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发展史_第1页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_第2页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_第3页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_第4页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共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新剑桥学派)五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16至18世纪)。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思想: 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 商品 货币的运动(资本产生的过程)。局限性: 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二.古典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以及这个时期内的其他经济学,统称为古典经济学 在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 古典经济学一般也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局限性: 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代表人物: 1.威廉佩蒂(William Petty,1623-1687)-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经济学方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把数字、重量、尺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从而发现了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规律,他把这门学术叫“政治算术”。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2.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年)-国富论 “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这就是著名的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这只是他找到了开启经济学大门的钥匙,他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它主要研究的是财富的来源和如何增加财富,找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他既否定了重商主义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也抛弃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指出任部门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 国富论共五篇,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篇“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详细论述了分工、货币、价值、工资、利润、地租等范畴。 第二篇“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论述了资本积累如何增进国民财富。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了各种经济学说和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考察了国家财政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相当于财政学。3.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并主要在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上取得了成功。奇妙之处在于,他的理论同时得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共同赞赏。尤其是马克思曾给予他高度评价说:李嘉图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巨大的历史价值。三.新古典主义 1830 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 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主要是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需求和效用的认识,抛弃了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所以到现在很多教科书仍把这部分理论叫做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的主流。主要思想:1.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2.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局限性: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代表人物:奥地利学派(门格尔)、洛桑学派(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数理学派)、剑桥学派(马歇尔)。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标志性人物马歇尔(18421924年),英国人。马歇尔可以称得上新古典学派的标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第二本教科书。他在这本书中,将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学说、约翰.穆勒的学说以及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杰文斯为代表的数理学派、瓦尔拉为代表的洛桑学派等的理论兼收并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华,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从而建立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至今仍占据主要地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理论都源于此。 四.凯恩斯主义 1929 年 10 月 24 日,以纽约股市暴跌为起点,爆发了持续 7 年之久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1945)在 1933年 3 月 4 日就职后,立刻大规模干预经济,史称“罗斯福新政”(Roosevelt New Deal)。在此背景下,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一书,严厉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主张由政府干预来拯救资本主义,人称“凯恩斯革命” (Keynesian revolution),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凯恩斯完成理论包括:凯恩斯通论的中心内容,分析市场经济中失业的原因及治理失业问题的对策。 1.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2.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之所以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 五.后凯恩斯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纷纷根据经济现状发展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热潮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大体上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在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能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将仍然是适用的。因此,新古典综合的特色在于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组合为一体,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不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流行的主流经济学,而且他的政策主张也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经济政策付诸实施。 主要贡献: 1.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对推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 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的更替,必须交替地实行收缩与扩张的政策。其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消灭失业;在经济过分膨胀时采取紧缩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社会总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局限性: 其根本目的在于弥补西方资产阶级理论体系内部的不足,并试图通过其理论体系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前途仍是光明的。因此,它不可能真正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代表人物: 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派最主要的代表和奠基人。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几乎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和发展,曾经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经济计量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等。他的经济学(1948年初版,至今已出版了17个版本)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二)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主要理论观点: 对传统的新古典派理论的全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