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试题-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试题-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试题-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试题-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试题-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试题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2017 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成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燃冰被誉为“绿色能源”B可燃冰储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能源C通常状况下,天然气和水就能结合成可燃冰D可燃冰外形像冰,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2 .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气体能灭火,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B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不溶于水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有毒D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3 .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B氧化钙可用于食品干燥剂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C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D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4 . X、Y、Z、M、Q为生活中常见物质。Q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X为呼吸作用的产物,M是一种有毒气体,Z常温下为液体。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转化关系及反应条件未标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X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物质M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Y 中有3种元素DQZ的反应类型一定是化合反应5 . 下列知识点归纳全部正确的是A性质与用途B组成与结构N2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在实验室中干燥氨气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O与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钠元素与氯元素的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核内质子数不同C消防与安全D生活与健康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应先做灯火实验存放易燃物时,不能堆放的过高过密发现燃气泄漏,应及时打开排气扇霉变的大米不能食用多吃加碘盐以预防甲状腺肿大重金属盐中毒可及时服用大量牛奶解毒AABBCCDD6 . 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论是风力发电还是火力发电,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PM2.5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C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D“无磷洗涤剂”的推广使用,不能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7 . 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其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8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B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碱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9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可用于净水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C液氮可用作冷冻剂D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10 . 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11 . 下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水电解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溶液均采用氢氧化钾溶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电解系统的正极上得到的气体能供给呼吸B水电解系统实现由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C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氢氧化钾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D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自于水12 . 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一氧化碳气体,最好的方法是:( )A使气体通过灼热的焦炭B使气流缓慢的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C使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D通入氧气流点燃13 .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14 . 你认为下列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A冬天,某村有一家人关门闭户在家烤火,导致全家煤气中毒B某地有个神秘的“死亡谷”,野兔和狗等低矮的动物走进去常会窒息而死C有人声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添加少量,就能将水变成汽油D有人因误服假酒而导致中毒死亡15 . 下列关于资源和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煤、石油、沼气、风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B氢气燃烧后不污染空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C在金属资源中,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也是保护化石燃料和金属资源的表现16 . 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B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C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D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17 . 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BCD18 . 四位同学在一起讨论某种物质,请根据他们的讨论判断该物质是( )ACH4BCOCC2H5OHDH219 .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B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D用灯火检验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超标20 . 下列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宏观变化,本质上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结果B外界条件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物质发生变化时,微粒之间一定发生了相互作用,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D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二、填空题21 .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造成三十多位消防员牺牲。“火”对人类是把双刃剑,用好造福分类;失控祸害人类。通过此事件谈谈“火”的问题:(1)调查发现引起火灾的原因是雷击引燃树木,雷击引燃火灾的原因_。(2)火灾现场风势增大转向,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4)专家分析,造成消防员牺牲的元凶不是大火本身,而是“爆燃”瞬间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有毒物质使消防员中毒昏迷死亡,写出其中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5)为避免火灾发生,在林场等场所要贴警示标志。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_。A B C D (6)国务院颁布了“防火防灾”的倡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有防火的意识,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防火建议_。22 . 能源是当今世界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1)化石燃料包括煤、_和天然气(2)煤燃烧时排放出多种物质,其中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_(填标号)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C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3)从环保角度看,汽油、酒精、天然气和氢气四种燃料中,最理想的燃料是_(4)偏二甲肼(C2H8N2)是飞船运载火箭所用的新型高能燃料偏二甲肼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它与N2O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是_23 . 一种溶液中可以含有一种或多种溶质。(_)24 .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_、_、_煤的主要成分中含有_元素,另外还含有少量_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_、_,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25 .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使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天然气和_。煤燃烧产生_(填化学式)气体会形成酸雨。(2)电池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与锂原子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的是_。(3)新能源汽车除了节约化石燃料外,其主要优点是_。26 .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相应的化学知识填空:(1)将少量白糖放入水中,一会儿就溶解了,说明微粒_。(2)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是利用_来吸附水中的异味。(3)为预防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常喝骨头汤等食物,补充人体需要的_元素。(4)古人在野外生火时常“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满足的燃烧条件是_。(5)多吃蔬菜、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人体所需要的_。(6)家庭中餐具有木筷子、塑料杯、不锈钢勺、瓷碗,其中用合成材料制造的是_。27 . 为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以优美的城市环境迎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北京市正在使用乙醇(C2H5OH)替代液化石油气作为公交车的燃料。(1)以前的汽车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举两例):_、_;(2)乙醇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是(填两点):_、_ ,因此乙醇又可称为“_色能源”;(4)为减少汽车的城市污染,请你提一条建议:_。三、简答题28 . 在庆典场合,经常看到漂浮在空中的气球,如果填充气球的气体是氢气,会存在一定危险。2019年广州商学院门口发生汽车爆炸事故,爆炸原因是车内装载了氢气球和氢气打气瓶,并且发生了气体泄漏,当用车钥匙遥控(通电)开车门时发生爆炸。(1)请解释爆炸的原因_。(2)现在一般用氦气来代替氢气填充气球,这一“替代”说明氦气具有哪些性质:_。四、计算题29 . 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安全气囊,其反应原理是在加热或撞击下NaN3迅速分解为金属钠和氮气。已知工业级NaN3样品中仅含有少量的Na2CO3,加热时Na2CO3不分解。现将14.0 g工业级NaN3样品在隔绝空气的环境中反复加热至恒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