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_第1页
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_第2页
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_第3页
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_第4页
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0卷第 6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Vol. 20,No. 6 2004年 11月POLYMER M 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 2004 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 冯 杰 , 高长有 , 沈家骢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要: 综述了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 ,包括在金表面、玻璃表面以及聚合物表面制备物 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图案化微区 ,以及这些微区在生物大分子微阵列、细胞选择性粘附及功能调节、表面 浸润性研究等领域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经典”微印刷技术及最新发展状况 ,特别是在非模型的生物材料 表面的应用。 对影响微印刷技术成功的因素也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微接触印刷;图案化 ;自组装单分子层;生物大分子 ;细胞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Q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555(2004)06-0001-05 1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表面微构建技 术已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从光学平板印刷 1 到溶液亲疏性自组装 2, 3,再到新近发展起来的 “软刻”技术 4 7 ,无一不推动了材料表面技术 的深刻变革 ,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微“软刻”中 接触印刷 ,简称“ CP ”技术 8。该技术由 White- sides于 1994年首次提出 ,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CP能够在微米、亚微米级尺寸上微图案化材 料表面性质和结构 ,能够实现小分子、聚合物、 生物大分子 ,以及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选择性吸 附 或 粘 附 , 因 而 对 生 物 传 感 器 (生 物 芯 片 ) 9 11、组织工程12及细胞生物学基础研 究 13 15都具有重要意义。 较之传统的光学平板印刷技术 , CP因成 本低 ,工艺简单 ,无须苛刻的实验室环境 ,可实 现非平面表面图案化等优势受到了化学家、生 物学家的普遍重视 ,成为研究材料 - 细胞相互作 用、生物配体 - 受体特异性识别以及生物芯片制 备新技术的有力工具。本文重点介绍了 CP技 术在生物材料表面微构建中的作用 ,对影响此 技术成功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2 CP技术及其应用 2. 1 弹性软印章制备 Fig. 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rocedure used to fabricate a PDMS stamp 在一洁净、平整的玻璃或硅表面旋涂光刻 胶 ,然后在光掩模 ( Mask)下紫外曝光显影 ,制 得一面含有特定图案的底模 Master,再在其上 浇铸二甲基硅氧烷预聚体 ( PDMS) ,交联固化 后即得含有反衬图案的弹性软印章 16 ( Fig. 1)。其图案大小决定于 Mask上图案的大小 ,深 度则由光刻胶的浓度及旋涂时的转速来调节。 在这一过程中 ,光刻仅用来构建底模 ,制得的 Master可以重复使用近 20次 , PDMS软印章 也可以使用近 100次。 PDMS因其良好的生物 相容性 ,一定的气体渗透性 ,光学透明 ,以及出 色的弹性和可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性能 ,成为 收稿日期: 2002-11-25;修订日期: 2003-01-30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规划 ( 973)资助项目 (G1999054305) 作者简介: 冯 杰( 1973- ) ,男 ,博士生 . 