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谜艺术欣赏教案潘东升 陈亚妹第1课时介绍灯谜常识教学目标:介绍灯谜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灯谜”、教学重难点:校本课程既要传播知识,又要把教学活动艺术化,游戏化。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选择几则估计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的“初中阶段各学科知识”灯谜“,我们大家试一试身手,先从感性入手(这样进度快效果可能更好)。、“一颗红星头上戴”(省名)、三言两语话经营(中国近代史名词)、“巡天遥看一千河“(政治名词)、“离别正堪悲”(中国古典文学名词)、窝里斗(几何名词)、蜡烛的功能(力学名词)、喜怒参半(化学名词)、万寿无疆(植物学名词)附:谜底:、安徽;、五口通商;、宇宙观;、楚辞;、内角;、作用点;、笑气;、生长期(总结)灯谜,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它借助汉字的构造和一字多义,运用多种手法,使得底面之间巧妙扣合,从而产生无穷的趣味。猜灯谜不仅能启迪智慧,增加知识,而且还能娱乐身心,增进健康。灯谜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初具雏形,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曹操、苏轼、王安石、徐渭、曹雪芹等都对它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清末明初,灯谜曾昌盛一时。那时,谜社的组织、灯谜的专著和刊物都已问世。其中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灯谜作品,在今天也还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今,灯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所猜谜目,大都是汉字、词、成语、古今著名人物、电影片名、戏剧剧名及演员名等等。在节日或是联欢会上,猜灯谜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文娱项目了。第2课时漫谈灯谜的作用教学目标:通过上节课的猜灯谜牛刀小试,进一步了解灯谜的作用。教学重难点:尝试猜谜的基本技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通过上节课小试身手的表现,大家已经可以看出来了,会猜灯谜并不难,难的是在于猜得好猜得多猜得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快”字之上,你也许说:我也猜着了,就比某某慢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差别巨大,如果是百米赛跑,也许你还能得银牌铜牌,但在这个地方是标准的捷足先登“见者无份”。到了“电控竞赛”方式,可能就0.00几秒的差距,你的铃不响灯不亮,你一点机会都没有。还有比“0.00几秒”更为高速的差别、迹近荒唐的真实故事,以后相关章节再说。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已经看到,要成为猜谜高手,有这么几项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超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敏捷的反应速度;)掌握一定的猜谜法门。我们这种一周两节的讲座,肯定不可能让所有同学大幅度或全面提高上述五大能力。但大概能够做到从后往前推)掌握一定窍门)提高反应速度)培养推理能力那么,能不能影响到前两项:)拓宽知识视野;)促进记忆能力呢?根据正常的情况,完全也是可能的。至此,灯谜的功用就出现了:激趣启智增知。还有人多归纳了几种如“育德、促美、创新”等,我把它归入“怡情”大类,因为我们这些同学并不是冲着这几点来的。其实,激趣启智增知。已经足够了,如果从游戏出发,在欢笑中又能够学到一些可以对你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正面影响作用的“能力”,也已经够了。灯谜界有句老话:会读书的不一定会猜谜,会猜谜的一定会读书!我相信这句话会通过你们的尝试和体验再流传开去,代代相传。(总结)多媒体展示一下内容1、灯谜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谜语虽小,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却十分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以独特的形式和强烈的魅力,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把各种知识融会在生动的形象和生活的情趣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在猜谜时不仅能够准确地、合理地、仔细地分析、推断,还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猜谜者在熟悉猜谜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又具有某一则谜语所涉及的知识,就能抓住谜面所给予的条件及所描绘的谜底的特征,通过联想、推理,而后一语破的;否则,即使绞尽脑汁,也很难奏效。