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学通论 赵轶峰课程介绍课程编码:H1S403 总学时数:60 学分:3分教室:逸夫楼13教室 时间:每周一5、6节,单周周四5、6节 任课教师:赵轶峰 办公室:历史楼329室助教:谢进东(史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 伟(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答疑:每周一18:0020:00,历史新3楼328室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大学本科文科全日制学生共同基础课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文献阅读、课程论文和复习考试等使学生了解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知识体系的基本性质、源流梗概、体系框架、主要范畴和工作方法,为进一步从事文科各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训练。学生需要积极参加课堂学习,阅读参考书,独立完成规定的课程论文,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判定:课程论文(30%),期末考试(60%),课堂表现(10%)综合做出。纪律提示任课教师提醒所有参加本课学习者认真阅读学校有关规定,如在论文写作及考试中发现有抄袭或其他舞弊行为者,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任何情况都不构成抄袭的理由。主要参考书目庞卓恒等史学概论,高教出版社,2006年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韩震主编历史观念大学读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8年扩展阅读书目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What Is History),商务印书馆,1981年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罗凤礼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蒋大椿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扩展阅读书目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康乐、彭明辉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赵轶峰学史丛录,中华书局,2004年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于沛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史学理论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杨念群等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联书店,2008年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一章 历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一,什么是历史?二,什么是历史学?三,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四,历史学的学科谱系第二章 历史学的源流五,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六,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七,西方近代史学八,中国现代“新史学”九,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十,现代西方史学思潮十一,当代中国史学趋势第三章 历史学的基础问题十二,历史观与历史学十三,历史研究的“单位”十四,历史学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十五,社会、文明、文化的形态论十六,历史变迁的动因和模式十七,历史规律的特性十八,历史分期的意义十九,历史评价与价值观二十,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方法二十一,历史学家的学养和职业品质二十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二十三,研究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二十三,历史研究的逻辑二十四,历史编纂的形式和艺术二十五,历史著述的评价二十六,历史学发展的社会机制 第一章 历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一,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的经历 历史是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与群体生存方式相关的重要经历 历史和现实关联 历史是在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轴线上展开的人类活动 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历史现象是有规律的历史上的不规则现象也是历史研究的对象 二,什么是历史学?1,一般定义A,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的学问,是关于人类过去经历的专门化的自觉认知体系B,只有人类能够自觉地积累历史经验,能够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群体的经验并加以总结升华,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二,什么是历史学?C,只有当人们发明了记载历史经历和历史知识的规则,并且自觉地追求关于历史的知识的时候,历史作为一门学问才真正形成了二,什么是历史学?2,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与历史知识的本质A,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观察或者对历史文本、遗迹、传统等等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进行研究并用现行的文字对历史经历做出的记述、评价和解释的活动。