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1(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其中加该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样出: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鲜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各国国君对各家“兼而礼之”。这反映出( )a. 学术争鸣导致政治纷争b. 汉代崇尚多元文化并行c. 诸子百家取得并重地位d. 政治需求助推文化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君世主,好恶殊方鲜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竞相招徕人才,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a项,百家争鸣现象源于春秋战国的时代形势,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汉代,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百家思想取得各国同等重视,无法反映并重地位,排除。2.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a. 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 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 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 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3.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的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a. 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b. 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c. 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d. 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答案】b【解析】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表,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故选b。4.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a. 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b. 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c. 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d. 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识到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性,从而转行法家之道,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儒家“仁义治天下的思想”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意识;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法家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天下”,只是实现方式不同;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国思想,转行法家之道,说明两者并未融合。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c.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错误。6.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a. 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 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 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 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答案】d【解析】汉代儒学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据材料“西汉”“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奠定儒学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也可以运用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礼法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表达错误,仅是不适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7.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 实行察举制b. 独尊儒术c. 颁布推恩令d. 兴办太学【答案】d【解析】根据“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可知,董仲舒认为,汉朝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培养人才,为此,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培养人才,d正确;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无法体现“养士”,排除a;独尊儒术属于统一思想,和“养士”无关,排除b;推恩令是汉朝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养士”无关,排除c。8.“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a. 皇帝善于检讨反省b.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c. 君相矛盾趋于尖锐d. 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答案】b【解析】罪己诏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结合所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罪己诏一定程度上与汉代独特的政治观念有着联系,对维护和调整汉代政治统治、收买人心起着积极的作用,b正确;ad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罪己诏与君相矛盾无关,排除c。9.程颐、程颢说:“如大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有是理也。”这表明“二程”旨在强调( )a. 理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b. 宇宙万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c. 事物对立面的转换有其必然性d. 现存社会政治秩序的完美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二程通过水与火的自然属性印证君臣父子伦理秩序的自然合理性,进而确立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天理作为人类社会本原的最终法则,故a项正确。b项题干并未强调宇宙万物本身的客观性,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事物间对立统一的转换思想,排除。d项,题干强调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理的存在的合法性,而非强调现在政治秩序的完美,排除。10.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b.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a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明道德之善的情怀不属于方法论,和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并不是求科学之真的精神,错误。11.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答案】c【解析】 材料没有封建迷信得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社会开放的信息,排除b;材料中“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儒学成为官方正统的信息,排除d。12.元代文学家谢叠山在评价程朱理学时说:“儒者常谈所谓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在我辈人承当,不可使天下后世谓程朱之事皆大言无当也。”这一言论说明( )a. 理学利于培养民族性格和德操b. 代文学吸收了宋代理学精华c. 元代继承了儒学并进一步创新d. 程朱理学对儒学发展贡献巨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儒者常谈所谓为天地立心不可使天下后世谓程朱之事皆大言无当也。”可知谢叠山意在强调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儒者彰显天道、博爱济众、承扬往圣,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德操,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涉及元代文学发展,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元代对儒家发展的贡献,排除。d项,题干强调程朱学说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而非对儒学本身的作用,排除。13.王阳明既反对“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又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这反映出王阳明( )a. 反对程朱理学的理欲观b. 要求人们讲究“知行合一”c. 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 认为良知支配着人的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王阳明主张不能不想就任意行事,但又不能只想而不去实践,反映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提及对程朱理欲观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强调人的知与行合而为一,而非人主观意志的巨大作用,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良知及对人的影响,排除。14.李赞指出:“正义即是谋利”,“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这一主张( )a. 发展了理学的空谈禁欲说b.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潮流d. 彻底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正义即是谋利”可见李贽认为逐利是人的自然欲求,合情合理 ,实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下对传统义利观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题干内容明显的反对空谈禁欲,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尚未形成资产阶级,排除。d项,题干强调逐利不违背正义,并未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排除。15.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由材料可知,王夫之a. 认为人欲也是天理b. 主张“致良知”c.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d. 强调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可见王夫之认为天理人欲不可分,故选a;主张“致良知”的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排除b;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做学问要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排除d。16.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 以天下为己任b. 抨击君主专制c. 提倡民主法治d. 反对宋明理学【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可知两位思想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扶危定倾之心”可知他们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两者反对宋明理学,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7.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答案】d【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后唐长兴三(932年),中书门下奏请依据唐开成石经刻印“九经”(儒家经典),得到唐明宗批准:至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九经”全部刻印成书并开始发售,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a. 政府加强印刷技术垄断b. 印刷产品开始进入市场c. 创印技术推动文化传播d. 书写材料发生根本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九经”全部刻印成书并开始发售有利于儒家学说的传播,提高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不能体现政府对印刷技术的垄断,排除。b项,后唐以前已有印刷品,题干不能说明印刷品开始进行市场,排除。d项,题干信息与书写材料的变革无关,排除。19.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 强调实用价值b. 没有理性思维c. 长期领先世界d. 都有官方印记【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主要重视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注重他的根源和根本问题,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科学中存在含有理性思维的内容,比如圆周率;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这一点;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20.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21.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b. 