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_第1页
非典型肺炎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_第2页
非典型肺炎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_第3页
非典型肺炎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_第4页
非典型肺炎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典型肺炎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中国是世界上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全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 约3000万例,每年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 调查显示,47的患者担心 单位发现他们患有乙肝后会失去工作,48的患者在被诊断为乙肝后经常缺勤,更有52 的患者由于乙肝失去了获得理想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调查显示,仍有五分之一病人 认为乙肝不会发展成肝癌 xx年12月,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肺结核、 乙型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的8517;死亡数居前五 位的病种为:狂犬病、肺结核、艾滋病、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占死亡总数的8619。 复制方式: HBV吸附 CCCDNA 转 2.1KbmRNA 外衣壳蛋白 录内衣 壳蛋白 3.5KbmRNA(前基因组) 反 转录HBVDNA负链 复制+DNA组装与释放 4.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黑猩猩是对HBV最敏感的动物, HBV尚 不能在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目前采用病毒的DNA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 5.抵抗力: 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 微生物检查法 抗原抗 体的检测 “两对半” HBsAg病毒感染 抗-HBs保护性抗体 抗-HBC IgM病毒 处于复制状态 HBeAg病毒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 抗-HBe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 防治原则小孩感染乙肝病毒的结果非常严重 新生儿一旦感染,几乎都会成为慢性 肝炎。 12岁时感染,80%左右的小孩会形成慢性肝炎; 36岁时感染,50%左右的小孩会形 成慢性肝炎 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形成慢性肝炎的概率只有2%6%.我国乙肝传播的最主 要途径是垂直传播,现有乙肝病毒阳性者中的60%以上均于这种传播途径 乙肝母亲可 以通过胎盘或分娩将乙肝病毒传递给新生儿;乙肝父亲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的精液间接传播病 毒,同时乙肝父母会将乙肝病毒易感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阻断这种传播的最好办法是 及时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免疫预防,乙肝母亲在怀孕的第7、8、9月分别注射一只高效价乙 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时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面的麻烦就完全可以避 免必须对所有新生儿都进行乙肝疫苗普种,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乙肝免疫疫苗 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只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才能获得70.8%的预期防护率,如果免疫 接种覆盖率在75%左右,则预期保护率只有57.3%1.直接损伤作用; 2.免疫病理作用; 1.HCV高度变异; 2.HCV在肝组织及血液中含量低、免疫原性弱; 3.Th1/Th2型细胞失衡,(Th1 型细胞免疫低下) 4.HCV可感染肝外组织(储存库) 5.病毒颗粒与低密度脂蛋白紧密连接,导致 抗原决定簇被掩盖等。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 2. 试述乙型 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并简述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3.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 病性及免疫性 4. 简述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5. 试比较甲型、乙型、丙型、丁型 及戊型肝炎的预防措施的异同。 6. 试解释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HBeAg 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 为92%左右 生物学 性状 (4)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 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 DNA 仍阳性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生物学性状 (5)HBcAg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 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结构的表面.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 到抗-HBc (6)抗-HBc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 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 持续时间:618个月 可 终身阳性 生物学性状 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 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 液及分泌物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致病性与免疫 性 垂直传播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 接触 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 医源性传播 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毒不严格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3.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 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 时年龄 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 保护力不完全。 致病性与免疫性 2. HBV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是一个逆转录过程 HBV DNA cDNA 前基因组RNA 3. HBV损伤肝细胞的机理 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HBV 本身无细胞 致病性 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及其介导免疫病理损伤 自身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临床表现 急性 肝炎 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 慢性HBsAg携带者 HBV与原发性肝癌 致病性与免疫性 HBV 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 DNAP(DNA多聚酶): 是逆转录酶 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HBxAg 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 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微 生物检查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 成人接种 ?