B,历史家的先期假定、语言、认知能力从一开始就介入历史研究,所以历史知识是历史家与历史经验复杂互动中经历史家建构起来的具有相对性的知识。C, 历史学家一般不能直接观察他们研究的对象,必须通过包括遗物、传统、档案、记录、著作来研究,这些构成历史认识过程中的中介。历史学中的认识中介经常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所以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认识有区别。D, 认识主体(历史学家)认识中介(资料)对历史过程的复述和解释,这是历史认识过程的基本结构。 E, 历史认识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有选择的追述与反思,它要通过历史学家在现实的知识和思想倾向基础上开始,经过必要的实证环节,达到对历史经验的复述和解说。3,历史学是科学、艺术、文化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又是文化内省古代历史学以道德教训和经验总结为特征现代历史学以科学实证主义为特征晚近的历史学重新看待历史的科学性问题怎样把握历史学的三重属性?A, 历史学家的陈述常常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但发现真实的程度仍然是衡量历史学家工作的根本尺度。B, 历史学家发现事实的根据是可靠的证据,无论对证据本身要进行怎样复杂的批判和审定,没有证据就没有历史,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没有可靠的历史。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都需要重构,重构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历史家必须兼有科学态度和艺术修养,并且要有对于生活的感悟力。D, 历史学中的价值认识判断服从于事实证据。E,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常常是为了理解现实,因而历史家总是与其研究的对象有某种关联,历史学家是从长时段视角反思现实的人。4,历史学的实用价值A, 保持人类对以往经验的群体记忆,帮助记忆者认识自己是谁,自己的潜力与局限,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B, 提供直接的经验教训,提供认识复杂问题的知识背景,传承文化。 C, 从其他文化、文明、民族的经历中汲取使自己更明智的经验。 D, 历史学是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共同的基础。 E, 提高对于未来的预见力,但并不能准确、具体地预见未来发生的事情。三,历史学的原则1, 实证原则:以对于文本、遗迹等证据的原始性实证研究为基础,在最大限度了解相关人类经历的已然实际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解释。由此区别于各种形而上学的、先验的研究。2, 历时性原则: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序列关系视为理解历史的基本条件,注重因果关系。3, 人本原则:历史学是人研究自己经验的活动,对研究对象和历史现象复杂性需有人文理解和基本尊重。4, 自律原则:历史研究的结果应是可以用历史学的方法来评价的,它不从属于任何其他学科。四,历史学的学科谱系1,个人史 (biography)2,社会史 (social history) 3,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4,专门史(specialized history) 5,地方/区域史(local or regional history) 6,国家史(the history of states)7,世界史 (world history) 8,“历史文献学”(historical bibliography and textual criticism) 9,史学学(狭义历史学,historiography) 第二章 历史学的源流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1,“传统史学”概说最具有连续性的史学传统 中国文化系统中所有知识之渊薮 上古的记注之史春秋代表的历史教训资政编年史记开创的纪传综合体与正史传统史通展开的史学理论传统2,传统史学著作的门类隋书经籍志将著录图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刘知幾分史书为六种:尚书纪言;春秋纪事;左传编年;国语以国别;史记通古纪传;汉书断代纪传。章学诚史籍考总目分史籍为12类:制书、纪传、编年、史学、稗史、星历、谱谍、地理、故事、目录、传记、小说。四库全书,列史部图书类目16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今依体例与内容尺度,可归于9类: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典志、方志、谱谍、传记、史评、目录。 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 A,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史书起源于政府行政的纪录,纪录历史事件的人,称为“史”,是官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分工纪录君臣的言行,保持国家大事纪录。由是历史成为王官之学,私人史学处于边缘。金毓黻:吾国最古之史家,即为史官。盖史籍掌于史官,亦惟史官乃通于史学。故考古代之史学,应自史官始。 夏代已有史官。周代史官有“大史”、 “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初由巫、瞽而来,史巫不分。国语中多有“瞽史”之称。司马迁:“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王树民认为,自上古至春秋末年,史书以及历史知识为瞽史和史官所垄断,历史成为王官之学。 