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见自学听讲P169学科素养学习指导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及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膜电位的测量”及“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4.社会责任:运用神经调节的知识,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1.正确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正确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正确掌握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结合动作电位产生的模式图和突触模式图构建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传递过程模型,直观理解相应的考点。2.结合反射弧模式结构图构建反射弧模型,正确理解反射和反射弧。3.图解法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者比较如下:比较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区别形成过程先天具有的后天形成的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如信号刺激)神经联系永久性的(固定的)暂时性的(可变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举例吮吸、眨眼、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望梅止渴、老马识途、小狗算算术等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在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下,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2.反射弧的构成及功能(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各级中枢的功能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脊髓中的低级中枢相应器官、系统。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2.学习和记忆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易错点1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提示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尤其是对Cl-的通透性,从而使膜内外电位差加剧,则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易错点2误认为“形成了感觉”就是“完成了反射”提示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五部分)才能形成,感觉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三部分即可形成。易错点3突触小体突触提示(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易错点4误认为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时离子的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运输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Na+的排出是通过载体蛋白实现的,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易错点5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五个易误点1.误认为所有生物都有反射提示只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只有应激性。2.误认为所有反射都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提示只有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如下丘脑、脊髓等。3.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提示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若刺激强度过弱,则不能引起反射活动。4.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提示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这不是反射。5.误认为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提示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见自学听讲P170神经元的结构、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结构示意图如下:(2)神经元的种类与功能种类:根据神经元的机能,可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中间)神经元3种。功能: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4)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有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神经。2.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项目概念特点意义实例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学习过程、“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二者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如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3.反射弧(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4)反射发生的条件:完整的反射弧;有效的外界刺激。1.反射类型的速判法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生下来就有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形成的,则为条件反射。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通过神经节:通过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3.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组别电刺激部位及现象结论1刺激感受器,效应器无反应刺激传入神经,效应器有反应感受器受损2刺激传入神经,效应器无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有反应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3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无反应刺激效应器,效应器有反应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的接头部位受损4刺激效应器,效应器无反应效应器受损例1(2018年石家庄模拟)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传入神经B.若处受到破坏,刺激仍能引起的反射活动C.结构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刺激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 解析根据题图可以判定,是神经中枢,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是感受器,A项错误;若处受到破坏,刺激时,会产生具体效应,但是由于反射弧不完整,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B项错误;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项正确;刺激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有,即传出神经和效应器,D项错误。答案C例2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图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C.刺激图中任一部位,都不能引起反射D.图中表示当受到刺激而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解析题图所示反射弧的结构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另一端为传出神经,即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为感受器和效应器,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A项正确;受到刺激时,兴奋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使人体产生感觉,D项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项错误;反射活动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刺激任一部位,感受器都不能发挥作用,不能引起反射活动,C项正确。答案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2.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示意图(2)解读传导形式电信号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传导方向:兴奋区两侧未兴奋区。传导特点:双向传导。3.电位变化曲线解读由于细胞内外离子的差异及细胞膜上载体和通道的不同,导致细胞膜电位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由内负外正到内正外负的变化。(1)AB段: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协助扩散,不耗能),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BC段: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大量内流(协助扩散,不耗能),膜内外的电位出现反转,表现为外负内正。(3)CD段: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4)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细胞内的Na+泵出,将细胞外的K+泵入(两种离子均为主动运输,耗能),以维持细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测量方法 甲 乙(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上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2)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内)侧(如上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后面为该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示意图:2.膜电位变化的两个易错点(1)Na+浓度主要影响动作电位的大小,K+浓度主要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2)神经细胞膜内K+外流(顺浓度梯度)使膜外阳离子多于阴离子,从而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此时膜内的K+浓度仍高于膜外。同理,膜外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时,膜外的Na+浓度仍高于膜内。例3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C.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D.神经纤维的状态由图1中B转变为A的过程中,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解析图1中B为动作电位,相当于图2中C点的电位,A项错误;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则适宜条件刺激下,膜外钠离子内流量下降,造成动作电位偏低,故图2中C点下移,B项错误;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一定强度的刺激,而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C项错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外流,导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D项正确。