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c. 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 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战乱,人民苦不堪言,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大多是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则多传达的是幸福与祥和;宋朝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市民文化兴盛,人民普遍追求世俗的快乐,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总之,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这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艺术化的反映,即艺术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不能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历程,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各代壁画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排除。2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与文化艺术异彩缤纷无关,排除a。京剧的形成并非是文化的薪火相传而是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b。d项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排除。23.汉武帝至成帝年间,是散体大赋的全盛期。这些赋大都以游猎为题材,描写了宫延的生活,皇宫的雄伟壮丽,游猎队伍的浩大壮观,等等。篇末则加一些讽谏的话,作为点缀。这反映出( )a. 西汉王朝呈现全面繁盛景象b. 统治集团垄断了文化舞台c. 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意识d. 文学创作背离了主流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篇末则加一些讽谏的话,作为点缀”可见汉赋在歌颂宫廷生活的同时,又有对宫廷生活的讽谏,体现了批判意识,故c项正确。a项,全面繁荣在题干无所体现,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文化垄断,排除。d项,赋中讽谏只为点缀,故不能说明背离主流,排除。24.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a.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b.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答案】c【解析】【详解】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反映出人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因此两者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c项。桃花源记没有涉及等级观念的变化,不能反映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排除a、b项;二者都没有涉及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排除d项。25.明中叶至清初,士人不仅参与小说的创作,还积极参与小说的传播。有的直接受雇于书坊,为其编撰、校订小说。如邓志谟是个多产的作家,在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辖区)书坊担任塾师,同时担任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反映出当时a.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沦丧b. 科举制度影响下降c. 城市工商业的普遍繁荣d. 文化的商业性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士人不仅参与小说创作,还积极参与小说的传播。有的直接受雇于书坊,为其编撰、校订小说”说明,当时文化的商业性趋势比较明显,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沦丧”之说绝对化;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科举地位的下降,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排除。点睛:材料“士人不仅参与小说的创作,还积极参与小说的传播。有的直接受雇于书坊,为其编撰、校订小说”说明文化的商业化倾向。26.秦末汉初,许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已传人越南,汉字也得到系统的传授和应用、从汉至晋,越南人把汉字称为“儒字”“咱们的字”,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越南效法汉字创造出本国文字,并以之翻译儒家经典,据此可知,古代汉字( )a. 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b. 消除了中越两国文化差异c. 源于儒家文化输出的实践d. 成为地区文化交流的媒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字文化向越南传播并推动了越南文字出现,有利于促进两国在汉字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并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故d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反映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汉字文化对外传播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外传,而非汉字源于儒家文化输出的实践,排除。27.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 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c. 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d.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点睛】“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关键信息。28.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答案】c【解析】题干中关于宋江等农民起义后被朝廷招安的信息只在宋史中有记载,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属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用来做史料,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两个信息突出的是宋江等人被朝廷招安,所以不是属于扬善抑恶,故排除b;宋史中的信息影响到了施耐庵的创作,而施耐庵的创作又影响了大众的历史认知,整个题干中的信息都是体现维护朝廷的统治这一主流价值观,故c符合题意,所以选c;题干不是体现的不同史家的历史理解,而是一个属于史家,另一个属于文学家,故排除d。29.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a. 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大力抵制b. 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 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既存的封建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而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项错误。必然结果一说绝对化,d项错误。30.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这反映a.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b. 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c. 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d. 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四大发明的;余秋雨对“四大发明”提出的看法是站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d项正确。ab只符合李约瑟的角度,与材料强调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而是强调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排除c。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伸舒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2)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结合所学从强化君主权威、吸收他家思想、德刑关系及限制君权进行分析阐述。(2)根据材料二“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结合所学从维护统治需要、佛道冲击、儒学大家的努力及宋代文化政策进行分析阐述。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摘编自凤凰网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二 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来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水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聿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摘编自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理学在推广普及方面呈现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实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答案】(1)特点: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2)社会背景:宋明理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工商业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通俗的儒学教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从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等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二“批判程朱理学“来书不观,游谈无根”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结合所学从理学的弊端、政治体制及经济发展进行分析阐述。33.阅读材料,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等外交活动及祭祀等国事活动中就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看成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到了魏晋时代,文学也不断的被确定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魏晋以后的士大夫几乎无人不写文学作品,在某些文学特别发达的时代(如唐代),作家人数之多、身份之杂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的。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材料二 自北宋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小唱,诸宫调、话本、杂刷、戏文、通俗小说、时调小曲等都市通俗文学的兴起并获得远猛的发展。它们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喜爱与欣赏,甚至封建统治阶级也暗中将它们作为世俗的文化娱乐的内容而接受了,这种新兴文学的基特点是商业性和娱乐性。它是以文化服务的方式向善普通消费者提供娱乐和消遣的;它的内容主要是现实的世俗生活,或者是经过世俗化了的历史、传奇、神魔、灵怪等离奇惊险的故事,表现出对旧传统的反叛精神。摘编自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的发现与认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赤峰龙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所属子公司员工招聘21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南宁孔庙管理所招聘编外人员2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台州市黄岩区卫健系统公开招聘卫技人员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莆田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2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潍坊寒亭区(经济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1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5月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应急管理局选聘一般特聘专干1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市盘龙区面向全国引进高中教育管理人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招聘5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眉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项目工作推进中心公开选调事业人员的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与生育相关的慢性子宫内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
- 2024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课程标准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化妆学员协议书
- DG-TJ08-2461-2024 旧住房更新改造查勘标准
- 闲置资产盘活管理办法
- 中职历史说课课件
- 遥感科学与技术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00840第二外语(日语)试题
- 社交媒体焦虑成因-洞察及研究
- 生产运营销售管理优化项目销售预测优化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