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_第1页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_第2页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_第3页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_第4页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生态学校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 Schools 黄宇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教育中心 Dr. Huang Yu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9/9/18,北京蟹岛 DDT:获得诺贝尔奖的发明 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农林害虫日趋严重,斑疹、伤寒霍乱、疟疾、 鼠疫、黑死病、登格热等传播蔓延、扩散,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缪勒发现一种名叫“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 (即滴滴涕,英文名为DDT)的化合物对昆虫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而对大多 数生物无害。 3年后的1942年,DDT开始在市场上公开销售。1943年,意大利战场上 将DDT撒在士兵身上,平民百姓也将DDT稀释成溶液大面积喷洒,蚊、蝇、 虱明显减少、迅速死亡,斑疹、伤寒几乎绝迹了,至二战末期有200多万人 消灭了蚤子,从而防止了整个欧洲斑疹、伤寒病的流行;同时由于杀灭了蚊 子,1948年1970年也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病的传播,挽救了5000多万人的 生命。由于DDT的灭虫控病效果明显,药效期长,杀虫效力范围广泛,它赢 得了“万能杀虫剂”的称号。 在DDT作为农药使用9年以后的1948年,保罗赫尔曼缪勒获得了该年 度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当时DDT被学术界认定为安全的、无风险的杀虫 剂。 2 DDT:人类永久的伤害 然而,历经20年的调查研究,DDT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渐 为人们所认识。1963年5月,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建议DDT应在短 期内禁止使用。1972年的6月,美国环保署宣告DDT于农业方面全面禁用 。但是此时美国境内总DDT的累计使用量已达13.5亿磅,另有数亿磅外销 。美国环保署调查表明,美国人体内脂肪组织和血液中检出DDT或衍生物 的频率接近100。 美国研究人员9日说,在全球大部分国家禁用杀虫剂DDT数十年后, 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仍检测出这种有毒物质,且含量多年来始终不降。他 们认为,这是因为DDT被“储存”在冰川中,持续影响南极生态环境。 美国弗吉尼亚州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鸟研究专家海迪盖兹说,研究人 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从阿德利企鹅的脂肪内检测出DDT。但令研究人 员感到惊奇的是,尽管这种有毒农药已在大多数国家被禁用数十年,它在 企鹅体内的含量却一直没有下降。 盖兹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DDT等化学物质被蒸发后经大气层传播到 南极,然后冷凝,“储存”到冰川中。证据之一是研究人员在冰川融化后的 水中检测出DDT。 (2008年5月新华社电) 3 DDT引发的思考 如案例那样,目前我们面临的许多 问题是我们的先辈出于好的动机作出的 决策所带来的。事实上,这些决策在过 去和现在确实产生了好的结果,但也有 不好的结果。我们如何确定我们出于好 意做出的决策不会产生这种两面性的后 果呢? 4 5 我们需要扩大视野 ?一个人的眼界局限于太小的领域是令 人扫兴而且危险的。一个人全力以赴 ,力求解决某些刻不容缓的局部问题 ,结果却发现,他的努力在更大范围 内发生的事件面前失败了。 ?增长的极限,英文版序 教育的生态化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危机与挑战 在21世纪初,可以说,我们面临 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的挑战。地球生 命正面临着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 来最大规模的消失,而人类的行为要 对此负主要责任。 ?Des Jardins 环境的危机 人类面临抉择 人类正站在岔口,眼前有两 条路。这两条路迥然不 同。长期以来,我们误以为 其中的一条路是捷径、是坦 途,沿着它狂奔,却不知在 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是灾难 。而另一条路,虽人迹罕至 ,却是通往目的地保存我 们的地球的最后、唯一的机 会”。 寂静的春天序( Rachel Carson, 1962) 9 10 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若干年来,人类环境的退化一直是 有增无减,不但损害了人类的利益,甚 至有些地方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延续。 为了应付全球环境退化的挑战,人 们需要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仅是 在若干年内能支持人类进步,而且是通 向遥远未来人类进步的道路,这就是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 11 紧迫的任务 今天的一代人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工作:他们必须 稳定并减少人口,稳定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物 多样性,恢复森林植被,保持水土;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最 大效率地利用能源和其他材料,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太 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为了消除废弃物和污染他们必须 重建经济,他们必须学会如何管理资源以资长期使用,他 们必须尽快开始修复过去200年间工业化给地球带来的危害 ,另外,他们必须一边减少社会腐败和种族不平等一边从 事这些工作(Orr,1994)。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潜在威胁的未来,我们面临着要作 出重大决策的挑战。但我们如何去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什么是成功的关键? ?