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学号学校代码10722 分类号H022密级公开本科毕业论文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ory and its evolution 题 目作者姓名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科门类语言文字学黄忠良二一二年五月亓娟莉成绩评定提交论文日期指导教师 III摘 要“六书”作为汉字的构形理论,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原理不变。历来学者在传统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解说阐发,先后形成了汉代三家六书说、六书三耦说、四体二用说和三书说等汉字构形理论。而本文将在研究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六书”的理论及其演变规律做系统的阐述,使“六书”理论的脉络更加清晰,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关键词:六书;发展;汉字;构形AbstractAs the conform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 definition of six categories was vary from time to time during its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but, the basic principal remained unchanged. Scholars in different eras formed their own theory about the con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such as the three schools and six books theory in Han dynasty, The Theory of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ree Pairs, the theory of four natures and two usages and the three books On the basic of The tradition six categories which is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 pictographs,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ssociativ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compounds, mutually explanatory characters and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make a systematic state about the theory of six categories and its way of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radition six categories as well as used others scholars research . And make a clear context of the six categories that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ing and use it more convenient, also help them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on the basis of that.Keywords: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development; Chinese character; configurat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 言1一 “六书”理论的内容1(一)象形1(二)指事2(三)会意3(四)形声3(五)转注4(六)假借6二 六书的发展演变6(一)汉代三家“六书”说6(二)六书三耦说7(三)四体二用说8(四)三书说9三 六书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10(一)六书对汉字构形体系形成的指导意义10(二)揭示汉字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11(三)汉字构形体系的形成需要有统一的标准11结 论11注 释12参考文献13致 谢14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前 言 “六书”是关于汉字造字与用字方法的传统理论,自汉代以来研究“六书”的学者很多,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六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其言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驽,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虽然这里提到了“六书”二字,但只有名称,究竟其内容是什么,却只字未提。但也不能完全确认“六书”就产生于此,对其本源的探究还有待发现。关于“六书”内容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主要以班固、郑众、许慎三家为代表,其中以许慎的记载最为详尽。虽然他们对于“六书”都做了简要的分类,但并未阐述具体每一小类的意义,且名称也不尽相同,但都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然而自汉代以后至清代以前虽然研究六书的学者很多,但相比于清代成就不够突出,可能与这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有关,这一时期研究六书的人主要有南唐的徐铉、徐鍇兄弟,宋代的郑樵,宋元之际的戴侗,元代的周伯琦、杨恒,明代赵谦、赵宦光等。