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主编:盛 清 编委:(排名不分先后)丁先锋 于 威 王毅刚 刘立丽吕正兵 张文平 陈海敏 周秀梅 梁宗锁 潘建义 校对:张 燕前 言教学大纲是学校组织教学、选用或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以及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落实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组织学院(部)对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制)订。本次修订以专业为单位, 结集成册形成了这套课程教学大纲。每册大纲均包括该专业的通识课程(其中全校性通识课程独立汇编成册)、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各学院(部)教学负责人、系主任承担了本单位课程大纲的编写组织工作,许多教师参与编写或审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学校各级领导也对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期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及时充实本学科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教学特色,争创“精品课程”。本套教学大纲汇编的完成还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对本套课程教学大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改进、不断完善,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铸造坚实的基础。二一三年六月目录 生物制药导论教学大纲1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大纲6有机化学教学大纲12微生物学教学大纲20生物化学教学大纲26药理学教学大纲38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43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53发酵工程教学大纲58生理学教学大纲66药学基础与前沿教学大纲73生物制药专业英语教学大纲77功能食品学教学大纲81生物分离工程 教学大纲89生物制品检验检疫技术 教学大纲96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101仪器分析教学大纲106基因工程教学大纲112肿瘤药物学教学大纲121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大纲129免疫学教学大纲134药事管理学141药物经济学教学大纲148海洋生物学教学大纲153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教学大纲158生物制品学教学大纲162药物设计教学大纲167酶工程教学大纲173生物药物分析教学大纲179多肽营养与药理教学大纲186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192药剂学教学大纲198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大纲203生物制药设备教学大纲209微生物制药教学大纲214蛋白质工程教学大纲219生药学教学大纲223植物生物反应器教学大纲228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234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39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大纲243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247药剂学实验教学大纲252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58生物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大纲261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267毕业实习教学大纲270毕业论文教学大纲272Syllabus of Laborary Exercises of Microbiology278Syllabus of Biochemistry Laboratory Experiments286Syllabus of the Experiments of Genetic Engineering288 生物制药导论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生物制药导论 课程代码:87501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Biological Pharmacy 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必修课总学时:16学时学 分:1先修课程:无面向对象: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开课系(室):生物制药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的属性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可让学生系统了解现代生物制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涉及学科和领域。内容主要包括: (1) 国内外生物制药现状和前沿;(2) 药物研发的主要模式;(3)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中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4) 生命科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生物药物与生物技术制药;(5)研究药物治疗作用基础的科学药理学;(6)将药物制成适宜剂型的科学药剂学;(7)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药物分析学;(8)药品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药事管理学。2. 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获得以下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制药的基本方法原理,了解生物制药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生物制药前沿领域的新进展。为学生将来从事该领域科研、创业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制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制药领域的主要方法与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药物学科研究的主要范畴。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单元1 绪论 参考学时:6教学内容:生物制药的定义以及涉及的相关学科和领域,生物制药学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物的定义、国内外生物制药现状和前沿。基本要求:了解生物药物发展过程,研究新进展,生物制药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理解生物制药的定义, 了解生物制药国内外生物制药现状和前沿。重点:生物制药学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药物研发的基本原则。难点: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知识单元2 药物研发的主要模式参考学时:2教学内容:我国新药研发的历史和现状,新药研发的主要模式,目前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的表达体系及特点。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新药研发的历史和现状,掌握新药研发的主要模式和四大主要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药物表达体系的特点。重点:新药研发的主要模式和四大主要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药物表达体系的特点。知识单元3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中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参考学时:2教学内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概念;中药学的研究范围、研究目地和任务;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目地和任务;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概念;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其与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各类化学成分。基本要求:掌握中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熟悉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以及各类成分的基本结构特点。重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概念,天然药物中主要有效成分类型, 天然药物化学中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的基本方法。难点:天然药物化学中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的基本方法。知识单元4 生命科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生物药物与生物技术制药参考学时:2教学内容: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与生物技术制药关系密切的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国内外在生物制药领 域的重要成就和进展。基本要求:掌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的基本含义和内容;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历程、主要技术体系以及主要生物技术药物应用的概况;了解生物学发展简史、国内外生物 技术、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成就和进展。重点: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的基本含义和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历程、主要技术体系以及主要生物技术药物应用。