2、灯谜可以丰富和活跃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谜语是一种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它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也不需要器材。它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过猜谜可以调剂脑筋,丰富和活跃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使人们在增长才智的同时,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或工作之余,猜谜是一种健康的娱乐和积极的休息。 第3课时灯谜的起源教学目标:通过上两节节课对灯谜的介绍,这节课进一步了解灯谜的起源。教学重难点:尝试猜谜的基本技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使人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因而历来深受群众喜爱。 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和瘐词。至于灯谜的问世,则可追溯至南宋。宋乾德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金吾夜放。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可见南宋杭州(旧称“武林”)元宵节开了猜谜用灯之先河。“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据明王鏊姑苏志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又江震记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谜”。灯谜与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伶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划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相扣。由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那末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影、电视、戏剧、各类事物名称等等,通通可以入谜。可谓包罗万象。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 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合上要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等。此外,灯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由于灯谜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灯谜之萌芽篇)春秋战国时代的的隐语和瘐词,是灯谜的萌芽。廋,是隐匿的意思,廋辞就是隐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日益丰富,有时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就产生了一种借代词语,这就是隐语。隐语,在古人的生活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外交场中(尤其是青年男女间的社交)就是智力测验的尺度,国家靠它甄别贤才,个人靠它选择配偶,甚至敌国间还靠它伺探对方的实力。第4课时教学目标:这节课继续介绍灯谜的起源。教学重难点: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谜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1.灯谜之雏形篇西汉时,隐语和谜已成为宫廷娱乐品。到了东汉,隐语已发展为一种雏形的文义字谜,它通过中国汉字结构的特点,一个字可拆成几个字,在这离与合、增与减的变化中其音、形、义皆发生变化,字谜就在这种变化中产生。但这一时期的字谜都比较粗糙。字谜的成熟阶段是在三国时期,已不再是机械呆板的拆字,而是运用会意的手法隐字了,出现了公认的最早的文义谜。2.灯谜之发展篇 “谜”到了南北朝,已成为非常时髦的玩意儿了,民间、宫廷随处可见。这时还出现了研究谜语的著作文心雕龙谐隐。至隋、唐结束谜已更加兴盛了,出现了一些猜谜专家。宋代,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等著名的文学家都有谜作散见于全宋词、夷坚志、苕溪渔隐丛话等诗词著作中。并且还出现了后来灯谜所习用的“别解”,谜作已接近成熟。“灯谜”的叫法就出现在宋代。北宋时,猜谜成为专门的技艺。谜的种类大大丰富了,杭州还成立了谜社组织。此时,灯谜真正走向了广大市民,元宵佳节的灯谜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3.