联系人: 高长有. Email:cygao 弹性软印章材料的首选 17。 2. 2 用 CP技术形成图案化的 SAM CP技术最早用于在金表面图案化移印 硫醇 ,形 成图案化的硫醇自 组装单分子层 ( SAM)。 这一创新技术成为研究细胞 - 材料相 互作用的理想工具 ,因为改变硫醇末端功能基 团的特性 ,就可以获得不同的 SAM微区 ,从而 不仅可以探索哪些材料对细胞粘附生长有利 , 哪些材料不利 ,还可以详细研究材料表面究竟 如何与细胞相互作用等细胞生物学基本问题。 将镀有金膜的基底放到烷基硫醇 ( RSH)的溶 液或蒸气中 ,可在金表面形成 RSH的 SAM 18。 Sigal等人 19研究了一些蛋白质对含不同末端 基团 SAM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 ,发现蛋白质在 不含电荷表面的吸附同表面亲水性及蛋白质分 子的大小有关 ,小尺寸的蛋白分子仅可吸附在 亲水性最差的表面 ,大一些的蛋白分子则可在 一定程度上吸附在所有的表面。 末端为乙二醇 低聚物的烷基硫醇的 SAM则可完全阻止蛋白 质吸附 20。CP技术是将表面含有微图案的弹 性 PDMS印章用烷基硫醇的乙醇溶液浸涂 ,然 后晾干 ,再与金表面无缝接触 10 s 20 s,烷基 硫醇只被转移到 PDMS与金表面相接触的微 区形成 SAM。 未被 SAM覆盖的裸露的其它地 方则可继续吸附上含另一种末端基的烷基硫 醇 ,从而形成图案化的 SAM 16。 利于和不利于 蛋白质吸附的 SAM,当与CP技术相结合后 , 蛋白质的表面图案化固定以及细胞的选择性粘 附就成为可能。 2. 3 经典 CP技术及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应用 2. 3. 1 图案化固定生物大分子: 所谓经典CP 技术 ,特指用 CP和 SAM技术相结合 ,在金、玻 璃或硅等基底表面构建图案化功能微区 ,研究 生物大分子图案化固定、细胞选择性粘附及材 料 - 细胞相互作用的一类技术的统称。 含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图案化的 SAM可用 来控制蛋白质的吸附。 L pez等人 21用微印刷 技术在金表面图案化形成以低聚乙二醇 ( PEG) 和甲基为末端基的 SAM微区 ,并把此图案化的 SAM 浸入各种蛋白质溶液 ,如纤维粘连蛋白 ( Fn)、纤维蛋白原、丙酮酸激酶、链霉抗生物素 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等的溶液 ,结果发现这些 蛋白都吸附在以甲基为末端基的 SAM微区。 Zhang等人 22合成了一种低聚多肽 ,该多肽的 N端含有一细胞粘附基序 , C端为一半胱氨酸 残基 ,半胱氨酸中的硫醇基团使得整个低聚多 肽分子在金表面形成 SAM。用CP技术即可在 金表面图案化地形成含细胞粘附基序的微区和 PEG微区 (排斥蛋白质吸附 )。 Yan等人 23将含有羧基末端基的 SAM表 面用三氟乙酸处理 ,获得含链间酸酐的 SAM表 面 ,再用 CP技术将含有氨基的配体图案化固 定在这些活泼表面 ,最终形成配体-SAM表面 共价结合 (通过酰胺键 )。 这种先构建含反应活 性末端的 SAM表面 ,再通过CP技术连接特定 配体 ,最终形成该配体图案化的方法简单省时 , 无需费时费力地合成含配体的硫醇分子。 同时 因所用的硫醇分子含有 PEG链段 ,又能有效阻 止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 2. 3. 2 图案化粘附细胞及相关研究: 许多哺乳 动物细胞是锚定依存的 ,它们必须粘附并铺展 在一定基底上才能生存。细胞外基质 ( ECM)蛋 白如 Fn 、层粘连蛋白、玻璃粘连蛋白等能够促 进细胞在基底表面的粘附 ,单纯的细胞粘附多 肽如 RGD等也有同样效果 24。 用微印刷技术 图案化 SAM,可获得蛋白质的选择性吸附 ,从 而能够实现细胞的定域甚至定点粘附。 不仅如 此 ,改变“粘附岛”的尺寸和形状 ,还可相应地控 制细胞的大小和铺展形态 ,进而研究细胞形状 对其生长、分泌及凋亡的影响。 Mrksich等人 25用CP技术在金或银表面 形成以 PEG和甲基为末端基的图案化的 SAM, 当在基底物上涂敷 Fn后 ,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BCE)仅粘附在以甲基为末端基、粘有 Fn的 SAM微区。 Singhvi等人 13用CP技术在一基底物上 图案化形成层粘连蛋白的岛 ,其余部分为非粘 附区域 ,然后将新生鼠肝细胞种植在该海- 岛样 结构的表面上。 结果显示: 细胞优先粘附在层粘 连蛋白覆盖的岛上 ,而且多数情况下 ,细胞的铺 展形状与岛的形状一致。 粘附岛尺寸对肝细胞 的生长和分化功能存在相反方向的影响。 即随 粘附岛尺寸下降 ,细胞生长速率逐步降低 ,但白 蛋白分泌能力却呈上升趋势。 在非图案化表面 可自由伸展 ,因而 DNA合成旺盛 ,但却迅速丧 失分泌大量白蛋白的能力。 这说明细胞的形状 2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 能够控制细胞的生长与蛋白质分泌。 