意外受染者接种 预防医源性传播 go back back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1.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股线性正链 RNA 病毒; 2. 极易变异(E1、E2/NS1 区基因),致使包膜蛋白的抗原性快速变异; 3. 世界上有10个以上基因型,我国以 型为主; 4. 感染后体内病毒含量很低。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2. 传播途径:血液及血制品(血透者高发)性接触传播垂直传播嗜毒:注射嗜毒 3. 易感性:普遍易感,已感染者可感染其他 亚型或变异株; 4. 流行情况:中国人感染率并不高。临床特点 1. 80%以上为慢性,其中50%以上发展为硬 化,癌变率高于乙肝; 2. 肝细胞脂肪变性多于乙肝; 3. 表现酷似乙肝,但病情比乙肝轻; 4. 肝外表现(自身免疫)比乙肝多; 5. 感染后无保护性抗体; 6. 诊断方法:抗HCV(IgM、IgG)+HCV RNA。 HC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 HCV损伤机制: 治疗基本同乙肝,但干扰素治疗效果似更差。 丁型病毒性肝炎HDV小结 病原体:丁型肝炎病毒(HDV),单负链环状 RNA 病毒; 2.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DNA 病毒才能寄生; 3. 传播途径:输血、血制品;接触? 4. 可与HBV 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无乙肝者 不会患丁肝; 4. 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DV后病情加重; 5. 检测 方法:HDV抗原和抗体; 6. 治疗同乙肝; 7. 尚无可用于预防的疫苗。 与甲型肝炎比较: 1. 成人感染率比甲型肝炎高;儿童感染 率比甲型肝炎低; 2. 自限性疾病,发病6周后可自然恢复 3. 病情恢复比甲型肝炎慢; 4. 孕妇患戊肝后易发生重型肝炎, 病死 率高; 5. 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6. 尚无预防性疫苗可供使用 * *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 引起的肝炎。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HAV(甲)、HBV(乙)、HCV(丙)、HDV(丁)和HEV(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 ?己型肝炎病毒(HFV)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黄热病毒(YFV) EB病毒(EBV) 巨细胞病毒(CMV) 单纯疱疹病毒(HSV) 风疹病毒(RV) 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有很多: 它们均非嗜 xx-04 1 xx-04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细 菌 学 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化脓性细菌(pyogenic bacterium)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us) 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分布广泛引起多种疾病 一、生 物学性状 1、形态: 球形或近似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 2、染色: 革兰染色呈阳性紫 色 (二)培养特性 1、液体培养基(肉汤):呈均匀混浊生长 2、普通固体培养基:油状菌 落(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3、血平板: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完全溶血圈(溶血) (三)生化反应 触酶(+) 触酶-过氧化氢酶试验(与链球菌属区别的主要试验)2H2O22H2O+O2 (四)抗原构造 葡萄球菌抗原结构较复杂,重要的主要是葡萄 球菌A蛋白 staphylocoal protein A,SPA SPA在医学上的意义 1、存在于细胞壁的一种表 面蛋白,只存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每个菌体表面可有多个SPA分子 2、是完全抗原, 具有属特异性 3、可以与人及多种动物的IgG的Fc 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 4、 意义 体外:协同凝集试验 体内:抗吞噬 、促细胞分裂、导致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 (五)分类 1、根据色 素、生化反应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 腐生葡 萄球菌(S.saprophyticus)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2、根据凝固酶试验结果分类: (更合理) 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致病性强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致病性弱或 不致病 凝 固 酶 试 验 (六)抵抗力 1、 葡 萄球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菌,具体表现在: (1)耐干燥: (2)耐热: (3)耐盐: 2、耐药 3、对碱性染料敏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凝固酶(coagulase) 2、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 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4、肠毒素(enterotoxin) 5、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exfoliatin)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 1、凝固酶(coagulase) 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作 用: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兔血浆发生凝集 特点:耐热;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分类: 游 离凝固酶类似凝血酶原样物质,经激活后可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保护 病菌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同时可使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 结合凝固 酶结合在菌体表面,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结合后可使血浆凝固在菌体表面,阻碍吞噬细 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也不易被杀灭 2、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 对人类有致病作 用的主要是溶血素 生物学活性较广泛 (1)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 (2) 破坏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 (3)引起小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坏 死; (4)属外毒素,抗原性强,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2)意义:破坏吞噬细胞,增强病菌侵袭力 4、肠毒素(enterotoxin) 特点:外毒素, 耐热100 30min、抵抗消化道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型别与作用:血清型 A、B、C1、C2、 C3、D、E 、G、H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 常污染食物有牛奶、肉类等 5、表皮 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特点:是一种外毒素,有两个血清型(A型-耐热、B型-不耐 热) 作用: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6、毒性休克 