灯谜之普及篇明清两代, 灯谜活动的举行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更重要的是,明末扬州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个”(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从清代到解放前,出现了不少灯谜名家,毛际克、俞曲园、孙玉声、张起南等,都是当年谜坛的风云人物,都有研究灯谜的专著问世。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导下,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又获新生,群众性的猜谜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灯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扎根于群众的艳丽花朵。第5课时谜语的结构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掌握谜语的结构。教学重难点:通过结构的分析尝试猜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灯谜“三要素”:谜面、谜目、谜底。一则灯谜,由这三部分构成(极少数还附有谜格甚至附有“加注”,那毕竟属于“僻类”,我们先讲正类)谜面:供猜射者思考判断的题目,即谜题的已知部分;谜目:规定提示所猜的范围;谜底:根据谜面提示在谜目限定的范围内给出的答案例1:谜面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谜目是:本省县名一,谜底是:仙游。这里“谜面“很重要,它是你猜射的联想源;但“谜目”也不可小视,它既规定也提示了谜底的范围,同时确保了谜底的规范性,防止“多底现象”产生。剩下来就是你猜射的“谜路(思路)”:谜面用的是唐朝崔灏名诗,这是典故,乘鹤而去的是仙人,在“本省县名”这一范围里只有“仙游”能够对应。 你说:我猜“飞仙”岂不更好,飞字更传神,是的,但“谜目”范围里没有,你可以换谜目为“香烟商标”或“化妆品商标”。(总结)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也叫“谜课”或“射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运用谜格制成的灯谜还有谜格。如:节约能手(秋千格,打一地理名词)省会 谜面 谜格 谜目 谜底第6课时谜语的结构教学目标:继续上节课内容,让学生掌握谜语“三要素”的严谨与规范。教学重难点:通过结构的分析尝试猜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一、谜面的规范与雅致:一)谜面要“成文”:例2:比如有人出个“飞宁”,猜厦门地名,猜是猜得出“翔安”,但你看到这种谜面会有美感吗,至于“谜味”够不够,同学们随着学习深入自会判断。谜面成文也有走极端的,比如“谜圣”张起南就把谜面来自经典、来自前人和来自自创,分为“神品”、“能品”“逸品”,他倒没说这是三等级,但意思大概已经明白,因此后人也拘泥于此。一则灯谜的优秀与否,与其谜面是否出自四书五经等经典没有必然联系吧,应当是“面、目、底”自然浑成,猜者留有余味,制者方可自诩。二)谜面无闲字:在灯谜术语中“闲字”也叫“抛荒”,这就通俗了,意思是说你的谜面最好是字字落实,不要有不相干的东东来干扰猜谜者。 例3:比如“天生一个仙人洞”猜字一“吴”,这里从谜面讲是前人名句,但“仙人”甚至“一个”都不落实,属于“干扰项”,这样的谜,光谜面漂亮有什么用呢?例4:还不如自创一面“天上多一日”猜“吴”呢(天之上要放这一个口字,口字多了一是个日字)二)谜面不是注解:也就是说,灯谜不是“知识竞赛”。例5:比如“中国第一大岛”猜省台“台湾”,就属于这一类了。二、谜目的规范与严谨:猜谜甚至制谜者比较看重谜面和猜出谜底,不太重视谜目。其实谜目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低。我说两个真实故事:“动须相应”故事:(略)只看谜目就猜中故事:(略)这就可以归纳出谜目如何严谨化的要求了一)过宽过窄都不合适,故弄玄虚更不好,最佳是根据场合要求调整适中,好谜是能够猜得中的才是;二)是名词、术语、用语要自己先弄清楚,否则“规范的猜者”没办法猜,这样灯谜势必走向粗制滥造化,也就走向末路了。三、谜底的规范与可知:一)谜底的可知性:谜底要适合猜射场合猜众的知识范围,如果根本没有知道这个词,那么你挂在那里三年也没有用。我有一条谜被评为佳作,但我从来不拿出来公众场合展猜。例6:“终南捷径”猜著名谜论一句“辞欲隐而显”。此谜思路用了典故:唐朝卢藏用假装隐居终南山,成为名士然后让朝廷为了面子招他出来做官的故事。终南捷径后来成为成语,指的就是“先假装辞(官)想要隐居,其实是为了沽名钓雀做更大的官(显)”。这种谜拿来给你们猜一点意思没有,因为你们压根没读过任何“谜论”,但放到专业谜人场合,一下子就能够猜着(谜底出自著名文论文心雕龙)。最近几年灯谜走下坡路,一些谜人书读得太少没有材料可挖掘(好材料都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路上遇到烦心事”、“最近几天很不爽”之类的所谓X字口语来制谜,谁能够猜得着呢,猜着又有什么乐趣呢?我有一个主张:凡谜底材料,必须是能够通过工具书或书籍等查得到的,这样才规范也有范围。 “能够查到”其实讲究的就是“规范”了,就是“谜底”不宜生编瞎造。其实,书海浩瀚,光一本字典,就够你翻一辈子了。第7课时灯谜“两大忌”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分析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联教学重难点:尝试编写简易谜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一、灯谜“两大忌”一)面底相犯:即凡在谜面上有的字,谜底中绝对不能出现,反之亦然,这在灯谜术语中又叫“露春”。