Chen等人 26, 27用微图案化基底来控制人 和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HCE/BCE)的形状。 发 现当细胞被粘附在 Fn的小岛上时 ,它仍然有活 泼的向非粘附区 ( PEG末端区 )伸展的倾向 ,即 先是向外伸展几微米进入非粘附区 ,几分钟后 又快速收回。但是 ,当粘附岛的间隔小于 20 m ( 10 m)时 ,人 (牛 )内皮细胞间即可形成“搭 桥”现象 ,从而不能单独培养。 研究还发现 ,随 ECM 岛尺寸的下降 ,细胞从生长 ( DNA复制 ) 转向凋亡。 进一步研究则证实是细胞的伸展程 度而非粘附面积控制着细胞的生存和凋亡。 Mikos等人 28用 PDMS软印章直接移印 十八烷基三氯硅烷 ( OT S)于处理过的玻璃表 面 ,形成 OTS的连续微区及隔离的圆形“玻璃 岛” ,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RPE)评估了这 一化学图案化表面对细胞粘附、生长、形态及细 胞骨架取向的影响。 发现微图案化表面影响细 胞的初始粘附率 ,限制细胞的伸展 ,促进特征的 方形细胞形态的形成。种植密度为 30, 000 cm- 2 时 ,细胞在图案化表面能保持正常的肌动蛋白 和细胞角蛋白表达 ,而在非图案化的玻璃表面 , 细胞则呈现类成纤维细胞样形态 ( Fig. 2)。再次 证明了可用 CP技术控制细胞的形态 Fig. 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RPE cells adhering to ( a) 10 m and ( b) 50 m circular paterns and ( c) glass control for 4 h, the initial cell seeding density was 30000 cell /cm2, scale bars are 10 m 和正常表型。 2. 4 用 CP技术直接移印生物大分子 微印刷技术不仅可以在模型表面构建图案 化 微 区 , 也 可 以 在 组 织培 养 级 聚 苯 乙 烯 ( TCPS)、玻璃或处理过的硅表面直接移印蛋 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 透明性和较低的成本 ,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很大 的方便 ,如检测技术等 ,也成为生物芯片的首选 载体材料。 Bizios等人 29用CP技术在酸处理 过的玻璃片表面直接移印层粘连蛋白 - 多聚赖 氨酸复合物。研究发现 ,鼠海马趾神经细胞只选 择性地粘附到含有层粘连蛋白 - 多聚赖氨酸的 窄条上 ( 2. 6 m) ,粘附的神经细胞形成很长的 轴突并精确地顺着这一连续窄条方向伸展。 这 说明神经细胞对层粘连蛋白有高度的选择性 , 其图案化的表面为神经轴突的伸展提供了有效 的长程诱导 ,预示着先进的、基于神经细胞的微 器件的发展是可行的。 Offenha usser等人 30用 CP技术在非组 织培养级 PS表面图案化移印层粘连蛋白 ,精确 定位神经细胞并诱导其分化。详细考察了 ECM 微区尺寸与形成的神经网的形状的关系 ,成功 地定位了 PCC7-MzN神经细胞 ,获得了可控的 神经元极化条件。 Bernard研究证明 31,用CP 技术可在 1 s之内 ,精确地实现蛋白质、脂质双 分子层等生物大分子从软印章到基材 (如玻璃、 硅、 TCPS等 )的转移。 即将蛋白质溶液浸涂到 未处理的 PDMS上 ,在 PDMS表面形成蛋白质 的均匀单层 ,然后冲洗、干燥 ,迅速微移印于基 材表面。 移印后的蛋白质图案 ,不仅具有较高的 相差和清晰度 ,而且仍能保持生物活性 ,这是 CP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与其它微阵列方法 相比 ,CP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一次 性”地获得较大的生物活性表面 ,并且具有较高 的清晰度。 蛋白质也可通过高清晰喷墨打印机 和 点样机 (细金属针管或电雾化 )实现微阵 列 32 ,但当沉积后的液体样干燥后 ,却难以保 证良好的图案效果 ,蛋白质容易集结 ,同时容易 失去生物学活性 31。 2. 5 CP技术用于聚合物表面 无论是 SAM模型表面 ,还是 TCPS表面 , 它们都难以应用于组织培养材料或移植材料 , 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不希望的生物排斥反应。 因此 ,如何将CP技术用于生物材料就成为其 3 第 6期冯 杰等: 微接触印刷技术在表面图案化中的应用 发展的主要方向。 Chilkoti等人 33发展了CP 技术 ,提出“反应性” CP 。 具体是先将聚对苯 二甲酸 乙二醇 酯 ( PET )表面 羧基化 , 再用 PDM S移印含氨基的生物素配体 ,由于羧基与 氨基的反应 ,即得到图案化的生物素配体。这证 明生物分子的微图案化不仅局限于金、硅表面 , 在聚合物表面也可以实现相同质量的微构建。 该法对难以物理吸附到聚合物表面的生物分子 如小分子生物配体、多肽、寡聚核苷酸等的图案 化固定特别有效。