科技进步? ?法制健全? ?经济发达? ?历史经验? ?学校教育? ?政府管治? ?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仅仅是科学与技术问题吗? ?从科学技术中寻求一个方便快捷的解决途径 是诱人的,但环境问题并不专门是也不主要 是科学技术的问题。 ?环境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一些更基本的问题, 哲学和伦理的问题。如我们人类的基本价值 是什么?我们的生物本性是什么?生活方式 怎么样?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如何?以及我们 的社会类型是什么?等等。 ?只有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如何做才是 有意义的。 13 环境问题仅仅是科学与技术问题吗? ?显然,历史上的诸多案例告诉我们的教训 是:人们在行事之前应当把事情放到一个 更大的、整体的时空范围内来考虑,以避 免部分优化而整体劣化的现象出现。系统 论和控制论已经证明,部分最优化不是整 体最优化,有时往往会破坏整体最优化。 如果不先解决“是否应该做”的问题,那么 接着讨论下一层次“如何去做”是没有意义 的。 15 环境危机的根源和 应对的策略 解决危机的关键在于找到危机的根源。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思,已经有不少有识之 士认为,当前面临的危机尽管外显为各种生 态、环境的破坏,但实际上首要危机是一种 头脑、观念和价值观上的危机。我们需要“应 对不仅是生态和技术的危机,更最终是教育 和道德的危机”。 因此,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的内在世界, 应对的策略就是要改造人的内在世界。 16 教育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说道:“在这个新的世纪 ,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要采纳一个听起来很抽象 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为了全世界人 民把这个观念变成现实。”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鲍尔( Colin N. Power)所言,“在将一种关系转变为 一种共有的意识的过程中,教育是可供我们自由 支配的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 我们在培养什么? 17 我们需要什么? ?可怕的不是我们不能生产如日本和欧洲那样多的汽车 、摄像机、数码电视或超级计算机。相反,我担心的 是,我们过分强调了那些可计算的、可用经济数字来 衡量的产品,而过分忽略了那些不那么容易计算的产 品,如充满爱心的人、生机勃勃的城市和森林、稳定 的气候、健康的社会、肥沃而持久的农田,和各种各 样的多样性。目前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很少与人的本 性有关,很少与对真理的追求有关,甚至很少与我们 如何生活在这个有限的星球上的那些重大事件有关。 通常教育者所要生产的只是狭隘的经济人、科技人, 而不是培养公民,当然也不是负责任的“地球公民”, 但这恰恰是教育应当去完成的任务! 教育的责任 ?因此,教育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一批能够建设一个可持续的世界的头脑 。它要求对“建筑”当代的世界观的“建筑师”(如培根、笛卡尔、伽利略等 )进行合理的批判,重拾已经被教育忽略得太久的情绪、感觉、爱、美 、忠诚、关心等;它要求挑战深埋在所有教育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回归“ 生命之本性”;它要求建立一种智慧,使负责任的“地球公民”得以成长 ,从而真正地解放自然,也解放人类,“为社会和我们的后代服务”( Vaclav Havel,1992)。 ?学生知道“他仅仅是这生态机器(ecological mechanism)中的一个小 小的齿轮吗?(他知道)如果他按照这个机器和谐运行,他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都能得到无限的扩展吗?(他知道)如果他拒绝按照机器的方式 运行,他最终会被碾成粉末吗?如果教育不教给学生这些事情,那么教 育用来作什么?” 列奥波德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20 ?为了真正担负起可持续发展赋予的伟 大使命,学校教育自身的变革不可避 免。“教育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新 铸造”(J. Smith, 1995),必须“把 生态维度不仅整合入经济,而且整合 入 教 育 与 文 化 之 中 ” ( Quarrie, 199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21 ?正因为如此,21世纪议程一方面强调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另一方 面也呼吁“教育需要重新定向”,要实现教 育的“绿化”或“生态化”,重新定义教育的 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具有技术的人才, 更有培养具有“头脑”的公民具有能够保 全我们生存的地球并且创造新的未来的智 慧的“地球公民”。 学校的生态化 学校面临的挑战 23 ?人类已经明白,当前面临的危机尽管 外显为各种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实 际上首要危机是一种头脑、观念和价 值观上的危机。因此,最大的挑战是 对那些以构造头脑,形成观念,培养 价值观的机构为己任的机构提出的挑 战。这是对教育的挑战!对学校的挑 战! 学校面临的挑战 24 ?尽管教育“存在无法用美元或 人民币衡量的最重要的方面。最佳 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 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 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 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 的人”。 25 “绿色思潮”与“生态学校” ?从历史上看,用“绿色思潮”统摄一切与环境、 生态、和平等为主流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应滥 觞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并在80 年代达到高潮。 ?“到了20世纪60年代,环境自身作为一个主要的 思潮登台亮相,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影响政策决 定。到了60年代末,尼科尔森(Max Nicholson )能够毫不含糊地宣称:人们都说世界上有一样 东西是所向披靡的,这是一种思想,它的时代已 经到来。今天,这个思想就是对人类环境的关爱 。” 26 “绿色思潮”与“生态学校” ?“绿色思潮”以环境教育的方式进入学校是20 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事,或许可以称之 为学校“绿色教育”的开始。