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人民版_第1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人民版_第2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人民版_第3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人民版_第4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提升练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潍坊模拟)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解析】选b。后汉书中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不能说明其不可信,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考古发现了西汉初期、中期和后期的纸,说明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纸的用途,故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造纸术的传播,故d错误。2.(2020福州模拟)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时间主要农学著作战国神农野老秦汉魏晋南北朝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隋唐两宋耒耜经农书耕织图元明清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a.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d.农本思想日益完善【解析】选a。由农学著作统计简表可知,每个朝代都有新的农书问世,说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故a符合题意;从表中无法得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态度,b错误;表格中没有全部学术情况统计,c不符合题意;只有农学著作发展,不能证明古代“农本”“思想日益完善”,d错误。3.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传布()a.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b.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解析】选d。根据材料“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可知,诗经在各诸侯国也广泛传播,有利于增强各诸侯国的文化认同,故选d;结合所学,诗经主要通过传唱来记载,故排除a;由大量民歌构成的诗经并不能普及平民教育,故排除b;诗经的传布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但无法看出是否能维持天下共主地位,故排除c。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简化,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书写、 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便于下层人民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b正确;a、c、d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5.(2019唐山二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明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d正确;a、b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表述错误,排除。6.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c.市井文学成为主流d.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解析】选b。材料“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在世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选b。7.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如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解析】选a。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及租赁;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通俗小说的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又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故可知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a正确。8.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a.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b.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解析】选a。材料体现出文艺作品在展示故事的同时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反映出文艺作品的承载历史的作用,故a正确。9.(2019广东六校联考)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a.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 b.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 d.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解析】选a。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国目前最早的成熟文字,它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故选a。题干材料无法得出b、c、d。10.(2019菏泽模拟)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解析】选c。材料所述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是草书。a作品风格是楷书,故a错误;b作品风格是行书,故b错误;c创作风格是草书,与材料一致,故c正确;d作品风格是篆书,故d错误。11.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a.注重写意传神 b.意在借物抒情c.追求娱乐教化d.渴望俗世认可【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故a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借物抒情,体现不出娱乐教化的作用,渴望俗世认可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12.(2019济宁模拟)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而已。”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解析】选a。“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幽默通俗,“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尔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材料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13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的信息并结合古代科技特点归纳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人类文明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特点: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落后;技术零散,未形成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未转化为近代科技;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12分)(2)问题:熟练技术工人匮乏;机器制造业不成熟,生产进程缓慢;维护和修理困难;资本的投入不足;手工劳动者的抵制。(5分)影响: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都对人类文明有着广泛的影响;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8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枪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8%、硫8%、炭14%;枪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清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硝80%、硫10%、炭10%。许春凤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概括材料信息自拟论题,(1)落实时空观念。16-19世纪上半期,中国处于明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之前;西欧近代化快速推进(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2)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即中国与西欧国家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3)需要有论题,且论题须具有抽象性;有逻辑性的阐述。(论题2分,结论2分,结构2分,论证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