都用不同的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证明了正弦定理,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一条纽带一直联系在正弦定理的各种证明方法之间,可以说每一种证明方法离开这条纽带都是没办法成立的,这条纽带就是:直角三角形思想。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法(在正弦定理的第一种证明方法中,用到的就是最基本的通过三角形作高把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第二面积法,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低乘高,也是把一般的三角形问题转化为垂直关系来研究。第三种向量法用到的也是向量的垂直关系。第四种外接圆法也借助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 90 这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余弦定理的平面几何证明 方法,也是利用三角形做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来证明;在没学正余弦定理之前,学生直接利用初中的知识来解斜三角形,也是转化成直角三角形来解。从这其中我们可以发现直角三角形它那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所以,我觉得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法的本质联系就是:直角三角形。 其实,研究正余弦定理就是为了解斜三角形,在没有正余弦定理之前,我们只能够解直角三角形。而正弦定理的发现也是借助于直角三角形,通过直角三角 形边角的关系发现了正弦定理。而我们要证明正弦定理必须得借助已经学过的知识,而在没有学习正余弦定理之前,我们仅能解得就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正弦定理的各种证明方法都是通过建立构造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之上,所以正弦定理的各种证明方法都会或多或少的借助“垂直”的关系。 三、我对正弦定理证明的一点想法 1、对于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法,我认为作高法和面积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因为正弦定理的发现也好,或是初中同学们对三角形的认识也好,对于一般三角形问题通过作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所以接受起来特别的容易,所以用作高来证明正弦定理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方法。而有了作高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后,要用面积法学生接受起来也就不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低乘高,所以作出三角形的高以后,通过老师的恰当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低乘高,从而也就较容易接受和掌握面积法证明正弦定理。而对于向量法证明几何问题学生相对比较生疏,所以不容易马上联想到,那么接受起来也就没有前面的方法那么容易。所以,我觉得向量法是四种方法中学生比较不容易联想到的一种方法。 2、对于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法,没有必要让学生全部掌握,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即可,但是,不管我们要选择那一种证明方法,都必须设置相应适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能理解定理的证明,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针对几种证明方法谈谈我自己的教学活动上的一些想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要通过做高来证明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在讲定理之前一个斜三角形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做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例 如:已知?ABC中,c?10km,A?45?,B?105?,求边b和边a的长。 学生通过对这个三角形的求解过程会发现斜三角形 问题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求解。那么通过直角三角形推导出正弦定理需要证明在锐角三角形和 直角三角形中是否成立的时候,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斜三角形可以通过做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做高法证明正弦定理就很容的被学生接受和掌握。而有了做高法做铺垫,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低乘高,从而引出面积法证明正弦定理,并能得到三角形ABC的面积 S? 12 absinC? 12 bcsinA? 12acsinB 。 bsinB csinC 如果要用外接圆法来证明正弦定理,我觉得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入手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正弦定理 asinA ? ? 等于一个常数,那么这个常数是 什么呢?它和三角形ABC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直角三角形(C=900)中有 asinA ? bsinB ? csinC =c,这个常数刚好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从而可以引导 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就是其外接圆的直径,从而引出外接圆法证明余弦定 理,并得到 asinA ? bsinB ? csinC ?2R 对于要用向量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我觉得设置这样的几个问题可能效果也不错。问题1: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当中,还有那些知识是和长度、角度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学生马上会想到向量的数量积)问题2:在三角形ABC中,如果把三条边用向量来表示,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会联想到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问题3:如何用向量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呢?(学生可能不会马上想到,那么可以再设置一个问题)问题4:从前面学过的证明方法会给你什么启示吗?(我觉得做高法这个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基本上老师都会讲,所以学生在做高法的引导下对于做垂直向量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有了这四个问题做铺垫,那么对于利用向量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难。 从教学实际上来看,学生求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我们可以从知识的最近生长点(三角变换与解直角三角形)来引入解斜三角形,可能证明1并不是最简单的证明,但它扎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正弦定理最终是为解三角形实际问题服务的,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正是基于从这个角度的思考,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引入,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用1此入问题,用向量法证明。 以上就是我对正弦定理的证明的一点想法,我知道很多老师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更好的设计和想法,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批评和指正 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C 有CD?asinB,CD?bsinA。 由此,得 a sina sinA ? b sinB,? 同理可得 c sinC ? b sinB ,A D B b 故有 ? b sinc sin.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作AB边上的高,交AB的延长线于点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CBD?asin?ABC,CD?bsinA 。由此,得 a sinA ? b sin?ABC,? 同理可得 c sinC. c sinC ? b sin?ABC a 故有 a sinA b sin?ABC ? 由(1)(2)可知,在?ABC中, a sinA ? b sinB ? c sinC B D 成立. 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a sin? b sin? c sin. 1用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来证明: 实际应用问题中,我们常遇到问题: 已知点A,点B之间的距AB|,可测量角A与角B, 需要定位点C,即: 在如图ABC中,已知角A,角B,ABc, 求边AC的长b 解:过C作CD?AB交AB于D,则 DC? AD?osA BDcsinAcsinAcosC ?sinCtanCsinCcosC b?AC?AD?DC?osA? bc ? sinBsinC csinAcosCc(sinCcosA?sinAcosC)csinB ? sinCsinCsinC 推论: 同理可证: abc ? sinAsinBsinC 2. 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已知ABC,设BCa, CAb,ABc,作ADBC,垂足为则RtADB ADA 中,sinB? AB 111 1 SABC=a?AD?acsinB同理,可证 SABC=absinC? bcsinA 2222111 SABC=absinC?bcsinA?acsinB C D 222 sinCsinAsinBabc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即. cabsinAsinBsinC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1)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则j与90-A,j与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 B 的夹角为 ?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