知识单元5 研究药物治疗作用基础的科学药理学 参考学时:2教学内容: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药理学的发展简史。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药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基本要求: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熟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两重性以及药物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重要因素;了解药理学发展史以及 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药效学的概念;受体学说与作用机制概论;受体动力学概论;药物的量效关系概论;药代动力学学的概念;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论;毒理学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单元6 将药物制成适宜剂型的科学药剂学参考学时:2教学内容:药剂学的概念、历史发展沿革、任务、分支学科以及未来研究动态;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普通片剂、注射剂、延迟释放制剂、经皮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等。基本要求:掌握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熟悉药剂学历史发展沿革、分支学科、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了解药剂学领域未来研究动态,以及普通片剂、注射剂、延迟释放制剂、经皮给药系 统和靶向给药系统等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药剂学的概念,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靶向给药系统。难点:延迟释放制剂和靶向给药系统。知识单元7 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药物分析学 参考学时:2教学内容:药物分析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物分析学和药学其它学科的联系;药物分析和药品质量标准主要内容;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体系;中国药典和国外药典概况;全面控制药品质量 的科学管理。基本要求:掌握药物、杂质和药物分析的定义和药品质量检验的基本内容;熟悉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体系,中国药典和国外药典概况,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控制药品质量 管理的内容;了解药物分析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药物分析学科与药学领域各学科的联系和地 位,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现代分析技术在药品质量分析中应用。重点:药物分析和药品质量标准主要内容;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体系;中国药典和国外药典概况;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知识单元8 药品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药事管理学。 参考学时:2教学内容:药事管理的性质和任务,包括药事管理学科的范畴和应用领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药品的特殊性,包括安全性和经济性。医药行业的特征;药事管理主要方法和手段。基本要求:掌握药事管理、药品等概念,药品的特殊性,新药、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等的概念,以及药品管理的重要内容;熟悉对药品研发进行管理的重要性,熟悉药事管理学科范畴和应用领域,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条件和药物临床研究内容、注意事项;了解药事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主要应用领域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药品监督与管理的部门及组织、药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药事管理的性质和任务,药事管理主要方法和手段。(二)说明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一章绪论,介绍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药学专业的概况,为药学导论的引论;以后各章为药学各研究领域的概要。由于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内容以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形式将有关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大量的事例介绍中获取知识。三、 课程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 (一)理论性课程或理论性教学内容课时分配表: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知识单元)理论讲授习题课讨论课备 注小 计知识单元1 绪论2 课时02知识单元2 药物研发的主要模式2 课时02知识单元3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中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2 课时02知识单元4 生命科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生物药物与生物技术制药2 课时02知识单元5 研究药物治疗作用基础的科学药理学 2 课时02知识单元6 将药物制成适宜剂型的科学药剂学2 课时02知识单元7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药物分析学2 课时02知识单元8 药品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药事管理学2 课时02总 计16 课时016(二)说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过程应与实践教学紧密呼应,建议安排适当的课外实训观摩,同时提供可供学时课后复习巩固的图片和录像等影像资料。四、课程自主学习 该课程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以作业的形式进行检查。五、课程考核方式 该课程考核方式以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期末实行闭卷考试。六、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无参考书:1吴梧桐主编:生物制药工艺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2吴梧桐主编(或编著):现代生化药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3、叶德泳 主编: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4、吴春福 主编.:药学概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年。5、蒋学华 主编:临床药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网络资源:/2jpyxgl/content.asp?m=2 本课程网址或主要网络资源链接) 执笔:吕正兵 审稿:张文平 审定: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3年4月26日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无机与分析化学 课程代码:86666课程英文名称: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高中化学面向对象: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 开课系(室):生物制药系一、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结合而成。无机化学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是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原理;第二部分是元素部分,主要内容是周期表各族中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规律和用途方面的知识。由于课时限制,主要讲述第一部分。并注重与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专业结合。分析化学主要讲授化学分析部分,主要内容是在四大化学平衡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四大滴定方法原理、分析过程、特点、相关计算及应用。课程贯彻“结构、平衡、性质、应用”的思想,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和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培养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l 知识目标:1. 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酸碱理论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基础电化学的基本原理。2. 掌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络合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四大化学平衡原理,并会进行相应的四大滴定分析体系相关计算。3. 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制备方法及用途。l 能力目标:1. 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能解决一些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相关实际问题。2. 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以获得相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l 素质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2. 提高化学素质和化学修养,提高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3. 养成勤于动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单元1:绪论参考学时:1学时1.化学的研究对象2.现代化学发展特点及趋势3.