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月光启蒙》心得体会_第1页
2020年《月光启蒙》心得体会_第2页
2020年《月光启蒙》心得体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光启蒙心得体会 这天,又在一个班级试上月光启蒙一课,交流“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时,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读着“小院立即洒满她那芳香的音韵”。听课老师私下议论:“上次试上也有同学将飘读成了洒,真是奇怪了!”的确,学生为什么会把“飘”读成“洒”,而且两次试上都会出现?原来,上文有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难怪会混淆导致错误。摇头吁叹之余,听课老师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老师。记得上次,老师面带微笑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这一次 “读得多好呀!只是,那芳香的音韵是飘满小院,而不是洒,用飘更说明母亲的吟唱很动听,那是多美的境界!谁再来通过朗读传达这种美妙?”课堂继续进行,可我的心仍沉浸在那“芳香的音韵”之中,是飘是洒?为什么文中用“飘”不用“洒”?从字形辨别,有风则“飘”,有水则“洒”;从词义区分,“飘”指随风摇动或飞扬,而“洒”指分散地落下;联系上下文意会,母亲深情的吟唱“似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有着“芳香的音韵”,用“飘”字在情在理。我又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通感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所谓通感,即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此句中母亲深情的吟唱使小院“立即飘满芳香的音韵”,同样是通感的巧用。“飘”者,轻轻的,柔柔的,不能捉摸却沁人心脾,只可意会却又含味隽永,一个“飘”字蕴涵了任何诗意的语言都不能言及的意韵,用教者的话说“多美的意境”! 然而,教者却忽略了两点:其一,优美的语言不是光读就能读出味的,自古有言“熟读而精思”,语言需要“品”,在品过之后方能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方可与作者、文中人物零距离对话,心灵交融,从而发自内心地读,读出他人的心声。本节课上,如果学生细细品味“飘”之韵,朗读时,无论从表情、语调还是其它方面都会饱满一些;其二,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充分地读,充分地悟,引导其实实在在地亲近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活动,让“言”、“意”、“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课文的“符号语言”才会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言语。 虽然母亲吟唱歌谣的甜美、深情并不是月光启蒙一文的教学重点,但正是母亲的吟唱拨动了“我”的心弦,让“我”将听歌谣当成了一种享受,当成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文学熏陶,它对“我”一生的影响正是“飘”进“我”心田的。因此,我认为“飘”、“洒”的玩味不应是多余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索,掂量比较,想象生情,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正是从这点滴的推敲开始的。 虽然我们的学生不会从多方面比较玩味“飘”和“洒”,虽然他们不明白何为通感,但给学生意会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情智去琢磨“飘”、“洒”,能从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韵感、愉悦感、成功感,何乐而不为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够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语)一个高明的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成、捕捉生成、利用生成、创造生成,让课堂生成为预设锦上添花,使诗意的、情智的语文课堂飘满芳香的音韵。 内容仅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