例7:比如“悬崖勒马”猜国名“危地马拉”,意思是不错,但“两马”相冲,只好把“勒马”改为“勒缰”。二)面底倒吊:即谜面上出现的概念必须小于或等于谜底的概念,不能大于,否则底面扣合就失去了其逻辑的必然性。比如江、河、湖、海,都可以推出“水”,而“水”却不能推出是江河还是湖海;再比如贞观、开元都可以猜唐,而唐却不能猜贞观、开元。例8:贞观之治猜电影演员唐国强,但却不能拿唐国强去猜贞观之治。二、灯谜的精髓“贵在别解”:所为“别解”,就是“另一种解释”,灯谜利用的正是这一点,通过形变义变音变,达到“曲径通幽”的妙趣。一)所谓义变:比如通过词义的移易产生“别解”。例9:断桥会许仙(泊号一)白/面/郎君比如通过词性活用产生“别解”:例10:暮去朝来颜色故(童话人物)时间老人(使人老)二)所谓音变:比如通过字音异读产生“别解”:例11:共商谋略(职务)会计也可以通过调整语法结构产生“别解”,也叫做“顿读别解”)。例12:飞入寻常百姓家(泊人二)燕顺、时迁(读如“燕顺时迁”)三、所谓形变:比如利用象形方式产生“别解”。例13:白玉无瑕(字一)皇还有如例14:立竿见影补漏洞(治安名词)110形变更多集中在“谜法”之一的离合增损法,请同学们在以后各讲中注意学习体会。第8课时灯谜与民间谜语的区别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区别谜语与民间谜语。教学重难点:掌握谜语的特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第9课时隐语及其三个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谜语的另一别称隐语。教学重难点:掌握隐语的三个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隐语也叫“隐”,古字为“言隐”。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心雕龙)。别生一说曰遁辞,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隐语的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和谲谏三类。密言一般只是对方才能理解的语言,它本是隐语最基本形式。用于国事最早记载的是则叫“麦麴河鱼”的故事。测智相当于现代的谜语竟猜。要把“以此喻彼”的本意猜来,这需要一定的智力。春秋时就有列国间利用隐语要对方来猜射而测试这个国家君臣们的智慧的例子。“秦客廋辞”就是有名的一例。廋辞是当时隐语的另一称谓。谲谏就是臣子用隐晦的语言向君主进谏自己的意见,是春秋战国一段时间内隐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最早要数史记楚世家所载“大鸟止阜 ”的故事。隐语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隐语表达方式主要是口语。密语当然是语言,测智也是口头出题,谲谏更不能是书面的,因为要随机应变。、无论密语、测智和谲谏都是特定的人为对象,因人设隐,离开了这个特定的人。此隐就不能成立。、不论是以物喻意,或以情说理,专人专事,内容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时间性,时过境迁,此隐便自然消失。廋辞,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廋,是隐藏,藏匿的意思。廋辞,即隐其含义于言辞之中。廋辞也叫廋语,是一种用替代的方式构成的暗示语。这种替代的方式有的是摹状,有的是一种婉曲的说法,有的则是利用拆字法。夏、商、周时,这种讽刺性的廋辞多流行于官宦与文人之间,作为一讥诮消遣的游戏而盛行一时。“廋辞”一词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三国时韦昭注:“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中说:“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第10课时谜格之一谐读类谜格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掌握谜格之一谐读类谜格。教学重难点:运用谜格进行简单的猜谜行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谐读类谜格,又称谐音类谜格、谐声类谜格,是通过谜底中的一个、几个或全部字的谐音变义来与谜面向扣。谐读类谜格包括:梨花格、围棋格、玉带格、白头格、粉颈格、赤颈格、丹心格、榴裙格、朱履格、双皓首格、丹顶格、粉底格等。梨花格:又名飞白格、谐声格、谐音格、全谐格、全白格、玉冰格。 谜底至少两字,且全部读成别字(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1.大海怒潮(梨花格,电器元件一)扬(洋)声(生)器(气)2.高射炮一再命中(梨花格,外国地名一)洛 (落) 杉 (三)矶(机)围棋格:又名阴阳格、黑白格。谜底为四字以上的双数字,上半截字正读、下半截字读谐音,或下半截字正读、上半截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围棋格,成语一)心腹(新妇)之患玉带格:又名素心格、素腰格、夹雪格、玉腰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数词,中间一字需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1.