史官所纪录的历史,主要是政府事务纪录,帝王政治是历史编撰的框架;正史就是政治史、国家活动史、政治人物史的由官方认可的历史编篡系统。社会生活则被忽略。历史文献积累和历史编纂工程可以大规模持续进行,积累了最系统化的国家政治知识。历史哲学思考贫乏。 B,史学道德化 历史学承担得失、功过、道德评价的终极功能 孔子删定春秋后,史家遵循法度,隐恶扬善,外无褒贬,内有臧否;良史直书,奖功罚过,以垂永久。青史留芳成为士大夫人生价值取向,是士大夫超越生命局限性的途径。历史家获得一种道义责任和尊严,也加重了直书困境时的心理压力。道德评价是史学参与现实的一种途径,是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但道德评价的尺度永远是主观的。各“正史”中的类似“忠义”、“列女”、“循吏”等,都体现史家的选择性。 史家的语言,难以保持中性。 “蒸”、“报”、“弑”、“狩”等都含褒贬之意。 道德化史学与官史学结合,使政治价值凸显于文化沉积中。C,历史循环论在国家历史变动的意义上注重历史的规律性战国时代邹衍开始“五德终始”说。司马迁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汉书:“天不变,道亦不变” 王夫之:“天下之生,一治一乱。帝王之兴,以治相继,奚必手相授受哉?道相承也” D,经史结合 六经诗、书、礼、 乐、易、 春秋。其中,书、春秋皆为史。经史同为传统学术思想的渊源。王阳明: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章学诚: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 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史学因此极为彰显,也成为表述经典的工具,恒在经学及上古经典精神的照耀下。经学既然解决了人类观念的根本问题,则历史哲学思考不为史家关注。 E,编纂学发达 纪传体:纪、传、表、志综合体 典志体:专门史的一大奇观 杜佑通典: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典 各朝会要会典 郑樵通志 马端临文献通考 4,中国传统史学的代表作孔子春秋 采各国史书而笔削之。用鲁国纪年,记载列国大事,含前722至前481年共242年事。严格按照年月日记载。记事简略,属辞比事而不乱,尊王道,重人事。近2万字。列为经书。司马迁太史公书 , 即史记,是通史,从上古写到西汉司马迁自己所处的时代。后来的正史都采用纪传体。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将编年纪事明因果之长与专门问题叙述结合。各部分具体编排,仍各遵时间的次序,以明原委。体大思精,其综合包容能力无以取代。班固汉书 与断代纪传体史书 尊儒学,继承父志而修汉书,私修。以西汉断代为史,纪、表、志、传,80余万言。前部分据史记而增补之,后部分新撰。文瞻而事详。开创地理志,扩展了史学的视野。后世“正史”之范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与政治编年通史为司马光及其助手所写,引用资料不下300种。294卷,从公元前402年写到公元959年。以治乱兴衰、生民休戚之迹为线索,为帝王治世之参考。先有丛目,次有长编,删定之后,另作考异杜佑通典与典制体的传统 将上古以来历代典制分8门类编撰,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典,200卷。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中有裨得失者,以类相从,详而不繁,简而有要,成为通贯一体的国家典章制度通史。 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西方是一个历史、地理、文化3重视角概念。近代以前,西方很少专业历史学家,没有史官文化, 政治家、军事家、贵族以及得到贵族庇护的知识分子从事历史编纂,更具个人思想特征,少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但也是政治中心的。近代以前西方历史学可以分为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中世纪史学3个部分来介绍。1,古希腊史学荷马史诗公元前世纪行吟诗人,来源于长时间的口头传说,分两部分,伊里亚特讲述特罗耶战争第10年,阿喀琉斯杀死特罗耶王子赫克托的战事;奥德修记讲述特罗耶战争后希腊的伊大卡王奥德修返回祖国与家人团圆的辗转经历。今天看到的版本经过公元前3-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编订。赫希俄德,公元前8世纪后期,两部诗歌工作与时日划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透出悲观的历史阶段性意识,现实题材。神谱为纷繁的诸神理出关系的谱系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没有编纂学的意识,没有区分史料与史学,也没有研究的过程。公元前5世纪、6世纪之间,在希腊移民城邦米利都出现了第一位历史学家,赫卡泰乌斯(Hecataeus),其作品大地环游记用散文方式介绍当时希腊人所知道的世界各地,尤其是波斯帝国的风土民情地理状况。该书散佚,见于后世史学家的作品中。与赫卡泰乌斯同时代的米利都人狄奥尼修斯作有5卷本的波斯史。这个时代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方法、观念类似的史书撰写者。他们都没有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都注重亲历的事件和当代的事情。希罗多德(485-425BC)历史(希波战争史)西方历史学最早的典范,“历史学之父”,出生在小亚细亚历史分9卷,前4卷叙述战前广大范围的背景,后半部分叙述战争。主要根据采访得来的口头传说,其次是作者亲身所见,还有一些文字记录。希罗多德明确致力于记载希腊和其他城邦的人们的成就,并考察他们冲突的原因。历史著作开始超出简单记忆的性质。社会文化史传统。世界史。 采信史料的方法缺少批判精神,很多荒诞内容被写进历史。全书布局、各部分逻辑关系也不严谨。很可能是经过后世其他人的增删改动。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前39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8卷,古希腊科学史学开端。雅典将军,因救援失利而被流放。在战争开始时开始同步记述,写到战争结束前7年而止。用亲身经历、见闻作史,对材料精心审核,不轻易采信。不渲染情节,期待以清晰、真实的记载为人们提供借鉴。