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函授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_第1页
汉语言文学函授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_第2页
汉语言文学函授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_第3页
汉语言文学函授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_第4页
汉语言文学函授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言文学函授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一、论文结构学位论文由封面、目录、正文(包括中外文题名、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三部分构成。论文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中文题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外文题名外文摘要外文关键词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如有附录部分,装订在参考文献后面。二、纸张及印刷装订规格学位论文一律用A4纸张电脑打印。左侧装订。三、编辑设置(一)页面设置1“纸型” 主要选用“A4”,“纵向”,个别页面可以采用“A4”,“横向”。2.“文档网格” 一律使用“无网格”。3.“页边距” 上:2.5cm,下:2.0 cm,左:3.0cm,右:2.5 cm。装订线居左。(二)段落 1.论文题目居中,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2.正文“行距”一律为固定值23磅。3外文字体:一律为Times New Roman四、封面要求封面采用统一制作的外封面(A4纸张电脑打印,装订线一律在左面),内容为论文题目、作者的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的姓名与职称、论文完成时间等。五、正文及排版要求(一)标题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字数一般不超过20字,字体为黑体,三号,单倍行间距,格式居中(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另行起排)。示例见附件。(二)作者署名及相关信息作者署名和信息居于标题和摘要之间。作者姓名字体为仿宋,字号小四;作者信息行字体宋体,字号五号。示例见附件。(三)摘要1摘要内容:要求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2摘要标识:摘要排在作者署名和关键词之间。中文摘要前以“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以“Abstract:”作为标识。3字数:一般不超过200字。4字体字号和行间距:中英文字号均为五号;中文字体为仿宋;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示例见附件。(四)关键词1关键词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8个。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2关键词标识: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3字体字号和行间距:中英文字号均为五号;中文字体为仿宋;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示例见附件。(五)正文要求1字数:5000-8000字,不得少于5000字。2字体: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排版,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文中各段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字排版,并且前后一致,全文的文字格式要统一。3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行距为2倍(段落-多倍行距中选择)。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每页要插入阿拉伯数字页码,置于右下角。4用字、标点符号、数字、插图和照片、表格等使用规范(1)用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简化字应执行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2年7月7日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2)标点符号使用要遵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标点作为标识的用法另据后文规定),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其余都应紧接文字后面,不能排在行首。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句末尾不用句号。著作、文章、文件、刊物、报纸等均用书名号。用数字简称的会议或事件,只在数字上加引号;用地名简称的,不加引号。外文的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3)数字使用应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星期几一律用汉字。非公历纪年用汉字,并加圆括号注明公元纪年。多位的阿拉伯数字不能移行。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即节与节之间空14字距。