食品厂工作(玉带格,军事术语一)制高(糕)点 2.统一语言(玉带格,清代名人一)谭嗣(词)同 白头格:又名皓首格、素冠格、戴雪格、粉面格、粉头格、寿星格、 白首格、望月格。谜底为两字以上,规定谜底中第一个字读谐音,用别字代替扣谜面。例:1.十(白头格,成语一)成(乘)千成万2.废品(白头格,水浒人名一)吴(无)用粉颈格:又名玉颈格、鹅项格。谜底为四字以上,以第二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免刑(玉颈格,成语一)不乏(罚)其人粉腿格:又名素胫格、鹤膝格。谜底为四字以上,以倒数第二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乡村四月闲人少(粉腿格,节气名二)夏至、芒(忙)种粉底格:又名立雪格、踏雪格、履雪格、履霜格、素履格、粉尾格、白足格。谜底为两字以上,以末一个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1.十个世纪才相逢(粉底格,中药名一)千年健(见) 2.垂钓(粉底格,数学名词一)等于(鱼)赤颈格:谜底为四字以上,除第二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伤心细问儿夫病(赤颈格,成语一)杯(悲)盘狼(郎)藉(疾) 丹顶格:又名正冠格、朱颜格、鹤顶格。谜底为三字以上,除第一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刚刚收到赠品(丹顶格,外国地名一)新德(得)里(礼)丹心格:又名红中格、朱腰格。谜底为三字以上单数字,除中间一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询问学位最高的人(丹心格,中国地名一淄(咨)博市(士) 榴裙格:又名丹胫格、烧尾格。读底为四字以上,除倒数第二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父亲常在动脑筋(榴裙格,外国地名一)巴(爸)巴(爸)多斯(思)朱履格:又名红鞋格、正履格。谜底为三字以上,除末一个字正读,其余字全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一唱雄鸡天下白(朱履格,明代人名一)文(闻)征(正)明双皓首格:又名双白头格。谜底为四字以上,前两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兄长为信子比赛获第一激动不已(双皓首格,外国地名一)圣(胜)菲(飞)波哥大此外还有穿花格(又名蛱蝶格)、别字格等。第11课时谜格之二分读类谜格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掌握分读类谜格。教学重难点:运用谜格进行简单的猜谜行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分读类谜格,通过将谜底中的一个或几个字分拆为另外几个字来与谜面相扣。分读类谜格包括:曹娥格、虾须格、蝇头格、折覆格、解领格、展翼格、蜂腰格、燕尾格、蜒尾格、筠稍格、筠垫格、蟾足格、宝塔格、碎锦格等。曹娥格:又名碑阴格。读底每个字都要左右分读(或上下分读),以 扣合谜面。例:天作丝丝道难行,含泪挥手送君行(曹娥格,鸟名一)露禽(雨路人离虾须格:又名鸦髻格、丫髻格。谜底为两字以上,第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1.巾帼英雄传(虾须格,鲁迅作品一)好(女子)的故事2.欲言又止 (虾须格,词汇一)味(口未)道蝇头格:又名垫巾格。谜底为两字以上,第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每晚休息(蝇头格,毛泽东诗句一)多(夕夕)少事解领格:又名鸳肩格。谜底为四字以上,第二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江淮河汉常作客(解领格,成语一)四海(水每)为家展翼格:又名剖腹格、展翅格、振翅格、振翼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中间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阴阳历合订本(展翼格,文件名称一)说明(日月)书蜂腰格:又名中分格、分心格、断锦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 中间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后谜面相扣。例:隆中决策(蜂腰格,中国地名一)三岔(分山)河燕尾格:又名燕剪格、鱼尾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最后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1.久旱(燕尾格,中国地名一)长沙(水少)2.