但当时的这种“ 绿色教育”主要是个别教师、个别学科、个 别学校的自发行为,较少涉及学科教学工 作之外的内容。因此,当时也许有“绿色”的 教师、学生、教学,但并没有明确的“生态 学校”(绿色学校)的概念。 27 “绿色思潮”与“生态学校” ?直到人们对环境的综合性、整体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之后,把学校作为整体整合在一起进行环境教育才成 为一种需要。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的环境教 育工作者开始提倡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整体论为 哲学基础来开展环境教育,对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进 行整体的规划,进行学科间、教师间、师生间、学校 和社会间的协调与协作,因此,一种全校性、综合 性、全方位的环境教育主张应运而生,这便是 “生态学校”。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学校” 更进一步地将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重要的 目标。 28 “生态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一种方式 ?因此,“生态学校”其实是环境教育 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环境教育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绿色” ,正反映着“绿色思潮”在教育中洇 透的深度。“生态学校”正是环境教 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演化的需要 和结果。 生态学校的“知”与“行” ?知者,要在学校中贯彻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具体特征。 ?行者,要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来理 解学校,看待学校,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在 实践中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和发展。 ?因此,生态学校与中国的“绿色学校”只有名称 上的差异,没有理念上的差别。它们有着共同 的追求,即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30 环境教育的五个方面 意识 知识 态度技能 参与 31 Environment (Quality, Quantity) Development (Economic,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s, Capacity Building) Population (Size, Growth, Distribution,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Quality EE (1970/2-) EPD (1992-) EfSESD (1997-) Environment e.g. water, waste Society e.g. employment, human rights, gender equity, peace and human security Economy e.g. poverty reducti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Overarching Sphere e.g. HIV/AIDS, migr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Source: M.Sato (2006) 联合国的行动:从EE到ESD 32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联合国“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十年”(2005-2014 )国际实施方案(草案)指出,为了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和整体性 ,融合于整体课程中,不是一个单独的科目;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强调 理解和分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为了持续发展的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从而有信心和能力因应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 挑战;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选择适合 自己的学习方式;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强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学 习,学以致用;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鼓励学习者联系本地的实际 情况,在全球的视野中处理本地的问题。 35 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创建生态学校/绿色学校,决不是种花、种 草、栽树,改善、美化校园环境那么简单 ,甚至也不是开设一门课程,改变课程计 划那么简单,它关系到节省资源、减少污 染、实施开放的管理、强调分享的观念、 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尊重多样化的文化 和价值取向等更重要的方面。因此,生态 学校/绿色学校的建设,要求对学校全面地 从整体上、根本上进行系统的改造。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提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提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和实际。环境教育极端强调实践性。一方面,由 于儿童对身边的问题和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最感兴趣。因此,联 系实际可以最有效地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提供给学生采取行 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能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是 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意识并形成行为意愿的有效途径。环境教 育常常发生在寻找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校作为 实践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应当提供条件鼓励学 生通过探究和调查,找出、分析、解释和评价关于环境的信息 ,鼓励他们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设计自己的解决途径。