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君子懂得并能做到坚持道义,而小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不择手段地捞取好处,将其作为从道德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同时孔子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这表明孔子重视社会道德重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孔子对社会等级的观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态度;d选项错误,孔子只是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并不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b.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答案】c【解析】从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中的年人均耕田数和年人均粮食总收入量来看,西北屯垦区耕作收益率最低,其次是南方农耕区,收益率最高的应该是中原农耕区,据此可以推知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程度更高,技术领先,故选c;这时才是汉代,经济重心还没有开始转移,故ab不符合史实;d中的说法过于绝对,属于错误表述,所以排除d。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 君权至上后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当皇帝无力控制这一权力时,则出现外戚、宦官专权,但这一结果是君主专制制度带来的,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才会出现的现象,不是君主专制被颠覆,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项;某个皇帝权力萎缩或损失属于个别现象,不是这种现象的实质,排除c项。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曾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这一制度a.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b. 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c. 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d. 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可知,“物勒工名”制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故选c。“物勒工名”制不利于技术创新,创新都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形成的,排除a;材料只能反映对从事官营的手工业者的严格管理,无法看出其对民营手工业的影响,排除b;官营手工业是满足官府和贵族的需要,没有进入流通市场,排除d。【点睛】本题以“物勒工名”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的描述即可迅速作出判断。5.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 促成了国家统一d. 体现了公平选拔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出身高贵还是低微,科举应试者都需要进行同等严格的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故d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依据,与应试者的身份地位无关,不是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科举考试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没有体现其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故c选项错误。6.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a. 婚姻自主较普遍b. 理学影响力有限c. 对外贸易较发达d. 市民阶层的扩大【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影响【详解】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点睛】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7.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8.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a. 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b. 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c. 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d. 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表述之意为政府对土地买卖的频繁,职业更换的管理松弛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故a错误。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古代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松弛,错误。9.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 抵制土地兼并b. 促进人口增长c. 增加财税收入d. 稳定个体小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10.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另一方面”弛商贾之律”“轻摇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这是为了稳定刚建立汉政权;材料中“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即松弛了对商人的法律、赋税,“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说明汉统治者的政策促使汉的经济发展。综上分析可知,汉初统治者的政策是以稳定与发展为要务的。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政策摇摆不定,排除;c项,重本抑末政策失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的结论,排除。11.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强了君主专制程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这些兵员养家糊口的钱物均需政府提供,可见北宋的募兵制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积贫积弱,并且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宋实行的兵制,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北宋军事力量,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是否加强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2.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13.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 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d. 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答案】b【解析】表明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了个“西学中源”说,但是这也是向西方进行学习,不是无价值,a项错误;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b正确;这不能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c项错误;这种说法有利于人们接受西方思想,所以对维新派产生积极的影响,故d项错误。14.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a.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由此瓦解b. 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 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人口流动加剧,故d正确;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瓦解”表述错误,排除;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b;材料数据只是表明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无法体现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15.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a. 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中的信息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其目的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故b正确;抗战时期,中共主张团结地主阶级进行抗战,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进行了合作,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抗日战争减租减息16.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 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涉及到专利问题,并不能说明有了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所以a错误,依据材料专利最高期限为五年,并不是针对官营企业而言的,所以c错误,d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专利最高期限为5年并拒绝了周的三十年的申请,有利于防止垄断,所以选b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7.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产业资本状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是a. 洋务运动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全面抗战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民族资本占有较大比重,外国资本也占有较大比重,并存在一定比重的官僚资本,这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对峙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的史实,故b正确;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时期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排除a;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摧残、破坏和吞并,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濒临破产,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排除d。18.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a. 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 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可知该认识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体现了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选d项,排除b项;该认识并没有挽救甲午战败的危机,故排除a项;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a. 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b.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c.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d. 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主权在民,反对的是当时的君主专制政体。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思想不是三权分立思想,排除;c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不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20.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时间工人农民其他1927年4月51%19%30%1928年10%76%14%a.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格反映出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工人为主;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主要以农民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同年,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获得农民的支持,故在1928年,大量农民加入共产党,a项符合题意。人民军队创建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此时已经失败,c项错误。d项是在1937年9月,时间不符合。21.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 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22.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a.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b. 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c. 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d.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此次军事行动系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姿态,故选c。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指代的是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排除a;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3年,排除b;敌后战场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而冬季攻势是由国民政府发动的,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时间和材料“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中国民政府流露出的主动抗战姿态。23.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以民歌的形式发布布告指出:“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粮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由此可见,当时苏维埃政权a. 建立了民主联合政权b. 明确了土地革命纲领c. 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d. 坚持了民主革命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等信息来看,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鼓励民众开展农业生产,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排除a项;布告的侧重点是鼓励民众努力发展生产,与土地革命纲领和民主革命原则无关,排除b、d项。【点睛】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括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其中根据地建设包括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许多方面,经济建设主要是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24.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揭露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该机构的设置a. 宣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决心b. 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c. 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d. 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材料表明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和揭露日军暴行,没有体现中国持久抗战的决心,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国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故b项错误;国际宣传处的设置是为了赢得国际上的支持,这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故d项错误。二、材料题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16世纪以来,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新特点。导致这些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生态破坏。(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据材料“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可知,美洲经济作物的耐旱耐耐极,适应了各种土壤耕种;据材料“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可知,人地矛盾的出现需要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影响:据材料“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可知,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人地矛盾;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可知推动了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据材料“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可知,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2)局面:据材料“(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可知,由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据材料“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为出口一大宗。”可知,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可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中国的门户被打开;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分析。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下表所示时段含义人民统治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君主18641894年123231018951900年149640719011908年3911210019091914年764903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答案】【历史阶段一:信息:18641894年间:民主观念已经出现,但理解肤浅,民主一词使用量较少。说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主要侧重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早期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思想。历史阶段二:信息:18951900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迅速增加,出现第一个高峰,对民主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说明: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