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数字作为语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应使用汉字。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4)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清楚美观;图中文字与符号一律植字。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1字;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图者于图题处标明“图1”;图题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图一般随文编排,图较多时也可集中排在文末或其他适当位置。插图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3者,图旁应串文。图需卧排时,应顶左底右。插页图版可另编页码,并在图版上方标识文章篇名和所在页码。(5)表格应结构简洁,具有自明性。尽可能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排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1字。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表者,于表题处标明“表1”。表内数据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个位数、小数点位置应上下对齐。相邻行格内的数字或文字相同时,应重复填写。表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表。表格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3者,表旁应串文。表需卧排时,应顶左底右;需跨页时,一般排为双面跨单面;需转页时,应在续表上方居中注明“续表”,表头重复排出。(六)注释和参考文献1注释:是对论文正文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如:对某些名词术语的解释、引文(尤其是直接引用)出处的说明等。用脚注的方式以标注,正文中需加注之处的右上角用注码(一般放在标点符号前)上标标出。脚注字体为宋体,五号。示例见附件。2参考文献:指论文引用、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引文出处和观点出处。参考文献著录采取顺序编码制,即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序号顺序编码,如1。同一文献被反复引用用同一序号标示。参考文献表列于文章末尾注释条目之后。引用文献的确切出处,如页码、卷数、章节、篇名等,以上标形式标注在正文中的参考文献序号后。(1)参考文献的类型标志: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不标载体类型,非纸张型载体文献需在文献标志的同时标注载体类型。以纸张为载体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为:M-普通图书,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G-汇编,K-参考工具书,Z-其他未说明文献类型。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志为:M/CD-光盘图书,DB/MT-磁带数据库,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DB/OL-网上数据库,EB/OL-网上电子公告。(2)参考文献格式及举例普通图书、论文集、资料汇编、学位论文、报告、参考工具书【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举例】1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报纸【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2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期刊【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期刊题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举例】 3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9标准【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 .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 【举例】4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 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原文献类型标志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举例】5韩吉人.论职工教育的特点C 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电子文献【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志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举例】6刘江.假如陈景润被量化考核NOL.新华每日电讯,2004-03-12(7)2004-04-04.cc-ndmainframe.asp?encode=gb&display=chinese外文文献【格式】用印刷体书写或打印。