最近 , Hammond等人 34又提 出“聚合物到聚合物” 一种实现表面化学图 案化的通用方法。该法把经典的 Layer-By-Lay- er法和CP技术相结合 ,在含有电荷的基底表 面图案化移印带相反电荷的共聚物或一般聚电 解质 ,从而得到正、负相间或亲、疏相间的化学 图案化表面。 该法可以在带电玻璃、硅、金属及 聚合物表面实现化学图案化。 除了上述两种方 法外 , Mikos等人 35还另辟溪径 ,在 PLGA表 面直接移印 PEG/PLA嵌段共聚物 ,利用物理 作用力获得特定的化学图案化表面。 细胞培养 结果表明 ,这一图案化表面影响 RPE细胞的初 始粘附率 ,限制其铺展 ,促进特征的方形细胞形 态的形成。 这表明在生物降解聚合物表面也可 以实现微图案化并控制细胞的形态 ,就为 CP 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尽管有诸多优点 ,但据我们的研究体会 , CP技术并非完美无缺。 主要是在表面微移印 时图案重复性较差。 影响因素较多 ,有些尚难以 控制 ,因此 ,分析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 的。 3 影响微印刷成功的关键因素 3. 1 PDMS印章特征尺寸 PDM S印章表面必须有足够的图案深度 和垂直度 ,才能保证较高的移印质量。 对在金表 面移印小分子硫醇 ,要求深 2 m以上; Offen- ha usser 31用深 12. 5 m的 PDMS移印层粘连 蛋白; Mikos35移印 PLA-PEO共聚物时 ,所用 PDM S图案更是深达 50 m。 3. 2 溶液浓度及浸润性 移印物质的溶液必须具有合适的浓度及良 好的浸润性 ,保证在 PDM S表面形成均匀的单 层。 溶液在 PDMS表面浸涂不充分 ,或充分但 不均匀 ,均将导致图案失真 34。 一般对低分子 量物质在 2 mmol /L 10 mmol /L,生物大分子 可根据重复单元数不同控制在 20 g /mL 50 g /mL。 在移印蛋白质时 ,可对 PDM S表面进 行等离子体处理以增加溶液浸润性。 3. 3 接触压力 必须使用足够的压力以确保印章与基底接 触良好。 对硫醇在金表面、硅烷在玻璃表面的移 印 ,一般使用 10 kPa 15 kPa的压力 ,移印蛋 白质等“软”材料于 PS表面 ,接触压力常在 5 kPa 6 kPa左右。压力不足导致所得图案不清 晰 ,这对反应性CP尤其重要。 3. 4 接触时间 接触时间对移印物从 PDMS表面转移到 基底表面很重要。 硫醇在金表面反应 ,可在几秒 之内完成 ,蛋白质在基底表面的移印也如此。 但 对反应性CP,则根据界面反应活性不同 ,保持 10 min 20 min不等。 研究发现 ,接触时间过 久也会导致图案失真 34。 3. 5 干燥和冲洗 浸涂溶液后 PDMS的干燥和移印后的基 底的冲洗也很重要。 溶液一般要用惰性气体如 氮气缓慢吹干。 基底一般使用超声波清洗或相 应溶剂冲洗以去掉多余或物理吸附的移印物。 对用反应性 CP图案化接枝物理吸附性强的 物质 ,这一点尤为重要 ,否则难以界定是物理吸 附还是化学反应上去的。 可见 , CP法是一项 工艺简单但操作细致的技术 ,实际使用时 ,务必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反复摸索工艺条件 ,以获得 最佳效果。 在同一实验中保持这些参数的一致 性 ,才能获得较好重复性。 4 展望 综上所述 ,CP技术是一种简单、灵活、高 效的表面图案化蛋白质及细胞的方法 ,同时因 成本低、清晰度高、无须苛刻的实验室环境而受 到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普遍重视。 该法与微流 道网络技术 36、基于膜的微图案化法 ( MEM- PAT) 37 ,以及大面积的微井构建方法 17等技 术一起 ,构成了生物器件、组织工程及细胞生物 学研究的基础平台。 在生化实验微型化如高效 药物筛选、高并列 ELISA检测 31以及神经组织 工程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4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 参考文献: 1 Bhatia S K, Hickman J J, Lig ler F S.J. Am. Chem. Soc. , 1992, 114 : 4432 4433. 2 Maruyama N, Koito T, Shimomura M, et al. Thin Sol- id Films, 1998, 327 329, 854 856. 3 Nishikawa T, Nishida J, Shimomura M, et al. Materi- 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1999, 10 : 141 146. 4 Kumar A, Whitesides G M. Science, 1994, 263 : 60 62. 5 Biebuyck H A, Whitesieds G M. Lang muir, 1994, 10 : 2790 2793. 