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应当如何管理自身的校园?应当如何管理自身的校园? 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校园。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其 内部必然存在各种环境问题;而学校作为其周围环境的主体 ,学校的各种行为(包括其中的人员的群体和个体行为)必 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一所生态学校/绿色学校 ,是遵循环境管理的理念建立起来的整体。对内会给其中的 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态,对外会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的共处 。校园环境建设是对环境友善的行为的具体表现,其意义不 仅仅在于环境效益本身,更重要的是其教育意义。对于学生 而言,一个设施完善,以人为本,处处表现出对环境友好的 氛围的校园就是一个巨大的环境教育教室。这种示范作用就 是一种隐性的影响,是环境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需要什么样的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综合的、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环境素质是未来公民 素质的核心,培养环境素质只能通过环境教育。教育的最终目 的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更明确的昭示出教育的这一目的:环境教育以人为核心,以人 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 这一点上,环境教育涵盖了目前我们所认识到的几乎所有教育 领域。在“绿色学校”的“绿色”课程,正是要秉承这样的理念,把 环境教育的综合性、科学性和批判性不仅在学校的课程内容中 ,也在教与学的方式中;不仅在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中,也在 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中;不仅在显性课程中,也在隐性课程中 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绿色学校”才具有强大的推动教育发 展的作用。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如何才能持续改进?如何才能持续改进? 统一认识,行动研究。绿色学校是一项崭新的事业。 在“绿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什么是环境教育?什么是绿色学校?怎样实施环境教育 ?怎样建设绿色学校?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有哪些优势, 又有哪些劣势?在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方面我们要达到什 么样的目标?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如果没有认识的统一,就 不可能有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就不可能把 握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的方向,就不可能有学校工作的持 续改进。利用教科研整合校内力量,是“绿色学校”创建的 可靠动力和有效途径。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如何看待生态学校如何看待生态学校/绿色学校的称号?绿色学校的称号? 是追求但不是目的。生态学校/绿色学校的理念、依据和指 标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阐释,却有共通的地方,就是与当地 的可持续发展相配合,推动关怀、爱惜、求真、负责任和持久 性的生活实践(何建宗等 1999)。“绿色学校”的创建者必须从 狭小的传统环境教育的圈子中跳出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来看待环境教育、素质教育和绿色学校的问题。“绿色学校”不 仅仅是一种荣誉,一个称号,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代 表着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如果仅仅把绿色学校当成是学校橱 窗里新添的一面锦旗,那么绿色学校的精神就会死亡。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需要怎样的学校管理?需要怎样的学校管理? 领导层的决心和理念。生态学校/绿色学校是在学校落实进 行,和校长的教学领导及行政领导风格、行政支持、教师观念 及意愿、家长及社区的配合、教材的设计、同学的喜好和需要 等有密切关系。故此,我们必须鼓励各学校营造可持续发展教 育的组织及学习氛围,将环境教育的理念和重要性,内化在每 个人的心里,融入日常的教学中。环境行动的开展,其中最重 要的是学校领导层的认识和决心。有了清醒的认识就有了前进 的方向,有了决心就有了发展的动力。“环保意识能在组织中扎 下多深的根,除了政府的环保法规及执行状况外,与经营者的 理念有更密切的关系。”(Wicke 1992)。这正好说明学校的管 理层的环保意识,对学校迈向什么样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需要怎样的内部支持?需要怎样的内部支持? 推行环境行动另一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和全身心的投入。第八届欧洲教师训练协会会议上指 出“任何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针,绝不能(自动地)推 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积极的带领” ,因此有计划地透过学校管理系统,协助教师掌握可 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和策略,让他们在感性、 知识及技能上做好准备,并言传身教,形成推动可持 续发展教育的基础。此外,家庭和学校的伙伴合作关 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不单可以鼓励子女参与 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更可以与学校结为伙伴,共同 为培养下一代对环境的态度而努力。 怎样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 ?需要怎样的外部支持?需要怎样的外部支持? 