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血缘纽带b. 家国一体c 等级森严d. 地方分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天子在政治上是天下共主,在血缘关系上也是大宗。天下共主代表“国”,血缘大宗代表“家”,周天子一人具有两种身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血缘纽带只涉及血缘关系,并未涉及政治上的共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方面等级严格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地方分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汉语中严格区分了叔、伯、舅、姑父、姨父,也严格区分了婶、伯母、舅母、姑、姨,而这两组称谓在英语中分别只用一个词来表达,即“uncle”和“aunt”。这种中外差异反映出中国a. 重视宗法伦理道德规范b. 家庭感情细致入微c. 区分等级,强调尊卑有序d. 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重视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外国不重视,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汉语中细分亲属称谓的作法体现了宗法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故答案为a;家庭感情理念细致入微与材料无关,b错误;材料未体现尊卑等级,c选项排除;等级观念根深蒂说法不恰当,材料强调的是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伦理道德关系,d错误。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 有助于王室对地方管理b. 推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c. 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d. 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详解】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发,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紧扣关键信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结合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5.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这表明战国时期a. 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 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 等级差异逐渐缩小【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天子和诸侯享用的不同物品体现出不同的等级,后来诸侯享用天子的等级物品,说明礼乐制度的破坏,故b正确;a中均用说法错误;c与材料礼乐制度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不是等级制度缩小,是破坏,故d错误。6.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 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 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 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秦地处边陲,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以绝对服从为天职,揭示出秦国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中原文化宽容柔和、崇尚尊严和优雅,是贵族文化的特征,并不等于丧失了进取意识,a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没有涉及二者是否难以融合的信息,故d项错误。7.明清皇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皇宫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是北京城(如下图)明清皇宫设计体现的理念是a. 天人合一、崇尚自然b. 以民为本、休养生息c. 民主集中、社会和谐d. 皇权至上,等级分明【答案】d【解析】皇宫位于最中心,体现的是皇权至上,皇宫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是北京城体现的是皇宫、皇城的等级分明,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皇宫设计体现的理念并非崇尚自然而是人为这样设计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皇宫不是以民为本也未体现休养生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而非民主集中,明清时期社会也不和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皇宫设计体现的理念就是要强调皇权至高无上。8.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御史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的职责,从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对丞相起到了牵制作用,加强了君权,故选a项;根据“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知题意并未体现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故排除b项,掌控军权的是太尉,故排除c项;御史大夫的设立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9.“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推论,这些官员a. 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b. 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c. 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d. 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郡县官员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a选项符合题意。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b选项排除。郡县长官负责地方的行政事务,c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郡县长官,与三公九卿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10.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 等级制度受到抨击【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封建时代”应该指的是分封制时代,而“封建的四次反动”都以失败告终则说明分封制不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就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顺应潮流的,故选c;题干中的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都是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的,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血缘政治的影响日益衰微,逐步被官僚政治取代,b错误;从封建时代到郡县时代,都实行等级制度,所以说等级制度受到抨击,不正确,排除d。11.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渐下降,联系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后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故d项正确。a项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不合史实,排除。c项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说法错误,西汉前期的贵族化趋向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故排除。12.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a. 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b. 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 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d. 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北宋在选官方面注重“重文轻武”,避免了唐末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大多为武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宋朝时期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点睛】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这一政策也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限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13.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c.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d.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二官员同堂议论”“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知上述议事程序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管、制约的作用,故b正确;a项,中书是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行省是地方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能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的,排除。d项,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14.在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着皇权与政府约略两分的格局,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下列选项体现这种两分格局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 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c.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 宋朝二府三司制【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起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也就是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则成为了执行机构,也就是外朝。根据材料“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可知内外朝制度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属于丞相制度刚刚诞生,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权力较大,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宋朝二府三司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外朝的形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它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显示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即:为加强专制皇权,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三省的形成过程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15.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16.宋太祖时,三位宰相同时去职。宋太祖欲任命赵普为相,但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方能生效,而宰相已全体去职。宋太祖与群臣再三商讨,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后敕旨得以颁行:该事件反映了a. 皇权至高无上b. 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c. 中央集权弱化d. 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传统,宋朝宰相如果不副署,皇帝诏书无法生效,说明了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所以答案为d;材料不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a错误;材料不是体现皇权与相权的平衡,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权力的弱化,c错误。17.下图为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与中书省的职权对应准确的是a. “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换。”b. “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c. “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我们可以推断这是元朝时期的中央机构,此时中书省的权力较大行使宰相的权力。