不用神意解释历史,认为远古故事不能验证,难以置信。尽量包括详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背景信息,用大量的引语。 注重因果关系探讨,用多种要素交互作用的观念来解释历史现象。 靠参照时间和自然循环概念表述时间。如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在30 年休战合约生效后的第15 年,使用春季、秋季、庄稼成熟的时候等概念。色诺芬(Xenophon) 远征记苏格拉底的学生,曾续写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名为 希腊史 ,文字极优美,但任意取舍。 在公元前401 年加入波斯小居鲁士旨在推翻波斯国王的雇佣军,失败后指挥希腊败军万余人退回黑海沿岸。将这段经历写成 远征记 。是回忆录式的史书,对个人命运给与关注。 2,古罗马史学波里比阿(Polybius, ac.200-118B.C.),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希腊化城邦 麦加洛波利斯人,在马其顿战争中是抵抗军官。 著 通史40 卷,现仅存前5 卷及其余部分的残片。依照时间顺序,两个奥林匹亚之间的4 年为一个时期,叙述自公元前264 年到146 年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历史。 波里比阿严格区分历史和戏剧。认为在历史作品中,真实应当凌驾一切,艺术手段处在从属地位。强调历史家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是最可靠的史料。“历史要求以人们言行活动的真实记录对富有求知欲的人提供经久不变的教训和指南。悲剧作者主要是通过类似于真实的虚构形象给观众造成一种幻觉,而历史学家则主要是以真实的报道使求知心强的人受益”。 波里比阿认为原始君主制以后国家体制是在6种制度间的循环: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极端民主制(群氓统治)。在此循环中,杰出者可以通过努力来延缓特定政体的衰老和灭亡。英雄史观,认为杰出的人物是风,民众是海,风使海涌起巨浪。文风枯燥。循汉尼拔远征的路线从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在引用文献时,提供文献出处和存世情况,注重探寻因果关系。加图(Mareus Porcius Cato)公元前2、3世纪间,与波里比阿几乎同时,率先用拉丁文写作历史。起源追溯罗马崛起的历程,也写到罗马人在征服希腊过程中失去固有的群体奋斗精神,沉迷于轻松舒适,个人主义膨胀的演变。公元二世纪后期,罗马进入历时长久的内战时期,变乱频繁,人事无常,史学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传记、回忆录、当代历史和怀古的历史著作。这个时期关于当时政治斗争的著作,可以被看作当代史,还有一些学者编纂过去的国家大事记载,开始显示出编纂大规模历史文献书籍的倾向,但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凯撒(Caesar,ac. 100-44BC) 高卢战记 高卢总督,将任内事写给元老院。书8 卷,依时间顺序。是关于今天英、法、德地区最早的详尽记述,文笔清丽洗练。但怀有现实目的,关于战争指挥的细节不完全可信。 李维(Livy,ac. 59-17BC)罗马通史自建城以来,142卷,从罗马建城写到公元前9年。书斋中的知识分子,超越个人政治动机,将更深沉的关于罗马民族个性、道德传统的思考贯彻到著述中,以道德精神为核心线索展开历史叙述。是西方历史学中大规模通史性著作,关注更长时段人类经历,比亲历事情记录更能体现历史意识和编纂方法的进展。但史料考辩鉴别并不精细,有许多错误。狄奥多洛斯(Diodorus),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作历史集成40卷,类似希罗多德的世界历史意识。不认为罗马是世界的中心,从神话中的宇宙形成和生命起源开始,按发生顺序,述埃及、亚述、印度、中东其他地区民族的历史,然后叙述希腊罗马的历史,直到凯撒远征。覆盖当时罗马人所知的整个世界,关于罗马的部分占大部分篇幅。普鲁塔克(Plutarch, ac. 46-126)名人传是传记史学名著,写49位希腊、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外加波斯国王传记。在编排上用平行分组的办法,一个希腊人对应一个罗马人,有比较意识。鲜明的道德史学倡导者,怀有明确的道德警世用意,历史写作的目的就是观察和欣赏人们在道德精神下完成的创造性的事业,树立做人的榜样。塔西陀(Tacitus, ab56-120)道德史学,从批判角度把惩恶扬善作为史学主要目的。其历史写69年到96年的罗马史,编年叙事,12卷,当代史。编年史写其父祖辈时代的罗马史。只关注罗马统治中枢,是高层政治史,揭露统治者的阴险、虚伪、残忍。普希金:“惩罚暴君的鞭子”;拿破仑:只知道“诽谤君主”。阿庇安(Appian, ac.95-165)希腊裔历史学家,曾做埃及总督,作罗马史,24卷,起自王政时代,止于公元2世纪。把罗马史大事件各自单独成卷,记事本末体。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渗透到历史事件叙述中,得马克思赞赏。对斯巴达克起义也单独成篇,且无明显贬低处理。文风质朴,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公元2世纪后期,罗马陷入统治危机,文教废弛,战乱频仍,古典史学乏善可陈。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合法。392年,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410年,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洗劫已皈依基督教的罗马帝国都城。人们将此归因为罗马人对原有诸神的背叛。史学方向发生彻底转变。关于基督教历史和圣经历史的著作流行,大多半是宗教宣传,剪裁编造,历史的真实内容服务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奥古斯丁(Augustinus, 354-430)写20卷上帝之城批判希腊、罗马文化,历史被纳入意志论构架。上帝之城是笼罩在上帝仁慈中的世界,地上之城是从原罪发生延续下来的人欲世界。爱上帝并展示上帝荣耀的人会进入上帝之城,爱自己的人则将面临世界的末日。二元对立的神学历史观。历史学成为宗教的奴仆。