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性质知识单元2:化学热力学初步参考学时:4学时1.热力学一些常用术语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化学4.热力学第二定律5.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热效应概念和反应热的测定,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 - 亥姆霍兹方程。理解:焓、熵、熵变和绝对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有关热化学的一般计算,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驱动力和判据。重点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的计算。难点:反应熵、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驱动力和判据。化学平衡状态及标准平衡常数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化学平衡移动判断及有关计算。反应熵、平衡常数与自由能的关系知识单元3: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参考学时 41.化学平衡2.化学平衡的移动3.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反应速率理论简介8.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化学反应机理,理解:反应速率理论、反应物浓度对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终点掌握:化学平衡及其移动,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化学平衡及其移动,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知识单元4:解离平衡参考学时:8学时1.酸碱理论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3.强电解质溶液4.缓冲溶液5.沉淀溶解平衡理解:硬软酸碱规则,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活度和活度系数重点掌握:布朗斯特酸碱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的要点,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作用原理和计算公式。难点: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作用原理和计算公式知识单元5:氧化还原反应参考学时:4学时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3.电极电势4.电极电势的应用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了解:氧化数法配平方程式,电极电势的应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超电势。重点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两种配平方法,能斯特公式、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其应用。难点: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知识单元6:原子结构参考学时:6学时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4.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 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重点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难点: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知识单元7:分子结构参考学时:4学时1.离子键2.共价键3.杂化轨道理论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5.分子轨道理论简介6.金属键7.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8.离子极化9.氢键10.晶体的内部结构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分子轨道理论。理解:金属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重点掌握:离子键的形成及其特点,价键理论的内容。 难点: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几何形状。知识单元8:配位化合物参考学时:4学时1.配合物的组成和定义2.配合物的类型和命名3.配合物的异构现象4.配合物的化学键本性5.配位解离平衡6.螯合物的稳定性7.配体对中心原子的影响和配体反应性8.配合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了解:螯合效应,大环效应,反位效应。理解:分裂能和晶体场稳定化能概念,稳定常数、逐级形成常数的概念。重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命名,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要点。难点: 内轨化合物、外轨化合物、八面体场中d轨道的分裂。知识单元9: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参考学时:4学时1.有效数字2.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方法3.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4.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理解:调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终点掌握: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知识单元10:滴定分析法参考学时 8学时1.滴定分析法概论2.酸碱滴定法3.配位滴定法4.氧化还原滴定法5.沉淀滴定法了解:水溶液中酸碱各种组分的分布系数概念,各类离子与水的作用机理,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等概念,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理解: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点掌握:各类酸、碱及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方法,强酸(碱)滴定强碱(酸)或弱碱(酸)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难点:各类酸、碱及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方法。三、 课程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 (一)理论性课程教学内容课时分配表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知识单元)理论讲授习题课讨论课备 注小 计知识单元1:化学热力学初步3.50.54知识单元2: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44知识单元3:解离平衡7.50.58知识单元4:氧化还原反应66知识单元5:原子结构66知识单元6:分子结构44知识单元7:配位化合物44知识单元8: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44知识单元9:滴定分析法7.50.58总计48(二)说明1.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手段。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2. 教学手段选用南京大学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编写组编写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为文字教材,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其声像优势,同时辅以必要的板书,强化教学内容,指明重点,讲解难点,给出学习思路和方法。并且重视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3.习题课本课程每一知识单元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丰富。在每一知识单元结束后,需把平常所学的内容按照考试类型(选择、判断、简答、计算题)来梳理一遍,以书面作业方式完成。四、课程自主学习(一)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习题供学生练习。课外习题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的标志,习题的选取应围绕教学要求尽量精选一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重点内容。每章结束之后都有一次作业。(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是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适当布置学生自学的讲授内容。(三)课外指导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辅导答疑和质疑。学生可以利用本学科的公共电子邮箱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也通过该邮箱可以答疑学生问题、发送课件及布置作业。五、课程考核方式 (一)考试命题:从本学科所建立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试卷。题型设有选择、判断、简答、计算题等,考试内容不超出教学大纲。(二)考核方式:笔试为主,建议每学期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1年出版。