催稿(燕尾格,形容词一)速效 (交文)蜓尾格:又名垫足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最后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气象简报(蜓尾格,红楼梦人物一)晴雯(雨文)筠稍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每字都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建筑家(筠稍格,中药名一)杜(土木)仲(中人)筠垫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每字都拆成上下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农夫心内如汤煮(筠垫格,水果名一)香(禾日)蕉(草焦蟾足格:又名鼎足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最后一字拆为三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欧美民族(鼎足格,春秋人物一)西施(方人也)宝塔格:谜底为四字以上的偶数词,逢双数字都拆为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卿卿(宝塔格,诗经句一)如何如何(如可人,如可人)碎锦格:又名堆金格、破镜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每字都拆为二个以上的字(不拘上下左右),才能扣合谜面。例:1.冠盖满京华(碎锦格,春秋人物一)管(个个官)仲(中人)2.众口一致(碎锦格,邮电用物一)信(人言)筒(个个同)此外还有折覆格、摘遍格、离合格(又名金钟格)等。第12课时谜格之三半读类谜格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掌握半读类谜格。教学重难点:运用谜格进行简单的猜谜行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半读类谜格,通过对谜底中的一个或全部字只读一半,即去掉一个或全部字的偏旁部首来与谜面相扣。半读类谜格包括:徐妃格、摩顶格、折巾格、折翼格、折屐格、踦履 格、半面格等。徐妃格:又名齐飞格、半妆格。谜底一般限两字,并含同偏旁部首(此偏旁部首不入谜意)的字组成的词或词组,去掉相同的偏旁部首后,两个字与谜面相扣。例:1.万绿丛中一点红(徐妃格,中药名一)硃砂(朱少)2.小舅子 (徐妃格,化学元素名二)钠锑(内弟)徐妃格的谜底一般为一个词或词组,但有的在加上同一偏旁部首后,便成为几个单字的。例:百般红紫斗芳菲(徐妃格,化学元素名六)铬铕钚铜镁铯徐妃格有三个子格:上下弃取的揭顶格、放踵格,和内外弃取的蝉脱格。揭顶格:又名雍正格、摘盖格、摘遍格。相同部首在上边,以下半部与谜面相扣。例:满堂叫好(揭顶格,蔬菜名一)荠菜放踵格:相同部首在下边,以上半部与谜面相扣。例:十厘之积(放踵格,常用词一)忿懑蝉脱格:又名金蝉格。相同部首在外边,以内半部与谜面 相扣。例:千分(蝉脱格,常用词一)田园摩顶格:又名摘顶格。谜底为两字以上,将第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 只取下半部来与谜面相扣。例:做这件事肯定对你有好处(摘顶格,湖名一)苏(办)必利尔折巾格:又名侧帽格。谜底为两字以上,将第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 任取一部分来与谜面相扣。例:南甜,北辣,东咸,西酸(折巾格,成语一)饶(食)有风味折翼格:又名断袖格、楚腰格、瘦腰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 将中央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任取一部分来与谜面相扣。例:皆大欢喜(折翼格,曲牌名一)众仙(人)乐折屐格:谜底为两字以上,将最后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只取上半部来与谜面相扣。例:知(折屐格,水浒绰号一)智多星(日)第13课时谜格之四象形类谜格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掌握半读类谜格。教学重难点:运用谜格进行简单的猜谜行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象形类谜格,又名形近类谜格,别读类谜格。通过谜底中的一个、几个或全部字以形近字来与谜面相扣。象形类谜格包括:亥豕格、乌纱格、青领格、黑胸格、黑带格、皂靴格等。亥豕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故意将谜底中有的字误读成其它形近的字来扣合谜面。例:1.甘罗十二为丞相(亥豕格,活动场所一)少年宫(需把“官”讹读为“宫”字)2.自由恋爱结婚(亥豕格,红楼梦人物一)不谋而合(需把“谋”讹读为“媒”字)乌纱格:谜底为两字以上,将首字误读成其它形近的字来扣合谜面。例:坐以待旦(乌纱格,成语一)侯(候)晓明青领格:谜底为四字以上,将第二字误读成其它形近的字来扣合谜 面。例:独木撑天(青领格,成语一)一技(枝)之长黑胸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单数字,将中间一字误读成其它形近的字来扣合谜面。例:马后炮(黑胸格,红岩人名一)车耀(跃)先黑带格:谜底为四字以上,将倒数第二字误读成其它形近的字来扣合谜面。例:鸿(黑带格,电影名一)突破乌(鸟)江皂靴格:谜底为两字以上,将末一字误读成其它形近的字来扣合谜 面。例:梁上君子(皂靴格,成语一)登高作赋(贼) 此外还有有全黑格、鲁鱼格等第14课时谜法分析-正面会意法教学目标:掌握猜谜第一法-正面会意法。教学重难点:能很好的运用猜谜法进行简单的猜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制谜难,猜谜也不容易,迅速、准确地猜中谜底,困难更大。