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绪论_第1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绪论_第2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绪论_第3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绪论_第4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概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韩力平简介目前,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中,大多采用“两个基础,一个诊所”的课程模式,开设的课程由中医基础、西医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组成。我们选择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可以思考一下中西医的异同。如何将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什么经验,它的思想和方法是什么?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正确理解、比较和联系两种医学体系,拓展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在基础教育中开设中西结合医学导论课程非常重要。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入门?中西医结合概论是一门研究、探索和揭示中西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规律,促进中西医全面统一,创新医学理念和方法的学科。学科概述,学科性质:中西医结合导论是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的创新教材。这是一本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教材。这是一种类似于中医各种理论的方法论。主要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发展简史、原则和政策。第二章是中西医学的差异:文化背景、认知方法、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医学模式。第三章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第四章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第五章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诊断模式、辨证模式,第六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新概念:如微观辨证、生理肾虚、菌毒结合治疗、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教学对象:具有一定中西医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医学生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了解中西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方法论,了解中西医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差异,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和新理念。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初步构建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绪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含义;第二部分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第三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和政策;第一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含义;第一节是“中西医结合”的含义;第一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由来;第二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含义;第三节是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融合两种医学,创造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十个字的概述是“研究、比较、吸收、创造和服务”,第一节是“中西医结合”的含义,第二节是“中西医结合”的含义。这一定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在对广大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者的探索中,他们不断更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加客观和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将更加务实,并将更有效地指导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第一节中西医结合的含义,三、中西医结合的含义1、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背景和医学概念不同,认识的侧重点不同,但研究对象相同。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你将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2.中西医能结合吗?如何将中西医结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既有西医辨病,又有中医辨证。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关键在于整合、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结构与功能结合、动静结合、树立新的诊疗理念。3.中西医结合展望:整体医学代表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实现高分化、高组合的整体医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它还将促进中西医的发展。第二节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中医的一个独特的分支。直到17世纪中叶,西方医学才传入中国,并接触和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是在中医领域产生的。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学派。20世纪中叶,西医研究中医,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观念。到目前为止,有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个团队。首先,“中西医结合”思想产生了。第二,“中西医结合”学派形成。第三,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时期。AcmeFloralLtd .二、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首先,“中西医结合”思想产生于:年鸦片战争之前。明代中后期,西医传入中国。面对中西医学的客观存在,有人比较中西医学,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方以智(16111671)是最早提倡中西医结合的人。擅长接受西医的王昂(16151695)是第一个接受西医的代表。王是17世纪产生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学权(17281810)对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第二节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简史,第二节是中西医结合的形成时期: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的中国张锡纯(18601933)是第一个在处方中同时使用中西药物的人。它不应该互相冲突,而应该两者一起使用。“石膏阿司匹林汤”,医学会通。云铁桥(18781935)贡献了三件事:捍卫中医;“吸收西医的优点,结合新的中医”;开办学校。“中医不能被西医同化,但西医可以用来补充中医”,这是第一个与中西医地位相同的人。陆(18941955)任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和上海中医学院。1929年与张慈弓共同创办上海国立医学院,1955年任上海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主席。提倡用现代科学来探索中医的原理。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第三卷。中西医结合研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说:“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探索和改进。”他呼吁“西学中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从中西医结合到中西医结合,他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对中西医结合进行深入研究。深化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中西人才培养与临床验证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5年,卫生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中西课程。1959年,全国共有4000名学生接受了培训。他们首先从临床实践出发,在临床实践中遵循老中医,整理老中医经验,注重西医诊断,并根据西医指标观察中医疗效。秦伯未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胃溃疡:蒲抚州用白术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人观察了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狮子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尿毒症等的中药。向蒲老师学习,向岳美忠老师学习,第二部分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研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2)在临床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由于西方研究者对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和论证,以吴贤钟为首的中西医结合在急腹症的治疗中变得更加普遍。以尚天宇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唐友芝中西医结合拔针治疗白内障:以陈可冀为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匡安坤、沈子寅对中医肾精的研究。从1970年12月到1971年初,周恩来主持了第一届全国中草药和新疗法展览会。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了针灸麻醉手术,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针灸热和中医热。1975年,周恩来主持唐友芝为毛主席治疗白内障,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扩大了中西医结合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第三卷。中西医结合研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2)临床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阶段的研究进展迹象:系统、实验和药理研究1。在各种临床学科中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例如,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的研究经历了(2)临床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阶段的研究进展迹象:2。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证本质及其变化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例如,1963年上海的匡安坤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大剂量可的松的阳虚动物模型,并利用该动物模型从内分泌角度对阴阳理论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沈子寅开展肾精研究;侯灿进行了八纲辨证的病理生理学研究。3.广泛开展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探索中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药理、功效和有效成分;冠心二号治疗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第三卷。中西医结合研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3)21世纪初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的阶段:1997年,中西医结合专业被定为一流学科。从1996年到2007年,是中西医结合快速发展的时期。建立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实验室和实验室。连续举行了三次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会议。中医界代表人物:史毅、蒲福洲、史金茂、岳梅中、张慈功、赵希武、姜春华等。西医代表人物:傅连暲、侯宗连、张西军、方先知、朱利安等。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人物:匡安坤、周、纪中普、沈子寅、肖培根、张廷栋等。我校的代表有王、鲁迅、陈上联、段桂华等。AcmeFloralLtd,第三节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提出“要一。创造条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政策。第三,“中西医并重”政策的形成:1976年以后。四、“中西医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第三卷。中西医结合研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3)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