参考书: 1史启祯主编: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3高胜利主编: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网络资源:1. /pthx/introduction/index.html2/coursefile/wuhandaxuejingpinkechengzaixian_/index.php执笔:任小元 审稿:潘建义 审定: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3年04月12日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 课程代码:14659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必修课总学时:64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实验16学时)学 分: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面向对象: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方向开课系(室):理学院化学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基本具备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各类化合物的构造特点、命名方法、主要理化性质、有关化合物的应用等),基本理论(化学键的近代定性概念;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的理论;电性效应、立体效应;构型、构象异构;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尤其是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和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基本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方法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l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熟悉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理解各类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论与原理,掌握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制备及影响有机反应的各种因素,最终建立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l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各类有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学会设计分离纯化混合物的步骤与方案,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检验方法,了解对有机化学反应历程进行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l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与生产中涉及有机化学知识问题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本课程是研究有机物质的来源与组成、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质、反应与转化以及功能与作用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 有机物的分离与鉴别, 有机物的制备与性质, 以及典型有机反应的机理与历程,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单元1:绪论参考学时:1学时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2、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3、有机反应的类型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知识单元2:饱和烃(烷烃)参考学时:3学时 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2、烷烃的命名3、烷烃的结构sp3杂化轨道4、烷烃的构象5、烷烃的物理性质6、烷烃的化学性质7、烷烃的来源重点: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结构难点:sp3杂化,甲烷卤代反应的历程。知识单元3:不饱和烃参考学时:5学时第一节 烯烃1、烯烃的结构sp2杂化轨道2、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3、烯烃的物理性质4、烯烃的化学性质第二节 炔烃1、乙炔的结构sp杂化轨道2、炔烃的命名3、炔烃的物理性质4、炔烃的化学性质第三节 二烯烃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重点: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知识单元4:环烃参考学时:6学时 第一节 环烷烃1、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2、环烷烃的物理性质3、环烷烃化学性质4、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5、环己烷的构象第二节 单环芳烃1、苯的结构2、单环芳烃的命名3、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4、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5、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三节 稠环芳烃1、萘2、蒽和菲重点:单环芳烃的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难点: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知识单元5:旋光异构参考学时:3学时1、物质的旋光性2、对映异构和分子结构的关系3、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4、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重点:旋光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难点:有机分子立体构型表示法。知识单元6:卤代烃参考学时:3学时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2、卤代烷的物理性质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4、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重点:卤代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格氏试剂的性质知识单元7:醇、酚、醚参考学时:4学时第一节 醇1、醇的分类和命名2、醇的结构3、醇的物理性质3、醇的化学性质第二节 酚1、酚的分类和命名2、酚的结构3、酚的物理性质4、酚的化学性质第三节 醚1、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2、醚的物理性质3、醚的化学性质4、环醚重点:醇、酚、醚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知识单元8:醛、酮、醌参考学时:5学时第一节 醛和酮1、醛、酮的分类和命名2、醛、酮的结构3、醛、酮的物理性质4、醛、酮的化学性质第二节 醌1、醌的结构和命名2、醌的化学性质3、蒽醌及蒽醌染料重点:醛和酮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醛、酮的醛的缩合反应,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知识单元9:羧酸及其衍生物参考学时:3学时第一节 羧酸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2、羧基的结构3、羧酸的物理性质4、羧酸的化学性质第二节 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重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知识单元10:取代酸参考学时:3学时第一节 羟基酸1、醇酸2、酚酸第二节 羰基酸1、乙醛酸2、丙酮酸3、乙酰乙酸及其酯4、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重点:取代酸及其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乙酰乙酸乙酯及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知识单元11:含氮化合物参考学时:3学时第一节硝基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2、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3、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二节 胺1、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2、胺的物理性质3、胺的化学性质4、季铵盐和季铵碱第三节 芳香族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1、重氮盐的制备2、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重点:胺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知识单元12:碳水化合物参考学时:2学时第一节 单糖1、单糖的结构2、单糖的性质3、重要的单糖第二节 二糖1、麦芽糖2、蔗糖3、纤维二糖4、乳糖第三节 多糖1、淀粉2、纤维素及其应用重点:单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单糖的结构、构型与构象知识单元13: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参考学时:2学时第一节 氨基酸1、氨基酸的分类与命名2、氨基酸的结构3、氨基酸的性质第二节 蛋白质1、蛋白质的组成与分类2、蛋白质的结构3、蛋白质的性质第三节 蛋白质纤维简介1、天然蛋白质纤维羊毛和蚕丝2、人造蛋白质纤维重点: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知识单元14:杂环化合物参考学时:3学时第一节 分类和命名第二节 几种重要环系的结构与性质1、呋喃、噻吩、吡咯、吡啶的结构2、呋喃、噻吩、吡咯、吡啶的性质3、与生物有关的杂环及其衍生物举例4、生物碱重点:呋喃、噻吩、吡咯、吡啶的性质三、 课程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一)理论性课程或理论性教学内容课时分配表: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知识单元)理论讲授习题课讨论课备 注小 计知识单元1:绪论11学时知识单元2:饱和烃(烷烃) 33学时知识单元3:不饱和烃 55学时知识单元4:环烃66学时知识单元5:旋光异构33学时知识单元6:卤代烃33学时知识单元7:醇、酚、醚44学时知识单元8:醛、酮、醌55学时知识单元9:羧酸及其衍生物33学时知识单元10:取代酸33学时知识单元11:含氮化合物33学时知识单元12:碳水化合物22学时知识单元13: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22学时知识单元14: 杂环化合物33学时习题课22学时总 计46248学时(二)实验课、课程设计、案例等实践性课程或实践教学内容课时分配表: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所用主要设备或实验环境实验学时每组人数实验属性(基本/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开出要求(必做/选做)实验讲座实验教育 分发仪器 清点仪器1约17人必做蒸馏及其沸点测定工业酒精的蒸馏并用常量法测其沸点普通蒸馏装置3约17人基本必做乙酰苯胺的熔点测定采用毛细管熔点法测乙酰苯胺的熔点B形管及熔点管等3约17人基本必做环己烯的合成采用环己醇脱水法制取烯烃分馏装置、萃取及蒸馏装置5约17人合成必做乙酰水杨酸的合成水杨酸和乙酸酐在硫酸作用下合成乙酰水杨酸水浴加热合成及抽滤洗涤装置等4约17人合成 必做(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重点与难点:反复讲解,举例,应用等方法。