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题名的首字母大写,期刊的刊名可用全称或按ISO 4规定的缩写格式,并以(S-)格式在刊名后加ISSN号。【举例】7CRAWFPRD W,GORMAN M.Future libraries:dreams,madness,& realityM. 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5.3注释和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上标方法:正文中需要进行注释和说明参考文献出处的地方标识上标符号,上标的具体方法是在需要处插入或1 ,参考文献的页码直接标在标识符号后面,将其全部点黑后同时按住ctrl+shift+=即可,示例见附件。(七)致谢致谢是论文作者对认为需要感谢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文字,排于注释及参考文献之前,字体与正文有所区别。附:康巴藏族民间的人神婚恋故事类型研究(姓名)(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9级班 四川 康定 626001)摘要:人神婚恋故事是康巴藏族民间中故事中常见的类型,在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语式与叙述主题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同性,其故事原型来自于神猴与罗刹女结为夫妇的族源神话。这一故事类型反映了康巴藏民基于生活环境的独特文化心理,反映了康巴藏族民间一夫一妻制、既讲究门当户对又希望打破传统的矛盾婚姻观念,同时也蕴含着康巴藏族独特的宇宙观。关键词:康巴藏族;民间;人神婚恋;故事类型人神婚恋题材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常见的类型,常以荒诞离奇的幻想情节描述人间男子与女性神,或是人间女子与男性神的爱情故事,如西周穆天子与西王母之恋、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都属此类。在康巴藏族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人神婚恋故事,如程圣民藏族民间故事精选跑马山下的传说中的乞丐女婿、益西央珠、益超仙女、王子和仙女、青蛙骑手等。故事充满奇幻色彩,在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塑造等方法论上趋向一致性,有着同一故事原型,反映了康巴藏族的独特文化特征。一、故事的共同特征(一)大致相同的情节结构与叙事秩序以上故事中,故事以描述人间具有优秀和高贵品质的凡人作为开头,当其看到神或仙时对其一见钟情,开始时以胁迫的手段使神或仙滞留人间而不能回天国,继而以真情打动并结为夫妇。神或仙在人间遭受他人的嫉妒而备受磨难,后在共同努力之下突破种种阻碍,最终才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如益西央珠中,国王次勒若巴在打猎时看见林中海子边洗澡的仙女益西央珠,对她一见钟情,便藏起其衣裙使其不能回天国,以真挚动人的歌声打动仙女,相爱并一起回王宫。益西央珠遭到国王次勒若巴其他三个妃子的妒忌和残害,只能哭着飞回天宫。次勒若巴在益西央珠留在人间的灵魂所化的小鸟的带领下来到天宫,冲破天帝的阻扰与益西央珠回到人间,过上幸福日子。总体而言,这类故事大都遵循着“一见钟情求爱遭难战胜种种阻扰幸福生活”的情节结构与叙事秩序。(二)人神形象的同一性故事中的凡人大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杰出才能或极其高贵优秀的品质,面容俊朗美丽,心地善良,受人尊敬和爱戴,如益超仙女中最善良、最英武、最俊美的洛桑王子,青蛙王子中美丽、温和的三公主。而神有时会表现出异类的一面,如青蛙王子中丑陋的青蛙,王子和仙女中化为乞丐的仙女,但在本质上,无论外貌特征还是内在品格都表现出人的形象的同一性,他们有人的七情六欲,人的思维方式,人的爱憎情感,有时神会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天神的高贵地位,呈现出人性化的特征。在康巴藏族民间,百姓心目中能与人产生婚恋故事的神,并没有上古神话中的那种原始野性色彩,诸如半人半兽、巨人,面容恐怖,习性与人迥异等,相反,仙女总是神态温柔、眉眼慈善。而凡人不仅能与神相匹配,有时在能力上甚至还有超过神的一面。如益超仙女中的男主人公洛桑在接受天王的考验时,与三位天宫的王子比武,全都取得胜利。故事中讲到,“洛桑和王子们比摔跤,他矫健灵活像雄狮跳跃,得了第一名;比刀,他飞舞宝刀如青龙盘旋,又得了第一名;比箭,他每一支箭都像欢叫的飞鸟,九箭射穿了九个挂载树上的铁罗锅。天王好高兴,说大女婿比天神还有本事哩。”人与神的关系,无论在身份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情感距离上都比较接近,人间与天国之路也是畅通的。神并非全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更多地带有民间世俗化的思维倾向,表现出人神形象的同一性。(三)叙述语式相同在口头叙述中,人与神交流的话语中常常夹杂着大量的歌唱,故事讲述者的语言表述常采用韵散结合的方式,讲唱结合,故事主人公常借歌声表达情意。同时,故事的叙述者以第三者的视角进行叙述,但很少对故事中的人物及情节进行剖析或评价式的干预,而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情感,站在正面人物的立场,以故事讲述者喜爱的主人公的眼光来叙述故事情节,描绘故事场景。(四)叙述主题相同在康巴藏族的人神婚恋的故事类型中,都通过男女主人公数经磨难的曲折经历,最终以真情战胜虚伪,以善良战胜邪恶,以美的胜利和丑的消亡为结局,体现出“好事多磨”的生活逻辑。