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模拟)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模拟)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模拟)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模拟)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积累运用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16八上邹平期末)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拂晓(f) 疏懒(s) 寒噤(jn) 赃物(zhng)B . 霹雳(p) 伎俩(j) 絮说(x) 匀称(chng)C . 轩榭(xi) 嘈杂(co) 繁衍(yin) 滞笨(zh)D . 颓唐(tu) 归咎(ji) 诘问(ji) 栖息(q)2. (2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聒燥 盘缠 疏懒 顿开茅塞B . 怨怅 心窍 岔气 箪食壶桨C . 颠倒 侥幸 促狭 思贤如渴D . 歇息 傲慢 筵席 经事奇才3. (2分) (2019七下沿河月考)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舟飞船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B . 闻一多先生“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C . 尽管霍金被疾病困在轮椅上,但他仍锲而不舍 , 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D . 他毕业后来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 , 奉献自己的芳华。4. (2分) (2019南岗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那么这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A . B . C . D . 5. (2分) (2019七下铜仁月考) 下列各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B . 战狼反映出已经足够强大的中国,在拯救境外遇险同胞、捍卫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C .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D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6. (2分) (2016九上龙华期中) 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_ , _。二、 默写 (共1题;共9分)7. (9分) (2019罗平模拟) 根据提示填空。 (1) 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 白居易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 (4) 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 (5)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你从学过的古诗中写出含有“绿”或“青”字的连续两句(课内外均可)_,_。 三、 阅读理解 (共3题;共44分)8. (18分) (2018九上廉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上下一白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客此_(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作者雪夜独行时万籁俱寂的肃杀冷寂,表达其怀才不遇和清高自赏的孤傲。B . 文章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从远到近,描画了一幅淡雅的湖山夜雪图,用空阔之景和渺小之物渲染出苍茫之境。C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既是客人的惊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声,侧面表达了作者幸逢游人的欣喜。D . 文章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痴”字既体现了俗人的看法,也表现了作者与同饮者的闲情雅致。9. (8分) (2016八上江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 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 , 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馀 , 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 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注释】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乍:或者。倍尺:二尺。逾:越过。泓:深潭。被:通“披”,覆盖。纡(y)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睨(n):斜着眼睛看。箭:小竹。庥(xi):同“休”,休息。(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民桥其上_ 其长可十许步_潭幅员减百尺_ 然卒入于渴_(2) 下列各项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泉幽幽然 然卒入于渴B . 逾石而往有石泓 潭西南而望C . 其鸣乍大乍细 不可知其源D . 渠之广 乃记之而去(3) 翻译下列句子。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人琴俱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4) 作者围绕“石渠”依次写了石泉、石泓、石潭,请结合原文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10. (18分) (2019八上天台期末) 阅读甲、乙、丙、丁四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北岸防守的是川军李全山的第三十八团。这个团的先头部队三营,就是与红军隔河举着火把齐头并进的那支川军。三营的先头连比红一军团四团早两个小时到达泸定桥,连长饶杰命令士兵立即拆桥板,但是由于士兵们实在太累,又有不少人犯了鸦片烟瘾,因此桥板拆得极其缓慢。三营营长周桂到达之后,增派了士兵去拆桥板,同时开始构筑阻击工事。天亮的时候,团长李全山率李昭营到达北岸桥头堡,南岸红军的四团也到了,双方没有犹豫就开始了射击。团长李全山命令周桂的三营负责守卫桥头堡,李昭营配置在两翼火力掩护。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这边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川军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们一边向河对岸射击,一边不断地向红军高喊:“有种的你们飞过来!”下午四时,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没有任何别的可以选择的出路,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冲过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激越嘹亮的军号声震荡着千年峡谷。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铁索剧烈地摇晃起来。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炮弹呼啸,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迸溅。