“六书”的研究直到清代才真正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研究承接前代的思想,对六书作了较系统的分析。而其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统治阶级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子不敢言政治,只有埋首故书堆,且此时考据之风盛行,这些都给“六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对“六书”的研究主要有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四家,但他们都是在许慎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对许慎六书作进一步的阐释,并未做太大的改变,对“六书”的研究,余者还有戴震、江永等。六书的研究到近代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有章太炎、黄侃、陆宗达等。接着就是裘锡圭、唐兰、陈梦家的三书说,这是对六书的新解,在文字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六书的研究在历史上虽然时断时续,但基本给我们勾勒出了汉字发展的理论系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六书”理论的内容 “六书”的理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学界对其形成及其原理的解释有所出入,但基本观点不变,主要采用的是许慎的说法。(一)象形象形文字的形成相对于其它五书的形成过程较为容易,也最具形象性和稳定性。许慎在解释象形文字的时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就是根据物体的形状,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线条随着物体的曲折变化而变化,日和月这两个字就是样画成的。象形这种造字法虽然简单,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造出具体可见的事物,而对于抽象的事物却无法表达。例如“水”字,其象形文字就用几条类似水流的线条表示的,给人以动感;“龟”字就形象的用简单的线条刻画出乌龟的侧面,活泼生动。而对于鬼、神等这种人们观念中的抽象的想象物却无法表达。然而对于许慎“日”、“月”二字是否是象形文字,现代学者却有不同的观点,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认为是象形字,但现代学者陈文敏先生认为许慎的“日”、“月”二字,音对而形错,因为在甲骨文、金文中,“日”、“月”二字有中间没有一点的和中间有一点的两种写法,其认为有一点的“日”、“月”应是指事字,其中间的一点就代表“太阳神”和“月亮神”;没有一点的“日”、“月”应是象形字,才是许慎象形字的正确例字。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知道象形文字简单地来说就是图画文字,其写法就如画简笔画的画法一样,真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简笔画了”,是一种“仿物造字法”。且象形文字造字法与其它造字法是以“相生为字”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是其它造字法的基础,位于“相生为字”造字法之首。对于其分类,在后来的研究中,有学者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是从构形的方式上来说的,所谓独体象形就是用简单的笔画,描绘出该词语所指称的物体,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图像,只有单纯性的符号,没有陪称的部分。或用一些物体身上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整体,如“牛”、“羊”;或画出整体轮廓,如“山”、“水”等。而合体象形就是在字中除了表示字义的部分以外还有其它的辅助成分,如“立”、“眉”等。(二)指事说文解字叙曰:“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就是说用指事造出来的字一看便可识,深究便得其意,上下就是这样。指事字又叫“象事”、“处事”字,这类字的数量不多,可能与其表意的局限性有关,它主要是用一些点画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示字的意义,它与象形不同的是,指事字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事物,其往往加在象形文字的上面来表示事物的意义。如“甘”字,口中一横表示美味,“刃”字,刀前一点表示刀口所在。还有一些纯属用指事符号以示字义的字,如:一、二、三等。这些表意符号对事物的描绘不借助于象形字,它来源于原始的刻划符号或结绳记事。后人对许慎指事字的定义理解不同,因为其容易与象形字和会意字混淆。从而导致人们对指事字与象形以及会意字的界限理解比较模糊,但从造字法的角度看,指事字应该是用指事性符号表示事物的一类文字。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却将指事字放在六书的第一位,这种做法可能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有关,尤其是道家思想。因为有学者认为指事之点可能就代表着“太极”。道家的“创世说”认为万物由无极而生,由太极演化而成。如此说来,许慎的顺序可能受到家宇宙相生论的影响,其余五书可能就是由指事之点衍生而来。(三)会意会意字作为六书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而新字的意义就是由各部件的意义汇合而成,综合的反映一字之义。说文解字叙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虽然象形字中的合体象形和指事字都是由几部分组成,但其与和会意字不同,合体象形和指事字一般只有两部分组成,且基本上都以其中的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作为陪衬。而会意字的各部分地位平等,组合起来共表一义。如“从”字,由两“人”组成,表示一个人行而一人继之。又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而二者都具有光亮的意思,将二者的光加起来就表示明。