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1页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2页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3页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4页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防患于未然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教学方法 调查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国每年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达十四五万名,被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近四万名。这些青少年,被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长大,正值青春年华,还没对父母、对社会作出有益的回报,自己的人生黄金时期就要在铁窗下度过,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那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 生1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他们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我们预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必须要学法、知法、守法。 生2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不单纯是不学法、不懂法,有很多是从小毛病开始,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导致违法犯罪。我们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小就做到有毛病就要克服,有错误就要改正,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师先请大家看一个小片段,这是一个苹果,请你观察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苹果逐渐溃烂)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答案就在今天这堂课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板书) 一、认清犯罪危害(板书)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板书) 活动一: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启示 活动目的 使学生认识任由违反纪律、一般违法,发展下去就会犯罪,增强防微杜渐意识。 活动准备 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并查寻相关事例。 活动过程 第一步:阅读课文中的材料后,结合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生1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如网吧、游戏厅中大量的凶杀、言情、电子游戏等精神垃圾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学生家长、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己放纵自己,产生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态,为了某些狭隘的目的,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生2要杜绝滑向犯罪的深渊,就必须力行“十戒”,预防犯罪。 什么是“十戒”呢?第一是戒“贪”、第二是戒“奢”、第三是戒“骄”、第四是戒“假”、第五是戒“黄”、第六是戒“毒”、第七是戒“赌”、第八是戒“惰”、第九是戒“散”、第十是戒“妒”。这十种需要“戒”的,都是同学们容易沾染的不良习惯、不好的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良习惯、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如果让它在你身上滋长、蔓延,或不能有效地远离它,那么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所唾骂的阶下囚。人们常说“科学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违法犯罪与否我认为也只有一念之差,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这个犯罪之“念”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同学们加强自身的修养,理解并确实做到“十戒”,时刻预防犯罪之“念”的产生,自然就能够预防犯罪。 相关资料链接 (多媒体显示) 师通过刚才的案例以及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第三步:学生举出类似事例。 (多媒体显示)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增强法纪观念,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2.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板书) 活动二: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活动目的 使学生充分认识犯罪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从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活动准备 阅读教材中小迪犯罪的案例,并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分组进行讨论,各组分别对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危害进行分析。 组1:虽然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子不教,父母之过。父母是预防子女犯罪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当好第一责任人,筑牢第一道防线,是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青少年犯罪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 教学设计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犯罪危害,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 2、能力培养目标: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要预防犯罪,增强自我防范的意识。 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流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知道了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PPT展示 【环节二】:1、新课导入我们刚刚一起回顾了有关法律方面的常识,我们已经知道,法律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在座的我们每一个人,你、我、他,我们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谁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我们要自觉的守法、护法,不能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来,可犯罪它是一朝一夕,一个偶然的瞬间就突然发生的吗,有这样一个成语:“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有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ppt 2、展示本课学习目标【PPT】 【环节三】一、认清犯罪危害 1观看药家鑫案件视频 (1)思考一:“药家鑫”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哪些危害? 小组讨论回答,【PPT】展示 (2)思考二: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讨论回答, 【PPT】展示 (3)实际运用:看课本案例结合教材第95页“小迪的故事”并思考: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小组抢答 (4)看视频:思考三:视频中的这伙“少年抢劫嫌疑犯”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14岁。有同学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 小犯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小组抢答,学生共同朗读课本内容。 【环节四】看课本陈某案例【PPT】展示根据划线的内容,你能指出哪些是违纪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小组讨论:陈某作为好学生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PPT】展示 【环节五】看课本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回答1、国家制订和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是什么? 2、国家制定和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用是什么?小组抢答 【环节六】看相关链接:分清哪些是不良行为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学生举手回答 实际运用:填写课本97页表格并思考讨论如何矫治未成年人一些不良行为?学生讨论后回答 【环节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