答案D例4下列关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升高膜外钾离子的浓度,将会降低动作电位的绝对值B.静息电位仅由钾离子向细胞外扩散引起,与其他离子无关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引起钠离子内流,膜外形成负电位,这就是动作电位D.动作电位发生时,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转运方向相反,进出细胞的方式相同解析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适当降低溶液的钠离子浓度,会使进入细胞的钠离子减少而引起动作电位值下降,A项错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也不是与其他的离子无关,B项错误;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作动作电位,C项错误;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内流,但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D项正确。答案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与类型(1)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2)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B:轴突树突型,表示为C:轴突轴突型(比较少)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1)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2)不同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3)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4)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6)突触传递的方向:单向传递,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1.对神经递质的四点认识(1)产生: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2)释放:神经递质的分泌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与线粒体有关。(3)作用效果: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阳离子(如Na+)内流,则其可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阴离子(如Cl-)内流,则其可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抑制,即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变大。(4)作用后的去向: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酶分解或被突触前膜吸收重新利用,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2.突触和突触小体结构名称组成成分信号转变突触突触的结构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小体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电信号化学信号3.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高考中常以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对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情况做出判断以及原因分析的能力。重点应掌握以下几点:(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可能的原因有: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例5下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f为突触前膜,上面的褶皱是由释放神经递质形成的e属于内环境,当其中的蔗糖含量过低时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d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e处出现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A.B.C.D.解析图中f为突触后膜,而释放神经递质的是d突触前膜,错误;e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蔗糖含量不影响肌肉正常功能的发挥,而且动物组织液中也没有蔗糖,错误;d突触前膜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故e突触间隙处出现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正确。答案D例6下图中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丙图是乙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甲乙 丙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BAB.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C.丙图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丙图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解析根据丙图可知,神经递质由A侧的神经元释放,作用于B侧的神经元,因此可判断甲图中所示的兴奋传递方向是AB,A项错误。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乙图中的C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B项错误。丙图中的a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且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项正确。丙图的b是a的受体,如果a不能与b结合,则不能完成兴奋的传递,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答案C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3)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的中枢、 控制生物节律。(4)脑干:有基本生命中枢,如呼吸中枢等。(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划分言语区及受损病症联想记忆患病特征运动性言语区(S区)运动性失语SportS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自己不会讲话听性言语区(H区)听觉性失语HearH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能听懂别人发音,但不懂其含义视性言语区(V区)视觉性失语VisualV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写性言语区(W区)写性失语WriteW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1.H区听觉中枢,V区视觉中枢(1)H区是听觉语言中枢,不是听觉中枢,H区损伤后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能听得见),而听觉中枢受损后,患者听不见别人讲话。(2)V区是视觉语言中枢,不是视觉中枢,V区损伤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但看得见),而视觉中枢受损后,患者看不见东西。2.形成感觉产生反射大脑皮层是一切感觉(如冷觉、热觉、痛觉)的形成场所,但形成感觉并不等于产生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而感觉的产生并不需要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效应器参与,不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感觉的产生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3个环节,且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是在大脑皮层。例7右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C.兴奋只能由传递至而不能由传递至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解析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低级中枢反射的结果,不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完成反射;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和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向;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答案A例8(2018年武汉模拟)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解析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A项错误。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B项错误。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C项错误。排尿反射有两个中枢,低级中枢在脊髓,在婴幼儿时期控制排尿功能,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随着婴幼儿脑的发育,高级排尿中枢形成,脑与脊髓建立联系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从而控制排尿。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D项正确。答案D1.(2018全国高考)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K+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K+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Na+通道,使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内流,说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D项正确。答案D2.(2017年海南高考)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方式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缺氧时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减少,因而会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项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说明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项正确;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C项正确;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从而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完成兴奋的传递,D项正确。答案A3.(2018年海南高考)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蛀(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见高效训练P651.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解析听课时,学习和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有关,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A项正确;阅读是眼部感受器把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给大脑皮层,B项错误;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感知学习内容,并控制手部肌肉的活动,C项正确;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大脑皮层的S区和H区参与,D项正确。答案B2.