3,古希腊、古罗马史学的特征1,希罗多德以前,西方只有“准历史学”,历史不是研究的结果,只述说作者已经知道的东西,记录的内容主要不是人类的活动,而是神明的事迹,神迹的时间单位与人世的时间不同,有时间的表象但时间只是为了述说神迹而虚构出来的。2,希罗多德以后的希腊历史学是研究,试图回答人们不知道的问题,是人文主义的。积极进取的人是历史的主体,很少显示神意。在人类行动者的人格中寻找历史事件的原因。其哲学观念是人类意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的,历史事件是人类意志的直接结果,需要有人对之负责,因而是道德化的。道德史学在罗马时代曾经非常发达。3,希罗多德并不关注历史的证据问题。到修昔底德则明确了历史探讨依赖于证据。求取真实的意识在一些历史学家那里得到实践。但古希腊人的证据观是朴素的,即目击者的证词。因而,古希腊的历史多是当代史,历史家成了同时代人的传记作家。当时人们历史叙述的时间跨度一般不超过一个人一生的年限。4,亚历山大(前356年前323年)征服以后,希腊人扩展了历史的视野,历史不再限于希腊人的过去,具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史的眼光。罗马人在希腊化的影响下追求自己民族的连续的共同精神,一种不变的本质。他们相信自己优越,把罗马看作世界的中心,把罗马史看作世界史。5,这时,依靠目击者证词来写历史也不可能了,于是有编纂学来承当历史撰写的任务。罗马史学在编纂学的意义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6,希腊、罗马的历史都是私人撰著的历史。4,中世纪的史学欧洲中世纪史学笼罩在神学之下,缺乏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卡西奥多路斯(Cassiddorus,ac. 490-583)哥特史,12卷,受东哥特国王之命而作,保存哥特人和匈奴人的一些史料,但已经散失。法国图尔主教格力高利(Gregoly,ac. 538-594)法兰克人史,是以奥古斯丁的二元对立说为纲的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传播史,古希腊罗马的历史都被取消。英国神学家比德(Bede,672-735)作英人教会史,叙述教会在英国的发展史,兼及英格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侧面。热衷神启,但尽量使用可靠的文献、信件,成为比较可靠的英国教会史。他开始了用基督诞生年为纪年之始的方法,Anno Domini(我主纪年)从此流行。艾因哈德(Eginhard,770-840)查理大帝传。他是查理的贴身幕僚,所写多无充分根据而多溢美之语。拜占庭史学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离,西罗马最后被蛮族推翻,东罗马则在亚欧大陆交接处的拜占庭一带保持下来。拜占庭保持了古典时代的文献、图书、学术。东正教从属于世俗皇权,因而拜占庭有古典世俗的和基督教的两种文化,二者在多方面融合到一起。所以,拜占庭的史学虽然也基督教化,但更多注意世俗人、事,注意吸收古典时代的营养。左西莫斯(Zosimus, 498)新历史,4卷,从奥古斯都时代开始,写到罗马被西哥特人攻占。强烈攻击基督教,认为是罗马灭亡的原因。普罗柯匹乌斯(Procopius, ac. 500-565)查士丁尼战争史,8卷,是以拜占庭对外战争史为核心。作者曾是查士丁尼朝廷中的官僚,记载许多亲历的事情。但采用其他来源史料时,并不注意核实。他去世千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他的另一部著作秘史,把查士丁尼和贝利撒留都写成残忍狡诈的暴君、小人,与前一部书的写法完全不同。安娜康尼娜(Anna Comnena,ac. 1083-1148),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奈努斯的女儿,西方第一位女史家,作阿列克西斯传15卷,以细腻的笔法,记录了该时代的政治历史。5,中世纪史学的特点欧洲中世纪的史学处于基督教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其关注的内容主要不是人类的活动本身,而是人类活动中体现的神的意志,以及人神关系。科学实证的精神被宗教精神湮没,科学方法论让位给思辨和说教。对整个古典时代的历史没有兴趣,所以中世纪欧洲的历史是另起渊源的。西欧天主教世界与欧亚边缘区的拜占庭史学呈现两元现象。拜占庭史学保持了较强的与古典时代史学的连续性。柯林武德对中世纪被基督教主导的史学有更深入的评论,指出其在历史观念层面提供了新的思想因素:1,扬弃了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中对于人性的乐观主义和实质主义观念,推翻了人性永恒的幻想,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不是超时间和空间的实质。与上古的神权历史相比,基督教历史剧本中的人物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不是特殊的一些神的选民作秀的舞台。2,人类行动不再是人的计划的结果,而是某种上帝目的的体现。历史过程不是人类的目的,而是上帝目的的实践。这就承认了历史事件可能无需任何人的计划就会发生的观念。历史过程作为上帝的意志,是自行发号施令的,神的;对于普通人说来,则是客观的。关照创世说,人们期待知道历史的结局。于是历史家倾向于解释未来。这接近了历史规律性的意识。3,由于基督教的普世主义,这个时期的历史学更要求一种世界史,从而克服了希腊罗马的特殊主义。这类历史把历史分为神启下达前的黑暗时期和后来的光明时期。并且在这个大框架下,被细分为若干时代或者时期。历史在时间中发展,以划时代的事件为标志划分为阶段。这凸显了历史分期的必要性。三,西方近代史学十四世纪以后,在古罗马文明诞生的地方,首先开始了后来席卷大陆的古典文化复兴的文化潮流。拜占庭的学者大批来到欧洲,推动了古希腊学术的传播。Renaissance,一般翻译为文艺复兴,该词本意是重生,其内容也远远超过文艺范围。古希腊和罗马精神及其文化成就重新得到注重,成为颠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封建精神的思想源泉。从那时到20世纪前期,西方历史学打破了长期沉闷,与工业革命、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等历史潮流呼应,展开了生动活泼,流派纷呈的演进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历史学最突出的特征是:1,人文精神复兴;2,理性主义历史哲学兴起;3,科学实证主义发展;4,历史学家的职业化和学院体系形成。