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教授提出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项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兰性原则。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无论其内容和形式总能和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失去了同一性,就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就是不正常的表现。(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原则。一个正常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所引起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和意志行动总是完整的、协调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这种统一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活动的心理学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不一致、不统一,比如面对喜庆的事而伤悲,遇见悲痛之事而喜悦等就属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3)人格的稳定性原则。人格也叫个性,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如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特征形成以后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没有重大变故或特定环境的长期影响,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反常态,就要考虑其人格是否出现了异常。王效道教授认为,上述三项原则单从外显行为表现是否异常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否是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尚有水平上的差异性,为此他根据区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七条标准。(1)适应能力。“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尽管人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毕竟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人的一生中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及个体心理的内部环境等都是动态变化着的,有时这种变化是相当急剧的,如果不能适应就有可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如焦虑不安、血压升高、心悸、睡眠障碍等。(2)耐受力,即对精神刺激或心理压力的承受力或抗御能力的统称。个体间心理上的耐受力是各不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者耐受力强,对于来自环境变化和意外事故等各方面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都能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地应对,从而保持正常心态。相反,心理健康水平低者相对来说其耐受力较弱,而对强烈的或频繁出现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特别是持续性的精神折磨难以承受,从而出现异常,导致人格改变,甚至发生心身疾病。(3)控制力,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能够积极自觉、恰如其分地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因而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变化能够应付自如,能够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和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而心理健康水平差,大脑皮层功能低下者,其自控能力就会降低,表现为情绪失控、易烦恼、易激动等。(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不同方面来量度,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临床则多以意识的清晰度为指标,分为朦胧、梦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层次。注意力经常性地不能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疾病的先兆。如果一个人长时期地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费心地思考问题,经常分心,就要引起重视。注意力不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观察、记忆和操作等智能活动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相互间成正比关系。相反,注意的稳定性过分增强,如强迫观念、强迫回忆等注意固定状态即为心理障碍,亦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5)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维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常的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长期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正常的社会交往应当是适度的,过分冷漠、不加选择的广泛交往、过分热情均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6)康复力,指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康复能力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又一重要的判断标准。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打击和委屈,由于个体间认识和评价水平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经验不同,人格特点及其他条件不同,其心理创伤的程度、康复的时间和程度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能够很快康复,没有任何消极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低者则康复缓慢,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康复,心灵上的伤痕永难平复,因而对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7)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道德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称。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愉快是指个体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心情,是道德感的表现形态之一。尽管利他行为往往意味着精力、体力或物质上的牺牲和付出,但行为者本人却能作出自我肯定的评价,体验到满足、愉快和喜悦。道德愉快是个体与社会矛盾统一的结果,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结果,而道德痛苦则是个体与社会矛盾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矛盾对抗、不可调和的结果。道德痛苦往往比其他任何心灵上的痛苦都深刻、都剧烈。当一个人陷入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他就体验不到任何真正的快乐,它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使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甚至轻生。道德愉快具有减轻和消除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形成的坚实基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能超越道德痛苦而使道德愉快常居主导地位。道德愉快能够拯救道德痛苦的心灵而保持健康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即:(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杏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启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酌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事实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间状态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的范围。必须明确,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某些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惧、注意分散或人格结构上的某些弱点或缺陷在居中的大多数正常人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未必就是病态,只有偏离均值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一个半或两个标准差以上才是不正常的,并且偏离程度越大越不正常。尽管如此,也未必都有病理性变化,因而不可轻易作出心理疾病的诊断,一般可表述为某项或某几项症状偏高或略显偏高。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统计学标准是以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为依据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比如智力超常的人在群体中总是极少数,智力测验的统计结果必定大大偏离中间值,就不能视为异常心理或病态心理。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在人群中也不一定都呈正态分布,比如在应激条件下,具有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刚毅果敢等人格特征者,在同样条件下的随机人群中往往是少数,如果据此来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此外,心理测量的方式和内容也往往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因而在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时,按统计学标准评定的结果只能作为辅助性的参考,不可据此轻率地下结论。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比如,一个成年人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欣喜若狂,其心理和行为与其年龄、身份和社会规范明显不符,不能为社会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和社会都有害,而其本人却不以为然,完全没有羞耻感,这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比如,一个人一向乐观开朗、活泼好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逐渐变得抑郁寡欢、沉默少语,甚至绝望轻生;或者相反,一向沉默寡言,喜静不喜动,突然,反常态,变得十分活跃,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如此等等都表明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形成了病态心理。 社会适应性标准是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就是说判断某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或异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常态,而不以有无病理性变化为依据,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及其影响。比如同性恋,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被看作是纯粹个人的正常生活方式而受到法律保护,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则被看作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也不合法,其本人也认为是不正常的行为,因而感到苦恼,寻求治疗。再比如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如果他生活在14世纪,骑士作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柱的时代,那么其心态和行为就不仅是正常的,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员工试用期劳动合同范本AA
- 户外摆件租赁合同范本
- 房顶漏水装修合同范本
- 种植用工合同范本
- 酒店的购销合同范本
- 厂家授权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范本汇编大全
- 快递店员工合同范本
- 拍车定金合同范本
- 2025关于石油购销的合同范本
- 特灵RTAC控制系统
- GB/T 35770-2022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 GB/T 3277-1991花纹钢板
- 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解读课件
- 英语剧本 小王子
-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信息采集表
- UASB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 2009-2022历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会计审计类岗位)》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
- 神华包头煤化工分公司2013年夏季水平衡测试报告
- 项目工作计划进度表Excel模板(推荐)
- 工程甲方指令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