6 Xia Y, Whitesieds G M.J. Am. Chem. Soc. , 1995, 117 :3274 3275. 7 Xia Y,Mrksich M,Kim E. J.Am.Chem.Soc. , 1995, 117: 9576 9577. 8 Kane R S,Takayama S,Ingber D E,et al.Biomateri- als, 1999, 20 :2363 2376. 9 Jung D R,et al.JVac Sci Technol A, 1998, 16 :1183 1188. 10 Mrksich M, Whitesides G M. Trends Biotech. , 1995, 13 : 228 35. 11 Pacrazio J J, et al. Biosens Bioelec, 1998, 13: 971 979. 12 Merritt M V , Mrksich M, Whitesides G M , editors. Austin:R.G.Landes Co. , 1997 : 211 223. 13 Singhvi R, et al. Science, 1994, 264 :696 698. 14 Chen C S,Mrksich M,Huang S,et al.Science, 1997, 276 : 1425 1428. 15 L pez G P, et al. J.Am. Chem. Soc. , 1993, 115 : 5877 5878. 16 Kumar A, Whitesides G M.Appl.Phys.Lett. , 1993, 63 :2002 2004. 17 Jackman R J, Dufffy D C, Whitesides G M, et al. Anal.Chem. , 1998, 70 : 2280 2287. 18 Whitesides G M, Go rman C B, editors.Handbook of Surface Imaging and Visualization.Boca Raton:CRC Press, 1995 : 713 733. 19 Sigal G B, Mrksich M , Whitesides G M.J .Am. Chem. Soc. , 1998, 120 : 3464 3473. 20 Deng L,M rksich M,Whitesides G M.J.Am.Chem. Soc. , 1996, 118 :5136 5137. 21 L pez G P,Kumar A,Whitesides G M,et al.J.Am. Chem. Soc. , 1993, 115 : 10774 10781. 22 Zhang S,et al.Biomaterials, 1998, 20 :1213 1220. 23 Yan L, Zhao X M, Whitesides G M. J. Am. Chem. Soc. , 1998, 120 :6179 6180. 24 Roberts C, Chen C S, Ingber D E, et al.J Am. Chem. Soc. , 1998, 120 : 6548 6555. 25 Mrksich M,Dike L E,Tien J,et al.Ex p Cell Res, , 1997, 235 :305 313. 26 Chen C S,Mrksich M,Huang S,et al.Biotechnol. Prog, , 1998, 14 :356 363. 27 Chen C S,M rksich M,Huang S,et al.Science, 1997, 276 :1425 1428. 28 Lu L C, Kam L, Bizios R, et al. Biomaterials, 1999, 20 :2351 2361. 29 Kam L, Shain W, Turner J N, et al. Biomaterials, 2001, 22 :1049 1054. 30 Lauer L,Klein C, Offenhausser A.Biomaterials, 2001, 22 :1925 1932. 31 Bernard A,Renault J P, Michel B, et al.Adv. Mater. , 2000, 14 : 1067 1070. 32 Morozov V N, Mo ro zova T Y. Anal. Chem. , 1999, 71 :1415 1420. 33 Yang Z P, Chilkoti A. Adv. Mater. , 2000, 6 :413 417. 34 Jiang X P, Zheng H P, Gourdin S, et al. Langmuir, 2002, 18 :2607 2615. 35 Lu L C,Kam L,Bizios R,et al.Biomaterials, 2001, 22 :291 297. 36 Kim E,Xia Y,Whitesides G M.Nature, 1995, 376 : 581 584. 37 Ostuni E,Kane R,Chen C S,et al.Langmuir, 2000, 16 :7811 7819. APPLICATION OF M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