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_第1页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_第2页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_第3页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_第4页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 摘 要:贝聿铭作为世界著名的华人建筑师,也是 20 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的 划时代建筑。作为一个对自然十分敏感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极其注重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阐述贝聿铭的 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方法与特征。 关键词:贝聿铭;地域性;光线;几何造型;传统建筑 1.1.引言引言 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设计中有 3 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 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 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 1可见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地点、周围的地域环境等做出合理 的建筑设计,一直是贝聿铭注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建筑和建筑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张力和联系,从环境和地域 来讲,建筑和所属地区的特征更需要形成一种“场”的概念,从而达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和 格局的协调性。本文选取贝聿铭作品中的苏州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和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为例,来探析贝聿铭是如何针对地域性的特征进行合适的建筑设计的。 2 2 以贝聿铭著名的建筑作品分析以贝聿铭著名的建筑作品分析 2.12.1 贝聿铭简述贝聿铭简述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年 4 月 26 日见 图一)1917 年 4 月 26 日生于广州。1918 年其父亲出任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他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入 读圣保罗书院。1927 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住在有 名的苏州园林狮子林当中。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 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 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麻省理工学院,贝 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 柯布西耶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他的作品所呈现的 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布西耶的影响。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 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 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 之一,唯独在手法上更注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 变化万端,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是他 在摆脱密斯风格后所建造的。后来有机会他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 都市建设案,他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 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 (图一,贝聿铭,图片来源: iew/26448.htm) 2.22.2 贝聿铭艺术作品特征透析贝聿铭艺术作品特征透析 贝聿铭说“建筑和艺术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 一。 ” 2贝聿铭先生不止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更是以为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运用 传统的建筑艺术,他认为现代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 源于土壤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但他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将 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化新技术的完美的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从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精华,过滤掉那繁复的装饰,从中抽取最纯粹,最本质的艺 术特征,很好的运用到他的设计作品当中,因而他手笔下的建筑总带着点陶渊明田园诗歌 般的质朴和简洁。在这各式各样繁复奇异的建筑竞相矗立的今天,他那简洁的建筑总能带 给人一种触动心灵的悸动。其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苏州博物馆中,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的提炼和运用。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为家乡设计的 “最亲爱的小女儿”。 由于此建筑所处地段十分特殊,这座投资达 3.39 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 筑交相辉映,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 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 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6 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 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 16 米。 贝聿铭在建造这座现代建筑的同时,有 意识的通过博物馆设计将中国民族精神细微 的表现出来。在整个博物馆的外部,白墙灰 顶不仅仅被视为苏州城市建设使用的传统色 系,而且暗示强调了园林的重要程度。贝聿 铭希望他设计的博物馆能够促进和激励新一 代的有关于中国特有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潮。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 的设计理念。 新馆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 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 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 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 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面,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横向拉伸, 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快跳着流入下面的 荷花池。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马涛说,在讲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吟诵了一首名为 流杯渠的唐诗:“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 ” 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师”,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在新馆中,他借鉴了中国 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的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 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大厅左右各有一条甬道延展向各 个功能展厅,甬道的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 随着太阳移幻。 (图 2:苏州博物馆外景,图片来源: ) 2.2.12.2.1 空间形制与平面布局空间形制与平面布局 香山饭店(见图四)的设计多处 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兼 备了北方院落布局中轴线的形式 贝聿铭受家乡苏州园林的影响,结合 传统北京四合院的规整布局,相 对 自由地安排建筑,并保护场地中的古 树,规矩方正中带着轻妙纤巧。对 “大屋顶间的空间庭院”这一基本 传统元素的重复运用,形成大量的室 外庭院空间。 香山饭店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公 共活动区、后勤供应区、客房区和游憩区 。公共活动区以常春四合院为主体居中,与其它三个功能区有着紧密而简捷的联系。 后勤供应区紧挨公共活动区并靠近交通道,联系方便。客房区采用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曲 曲折折,走道很长,但走道上多半有景可赏。游憩区三面被客房区和公共区所包围,但一面敞 开,借后花园之景。 庭院空间中前庭绿化较少,按照广场空间设计,这并非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是为了 满足现代旅馆功能所采取的设计。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 一面敝开,远山近水,碎石小径,高树绿茵等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 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还有若干个小庭院完美的融合了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联系, 用简洁的处理取得了丰富的效果。 ” 在香山饭店大片白色墙面上,用磨砖对缝的青砖将窗户联接起来。据贝聿铭介绍,因 为 “组合在一起就不致于单调了”,是纯属装饰性的。如果要把这种装饰与唐代建筑的木结 构架填充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比较,并说明它源于唐宋风格,是很勉强的。因为木构架填 (图三,苏州博物馆内,光线的运用,图片地址: (图四,北京香山饭店,图片地址: 充墙建筑,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受中国建筑影响的几个东亚国家独有。 在香山饭店中窗的设计非常精妙,墙面上那些重复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结果,是来 自园林建筑屋脊上的叠瓦。将传统建筑的纹样加以改造重新利用是常见的手法,但像香山 饭店这样大面积重复利用尚不多见。贝聿铭说, “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 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3 2.2.22.2.2 建筑立面造型建筑立面造型 1988 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 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 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 盾的冲突。 玻璃金字塔是新罗浮宫美术馆的 大门,人们可借着电扶梯从广场到达 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 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和管理方式 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 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需要 买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充沛的美妙大 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 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 令人不禁想到贝聿铭所有美术馆中具雕 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 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它没有 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的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 29 英尺,高度的考验相当惊 人。同时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 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达到贝聿铭一贯的空间焦点效果,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 圆座,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甚至误认为是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但事实上那是为服 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当使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现代化 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玻璃金字塔高 71 英尺,是苏利殿高度的三分之二,这是他研究周围的建筑物的心得, 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的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 116 英尺,底边与建筑物 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这又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玻璃金字 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 45 度,在西侧的三角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 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 如明镜般,当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中一向 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形水池,紧挨着的是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 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 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氏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 675 片钻石状的玻璃,因为室内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视 而不见,确实做到了贝聿铭所追求的目标,更可贵的是能从地下室体会户外,欣赏罗浮宫 优雅的建筑,让内外相边接,着实创造了划时代性的室内空间设计。人们把它称作“从 2001 年空间奥德赛中降临人间”的精美的水晶石,说它更像三重冕全息图,景观楼等等4 (图五,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图片地址: 。 3.3.结语结语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 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 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香港 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 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 W.格罗佩乌斯的影响,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 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巧妙运用石、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建筑材料。作为华人建筑师,他 主张寻求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