1,人文精神的复兴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时代,历史记述的对象超出了宗教传播经历的范围,历史学家中有许多平民知识分子,与中世纪教会主导历史编纂的情况大不相同。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放在中心地位,提倡人性与人权,反对神性与教会的权威,把有自我意志的人视为历史的主体,把历史看作人的行为的记录和结果。大量关于古典时代的历史,关于地方社会、人群的历史,关于政治与战争的历史,以及各类人物的传记成为历史学家的热门话题。彼特拉克(Petrarch, 1303-1374)首先发现了古罗马西塞罗的书信抄本和李维自建城以来的一些残卷,激起找寻古典时代文本、铭文、古迹的热潮。模仿古典历史学家的方式来写作罗马时代的历史,抛开宗教的故事,注重杰出的世俗人物。他写作了论荣耀的男子、论著名的妇女。佛罗伦萨的列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luni, 1369-1444)阅读大量古典文献,著有多部具有古典时代历史学家水准的著作,体例、风格酷似修昔底德、李维、波里比阿等。布鲁尼佛罗伦萨人民史,以自由精神为核心叙述佛罗伦萨形成和发展历史,认为体现这种精神的共和制度养育了佛罗伦萨人的勇气、勤奋和力量。批评基督教编年史对佛罗伦萨起源的说法,更严谨地论证该城是公元2世纪由罗马移民创建的观点。推崇修昔底德,主张发现过去的真实是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 1469-1527)佛罗伦萨史8卷,自公元4世纪蛮族入侵开始,写到1492年。除叙述政治大事和人们的业绩外,探讨佛罗伦萨命运变化的原因,强调平民和贵族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冲突对于这种变化的意义。马基雅维利熟读古罗马史家李维的罗马史,把共和时期罗马的史事与他生活时代的佛罗伦萨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写成罗马史论。但其强烈政治实用主义使他不注重史料严格审查,在历史记述中带有观点强烈的评论,主观性很强。 佛拉维奥比昂多(Flavio Biondo, 1388-1463)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31卷,提出了一种三段历史分期说。认为西罗马灭亡便是古代的终结,此后的大约1000年是“中世纪”,1441年以后是复兴时代。这抛弃了各种以大帝国,如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为基督教通向天国的路标的分期方法。但仍用“上帝的惩罚”解释历史变迁的原因,保持与神学的亲缘。罗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 ac. 1406-1457)就职于罗马大学。依托拉丁文功底和严谨精神,在1440年发表君士坦丁赠与辨伪。揭露中世纪教廷所说的君士坦丁大帝将教皇国土地赠与教皇的文件是伪造的,法兰克国王丕平在公元8世纪将该地赠给教皇。其方法是将该文件的语言与4世纪和7世纪的拉丁文对照,结合政治、历史、法律方面的证据做出判定。这强烈地冲击了教会历史的可靠性,激发了怀疑和批判的学术精神,还确立了将史料内容与同时期文化状态结合研究的史料研究方法。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古典时期的作品,发现李维的著作中也有185处记载和传抄的错误。但后来瓦拉受到教皇的压力,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成了新教皇的秘书。在意大利以外,文艺复兴发生略迟,表现各不同。各民族国家酝酿对教皇权的挑战,君主多鼓励古典文化的研究,把人文主义学者请到自己国家,使古典人文精神迅速传播。各国历史学家相继转向对于世俗历史的编纂和研究。法国波丹(Bodin,1530-1596)的理解历史的便捷方法提出:地理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性格,人类经历的6000年历史,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角是北非、西亚爱好沉思的南方民族,他们创造了哲学和宗教;第二阶段的主角是地中海区域的温带民族,他们发展起了良好的政府和政治;第三阶段的主角是寒冷北方的日耳曼民族,他们发明了机械和战争艺术。2,理性主义历史哲学的兴起启蒙运动从17世纪理性思潮开始。理性主义以自己的理智而不是外界的权威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尺度,敬畏事实而不盲从于偶像与教条。启蒙主义思想家关注人本,并能摆脱神的束缚,破除迷信,用理性的尺度重新审视宗教、社会、国家制度的各类权威。这种精神是历史学的疑古和批判的思想基础,在对旧观念与制度的审视中,建立起了近代社会观念的价值基础:自由、平等、正义、人性。这些范畴,成为解释历史运动的核心概念,理性与愚昧无知之间的冲突成为叙述历史的基本框架,历史因而是无休止的进步过程。这个时代的学者常是百科全书式的,对于历史的思考常常和哲学联系起来。发现历史运动的规律、公理、法则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在引领历史学。英国的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新工具、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认为一切知识的基础是感性经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人类知识分诗歌、历史、哲学三大类,由人的想象、记忆、理解三大能力来驾驭。史学家的任务是保留历史记忆。把历史研究过程纳入经验归纳的过程,使史学进入一般科学认识领域,开创了哲学、科学与史学结合的道路,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方法论认为历史不具有科学性,因为真理必须是清晰明确的和可以被证实的,获得科学真理的方法是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进一步演绎成为真正的知识体系。只有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具有这种可能性。历史是基于过去经验的描述性记载,带有虚假的成分,无法演绎出真正的知识体系。这形成了史学与广义哲学分立的看法。法国的皮埃尔拜尔(Pierre Bayle,1647-1706)历史批判词典,汇集传统典籍中的矛盾,揭露虚假材料对历史的歪曲。