为了更有系统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学 校还必须与各级专家及非政府组织建立紧密的 合作关系,设计并支持各种计划,将面向可持 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概念整合到正规教育和社区 教育中,致力发展本地的环境教育基地,充实 各类资源,并鼓励学校与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 合作,推动环境教育成为正规教育和社区教育 中整体内涵的一部份。 生态学校的关注点 现代学校的关注 ?“现代学校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 意义,它是精神生活的守护神,它追求人 的情感与精神的和谐发展,它追求一切活 动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活的质量与人的 完美,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 -程红兵 ?显然,现代学校不仅关注教育的科学向度 ,更关注教育的文化向度。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 ?文化是多层次的、多向度的。在当代社会庞杂的文化 体系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亚文化,派生于社会 文化,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但是,“和一般社会环境不同,学校作为社会有意识 地培养与教育下一代的机构,就要尽可能地去创造一 个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优化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 体现教育者的意志,是教育者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删繁 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纯化过程而精心设计与 营造的。”(王义遒,2000)。 ?简而言之,大学校园文化一方面是社会文化所规定 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种创造的结果。 校园文化的形成 ?校园文化中,教育者自觉的“设计 和营造”固然重要,但校园文化的 形成还与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系统中 一个特殊的单位有关。“一种活法 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就是一种 活法。”(王德厚,1996)。校园 文化,就是学校中人的“活法”。 校园文化的本质 ?校园可以被看做是从地域和空间上相对独立的 特殊教育社区,在这一社区活动的人群,大多 具有与其他社区相区别的独特活动方式。这种 特殊的活动方式与学校的精神、理念、品格相 联系,是学校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 之形象”(衣俊卿,2001)。 ?这种活动方式把学校与其他社会部门区分开来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简单地讲,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里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与人的精神品质紧密相联。 校园文化的意义 ?如果说,生态学校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综合性、整体性 、参与性、协同性等特点的话,那么校园文化就是这些特 征最直接的示范。生态学校的主旨、精神,便通过具体的 校园文化传达到每一个人身上。除了直接的“教学”之外, 学校还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来感染人、熏陶人、陶冶 人、引导人、塑造人,从而“教化”人。在这种意义上,校 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它是一种传统、一种风气、 一种比纪律更隐蔽也更有效的行为规范、一种涵育学生心 灵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氛围,它对学生的影响要比人们想 象的大得多,它甚至超过了学生所掌握的具体专业知识, 对学生的为人与治学发生着更久远更深刻的作用。”(徐 晓村等,2002)。 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显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生态学校就是 要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空气 ,养成一种“活法”。也就是说,要树立一种 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系统不同 的特征,具有与以往的工业文明时代形成 的文化模式不同的特征。不计利害对真理 的执着、超越小我对多样性的宽容、 以人为本对精神的追求,都是这种文化 的特质之一。 生态学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物质文化是校园生态文化生成的基础。物质文化 是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的、显形 的物化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 、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的绿化 等。校园物质文化应当体现生态文化的要求,塑 造健康、良好的环境氛围,让校园整洁、明朗、 幽静、舒适,并且符合学校的品格、身份。不仅 令人精神愉快、心旷神怡,而且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生态意 识,形成环境习惯。 生态学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行为文化是校园生态文化生成的动力。大学行为文化是师生员 工在教育教学、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 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与积淀在当下 阶段的显现。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一定的行为 载体,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三类人的行为。行 为文化不仅仅是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交流、交往和待 人接物,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影响下的行为方式。学校是社会的 理想型创新型组织,理应成为最文明、最具理性、制度最为完 善的机构,并为社会提供行为示范模式。学校的行为文化可以 折射出学校应承担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也具体地体 现出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 生态学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生成的保障。