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合并出血ppt课件_第1页
脑肿瘤合并出血ppt课件_第2页
脑肿瘤合并出血ppt课件_第3页
脑肿瘤合并出血ppt课件_第4页
脑肿瘤合并出血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肿瘤卒中、缺血性肿瘤卒中、出血性肿瘤卒中、脑肿瘤并发出血仅占1%-8%,垂体肿瘤出血约占17%,恶性胶质肿瘤并发出血约占5%-8%,脑肿瘤卒中是颅内出血的原因,临床上并不少见,脑肿瘤出血约占同期颅内出血的1%-11%,而严重颅内出血至少占10%,易出血的颅内肿瘤有:转移性肿瘤、恶性胶质瘤、脑膜瘤、黑色素瘤、垂体腺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神经鞘瘤等。脑转移出血常见于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绒毛膜癌,肿瘤出血机制、肿瘤新生血管不成熟且高度脆弱。肿瘤中的异常血管侵入正常血管壁。肿瘤坏死。肿瘤动脉瘤。脑肿瘤卒中的内因是:血管结构异常,如血管壁薄而扭曲,管腔大而分布如网状,形成血管畸形如毛细血管扩张等。外因是:肿瘤侵袭,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导致变性,坏死导致血管失去支撑和拉伸,或肿瘤压迫邻近回流血管导致局部血流淤滞和压力增加。还有一些临床表现,如头部外伤、头部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和放疗,这些都会引起肿瘤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促进血液生成和潜在的大块病变。快速发作的中风样综合征。影像学特征,以出血和肿瘤的体征共存为特征,影像学特征,出血大多位于白质(原发性)或灰质结合部(转移性)。出血灶为混合密度和混合强度信号。肿瘤的出血量随着肿瘤的强化而增加。急性期出现明显或广泛的手指水肿,灶周水肿与脑出血水肿的年龄不一致。占领标志显而易见。脑肿瘤卒中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或T1WI和T2WI高信号。血肿周围有部分或全部丢失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圈,厚度不均匀。含铁血黄素沉积圈或短T2环是脑肿瘤卒中诊断的特征。磁共振成像在定位和显示脑肿瘤出血方面优于CT,故诊断率优于CT。因此,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部磁共振检查。脑出血水肿的机制主要由血肿占据效应、血脑屏障破坏和血液成分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引起,包括凝块回缩、凝血酶释放、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毒性、补体激活等。水的跨膜分子转运机制的分析与水通道蛋白(AQP)的表达有关。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有多种机制,从脑出血的血肿来源进行分析。该过程包括至少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非常早(出血的最初几个小时),主要是由于局部静水压的变化和血凝块的收缩。在第二阶段:出血后的前2天内,由于凝血级联反应和凝血酶生成的激活;在第三阶段:出血3天后,主要是由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引起的神经毒性。此外,脑实质内补体系统的激活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也起重要作用。脑肿瘤水肿的机制是脑胶质瘤的瘤周水肿是血管生成性水肿。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血脑屏障不完全,肿瘤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结合越差。同时,肿瘤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越多,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加重水肿。其他因素如脑缺血和脑缺氧、脑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变化都会影响水肿的发生和发展。此外,神经胶质瘤沿着神经纤维和白质侵入性生长,并且肿瘤脑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水肿扩散到瘤体周围后,还会压迫脑组织浸润,栓塞周围引流静脉,进一步加重水肿程度。转移性肿瘤的瘤周水肿也是血管来源,其肿瘤血管没有血脑屏障,还能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另外,病灶多发生在脑分水岭区,引流静脉壁薄、直径大、静脉瓣膜缺失等因素使引流静脉极易受压、引流不畅,导致大面积水肿,诊断依据是:(1)有颅内原发性肿瘤或全身性肿瘤脑转移的征象;(2)中风发作的临床表现;(3)CT或MRI显示颅内肿瘤或转移性肿瘤伴脑出血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