a选项的主旨是封驳制度例如:唐朝门下省的职能,而元朝的中书省总揽行政大权双方职能对应不准确;b选项符合元朝中书省总揽宰相大权的特征,故正确;c选项的职责描述为顾问职能,主要是明朝内阁的职能,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是决策或行政机构,故错误;d选项根据时间和职责推断是军机处,虽然处理军国大事但是不具备决策权,不能统揽六部故不符合题意错误。18.(南北朝)裴侠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有学者指出,“这种攀附祖先、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是由于实行了a. 郡国并行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九品中正制考查的是门弟出身,导致士家大族垄断的官场,故c项符合材料主旨;ab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9.如图是对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该数据可以说明科举制a. 消灭了当时的特权阶级b. 消除了魏晋南北朝的门第观念c. 拓宽了官吏的人才来源d. 基本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官僚家庭184人,平民家庭417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官僚的人才来源比较广泛,故c正确;“消灭”“消除了”了过于绝对,ab错误;贵族和平民在阶级社会是不可能平等的,d错误。20.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b.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 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答案】a【解析】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是监察官员防止腐败,实质上是为了加强皇权,故a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监察不包括平民,故c错误;d不是实质体现。21.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 废丞相,设内阁b. 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c. 设参知政事,分相权d. 设通判,分相权【答案】b【解析】【详解】明太祖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b正确;明成祖设立内阁,a错误;北宋设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错误;北宋设立通判,监督知州,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朱元璋”“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结合所学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分析解答。2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宗(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殿阁词林记(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完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a. 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 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 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 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内阁不是行政机构,不掌握行政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而“(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阁臣政治地位并不低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内阁首辅的意见,其他人无法改变,故d项错误。【点睛】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道题明显和课本的内容不太一致,课本在讲述内阁制时明确指出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对皇权无约束力。而题干材料则指出内阁在某一时期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现在这样的题目还是比较多的,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概括、理解和运用能力。类似的还有察举制这一知识,课本主要介绍了西汉时的察举制,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品德和才能,而东汉时的察举制则较为注重门第族望,同样的制度在西汉与东汉时实施的情况明显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相关历史时期以及相关历史内容,不能死搬硬套。2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 精干高效b. 机构健全c. 权力稳固d. 保密性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统计的军机大臣的人数来看,多至十人,少至一人,由此可得出军机处的特点是精干高效,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各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权力稳固、机构健全、保密性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cd三项排除。24.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在其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这种设计旨在a. 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b. 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c. 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d. 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可以体现出清代国家统一、政治大一统的理念,但并不能说明是表达民族平等,故排除a项,故选c项;避暑山庄主要反映了自然地貌,而非弘扬民族文化,故排除b项;避暑山庄的设计特征是为体现国家一统,而非为了顺应民族融合,故排除d项。25.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a. 以年龄为准则b. 以血缘为纽带c. 以等级为核心d. 以德才为标准【答案】b【解析】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26.西周建立后,设立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王国达53个。由此可见,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 同姓王族b. 异姓功臣c. 平民d. 先代贵族【答案】a【解析】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王国达53个。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故a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异姓功臣是分封的主要对象,故b错误;平民并不是分封对象,故c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先代贵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姬姓王国达53个”的含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7.周礼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方九里,高九仞;公之城方七里,高七仞;侯伯之城方五里,高五仞;子男之城方三里,高三仞。这种规定体现出分封制的什么特点a. 财产平等b. 等级森严c. 家庭和谐d. 王权至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是周代的等级制度。西周时都城修建的周长由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反映了政治地位高低下的严格的等级性,体现了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等级森严28.2015年岳麓书院从海外紧急抢救2098枚秦汉竹简,从中发现了有上报给秦始皇的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秦朝官员中有此职责的是a. 御史大夫b. 丞相c. 太尉d. 郡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上报给秦始皇的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可以看出,该官员主要是向皇帝就百官的罪行情况进行汇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御史大夫的职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a项正确;b项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c项是负责军事,排除;d项是地方官员,排除。【点睛】“有上报给秦始皇的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9.秦汉时期,当皇帝难以决断军国大事时,便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并由丞相领衔上奏,供皇帝做出决策,这被称为朝议制度。朝议制度a. 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 有利于决策做到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详解】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有利于皇帝听取不同意见,做到集思广益,故选d。“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说明不是由群臣决议,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材料反映出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并非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30.清代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a. 明太祖时期b. 明成祖时期c. 清康熙帝时期d. 清雍正帝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内阁制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期设内阁,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故b选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故a选项错误;清康熙帝时期设南书房,不是内阁制正式出现的时期,故c选项错误;清雍正帝时期设军机处,也不是内阁制正式出现的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b。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規,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材料三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解决李斯所议问题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一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创新”的表现,并说明其历史贡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分别解决材料所述两个问题的措施。【答案】(1)制度:郡县制。影响:打破了分封制(或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贡献:开创考试取士的方式(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才能作为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或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为统治者选拔了高素的人才。(3)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行政权、财权(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强化专制皇权:分割相权,分割兵权(或二府三司制,或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弊端,为了避免分封制的弊端,李斯主张实现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郡县制的影响,可从打破了分封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等角度分析总结。(2)突破性创新:根据所学可知,隋唐创立科举制。贡献:结合所学回答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即可,可从开创考试取士的方式、以才能作为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为统治者选拔了高素的人才等角度分析总结。(3)措施:材料所述两个问题是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削弱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教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材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教悌为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等。摘编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唐玄宗时改由礼部考试)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身。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