会意字一般分为由形知意和由义知意两种,由形知意,是析字形以得字意,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因此将一个人倚树之姿,释为休,而以义知意,就是通过对会意字中单字的字义的分析,而得出新字的字义。如“男”字,由“田”和“力”组成,表示人用力耕田,故把用力耕田的人称为男子,“男”字的意思就是通过“田”和“力”的意思组合在一起实现的。但有些汉字即为会意字又是形声字,不但有会意字的特点,而且还有形声字的特点。如“娶”字可视为“取”和“女”的会意,而“取”字又表示声旁的特点。这类字又称为亦声字。会意字弥补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不足,表达了更多的抽象意义,突破了象形和指事静止、单一的局限,能表达一定的动态事物,如“牧”字,就表示一个人手持鞭子放牛的意思。如此说来,独体、静态的事物通过象形和指事来描绘,而合体、动态的事物通过会意来描绘。所以在词性上,象形字和指事字多为名词,可做主语和定语等,而会意字多用为动词,在句中可作谓语。会意字的产生不仅使汉字造字功能增强,而且还扩大了汉字的范围和表意程度。(四)形声汉字中以形旁和声旁组合起来共同造字的方法,就是形声造字法,说文解字叙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就是指在一个字中,声旁表示新造字的读音,而形旁表示新造字的意义,音义组合便构成了新造字的全部。后人在解释形声字的时候大多同意段玉裁的注解,认为“以事为名”,表示新造字的意义,“取譬相成”,表示新造字的读音。但后世学者认为这种解释可能曲解了许慎的愿意,因为“以事为名”中的“名”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名,自命也”。而说文解字叙中“名”字只此一次,但每当提到文字的时候,有时说字,有时说文,有时说书,均不言“名”,由此可知,“以事为名”之“名”字应为“名号、名称”的意思,即字的读音。这符合“依声托事”之说。而“取譬相成”则表示字义,因为“譬”者,喻也,有知晓,理喻之义。这与“比类合谊”之说相符。而此说,上世纪20年代,文字学家顾实就提过类似的观点。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比例非常大,约占到了80左右,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突破了汉字纯表意的特点,将西方文字表音的特点和汉字表意的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汉字因声造字的新方法。它与其它造字法相比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有表音成份,二造字方法简单。因此形声造字法就成了汉字形成理论中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让人大眼一看便可知该字的大概读音和意义。如“按”字,“安”声,“手”形,就是用手将物体压下去之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形声字已看不出其音义了,省声字就是其中一种,如“夜”字,其意义为:万物都休息了。“夕”形,“亦”声。省形字亦是如此,如“弒”字,其意义为:臣下杀其君。“殺”形,“式”声。还有一种就是亦声字,也就是会意兼形声字。如“婚”、“娶”等。形声字大部分由两部分组成,在构形上基本分为右形左声、上形左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多种构形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构形系统,对汉字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五)转注转注字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其争议最大,论述最多,后人各抒己见,其主要原因来自于许慎对转注字定义的界定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其给的定义比较模糊,造成后人理解的不同,尤其是对“首”和“类”的理解,后世主要有部首说、互训说、引申说和同源说等四种说法。1部首说部首说又叫形义说,这一说法以南唐徐鍇、清人江声为代表,他们认为“建类一首”的“首”字指的是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的部首,每部下言:“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受”之义。对“老”的解释时,徐鍇说意思相同的一类字,其偏旁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偏旁可以推测各字之义。人、毛和匕都表示老,寿、耆、耋也表示老,所以用“老”字来解释它们,而且彼此之间互相解释,这就是转注。而江声在他的六书说中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建类一首”的“首”字就是部首之义。由此观之,这一派观点认为,转注之“转”字为形转,许慎之“考”、“老”在此派认为:“考”是由“老”的字形变化而来,属于五百四十部中的“老部”故“老”字之义可用来解释“考”字。2互训说是以清人戴震和段玉裁为代表的,认为转注不是造字法,是同义词词义的互释,属于用字法。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一文中也说说文解字中用“老”解释“考”,用“考”解释“老”,这就是说文叙中解释转注的例子。而尔雅释诂用一个字解释四十多个字的意思,这和六书转注的方法一样。由此可见,戴震提出转注之互训说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转注就是互训,“注”就是“灌”的意思,几个字互相解释,就像水互相灌注一样,释义时几个意思相同的字,用哪个字都可以。而“建类一首”就是分别写出每个字的意思,将部分意思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就是“一首”。尔雅释诂中的“始”就是这样的。此二人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转注说其实就是互训说,即用同义词互相释义,考、老就是这样。3引申说引申说和互训说一样,都是从字的意义上来解释转注的,只是互训说重在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是同义的关系,不存在先后问题。