综合征毒素-1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 曾用名:致热外毒素C、肠毒素F 引起毒性休克综合 征 起病急骤,高热、低血压、休克、皮疹、多器官损害 现在认为,TSS并非仅由 TSST-1 引起,葡萄球菌肠毒素、溶血素等也可引起TSS 致病机理: 毒素作为一种超抗原 激活 多个T细胞克隆大量细胞因子释放极强的免疫效应 TSS (二)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引起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炎症,严重者病菌侵入血流,引起 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皮肤软组织感染 疖、痈、蜂窝织炎、伤口化脓等 感染特点:脓 液粘稠、有局限倾向 内脏器官感染呼吸道、心内膜炎等 尿路感染大多由表皮葡萄球菌 引起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中金葡菌引起占首位 2、毒素性疾病 由相应的外毒素 引起 食物中毒:由进食含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后引起(毒素吸收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呕吐为主)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皮肤弥漫性红斑、水疱、 脱落,无化脓性炎症表现。 毒性休克综合征:主要由TSST-1引起,综合表现 三、免疫性 人 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宿主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低下时才会发生感 染。 病愈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强,可再次发生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查 标 本采集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和鉴定 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五、防治原 则 预防:皮肤创伤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加强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避 免 院内交叉感染 严格食品卫生制度,防止食物中毒 治疗:严防滥用抗生素,应根据药 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注意防止菌群失调症。 反复发作的疖、痈患者,可 试用自身菌苗疗法。本章专业英语 Cous球菌 Staphylocous 葡萄球菌 staphylocoal protein A,SPA 葡萄球菌A蛋白 S.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 enterotoxin肠毒素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第4节 奈瑟菌属 * * 第二篇 种类: 化脓性球菌 化脓性杆菌 G+: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 G-:奈瑟菌属 G-:假单胞菌 属 xx-04 1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一)形态与染色 油镜下 模式图 1000 溶血 溶血 溶血 金葡菌菌落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表皮/腐生性葡萄球菌菌落 1000 金葡菌菌落、周围有溶血圈 1000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触 酶 多数菌株能分解葡 萄糖、麦芽糖和蔗糖 + 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 属 性 状金黄色葡萄 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 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凝固酶 +-? - 溶血素+- 核酸酶 +- SPA+- 致病性强 较弱一般 无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凡凝 固酶试验阳性均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凡凝固酶试验阴性均称为表皮葡萄球菌 第 1节 葡萄球菌属 3、其它分类方法 噬菌体分型 遗传学分型 对照侧 试验侧 玻片法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 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凝固酶阳性菌株感染特点 脓液粘稠 易局限 形成脓栓 第1 节 葡萄球菌属 细胞死亡 运动能力丧失,胞内颗粒排出 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1) 作用第1节 葡萄球菌属 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 表 皮与真皮脱离 烫伤样皮肤综 合征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3、 假膜性肠炎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引起,本质是一种菌群失 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基本结构与细菌 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等 钩端螺旋体 问号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 双曲钩端螺旋体(L.biflexa) 营养要求较高,常用含10 兔血清的Korthof培养基 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7.27.6 钩端螺旋体在人工培 养基中生长缓慢。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周左右,呈现为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需氧或微需 氧3.抵抗力 弱 热抵抗力弱,601min即死亡 0.2%来苏、1:2000升汞、1%石炭酸经 1030min被杀灭 对青霉素敏感 在湿土或水中可存活数月 流行环节 钩体病人畜共患 病 鼠类和猪为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人接触疫水、疫土或经胎盘传播 临床表现:先形 成钩体血症,进入损伤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肾、肺心及中枢神经,可出现休克、 DIC、黄疸、出血、 心肾功能不全、脑膜炎等致病性 感染后可引起钩体血症 三症状寒战、高热、一身乏 三体征眼红、腿痛、淋巴结大 不同血清型钩体,毒力不 一,临床表现相差很大。有流感伤寒型;黄疽出血型;肺出血型;脑膜脑炎型; 肾功能衰竭型 免疫性 病后对同型获持久免疫力,以特异性体液免疫为主 抗体等对侵入 肾脏的病菌作用较小,经尿排菌一般在半年左右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集 发病10天内取血液;1周后取尿液;有脑膜刺激者取脑脊液 标本直接检查 分离培养 接种至Korthof培养基,置28孵育 阳性标本在2周内可见培养液呈轻度混浊暗视野显 微镜检查有则用已知诊断血清鉴定其血清群和血清型 阴性标本:分离培养应连续观察4 个月,仍无生长者 抗体检测 显微镜下凝集试验是常用的方法。取每个稀释度血清中加入等 量活菌抗原,3h后,取1滴覆盖玻片,暗视野显微镜下若有抗体存在,则钩体凝集 成团,数减少,菌体溶解。 结果判定: 50以上菌体凝集或溶解为“2+” 为血 感方法,尤适于有杂菌污染的标本 将标本接种于幼龄豚鼠或金地鼠腹腔,35d后,用暗视 野显微镜检查腹腔液;或取心血检查并作分离培养。动物死后解剖,可见皮下、肺部等有大 小不等的出血斑,肝、脾脏器中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存在。 防治原则 第2节 梅毒螺旋体 生 物学性状 有814个致密规则小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 G-,但不易着染。Fontana镀 银染成棕褐色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观察标本形态和运动方式不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 养基中生长繁殖 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4 3天死亡。 保存4 3天 血液就无传染梅毒的危险 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梅毒。人是惟一传染源。先天性梅毒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