同时,人神突破身份、地位、家庭等种种阻隔而最终结为美满夫妻,表达出藏族民众对男才女貌型爱情婚姻的优美理想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二、故事类型的原型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有关人神婚恋的故事类型,在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叙述语式和叙述主题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康巴地域的共同环境与文化心理中,藏民借助相类似的艺术表现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这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观念中有很好的说明。“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1167康巴藏族中人与神的爱恋故事集中反映了藏民“人神杂糅”的文化心理,其“集体无意识”即是康巴地区人们自人类之始,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与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284既然“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处于原始阶段的某种特殊心理意象,是“通过继承与遗传而来”的“先存的形式”,那么对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有关人神婚恋的故事类型即可以从处于前理性化阶段的原型中找到答案。纵观藏族历史,尤其是康巴地区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族源认同上,大多数藏民都认为其是猕猴种,是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的后代。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中记录着一则神话,讲述藏族人种出自神猴及岩山魔女之情。故事大致如下:一灵异神猴遵观自在菩萨之命,在雪域藏地扎若波岩洞中修行,受一岩山罗刹女的诱引,并在菩萨的指示下,与罗刹女结为夫妇。后产生六猴婴,又繁衍出五百小猴,并食圣者授与的不种自生之香谷。此后毛亦渐短,尾亦渐缩,更能语言,随变成为人类。从此即种不种之香谷为食,以树叶为衣。在这一故事中,神猴与罗刹女的结合具有神的指示性,是被动的和受胁迫的,与民间故事中人间男子对神女的最初胁迫或男性神对人间女子的最初胁迫具有一致性。曾国庆藏族历史文化一书中,当论及藏族族源时也曾提到一个民间故事。“西藏还是洪荒时代时,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山南泽当的地方,贡波惹(山)上的洞里,住着一个母猕猴,她饱尝着大自然的景色,吃着洞外菩提树上的果子,过得很是快乐,只是感到缺少伴侣的寂寞。某日,天神帕巴见日色知道了母猕猴的心意,便下凡作人身来与她成亲,生下的子女就是西藏最早的人类。” 36这一故事在性别之上有所不同,认为西藏最早的人类是母猕猴与男性天神的后代,但将猴作为族群的始祖却与西藏王统记的观点是一致的。西藏王臣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从其整个的密意中看来,都是说西藏的人种为猴与罗刹女两项交合而生出的孩子为赤面食肉之种。”“于是由圣观自在的悲力加持化作一头变种的猴,继由圣救度母的加持力,从她皎洁的心间月轮中现出一个罗刹女来与猕猴配合,经过如六道众生转生那样儿转生出不相同的六个孩子。而且那些类父性的是思想敏锐,悲心广大而内心善良;那些类母种的多是赤面,而恶业深重,秉性顽强,以此逐渐繁衍而成为有西藏人的疆土。” 412-13此种观点与西藏王统记的记录极为相似。并且,在文中还以宗教的方式描述了藏族族源的大致发源地。“根据佛陀日亲无量大悲所孕育而出的言教中说,圣怙三尊运用清净慧眼照见广大的西藏疆域。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与野兽区;中部卫藏部分是野兽与猿猴区;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与罗刹区。而上部又是秃秃的童山与皑皑的雪山;中部又是峻岩与草原;下部又是果树与森林等。” 412-13在这一记录中我们可得知,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有了最早的藏民,其地点在“下部多康”,“多康”即是康巴的前称。那里是“猿猴和罗莎区”,属于同一区域,提供了相互吸引结合的地域优势,同时“又是果树与森林”,为繁衍后代提供了所需的食物和优越的地理环境。5142-143在藏族人类祖先神话中,其先祖猕猴与他者的结合具有被动性和受胁迫性或者是宗教式的指示性,在繁衍生息中,后世子孙都曾面临过生存的困境,遭受过各种磨难,最终在神的指示和帮助下,有了农作物种子,学会耕种才在人间建立了极乐世界。格萨尔王传中对于格萨尔的出生,有一个分部本即认为他是天神与人间女子结合所生。显然,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有关人神婚恋的故事,无论在情节构造上还是叙事模式上的各种特征,都植根于这一藏民起源的神话。三、故事类型的文化阐释爱情婚姻是个体最重大的经历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永恒的话题,自然是民间故事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而个体在现实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来于自然环境的,也有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当遇到困境时人们都会幻想与神的相遇能改变现有的生活。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的人神婚恋的故事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一)反映了康巴藏民基于生活环境的独特文化心理在康巴藏族,高原的恶劣环境与复杂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对康巴地区的爱情婚姻带来了更多的艰难险阻。有一则流传于丹巴一带的有关“婚姻”的传说,古时的藏人为防止近亲结婚,规定以三种方式测算男女双方所在的距离:“雄鹰在日出时第一次展翅高飞所停息的地方为界;以骏马奔跑一天的距离为界;以人步行走三天以上的距离为界,界限之内不能通婚。