他提出历史学家必须完全中立的原则:“历史学家应当仅仅注重真理的利益,为此他应该抛弃受到了伤害之后的怨恨,得到宠爱之后的回忆,甚至牺牲对国家的爱” 意大利坚巴提斯塔维柯(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的新科学力主史学超越积累和描述事实或者解释有限范围历史现象之间的直接关联,去探索根据经验和思辨的事实,即规则性的事实,来认识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普遍规律。维科认为:自然世界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就只有上帝能认识,至多是在实验室里达到模糊的认识;维科认为:民族世界是由人类创造的,因而是人类能够认识的,它的面貌可以在人类心智本身的变化中来寻找。人类有共同的本性,因而有共同的起源和相似的发展路线。所有民族,都有某种宗教,都举行隆重的婚礼,都埋葬死者。这种共同性,是科学地认识历史的基础。维科根据社会管理制度差别,把所有民族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凡人时代的人如果腐化而丧失创造力,就会发生螺旋式的重演,再出现神权时代。把历史看作由低向高,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永恒的,螺旋式发展的有规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民族发展或者衰亡,但并不改变人类进步的总趋向。他没有摆脱宗教,但却展现出启蒙时代的乐观主义和科学精神。法国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提出了地理环境与民族秉赋关系的理论。炎热气候使人萎靡,寒冷气候使人坚韧勇敢;土地贫瘠则人民强悍,土地肥沃则人民柔弱;地域小的国家宜于共和,地域大的国家宜于专制。这种理论虽然难以应对大量例证的检验,但是却是一种从客观存在条件来解释历史运动的尝试。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等、历史哲学。特别注意社会文化,注意群体的精神风貌,不将精力放到政治名人与战争问题,奠定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伏尔泰推崇科学、思想文化精英而非政治英雄。蔑视依靠暴力的征服者,把他们看作哪个时代都不少的“大名鼎鼎的坏蛋”。中世纪是黑暗的时代,到他的时代正走向光明。卢梭(Rousseau, 1712-1778)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表述了人本主义的进化历史观。最初的人处于自然状态,需要结成社会、家庭,私有制随之产生,人的感情和观念也发展起来,不平等也发生了。人固有的自我完善的倾向和竞争的潜力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导致了社会进步,扩大了邪恶。冶金术和农业导致土地私有权,出现私有财产关系冲突;激烈的竞争中形成政治社会;国家,富人和穷人订立契约以实现秩序;领导者异化成为统治者;应该建立真正的契约社会。这种理论没有建立在历史实证的基础上,是历史哲学与社会理想的结合。康德(Kant, 1724-1804)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在运动中有规律地前进的。人类有进入社会的倾向、各行其是的非社会倾向,相互矛盾中发展自己的能力,禀赋由粗陋趋于完美。恶、虚荣、贪婪、权力欲等对人类进步发生了积极的作用,战争具有促进融合,激发人的潜力等积极意义。黑格尔(Hegel, 1770-1831)是理性主义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至今影响人类思考。黑格尔认为:除了理性以外,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理性是绝对的。把历史学分为3类:叙述的历史家局限于关于事实的知识,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缺乏反思。反思的历史用抽象的观念来压缩叙述,由思想概括事实,寻求历史内在精神脉搏。哲学的历史是完善的历史,用历史理性来认识历史。所谓历史的理性就是历史的最一般规律,世界历史呈现为一个合理的过程,“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所谓合理的,并不是合乎需要的,而是具有必然性的。以自由意志为线索,把历史分为古代东方、古希腊罗马、日耳曼三个阶段。古代东方是专制君主自由的阶段,希腊罗马是公民社会部分人自由的阶段,日耳曼是意识到普遍自由的阶段。历史因而是趋向自由的,是理性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实现自己。史学的任务不是在史料的基础上描述事实,而是揭示背后的必然性他的理性是西方的,他的世界史也是欧洲中心论的,非洲黑人没有理性精神,东方的历史本身也没有进展,游牧民族也没有自己的历史。指出历史家总有先验的局限,不能摆脱用自己时代的精神去概述历史,在叙述中贯彻实用的目的。因而把历史叙述看作当下的思想。3,科学实证主义发展17、18世纪,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哥白尼、科普勒、伽利略、哈维、牛顿等科学巨人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和世界秩序观。对于科学力量、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信心与理性主义对于事实的尊重相辅相成,形成了将历史学和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化的潮流。他们将社会看作某种特殊的物理组织,可以通过规律、法则来严格地加以描述、解释和操作。有一种科学真理在握的感觉。康德说:给我物质,我就能造出一个宇宙来。科学主义的历史观念推动了史料挖掘、整理和考据,整个地中海地区,到处是考古挖掘的现场。吉本(Gibbon,1737-1794)罗马帝国衰亡史被看作启蒙时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从公元180写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为止。篇幅巨大,精审雅致,是注重思想创建时代出现的在历史编纂学方面显示严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史学著作。对基督教严厉批判,认为罗马勇武精神在基督教下消失,是灭亡的主要原因。抨击专制君主制。