但是,尽管谜语“纤巧以弄思”,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猜谜,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游戏。由于谜语的结构以及它所涉及的知识各异,猜射的难度也就不同。有的谜语比较简单、直陈,就是学龄前的儿童,也能很快猜中;有的谜语则较为复杂,就是知识丰富、思维能力较强的成年人,也常常需要大费一番脑筋。一般来说,灯谜较之民间谜语要难猜一些。正面会意是先对谜面词义直接理解领会,再通过同义词、多义词的互代,进而推导出另一种说法来表述谜面的一种猜法。 例1:“春夏秋冬来复去” (生物学名词) “春夏秋冬”为四季也即年,“轮”作“轮换”解。 谜底:年轮 同理,这个谜面也可猜“日用品一”,你能猜得着吗? 例2:自助游 (金庸人物) “自助游”即自主旅行。谜底读成“听凭我自己作主去行走” 谜底:任我行 例3:“劝君更尽一杯酒” (外地理名词) 谜底读成“希望你把酒干了”来扣合面题。 谜底:巴尔干 例4:岳阳楼记传千古 (海外艺人) 谜底读成“范仲淹文章流芳千古” 谜底:范文芳 例5:丸药 (五唐) 丸药是一粒一粒的,而且是药七分苦 谜底:粒粒皆辛苦 小结 必须掌握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要善于联想,能迅速反应出多个词义。 注意:谜面肯定有提示(谜眼所在),也肯定想把你引入歧途,你一是不能顺着谜面原意,这样就不是猜谜而是答题,也就没有“别解”了。谜底不管是一个字或多个字,你总有先攻克的某个字或某个部分,再继续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第15课时谜法分析-反面会意法教学目标:掌握猜谜第一法-反面会意法。教学重难点:能很好的运用猜谜法进行简单的猜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反面会意又叫“反扣”,是一种从反面的意思去思索,通过“否定之否定”来猜出谜底的猜法。 例6:挑嫩的 (现代作家) “嫩”,“老”的反义,“舍”作“舍去”解。 谜底:老舍 例7:生产必须出正品 (成语) “正品”为合格品,次品为不合格。 谜底:不可造次 例8:灯光亮着睡不着(四字常用语) 睡的同义词是“困”,那么“睡不着”就好办了“困难”。剩下的是解决“灯光亮着”怎么“别解”,不管灯光还虽烛光还是火把,肯定是“点”着的吧,那么谜底应声而出:有点困难。 例9:无暇顾及 (成语) “暇”是“闲”,“顾”是“视”。 谜底:等闲视之 小结 要掌握好反义词。此类谜常有否定动词出现。注意猜出的谜底要回到谜面原意。第16课时谜法分析-分扣会意法教学目标:掌握猜谜第一法-分扣会意法。教学重难点:能很好的运用猜谜法进行简单的猜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分扣法是谜面或谜底通过“顿读”隔断分别加以扣合的猜法。例10:转载 (生物学名词)“转”扣“轮”,“年”扣“载”。注意与例1的差别。 谜底:年轮 例11:分明 (医学名词)“散”扣“分”“光”扣“明”。 谜底:散光 例12:饭后对诗(化学名词)“饭后”,扣“饱”,“对诗”是“和”。 谜底:饱和 例13: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学校机构)“为之”是“(你得去)学”,“难者”即是“生(疏的知识)”,“易矣”可以理解成“懂了”,那么就是“会(了)。 谜底:学生会 小结 要养成读古汉语一字一词的习惯,注意分扣语句读法与现代语言习惯读法的区第17课时谜法分析-侧面会意法教学目标:掌握猜谜第一法-侧面会意法。教学重难点:能很好的运用猜谜法进行简单的猜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顾名思义,侧就是从外围旁敲侧击,求出谜底。侧面会意一般还可以分为:对面写照,旁面提义和两面夹击三种方法,下面就对这三种方法略作介绍。一、对面写照做作文或画图时,有时须从反面着笔,从而衬托出主题和主图。对面写照就是以一对非同义也非反义,却是相属类的词组(如父子,昨天今天)一方放在谜面立意,另一方放在谜底互为因果,互为反映,这就是对面写照。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就是有一对相属类词分布底面,还有一 对“示意词”互为锁纽,呼应其作用和意义。例一:战争让女人走开(演员冠角色2+2)主角余男这个“谜底”同学们可能不熟猜不动,没关系,照样用这个谜面猜一个城市,那肯定会了。例二:三代单传(金庸小说人物3字)孙不二例三:“四面边声连角起”(化学名词2字)中和作业A:1、三代单传而已(金庸小说人物3字)2、集体荣誉第一(比赛用语4字)3、提倡比赛第一(国名3字)二、旁面提义也叫旁面推敲。记得有个故事,古代有次考试是命题画作“深山藏古寺”,结果画家们拼命想办法把山画得“深”,把寺画得“古”,结果中选的却是一幅完全没有寺庙,只有一小和尚在山涧边挑水图。这个道理大家明白了吗?就是“旁面提义”(略)同理,有一回皇帝想要一幅“山间酒家图”,你会怎么“设计画意”?最后皇帝选中的是一幅“红杏梢头挂酒旗”,画面没有山水,更没有酒家,画的是山坡边一棵红杏挂一面酒旗,让人一看,马上会联想到这山坡是大山边沿,酒旗提示山坡后必有一家酒店。旁面提义,犹如上述画作,不从正面说明本事物,却从外围(指上下,前后,左右)加于说明。此法也要一对相属类词,分别在底面互作相承关系,并用以表达全谜文义。这种方法与前面的对面写照有点相似,他们不同的是:对面写照是从相对的方面用相对的词作对面写照,旁面提义则是从联系相承着的事物作侧面提示,个别谜中还加入抱衬词加以说明。例一:白子仅得一隅(旧电影3字)黑三角例二:汉语(古文篇目3字)过秦论例三:十二生肖鼠为首(食品2字)猪尾作业B:4、抢占中腹(成语)5、誓夺冠军(首都3字)6、不欺负弱者(物理名词2字)三、两面夹击法顾名思义,从两边夹击出中间。