而引申说认为释词与被释词之间 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不一定是同义的关系,它们意义的产生也有先后顺序。这种观点以清人朱骏声为代表,他也认为转注字不是造字法,而是词义的引申。他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叙中认为转注字,就是由一个字引申出多个意思,但字形不变,意思不断变化,且各意思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令和长就是这样的。在这里朱骏声不仅给转注重新定义,而且还选用了用了新的例字。这也是他能成一家之言的原因。但对许慎考、老二字却未解释。4同源说也叫“同族说”。这一说法是由近人章太炎、陆宗达等文字学家提出的,认为转注是由词义的分化而产生的孳乳现象。章太炎在其小学略说中说“同意相受”就是意思相近;“建类一首”,就是来自同一个语源。陆宗达在说文解字通论中也认为转注字就是从同一个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所制造的新字。他们二人都认为转注字的产生是由同一语源分裂而来的,而后来产生的孳乳字与本字或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者有字音上的联系,或者有字义上的联系。以上四种说法的分歧就在于:转注字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学界对其都有不同的意见,若像“互训说”和“引申说”一样认为其是用字法,那么为何许慎将其归为“六书”中?若像“同源说”和“部首说”认为其是造字法,但为何在释义的时候,又要采用两字互释法?这都存在着一定的疑虑,但无论结果是什么,转注字其构形的特点绝对在六书构形体系之中。(六)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在这里许慎的假借字指的是本来没有这个字,而借一个已有同音字,来表示其所要表达的字。假借字一般分为:音同假借字和转义假借字。音同假借字,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假借字和本字之间毫无关系,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来”字,本义指小麦,后借用为动词,表由彼到此等意义。而转义假借字,即假借字本义与借义有一定联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申义。如“解”字,本义分解牛的肢体,后引申为解释、解答之“解”,两者在意义上就有一定的联系。“朝”也是如此。这里许慎以令、长为例字,可见其把词义经过引申后的意义所代表的字,也归为假借字一类。假借字因其不再因新词的产生而再造字,用已有的字代新词。这就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方便,同时也能够及时地记录新出现的新词。但也使后世对假借字的归属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论。二 六书的发展演变(一)汉代三家“六书”说“六书”一词虽首现于周礼,却详述于汉代,以班固、郑众和许慎三家为主。且以许慎之说最为详尽,不仅列其名称,而且还进行解释,加配例字。此三家对六书的记载,是大同小异的,其区别主要是部分名称和六书排列顺序不一样。具体如下:1班固六书说班固作为一名史学家,记事真实详尽,其对六书的记载主要存在于汉书艺文志中,但仅存其名目,未有详解。其书曰:“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的六书虽然只有名称,但后人对其对六书的次第是很看重的,现在的六书说就是采用班固六书之排序。2郑众六书说三家之中郑众对六书的解释最为简单,其对周礼六书的注解为:“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仅仅十五字,已括“六书”之义,和班固一样,对具体什么是“象形”,何为“指事”?不作详述,让人颇为费解。而此时除许慎以外,并无他人言及“六书”,这是六书史上的空白,若要弄清其具体的意思,恐怕还要在已知或未知的典籍、器物上寻找答案。3许慎六书说较之前两位,许慎对“六书”的解释是比较详尽的,不仅有释义,且有例字。但在后来的研究中依然让人觉得困难重重,因为对每一书,许慎仅仅用八个字来概括其意义,且有些还使人产生歧义,例如转注、假借。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一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后世的研究也主要以此为依据,其六书之理论也基本勾勒出了我国汉字的构形体系,然后来学者对此仍有很多的疑虑,争议颇多。虽然汉代学者对六书各抒己见,持一家之言,但都基本承认“六书”是造字法,这也与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有关。在学界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说法,认为汉代三家六书说,实则源自一家,皆源于刘歆之七略。姚孝遂先生在他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说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借鉴刘歆的七略而写的,其对“六书”的名称的解释实源于七略。认为郑众之父郑兴为刘歆之弟子,许慎乃贾逵的弟子,而贾逵之父贾徽亦为刘歆之弟子。由此观之,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在一定意义上与刘歆是有师承关系的,至于为何三人对“六书”的解释不同,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六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传抄之误;第二、此三人对“六书”都进行了改造;第三、三人中有一种说法是刘歆真实的说法。比较可信的是班固和许慎,因为此二人都曾经“校阅群书”,见的古籍较多,在此过程中可能就见到过关于六书的真实记载,但其二人对“六书”名称解释不同,可能是由于他们加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在现代学界谈及“六书”一般都采用班固之次第,许慎之名称。(二)六书三耦说 六书发展到南唐的时候,文字学家徐鍇便提出了“六书三耦说”,其价值就在于第一次将六书作为不同平面的事物,并按照其形义结合的规律来研究六书,基本触及到了六书的内部规律。因此其根据对六书各书的内部联系将六书两两一对,分为三对,并进行了阐发。