故造成许多穷人娶不进、嫁不出,成不了婚,只能选择剃发修行。”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为冲破空间距离与思想桎梏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他们渴望美满的爱情与婚姻,希望自己的爱人在生活的技能上是突出的,在品质是高尚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幸福提供保障。同时也明白只有经历生命考验的爱情和婚姻才是稳固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的道路。正如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结构性爱论析一文中所说,“表达出狭小空间生活的人们对广大外部世界以及神秘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向往,由此给平凡现实世界涂抹上使人惊奇振奋的绚丽光彩。” 6(05)(二)反映了康巴藏族民间的婚姻观念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人与神的恋爱与婚姻,反映了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民众对男才女貌型爱情婚姻的优美理想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感。在康巴藏区,一夫一妻制是最基本的婚姻形态。在民间故事中,一夫多妻的家庭往往表现出女性之间的嫉妒与仇恨,如乞丐女婿中的仙人格仁荣登在山下看到三个美丽的姑娘,但只是娶其中一个内心与外貌一样美的做妻子。益超仙女中当洛桑王子与仙女成亲后,洛桑原来的两个妃子便找来巫师加害仙女。益西央珠中,次勒若巴娶回仙女益西央珠后,因害怕凶狠的三个妃子的伤害,因此就让她住在宫殿的第九层楼上,但仍遭到了三个妃子的加害,后三个妃子逃跑,次勒若巴从天国带回益西央珠才有了幸福的日子。仙女益超与益西央珠在人间遭受的苦难是多女共侍一夫必然带来的结果,因此故事中的叙述反应了康巴藏族民众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多个妻子之间发生的矛盾与仇恨,才能有家庭的幸福生活。 在康巴藏族传统社会中,婚配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婚配双方的等级是否一致是四川藏族传统婚姻首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在封建时代,四川藏族先民特别在意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在等级身份上的分殊。他们认为,婚姻关系只能在同一等级内部缔结,即贵族和贵族通婚、一般等级的人和一般等级的人通婚、不干净的人和不干净的人通婚。女儿出嫁是这样,招女婿也是这样,这实际上是讲究门当户对。” 7249在人神婚恋类型的民间故事中,这种等级严格的婚配制度在民间却又有其矛盾性:一方面他们要求男才女貌、门当户对。如凡人中的男主人公是俊美而英武的国王、王子,或者是受菩萨或神的庇护的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益西央珠中的次勒若巴是一国之君、益超仙女中的洛桑是英勇而俊美的王子,王子和仙女中的男主人公是模样俊美、心地善良的王子,只有血统高贵,身份至高的他们才能配得上美丽的仙女。同样,对人间女子而言,只有身份高贵的公主,或是善良温柔的美人才能嫁给神为妻。在乞丐女婿中也只有内心善良、外貌美丽的三姐才能做仙人的妻子,青蛙王子中只有美丽、安静、温和的三公主才能得到神的眷顾。婚配中对男女双方地位、容貌等特征的严格要求,正是康巴藏族等级婚配制度严格性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人与神的恋爱婚姻本身又突破了人神疏隔的等级观念,表现出人们期望打破等级限制,战胜强权与种种阻扰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爱情和婚姻。正如刘守华教授所言:“中国神奇幻想故事的角色和母题,通传统信仰相背离或者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情况如此突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它不仅是头口叙事艺术追求引人入胜的新奇意趣所致,也表现出作为故事传承主体的各族民众离经叛道意识的觉醒。” 8(02)这种典型的“民间”观念,其意义在于既屈从于人类男才女貌的天性与康巴藏族严格的等级婚配制度,又表现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情感超越与幸福期望。同时,在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既有人间男子对仙女的追求,也有神对人间美貌女子的追求,这也说明了在藏族民间故事中人与神之间的婚恋关系并非是由男方或女方的单向倾慕而发生的,它既是双方基于心灵悸颤的内发,又是男女双方追求平等婚恋地位的反映。任乃强先生曾在论述“藏族社会中之古风”这一问题时,既谈到西康藏族阶级制度严格的一面:“唯同阶级者始得聚飡,得通婚者,异阶级则断不能。”也说到此地男女关系如“东周桑间濮上,狐绥抱布之谣。”并说“男女相悦,不避父母;报李投桃,携手唱和。”前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或伦理上的约束性,而后者则更显著地体现出民间对两情相悦、自由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和向往,由此造成恋爱自由与婚姻受限的背离现象,这种婚配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二元对立所呈现出的矛盾性在康巴藏族传统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三)反映了康巴藏族独特的宇宙观尽管藏族已经历了几千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