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卷(练习)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卷(练习)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卷(练习)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卷(练习)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卷(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秦朝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并向东西延伸,建成了万里长城。秦朝长城的起止点是A西起陇西、东到长平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咸阳、东到大海D西起九原、东到勃海2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下列选项,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民贵君轻”“仁政”D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主义,提倡法治3 . 穿越时空你已经来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展开合理想象,你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 )看见旅店门口挂着小篆字体的招牌人们纷纷议论秦朝都城迁到了殷在集市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买了一匹布听说御史大夫家里宴请宾客,锣鼓喧天的ABCD4 .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夏朝B黄帝C商朝D秦朝5 . 以下不是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目的是( )A烧烤食物B照明C御寒D娱乐6 . 在我国最早使用皇帝这个称号的是A禹B启C汤D嬴政7 . 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下列哪位神话传说的人物有关?A女娲B伏羲氏C神农氏D禹8 . 历史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1929年12月2日,一个考古学上的新发现震动了全世界:中国年轻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来考证,此化石距今约有70-20万年。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认为此化石是( )A元谋人化石B半坡人化石C北京人化石D山顶洞人化石9 . 下图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处对应的朝代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10 .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周边少数民族的联合进攻C内部发生严重的平民暴动D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11 . 我国古代采取了不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至今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的是( )A兵归家,释奴婢B蜀守冰,凿离堆C招流民,行屯田D重本业,轻末业12 .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于( )A公元21世纪B公元16世纪C公元前21世纪D公元前16世纪13 . 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几十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14 . 唐朝诗大曾诗云,七雄戈乱如联四海无人得坐家。”与诗人描述无关的成役是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15 . 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A中国文字的演变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C中国儒家文化的地位D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16 . 这些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D民族关系的发展17 .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磨制石器的发展B学会用火和保存火种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D农业的发展18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 大禹周幽王商鞅李冰ABCD19 . 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大禹B李冰C商鞅D郑国20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会不会说话B能不能直立行走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工具21 . 如图是某电影院正在上映的一部历史纪录片,其中会在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是齐桓公 楚庄王 晋文公 秦王赢政 秦穆公ABCD22 . 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A刑罚极其残酷B社会治安混乱C人们的法治观念淡薄D国民素质不高23 . 下图是某个时期的疆域四至图,这是时期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4 . 秦朝建立后,定都( )A阳城B镐京C洛邑D咸阳25 .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冶铜业十分发达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社会腐败现象严重D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二、综合题26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材料二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一次变革?(2)这次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3)该次变法在经济方面有三项内容,除了材料二表达的一项以外,另两项是什么?(4)对于这次变法的组织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27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材料一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减省刑罚,使得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导致了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1)用材料一的史实, 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主张: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材料二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 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大通史春秋战国卷(2)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变法内容的作用。材料三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3)依据材料三,概括促使隋唐时期南方复种制出现的因素。材料四随着内燃机的发明,从20世纪初开始,内燃机拖拉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拖拉机。20世纪4050年代,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拖拉机及电力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土壤和作物得到精细准确的管理,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不断提高。摘编自夏俊芳现代技术革命与农业机械化(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出20世纪上半叶农业生产的变化及背景。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材料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5)依据材料五,概括图表反映的共同现象。任选两张,分别运用相关的农业政策解释图表反映的现象。28 .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左传材料二: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材料三:“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当时哪些人有可能成为诸侯?(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