1 第一耦是象形和指事在徐锴看来,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只是象形描绘的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比较具体。而指事描绘的是较为抽象的事物,“不可图画”,借助指事性符号来表现。但二者在构形意义上却有着直接的联系,都是以一定的象形文字做为基础。其中,除独体象形外,合体象形和指事文字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且大多数都已其中一部分作为陪称。如合体象形字“眉”以“目”为称,指事字“刃”以“刀”为称。2第二耦是会意和形声此二者,从结构上看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组成,意义上都能表示抽象的事物,只是相比较而言,会意造字法较为复杂,往往表示复杂的事物和概念,因此,在徐锴看来会意字在形像上是“虚”的。而形声字经常表示具体的事物,如“江、河、松、书”等。即使有些意义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形声字来表达,如“空”,从“穴”、“工”声,其意思就是“什么也没有”。但一般通过形声字的形旁只能大概判别出事物与某物有关,只有结合声旁才能知道具体的意思,如“霜”。汉字中还有一类“会意兼形声字”,这类字一般具有会意和形声两个特点,如“政、忘、婢”等。由此可见,会意和形声联系还是很紧密的。3第三耦是转注和假借这两种文字在后世的争论比较大,它们与造字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般认为它们属于用字法。它们的不同在于“假借则一字数用”,它可以用一个字来记录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几个词;而“转注则一义数用”,即同一个汉字可以写成几个不同的字形,且其义可互释,从而形成一个转注链。徐鍇认为,转注字和形声字差不多,例如形旁中都有“老”字的:耆、耉、耋、耄等词,都有“老”的意思,在释义的时候,彼此之间可以互释,都是由“老”义分化而来。由此看来,徐鍇之意与许慎相近,但裘锡圭先生却有疑义,他在其文字概要中指出:徐鍇以形旁能够互训的字称为转注字,但有些形声字却不能互训。例如湖、河称为水,但水不一定就是湖、河,松、柏称为木,但木不一定是松、柏。由此观之,转注字只能算作是一种特殊的形声字,将其独为一书,似乎无此必要。况且可互释的各字,其意义也未必相同,若与形声相类,其意义应为“实”。而假借“一字数用”各义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其意义当为“虚”的。徐鍇的“三书六耦”说对后世文字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为后人研究六书开辟了新的途径,使人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六书的发展和演变。戴震“四体二用说”,段玉裁的说文解字的部分观点等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三)四体二用说戴震“四体二用说”是在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又结合徐鍇“六书三耦说”等前人的研究而形成的六书理论,在文字学界有很大影响,得到了后来研究六书学者的普遍认可。 戴震的“四体二用说”是在汉代三家六书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从汉字字形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分析,因此他在其六书论序中明确指出:班固和郑众虽然见得多,但对“六书”之理的解释应该遵从许慎。表达了其对许慎观点的赞同,而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一文中,对此观点又进一步肯定,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四体二用说”。其观点主要有:第一,戴震遵循许慎“六书说”的次序,认为世间万物归纳起来就“形”与“事”两大类,也是原始造字所采取的依据,古人据此造出了象形字与指事字,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会意字和形声字,并且认为造字的方法就这四种。还认为许慎六书之次序“出于自然”。第二、他从文字产生、孳乳的情况来分析“六书”,从汉字的字形上来推论汉字的造字之法,进而认为汉字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偏离于字形之外的,属用字之法。因此,其将“六书”一分为二,前四者为汉字之“体”,后两者为汉字之“用”。第三、他对于许慎的说法在肯定的同时又加以改造,取郑众“谐声”以代许慎之“形声”。从字形的角度分析,认为“指事”之“事” 应该理解为抽象的概念,即描画出抽象事物及概念的本质特征。对于假借字,戴震认为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形,一个字形多次运用就是假借,而在此假借中还包括假借和引申。假借字只是一字“数用”,而没有造出新的形体,从汉字的字形上也不能分出假借,因此只能是用字之法。对于转注字戴震也不赞同其为“造字之法”,因为,转注字也没有造出新的字形,其现在所谓的“转注字”只是古代的同义词之间的互释,而且“数字共一义”,无论各字是象形、会意、指事还是形声,他们的意义都相同,这样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可解释为建立义类,同义类的字可以互相注释。但其对“首”字的解释过于勉强。所以说,戴震的“四体二用说”是在吸收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突破传统的造字法,从对字形的分析上将前四书归为造字之体,后两书归为用字之法,用这种方法试图解决汉字形体的有限和表意的无穷,对文字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四)三书说三书说的提出是对六书的一个整合,并不是去掉六书中的三书,而是在原有六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演变出来的新的关于“六书”的理论,即“三书说”。但究竟如何划分,如何将原有的六书整理为“三书”,学界也有三种说法。1唐兰三书说唐兰的“三书说”认为:象形、象意、形声,应称为“三书”,而且这种观点足以概括所有的中国文字。如果一个文字不属于形,肯定属于意,不属于意,肯定属于声。