红军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无畏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三连连长王友才带领的官兵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们人人抱着木板,只要前面的突击队队员前进一步,他们就在铁索上铺上一寸。川军无法想象红军竟然这样向他们靠近了!看着在铁索上越来越近的红军,他们惊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南岸的军号声连续不断地怒号着。红军所有的掩护火力愤怒地喷射着。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击下已经靠近了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大火封住了桥头。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了火海。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接着,突击队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之中。头发、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后续梯队踩着桥板,不顾一切地过了桥,蜂拥进泸定县城。(节选自王树增长征)【乙】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沼中前进。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经过彝族区回到云南,向西杀出一条路来到西藏边境的丽江,迂回一千多里,很少有生还希望。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米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丙】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丁】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使13根铁链链为一个整体。泸定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传统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清朝康熙时期,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野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军队的频繁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汉藏不再梗阻,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荥经、汉源、天全等县召开研讨会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百度百科)(1) 【丙】诗哪个诗句写到【甲】【乙】两文的故事。 (2) 【甲】【乙】两文讲述同一个故事,请给甲文拟一个标题并阐明理由。 (3) 分析【乙】【丙】文中画线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4)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译本序中说:“这本书有的地方写得过分,有的地方写得不够。”【甲】文第段中画线的句子【乙】文没写到,你觉得这是王树增写得过分,还是斯诺写得不够,为什么? (5)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原则。王树增认为:“要求作者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下面两句话,细节有出入,你认为哪句话更真实,请推演理由。 A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B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6) 请结合【甲】文和毛主席的长征,联系链接材料,谈谈要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需不需要红军精神,为什么? 【链接材料】这支部队还发现过一片玉米地,玉米已经接近成熟,官兵们喜出望外,但是得到的命令是:不准吃地里的玉米。经过再次请示,被允许摘一点玉米叶子,饿急了的官兵们便在地边支上锅开始煮玉米叶。正煮着,在玉米地里藏了很久的主人来了,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她揭开红军的锅,看见锅里煮的玉米叶子后,回家端来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给红军。连司务队长给了老人三块大洋,官兵们这才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看得老阿妈在一旁直抹眼泪。(选自王树增长征)(7) 阅读【丁】文,完成下列表格。 段序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最主要说明方法(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泸定桥位置体积构造 _作比较突出架桥之艰难巧妙,体现人民智慧。泸定桥历史纪念意义(8) 将【甲】文内容和【丁】文第段比较一下,他们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加以分析。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11. (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虞美人梳楼(宋)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潆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选自宋词鉴赏辞典)【注释】溟潆(mng m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忒(tu):太。(1) 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和_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五、 名著导读 (共1题;共10分)12. (10分) (2019七下长兴月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门外有些脚印,路上有两条新印的汽车道儿。难道曹太太已经走了吗?那个姓孙的为什么不拿她们呢?不敢过去推门,恐怕又被人捉住。左右看,没人,他的心跳起来,试试看吧,反正也无家可归,被人逮住就逮住吧。轻轻推了推门,门开着呢。顺着墙根走了两步,看见了自己屋中的灯亮儿,自己的屋子!他要哭出来。弯着腰走过去,到窗外听了听,屋内咳嗽了一声,高妈的声音!他拉开了门。“谁?哟,你!可吓死我了!”高妈捂着心口,定了定神,坐在了床上。“祥子,怎么回事呀?”祥子回答不出,只觉得已经有许多年没见着她了似的,心中堵着一团热气。“这是怎么啦?”高妈也要哭的样子的问:“你还没回来,先生打来电,叫我们上左宅,还说你马上就来。你来了,不是我给你开的门吗?我一瞧,你还同着个生人,我就一言没发呀,赶紧进去帮助太太收拾东西。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瞎火的教我和太太瞎抓,少爷已经睡得香香的,生又从热被窝里往外抱。包好了包,又上书房去摘画儿,你是始终不照面儿,你是怎么啦?我问你!糙糙的收拾好了,我出来看你,好,你没影儿啦!太太气得一半也是急得直哆嗦。我只好打电叫车吧。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哇。好,我跟太太横打了鼻梁(注:横打了鼻梁,即保证),我说太太走吧,我看着。祥子回来呢,我马上赶到左宅去;不回来呢,我认了命!这是怎会说的!你是怎回事,说呀!”祥子说:“_”(节选自骆驼祥子第十二回,有删改)(1) 发生了什么事让选文中的祥子“走投无路”?请联系小说前文情节,简要概括。 (2) 选文结尾,祥子回了高妈的话,你推断以下三项中哪项可能是祥子的答复。请联系情节,根据祥子性格,选择一项填在处,并简述理由。 【甲】你走吧!见了先生,告诉先生快跑,侦探说了,准能拿住先生。左宅也不是平安的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