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教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结绳记事、算筹等)。 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并会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算盘、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些计算工具。首先谁先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1.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2.出示课件,介绍古代计算工具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 2.介绍算盘的组成: 3算盘的两种功能: 4.练习 老师说数,请你拨,比比谁拨的快 2468 6890 5632 76890 3456 7894 20948 23098 (二)计算器的认识 1. 介绍功能键: On/c: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Off: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2.计算操作: 由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然后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课件出示:计算器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2639 3128 估算大约得几?怎样估算? 4.练习用计算器计算 637842365734 327180492 三、课堂作业 1、教材30页的第11、12题; 2、教材30页第13题看清要求在书上完成;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筹 算盘 计算器: On/c开和清除键 Off关闭键 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23-25页信息窗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学会使用计算器,会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利用计算器计算。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有关计算器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去过泰山的请举手。雄伟壮观的泰山是五岳之首,吸引了好多的中外游客。“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的旅游情况是怎样的呢?咱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泰山情境图)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教师板书问题: (1)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元? (2)“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共接待游客多少人? (小组讨论探究计算方法) 2.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对计算器你有哪些了解? (同位互相说一说) 3.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刚才的题目吗?(学生用计算器试算)(小组交流方法)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计算器计算?(列举实例) 三、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代表交流计算的方法,展台展示。(有笔算的、有计算器算的)问用笔算的同学有什么感觉?问用计算器计算的同学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想到用计算器算的? 小结:同学们已经发现在计算较大数目时用计算器算比较好,计算器有许多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板书: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补充计数器各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3.课件出示计算器图片,师生总结计数器各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4.小组代表交流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步骤。 5.使用计算器有什么优越性? 四、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概括总结: 1.计算器是一种运算快、操作简便的计算工具。由显示屏和功能键盘两大部分组成。 2.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时,每按一个键,一定要认真核对一下与屏幕上所显示的结果是否相符,以防止出错。 3.用计算器计算连加、没有括号的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按开机键接通电源,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数字键或运算符号键,最后按=键便会显示计算结果,用完计算器要按关机键关闭电源。 4.用计算器计算混合运算时,要考虑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5.简便的计算可以口算,计算器的计算有时没有人脑快,不要过于依赖它。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刚才同学们用计算器解决了两个问题,想不想用计算器再算几道题试试? 课件出示:7825-2138= 22639=83128= 2使用计算器有那么多优势,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次计算器pk赛。(出示) (1)分组赛一赛:同桌为一组,一人读数,另一人按键计算,看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1952764 8294319 6382817+38456 (2)同桌角色互换,比一比。 1468927598372918473173826 (3) 刚才的比赛中,有的小组很快,有的小组完成的就很慢,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不合作、不团结、不熟练?.)这说明一个道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之间一定要团结一致,相互合作。 3.介绍计算器发展史。 我们认识了计算器,也体会到了它的一些优点。你知道计算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课件出示发展史资料)介绍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后来又发明了“算盘”,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在美国诞生,有18000个电子管组成,重达30吨。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发展到了 _,随着升级换代,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全、体积越来越小,携带越来越方便、价格越来越低、应用也越来越广。 板书设计: 计算器的认识及简单应用 快速、准确 、方便 1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元? 125300007=1790000(元) 2. “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共接待游客多少人? 20840+71030+72860+13480=178210(人)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反思: (1)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充分借助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计算器。学生很乐意探究,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和谐活跃。 (2)认识计算器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旅游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本课选取了学生喜欢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门票收入为研究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深刻了解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利用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 同位、小组交流,培养了合作意识。 2.使用建议。 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不宜作过高的要求。 3.需破解的问题。 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接触计算器的种类也不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适当拓展认识范围和操作要求。 相关联接: 徐继凤 枣庄师范附属小学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学生汇报资料 随着数的产生,就出现了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收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并补充。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 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 _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老师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1、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图片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计算工具的演变是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的结果,凝聚着人类的心血和智慧。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算盘,算盘曾经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介绍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小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它具有很多优点,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历史是很辉煌的。做为中国人,应该为中 _智慧和勤劳感到骄傲。 ( 2计算器。 (1)算盘可以计算和计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器的使用更加广泛,下面我们来认识计算器。 (2)让学生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设计创新方案
- 化学工业危险品标签设计规定
- 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五篇
- 装修合同签订前合同争议解决方式及途径
- 离婚协议书撰写与共同子女教育权利义务分配合同
- 成年子女赡养责任划分与财产分割协议书
- 精装别墅产权互换及买卖合同协议
- 离婚协议书:安置房房产分割及共同债务处理
- 秀英区康安学校教师培训与发展项目合作协议
- 离婚子女抚养协议书范本:科学规划子女成长环境
- 肇庆端州正西社区评估报告
- 朝天椒栽培技术课件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后作业答案
- -首次执行衔接问题-行政
- 斯蒂芬金英语介绍
- 秋天的雨 省赛获奖
- JJF 1015-2014计量器具型式评价通用规范
- GB/T 8332-2008泡沫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水平燃烧法
- GB/T 38597-2020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
- GB/T 21073-2007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 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课件整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