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罔不(wng)器皿(mn)贻(y)B衣褶(zh)袒露(tn)黍(sh)C船楫(q)箬篷(ru)糁(sn)D矫正(jio)壬戌(sh)髯(rn)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我区以“共创美丽花都”作为环保目标,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B为迎接“世界读书日”,我市许多学校开展了“我爱读书”的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加。C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人感动,它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不要蹉跎岁月。 D胡应湘对教育的贡献,让他的名字不仅镌刻在学子的心里,更镌刻在一座座的教学楼上。3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任重道远的责任,我们青年要立志为此奋斗终生。B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兼职,如释重负,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C这个人海阔天空地谈了半天,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D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因为他们有悲天悯人的胸怀。二、现代文阅读阅读绣眼与芙蓉,完成小题。绣眼与芙蓉赵丽宏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4 . 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欢快 惊奇 震撼 5 . 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6 . 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1)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描写角度)(2)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从修辞角度)7 . 第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B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D第段中“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愿。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毕飞宇我没有能力谈大的问题,今天只想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一点小事,那就是走路。大家都会走路,可以说,走路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一个动态。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最常见的动态在小说的内部是如何被描述的,它是如何被用来塑造人物并呈现小说逻辑的。我们先来谈林冲。用金圣叹的说法,“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但林冲在本质上是一个怕事的人,作为一个出色的技术干部,他后来的一切都是被社会环境所逼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逼上梁山”。我所关心的问题是,从一个技术干部变成一个土匪骨干,他一路是怎么“走”的?施耐庵又是如何去描写他的这个“走”的?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施耐庵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个逻辑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如果说,在林冲的落草之路上有一样东西是偶然的,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宣布,林冲这个人被写坏了。林冲的噩运从他太太一出场实际上就已经降临了,这个噩运就是社会性,就是权贵,就是利益集团高太尉、高衙内、富安、陆虞候。应当说,在经历了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等一系列的欺压之后,林冲的人生已彻底崩溃,这个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我要指出的是,即使林冲的人生崩溃了,这个怕事的男人依然没有落草的打算。他唯一的愿望是什么?是做一个好囚犯,积极改造,重新回到主流社会。可林冲怎么就“走”上梁山了呢?两样东西出现了,一个是风,一个是雪。我们先来说雪。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再来谈风。风的作用要更大一些。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对林冲来说,如何关门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来看小说里头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入得庙门,(林冲)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林冲的力气又大,几乎都不用思索,林冲就把那块大石头搬过来了,靠在了门后。不要小看了这一“靠”,这一靠,小说精彩了,一块大石头突然将小说引向了高潮。为什么?因为陆虞候、富安是不可以和林冲见面的,如果见了,陆虞候他们就不会说那样的话,林冲就不可能了解到真相。换句话说,小说顿时就会失去它的张力,更会失去它的爆发力。是什么阻挡他们见面的呢?毫无疑问,是门。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呢?因为有风。你看看,其实是风把陆虞候与林冲隔离开来了。现在,这块大石头不再是石头,它是麦克风,它向林冲现场直播了陆虞候和富安的惊天阴谋。这块大石头不只是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阻挡开来了,同时,这块大石头也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联系起来了。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他其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我们来看一看这里头的逻辑关系:林冲杀人为什么杀人?林冲知道了真相,暴怒为什么暴怒?陆虞候、富安肆无忌惮地实话实说为什么实话实说?陆虞候、富安没能与林冲见面为什么不能见面?门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门后有块大石头为什么需要大石头?风太大。这里的逻辑无限地缜密,密不透风。草料场被烧了,林冲知道真相了,林冲也把陆虞候和富安都杀了。事到如此,除了自我了断,林冲其实只剩下上梁山这一条道可以走了。如果是我来写,我会在林冲酣畅淋漓地杀了陆虞候、富安、差拨之后,立马描写林冲的行走动态,立马安排林冲去寻找革命队伍。这样写是很好的,这样写小说会更紧凑,小说的气韵也会更加生动。但是,施耐庵没这么写,他是这么写的(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这一段写得好极了,动感十足,豪气冲天,却又不失冷静,是林冲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这段文字好就好在对林冲步行动态的具体交代: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去。我想说,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的眼睛滑落过去,一个不会读小说的人是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妙处的。林冲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向东走,这个动作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到了如此这般的地步,林冲依然没有打算上山。“向东”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疑似的方向,林冲其实没有方向,他只是选择了流亡,他能做的只是规避追捕。到了这里我们这些读者彻底知道了,林冲这个人哪,他和造反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的身上没有半点革命性。这才叫“逼上梁山”。