(2)训练设计方案: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使学生克服常见畏难情绪,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课堂课下大量阅读的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并且记忆重要的特征点。(3)自学指导方案:指出参考书目,布置自学内容。提出自学要求。检查自学效果。四、课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例如布置课外作业、参加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根据不同内容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对学生必备的自主学习内容提出要求,对可选择的自主学习内容提出建议。五、课程考核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配合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实现使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学习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按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有关规定,采取考试的方式检验本课程学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教材: 汪小兰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参考书: 1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2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执笔:倪华钢 审稿:夏敏 审定:理学院教学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3年04月15日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代码:86525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学 分:3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面向对象:生物技术专业开课系(室):生物制药系一、课程教学目标 微生物学课程是生物学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既是一门专业课程,又是一门为其他课程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训练和学会分析和解决微生物学研究、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从事微生物学领域科研、教学、生产、开发等工作建立较好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基础。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有相当大比例的时间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训练和掌握微生物学领域独特的现代生物技能。基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 以及有限的课时设置,将以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实际应用的基础理论为重点,并结合介绍微生物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通过这些载体旨在培养学生在微生物学方面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目标和要求如下:l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主要类群、命名规则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特别是生长、繁殖、代谢调控、遗传变异与育种、生态分布等;掌握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作用。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生物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基础。l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如下能力:能对微生物各典型类群的形态特征、特性进行科学的描述;具有正确分析微生物生理生化的能力;初步具有进行微生物分离、鉴定的能力;初步具有利用微生物为工业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的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l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素质: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单元1:绪论 参考学时:3学时1、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 微生物多样性及主要特征3、 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4、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了解: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学?了解人类认识微生物的简史。理解:微生物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作用。重点掌握: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知识单元2: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参考学时:8学时1、 细菌2、 放线菌3、 蓝细菌4、 古菌5、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6、 其他类型的原核微生物了解:蓝细菌、古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特点。理解:原核生物的共同特征。重点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繁殖与菌落特征。难点: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知识单元3: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参考学时:4 学时1、 酵母菌2、 霉菌3、 覃菌了解:覃菌的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理解: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重点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繁殖与菌落特征。知识单元4: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因子参考学时:3 学时1、 病毒2、 亚病毒因子3、 病毒与实践了解:病毒与亚病毒的种类。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重点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繁殖方式。知识单元5: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参考学时:4学时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3、 培养基4、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理解:微生物培养基设计的原理和配制方法。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难点:微生物培养基的设计。知识单元6: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参考学时:3学时1、 微生物产能代谢2、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3、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了解: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理解:微生物次级代谢及其特点。重点掌握:微生物产能代谢的类型。知识单元7: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参考学时:6学时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4、 微生物培养法5、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了解:微生物生长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重点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微生物的常用培养方法。知识单元8: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参考学时:6学时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 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3、 基因转重组与杂交育种4、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5、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了解: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质粒与转座子。理解: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菌种的保藏。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及其修复方式。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的类型。菌种的衰退与复壮。难点: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知识单元9: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参考学时:5学时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3、 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微生物环境中的分布。理解: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人体微生物与健康。重点掌握: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