而形、声、意是文字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他用“三书”来归纳文字的理论体系,其明确地指出不许再有混淆的地方。其三书说在学界的影响很大,但对于这一说法陈梦家和裘锡圭都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 陈梦家三书说陈梦家的观点和唐兰略有不同,他认为三书应是:象形、假借和形声。而假借字应该作为汉字的基本类型,象形和象意字应统称为“象形”字。其关键在于认识到了字和词的关系,并且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假借的阶段。假借字虽然与本字同音同形,但新造字与本字之间毫无关系,例如,花钱的“花”与梅花的“花”,虽然同形同音,但在意义上二者没有关系,在词典中解释这类词的时候,就用“花1”、“花2”等方式表示。用假借法造出来的字,在陈梦家认为,假借法造字虽然不同于其它造字法一样,能造出之前没有的新字,但这种造字法只是用同音同形的字来记录新的事物,因此后来用来记录新事物的“老字”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新造字”,所以说假借也应是一种造字法。3裘锡圭三书说在文字学界里,裘锡圭的“三书说”的影响也比较大,他的三书是指:表意、假借、形声。这是他在前两人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提出的自己的理论,他比较赞同陈梦家的说法,觉得应把陈说之象形改为“表意”。因此,他把汉字分为: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而表意字又可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和变体字等六类。较前两位其分法更为详尽。是把唐兰先生的“象形”、“象意”合为“表意”,又取陈梦家先生的“假借”,结合两者都有的“形声”总结出自己的三书说。但其三书说和前两家三书说,一样对于有些字也不能完全概括起来,就表意字的分类也有两可的现象,这一点上裘锡圭先生也是承认的。提出“三书说”的学者除了以上几位之外,还有刘又辛、林沄等。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给汉字的构型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三 六书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一)六书对汉字构形体系形成的指导意义 汉字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但对汉字的最终源头却至今无从考证。而六书作为一种汉字的构形理论,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但基本上阐明了汉字构形的基础,而且也说明了汉字的构形依据,使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使汉字能在有限的字形中表达无穷的意义,并且能在新事物和造字步伐不统一的情况下,及时地记录新出现的事物,使其记事和表以功能不断增强。使汉字的形成体系逐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研习国粹。(二)揭示汉字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 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至今的。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通行的简体字,这一系列的变化从六书中也能看得出来。六书最早是用来解释甲骨文和金文的意义及构形原理的,大部分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形成原理都适用于六书,但并不因为汉字字形的变化六书就失去了其理论价值,六书的理论对现在的汉字构形一样有效,尤其是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关系链逐渐演变的,由象形文字演变出部分指事文字,再在此二者的基础上演化出会意字和形声字,并且在此发展中汉字字形不断规范化,整齐化。这一变化六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三)汉字构形体系的形成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现在印刷体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而对于汉字的形成理论学界却有多种解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清代以前,学界基本上都以传统的“六书说”作为汉字的形成理论,然而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麻花运输合同
- 2025年度劳动合同
- 2025合作伙伴间的正式合同范本
- 语言培训专业知识案例课件
- 2025武汉市文化教育类民办培训机构培训服务合同(武汉市版)
- 红酒专业知识培训班课件
- 农业合作产业化推广合作合同书
- 红楼梦知识课件
- 2025年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优化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日用玻璃制品与玻璃包装容器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CRH380B型动车组制动系统
- 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输液港)-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 SH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布置设计规范
-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 外国文学史第二版马工程课件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 院感培训试题及
- 开发区财政管理改革研究
- 三维数字城市建模及数据获取课件
- 电气照明系统课件
- 收纳整理PPT成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