我们说,现实主义作品往往都离不开它的批判性,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审视一下所谓的“批判性”的话,施耐庵在林冲这个人物的身上几乎完成了“批判性”的最大化,天底下还有比林冲更不想造反的人么?没有了,就是林冲这样的一个怂人,大宋王朝也容不下他,他只能造反,只能“走”到梁山上去,大宋王朝都坏到什么地步了。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林冲越怂,社会越坏。林冲的怂就是批判性。说到这里我想做一个小结,我们都喜欢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我想说的是,思想性这个东西时常靠不住。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没有艺术才能,一切都是空话。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这个在座的都知道。联系到林冲这个人物来说,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席勒化”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这样的作家都可以去组织部。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这才叫“莎士比亚化”。在“莎士比亚化”的进程当中,作家有时候都说不上话。但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节选自小说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有删减)注释怂:软弱无能。9 . 作者在选文中表达的观点是:。10 . 选文是毕飞宇在南京大学上小说课的讲稿。请你简析作者使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例子讲课有哪些好处。11 . 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12 . 下面的(资料链接一)是根据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改编的话剧结局部分,你认为这样的改编是“莎士比亚化”,还是“席勒化”?请联系上文观点和原著结局,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资料链接一)屋外有喊福子的声音:“福子!有人找你!”福子犹疑地朝窗外望了望,低下头。祥子:福姑娘,去吧,有人找你呢!小福子:唉!祥子你打算怎么样呢?以后的日子祥子:这个家我也不要了,人埋了,东西卖了,我就走!小福子:你到哪去?祥子:我去找小顺子。小福子:那我(欲言又止)祥子:有一天我要是混好了我准来看你。小福子:也好,那我就等着你。(她走到门口,又回头望望,眼里含着希望的泪光)祥子把桌上的油灯捻得更亮。远处叫卖号外的声音:“看看汀泗桥大战的新闻号外!看号外。”窗外风狂雨暴!幕落(全剧终)(节选自话剧骆驼祥子第五幕,梅阡改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13 . 请阅读下面(资料链接二),从马二先生的个性角度分析他为什么会有画线句中这些行为举止,体会小说内部严密的逻辑性。(资料链接二)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1)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旁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直匾,金字,上写着“敕赐净慈禅寺”。山门傍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一个大宽展的院落,地下都是水磨的砖,才进二道山门,两边廊上都是几十层极高的阶级。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2)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14 . 下列选项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和风的作用分析,作者在选文中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A表现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大雪后他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他早就接受了噩运。B证明草料场大火跟林冲无关,是陆虞候、富安、差拨奉命要置林冲于死地。C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雪才使得林冲免于被烧死,并获知真相,手刃仇人。D把情节引向高潮,林冲手刃仇人后,便出庙门东去,冒着风雪连夜上梁山。三、句子默写15 . 诗文名句积累。(1)子夏曰:“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2)三五二八时,_。(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曹操观沧海)(4)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同是思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旅人的思乡是“_,归雁洛阳边”,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征人的思乡是“不知何处吹芦管,_”。(6)“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二)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注释)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是王操之的字,子敬是王猷之的字。子敬最小。16 .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B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乘C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诣:拜访D向三贤孰愈孰:通“熟”,熟悉17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知之B吉人之辞寡C下车引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18 . 下列对两则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安认为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柳絮因风起”相对于“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B咏雪一文从“公欣然”和“大笑乐”中,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C王黄门兄弟三人见谢公时,子猷和子重说了些日常事情,子敬寒暄了几句。D谢安通过子敬见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少年暑假工劳动权益保障与就业安置合同
- 集体土地承包种植与农业品牌建设合作合同
- 鲜玉米订单种植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作合同
- 齐齐哈尔市商业地产项目场地租赁及物业管理合同
- 项目实施过程中法律风险控制与国际惯例合同
- 生态度假酒店会议室租赁及生态旅游套餐合同
- 食品配料行业技术秘密保护与竞业禁止合同范本
-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经营场地租赁及政策扶持合同
- 酒吧股份部分转让与品牌升级改造合同范本
-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事业编制教师招聘及培养合同
- 培养专业技术骨干证明
- 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9分)
- 动物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 宫内感染的早期识别与诊断专家共识
- 遂溪北潭临港产业规划方案
- 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
- 2024儿童营养保健科试题及答案
- 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 GB/Z 43427-2023优质服务设计高品质服务以实现极致顾客体验
- 肿瘤的治疗方法-介绍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 供热管道水压试验操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