校园文化得 以持久延续并蓬勃发展,关键在于要“有法可 依”。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应倡导“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让校园真正成为教师乐教,学生 乐学的乐园。不能让规章制度和行为条例成为 束缚人的绳索,而是成为扶持人、帮助人、服 务人的支柱。同时,还应当把环境管理的原则 纳入大学管理过程之中,减少校园的环境影响 ,真正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 生态学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精神文化是校园生态文化生成的核心。精神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 在动力。它是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 化载体上,通过外化形态如课堂文化、办公室文 化、服装文化,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 来。校园生态文化应当提倡公平、民主、和谐、 相互尊重、全员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氛围,以“ 地球公民”的精神来塑造人的精神品格。 生态学校校园文化的切入点 ?校园文化的“生态化”需要校园文化 全方位的改变。在诸多的变化之中 ,有两方面的内容也许需要特别地 提出讨论。这两方面的内容非常重 要,是校园文化的“生态化”的突破 口;但是,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 程中又容易被人忽视。 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向新的生活方式过渡。这种新的 生活方式被称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或者形象化地 称作“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 ?联合国环境署1994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表的报告 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 义。该报告指出,可持续消费并不是介于因贫困 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之间 的折衷方案,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适用于 全球各国各种收入水平的人们。 在校园里树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在校园里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不可或缺地要求人们以可持续 的消费方式来要求自己,在社会中率先超越工业文明中物质消 费主义的价值观,走出享乐主义和奢侈浪费主义的怪圈,通过 道德修养、艺术审美等人文追求,使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保持 主体性,心灵世界更广袤、更深沉、更美丽。 ?正如米都斯等人在超越极限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一个渴 望消费,提倡消费,而且肯定消费的价值并对消费进行奖励的 社会系统中,一个只提倡适度物质需求的人是很难生活下去的 。但是人们可以朝适度消费的目标做长期努力。” ?这种长期努力,需要学校的参与。学校比其以外的其他人更有 条件、更有理由、更愿意去实践生态文化,在校园生活中践行 可持续消费,为可持续发展文化鼓与呼。 建筑景观 ?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生态文 化生成的基础,其中尤以学校的建筑景观为核心 。学校的建筑景观,凝结了校园文化的精髓,以 一种“不太为人注意的固有的范型和价值”支配着 、影响着人们,潜在地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和行 动。 ?郑翔(2008)指出,人们在校园景观中感受到的 绝不应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校园景观中蕴含 的深厚的精神更是在其中学习的人们所渴求的。 因此,学校的建筑景观不仅需要“好看”,还需 要有“文化”。 学校建筑景观的教育意义 ?事实上,目前校园里的建筑物和人造 景观很少表现出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 所应当具有的思想、想象力、归属感 、生态意识,“以及与任何更大的教育 内容的联系”。奥尔(1994)尖刻地说 道,“大学的典型建筑看起来和商场、 饭店和殡仪馆有着同样的外表,执行 同样的标准。” 学校建筑景观的教育意义 ?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总要受到他们学习所在 的环境的影响。建筑的特性对于培养人的 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学校 的建筑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建筑本身就内 含着“看不见的课程(hidden curriculum)” ,这种课程和任何在其中教授的课程一样 有效(Orr,1994)。如果要在校园中建立 一种生态文化,那么学校就必须具有鼓励 这种文化生成的建筑。 生态学校,在路上 62 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 生态学校/绿色学校的建设活动,例如,爱 尔兰的“绿色学校”、德国的“环境学校”、葡 萄牙、日本的“生态学校”、泰国、马来西亚 、中国(含台湾、香港)的“绿色学校”等等 。 ?纵观国内外的各类生态学校/绿色学校,参 照卢卡斯的环境教育分类,可以发现,目 前大致有这样几种: 63 卢卡斯(Lucas)的三种环境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的教育 为 了 环 境 的 教 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的教育 为 了 环 境 的 教 育 64 现有的五种生态/绿色学校 ?第一类是以促进校园环境建设为取向的学校。这类学校以校园的美化、绿化、净 化为核心目标。 ?第二类是以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掌握为取向的学校。这类学校可称为 实施“关于环境的教育”的学校。 ?第三类是以环境为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为 取向的学校。这类学校可称为实施“通过环境的教育”的学校 ?第四类是在包含前三类内容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养成对环境的态度、价值观、 行为和行动的能力为取向的学校。在这里,教育被看作是保护(保全)人类生存 的环境的重要手段。这类学校可称为实施“为了环境的教育”的学校。 ?第五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