(2018年泰安模拟)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处给予恒定刺激,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h浓度(mmol/L)处感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ms)处感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0.45.005.24A.图中与共同构成一个突触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是线粒体,A项错误;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B项正确;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明显影响,但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促进作用,C项、D项错误。答案B3.(2018年湖北新高考联盟)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的结构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解析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后在突触小泡中暂时贮存,A 项错误;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B项错误;Ach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进而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C项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据此并依题意可知,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项正确。答案D4.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ab段=bc段;图乙是图甲中的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b处,a、c处可在同一时刻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的内容物释放到中借助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兴奋从d到e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刺激c处,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解析由图甲可知,刺激b处可引起a、c处膜电位变化,但由于bc间有一突触,故a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c处的后变化,A项错误;为突触后膜,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中,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兴奋不会由d传到e,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c处,兴奋不会传到e,因而e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明显增强,D项错误。答案B5.吸食“笑气”会引发身体机能多方面紊乱。“笑气”即N2O,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其麻醉机制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进而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B.神经元中的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C.吸食“笑气”使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属于条件反射D.N2O引起麻醉的原因可能是影响了突触后膜上有关阳离子的内流解析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A项正确;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B项正确;吸食“笑气”使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不属于反射,C项错误;N2O引起麻醉的原因是阻断了突触后膜上的 “NMDA”受体,从而影响了突触后膜上钠离子的内流,D项正确。答案C6.下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1、2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A、B、C为突触,请据图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如果图中所示动作为踢小腿,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填字母)。(2)若刺激图中1处,图中伸肌,屈肌。(填“收缩”或“舒张”)(3)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不是阻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实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实验材料:略。实验步骤第一步:。第二步:。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解析(1)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表示静息状态,图中C处“-”表示抑制,而A处和B处“+”表示兴奋。(2)刺激图中1处,则兴奋由B处(兴奋性递质)传到伸肌使之收缩,由C处(抑制性递质)传到屈肌使之舒张。(3)1为传入神经,2为伸肌对应的传出神经,根据实验目的,药物的作用位置(B处和神经纤维2处)为实验变量,观察指标为伸肌是否收缩。作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要一致,将药物置于B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收缩;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不收缩。答案(1)C(2)收缩舒张(3)将药物置于B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将药物置于B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收缩;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不收缩该药物仅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7.(2018年绵阳模拟)-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作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局部麻醉药和-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解析据图2可知,局部麻醉药与Na+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Na+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A项正确;根据图1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Cl-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B项正确;神经细胞静息时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兴奋时的电位是内正外负,故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项正确;-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局部麻醉药不属于神经递质,D项错误。答案D8.下图甲是测量单一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实验模式图,R表示记录仪器,S是一个电刺激器;图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若将R放在2处,在4处用S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下列各组判断全部正确的是()。R指针是否偏转效应器是否发生反应是否发生反射A是否否B否是否C否是是D是是否解析图乙中,由3(神经节)和突触的结构特征可以判断1是感受器,6是效应器,在4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故2处不会有电位变化,即R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而效应器可以发生反应。由于反射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故该刺激产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活动。综上分析,只有B项正确。答案B9.(2018年洛阳质检)某研究员用图1装置测量神经元的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图2显示的是膜外相对于膜内的电位变化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a至b 段主要是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外流造成的将刺激点移到图1的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相反 A.B.C.D.解析 在静息时膜外是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如果是膜外相对于膜内的电位应是正值,故正确。钠离子内流发生在兴奋后,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应是图中的bc段,故错误。a到b段为静息电位,此时钾离子外流,而钾离子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故正确。刺激点移到图1的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是相同的,故错误。故选C。 答案C10.(2018年郑州月考)图A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B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1)在图A中,兴奋在处以形式传导,在处以形式传递。(2)若将药物放在处,刺激,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处,刺激,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有阻断作用。(3)在图B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填字母),若在体内,此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填“单向”或“双向”)的。(4)婴幼儿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却能主动控制排尿,这一事实说明。(5)在寒冷环境中,除通过神经调节减少热量散失外,在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6)图中所示调节方式与激素调节相比,反应速度,作用时间。解析 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表示传入神经,表示感受器,表示神经中枢,表示传出神经,表示效应器,表示突触结构。根据图B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1)是传入神经,兴奋在处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的,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外是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的。(2)根据题意,药物放在处不发挥作用,说明药物对神经纤维没有影响,而药物放在处则发挥作用,说明药物影响了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3)在神经纤维上,静息部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细胞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圆柱与圆锥试卷及答案
- soap书写原则课件
-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水平检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七年级上英语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初中数学新题库及答案
- Python少儿编程课件
- Python图像处理课件
- 食品安全知识网络培训课件
- 2025年带有函数的题目及答案
- 质量信息反馈管理制度
- 第02讲尺寸标注(课件)-2026年高考机械制图一轮复习讲练测
- 湖北校服采购管理制度
- 关于卫生院“十五五”发展规划(完整本)
- 邻里公用面积协议书
- 污水排污协议书
- 2025年职业指导师专业能力测试卷:职业指导师职业测评与职业发展
- 中级审计师考前必看试题及答案
- 《颅骨缺损修补术》课件
- 美术馆智能化建设技术方案
- 饲料采购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