两面夹击是兵家出奇制胜的好方法,谜亦如此。具体是安排一组相属类词,从两面夹击出另一个相属类字或词。这组相属类词,应由三个有并列关系的词(如天地人)还要一对反义词作底面相呼应,猜时先从两方面作出肯定,进而再肯定另一事物,也就是说在谜面(底)去找两个并列词,发现缺少什么,在谜底(面)中补足,并加上与谜面相反意思的词,得出的就是谜底。例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铁路名词2字)硬卧例二:左右摇摆(成语)无动于中例三:始终不含糊(历史名词4字)明末清初作业C:7、造福不为你和我(乐器2字)吉他8、东西峻岭北崎岖(本省地名2字)南平9、左右皆曰不可(单位简称2字)中行10、只有天晓得(四字常用语)人地两生11、是进亦忧退亦忧(成语)四、总结以上三法,依照“音,义,形”的原理,有人把他们同归纳为侧面会意法,与正面会意,反面会意,共为会意法猜射三大法门。正面会意比较明显,容易判断;反面会意比较直接,即非此即彼,一反一正也比较明了,如在猜射时谜面上无明显正反会意法特征,并在面中发现有相属类并列词,就要考虑用侧面会意法,所以找并列相属类词是判断用侧面法的关键。找到三字并列词先考虑夹击法,两字再考虑是要用对面写照法还是侧面提义猜法。第17课时谜法分析-借代法教学目标:掌握猜谜第一法-借代法。教学重难点:能很好的运用猜谜法进行简单的猜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上期作业揭底与评点:作业A:1、三代单传而已(金庸小说人物3字)2、集体荣誉第一(比赛用语4字)3、提倡比赛第一(国名3字)作业B:4、抢占中腹(成语)5、誓夺冠军(首都3字)6、不欺负弱者(物理名词2字)作业:7、造福不为你和我(乐器2字)8、东西峻岭北崎岖(本省地名2字)南平9、左右皆曰不可(单位简称2字)10、只有天晓得(四字常用语)11、是进亦忧退亦忧(成语)1、公孙止2、个人名次3、赞比亚4、不着边际5、索非亚6、压强7、吉他8、南平9、中行10、人地两生11、乐在其中借代法一、定义与方法:从大概念讲“借代法”仍然属于“会意法”范围,只不过它特别突出使用了我们已经学过的修辞格之一“借代”来替代谜面或谜底(主要是后者)的某个字。例一:对面走来一队红领巾。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例三:(新闻标题)巴黎方案,伦敦坚决不同意以上三例当中加线部分就是使用“借代”,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灯谜”的借代法性质上跟修辞借代是查同的,但灯谜使用它或者说灯谜的特性决定了,“灯谜的借代法”另有特点:一是“借”的面很宽;二是“代”的字眼很有限。借代在灯谜中运用比较多,特别是在港台与国外华人聚集地。借代利用事物的异名,字号,简称特定专用词,古字假借,巧作借代,以达到猜射的目的。借代虽然包罗万象,但一般原则是用大家熟知的,又不违背事物概念的大小关系。下面就把一些比较常见的借代作简略介绍。二、比较常见的借代内容举例:一)事物名的借代、朝代年号与姓氏借代中国历史进入帝制之后就都是“世袭制”,因此帝王都是同姓相传(汉吕雉,王莽,唐武则天除外),此种借代时要注意概念大小:年号在面时,朝代名或姓在底(一般姓氏在底是正常的)。朝代:汉/刘,晋/司马,隋/杨,唐/李,宋/赵,明/朱年号:贞观/唐、李,靖康/宋、赵,洪武/明、朱例四:沛公谓项王曰(作家3字)刘白羽例五:贞观之治(演员)唐国强2、历朝名人的姓/名/字/号/职号/郡望借代注意:姓和名可以互换,但两字以上的名字不可分拆开来;职号只能单向,职号在面,姓名在底。姓名:孔子/丘,老子/李、耳,三思/武,中山/文字号:鹏举/飞,半山/王,山谷/黄,万里/杨职号:秦始皇/政,国姓爷/郑、成功,南宫/米例六:跟老子作邻居(成语)隔墙有耳例七:中山父子(教育名词2字)文科3、书、影视人物名号借代书名一般以古代四大名著为主,借代多寡程度以水浒最多。水浒:鼓上蚤/时、迁,鲁智深/达,行者/松、武例八:与鼓上蚤一起赶集(商业名词4字)同时上市三国演义:袁术/公路,孔明/亮,曹操/瞒、吉利,关羽/长生例九:会聚于袁术麾下(本市路名4字)同集公路红楼梦:袭人/花,黛玉/林例十:袭人之子(农作物2字)花生西游记:悟空/申、猴,八戒/猪例十一:八戒过火焰山(菜肴名4字)红烧猪蹄近年来金庸小说流行,小说人物借代也时有见过。例十二:念念不忘神雕大侠(学校用语2字)记过4、称谓借代皇帝/王、君、龙、上、主,秀才/生,县官/令,主人/东,客人/西,父/严、椿、考(已过世),母/堂、慈、萱,子/丁、弄璋,女/口、弄瓦、千金,兄弟/手足、玉昆、伯仲,夫/先生、郎、君、外,妻/夫人、内、室,妾/小、如(夫人),朋友/新知、旧两、金兰(交通)例十三:七品芝麻官(文学名词2字)小令5、地名借代A:国名借代各国首都都可借代国名,首都在面,国名在底。中国/赤县、神州、夏、华、中(黄、龙),日本/东瀛、东洋、扶桑、倭,朝鲜/韩、高丽,美/山姆大叔,英/约翰牛例十四:北京巴黎重握手(化学名词3字)中和法B:省、市地名借代各省都有简称,都可借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省地名也可用原来古国名和别称借代。省:江苏/吴,浙江/越(之),山东/齐鲁,四川/巴蜀、川,山西/晋市:北京/燕、金台,南京/金陵、宁、石头、建业,南昌/洪都,邯郸/赵,太原/并,天津/卫,兰州/金城,广州/五羊、穗,成都/蓉,福州/榕、三山,杭州/武林,重庆/山尝、渝例十五:钱款在广州被冻结(金融名词3字)金穗卡C:姓氏堂号借代江夏/黄,颖川/陈,陇西/李,三槐堂/王例十六:“白,陇西布衣,长不满七尺”(艺人3字)李之仪D:山川名胜借代山、河、湖、海,都可以它的名作为借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