焦点不在哲学观念论证,而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中表达关于罗马命运的思考。尽量利用古典时代的文献和文艺复兴以来考据学家挖掘出来的资料,旁征博引地考核史事,史料详实,一一注释出处。他提出:历史学家的职责“就是直录过去的史实以供后世的借鉴”。德国柏林大学的兰克(Ranke L. V.,1795-1886)是这个时代科学实证主义历史学的集大成者。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研究中,造就了大批专业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和日耳曼民族史、十六、十七世纪南欧各民族史、塞尔维亚革命史、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史、十六、十七世纪法国史等欧洲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如实直书:不评判过去,不教导现在,不考虑未来,摆脱实用社会价值的左右,仅仅追求过去的真实。不试图把历史学扩大成为可以解释一切的普遍知识,坚持具体经验的立场。强调原始档案的价值,这至今是评价一项研究水准的尺度。对包括马基雅维里在内的学者进行史料学批判,指出了他们大量的错误。创造了讨论班教学的方法。法国商坡良(Champollion J. F.,1790-1832)开创了埃及学。自幼掌握古希腊和拉丁文,初中毕业时写出了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史第一卷,后来到巴黎大学学习。1821年,发现解读古埃及文字的秘密,把对埃及历史的研究置于文本记载的切实基础上,打破了希腊罗马作为人类文明起点的神话。4,历史学家的职业化和学院体系形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代,历史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职业。大批平民知识分子可以从容从事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成为制度化和连续性的学术事业。十五世纪以后,德国、英国许多城市陆续建立大学。大学成为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学术的中心。学者们引进、翻译、出版古典著作,搜集古代文本进行考据。以后,便在古典学术精神的影响下,研究本国自己的历史。大学设置历史学讲座,历史课程普遍开设。学院化的历史学,与历史哲学保持距离,更接近于纯历史学和微观的历史学。三,西方近代史学 小结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于欧洲兴起的历史学传统是一个新的学术范式。尽管包含许多争论与分歧,人本主义、理性权威、科学实证、历史学家职业化构成了其基本要素和总体特征。普遍兴起的大学体系,在人文、理性、科学、自由精神指导下成为历史研究的基本社会机构。这一研究范式以激烈鲜明的方式颠覆了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奠定了现代史学研究的基本观念、方法和评价原则。这种史学范式,伴随着西方的实力扩张,蔓延到世界范围,形成了对其他文化系统中史学传统的冲击,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处于西方近代史学的影响下。到19世纪以前,西方史学传统经历了从古典、中世纪、近代三次大的范式转变;中国史学传统可能经历了两次范式转变,王制时代的实录史学到帝制时代的道统史学。东西方史学演变有多方面的差异,但是历史经验都愈来愈成为具有根本意义的知识,其探求和表述的方式都日益接近了科学实证精神和人本的精神。第二章 历史学的源流四,中国现代新史学 19世纪中国海禁大开,西学东来,在民族危机的压力下民族文化开始发生整体性改造。史学是中国知识精英理性思维的主要路线,遂有史学的大变革,奠定了一个世纪史学观念的框架。就大致阶段性言,有学者称有三次革命:1,梁启超新史学主导阶段,重心是重新厘定什么是历史;2,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运动及傅斯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师考试复习要点:(道路工程)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二
- 安宁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考题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韶关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2025 年小升初北京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英语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广东江门2025-2026学年高二调研测试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第十六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八年级数学试题(含部分答案)
- 南京管道安装合同范本
- 铺面设备转让合同范本
- 贷款用进货合同范本
- GB/T 18268.1-2025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 (高清版)DB11∕T 1455-2025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
-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标准
- DB4403T 508-2024《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
- 200兆瓦风电项目清单及报价表
- 午托班合伙人合同范本
- (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册 各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共十四套
- 高值耗材点评制度
- 三节有机磷杀虫剂课件
- DB37∕T 5081-2016 住宅厨房卫生间排烟气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