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二《别了,不列颠尼亚》.ppt_第1页
八上二《别了,不列颠尼亚》.ppt_第2页
八上二《别了,不列颠尼亚》.ppt_第3页
八上二《别了,不列颠尼亚》.ppt_第4页
八上二《别了,不列颠尼亚》.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东方之珠”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关注国家大事香港回归事件。,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新闻的一种。特写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特写知识简介,特写的特点:(1)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2)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简明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写作背景,理解标题,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日常生活中,我们送别朋友,往往用“再见”这个词,但是本文用“别了”这个词是深有意味的。它是借用毛泽东写过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篇名。“别”字说明从此不再,表达了香港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的快慰,这个标题将历史的沉重与香港回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喜悦结合在了一起。,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朗读课文,凝重:,掩映:,瞩目:,易帜:,庄重。,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检测字词,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特写的主要内容。本文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速读课文概括内容,1.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正文、结语各是哪几段?,结构分析,明确:导语(1);正文(210);结语(11),其中穿插了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2.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依次记叙了哪些事件呢?,时间顺序。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1、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课堂讨论,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2、作者在叙事时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符合特写要求,一是真实;二是再现历史过程。,3、在这四个场景的描写中,作者为什么一再突出“蒙蒙细雨”和“雨越下越大”这样的自然环境?,(1)衬托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2)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4、为什么作者要抓住这四个与降旗、升旗有关的场景来叙述这一历史事件?,(1)降旗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升旗意味香港从此回归祖国。(2)作者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主题集中鲜明,让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5、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语言赏析,语言的平实,对比的鲜明,无不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3、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4、当你了解到经过156年5个月零4天,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香港上空,你有何感想?,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句中的“凝重”一词有什么意味?),文本探究,隐含了人物复杂的情感是无奈的颓唐,还是“得而复失”的悻悻然,是眷恋,还是甘拜下风的诚服?总之,这两个字将人物的微妙心理传神地揭示了出来。,运用对比,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港督的更换,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最后一次。,2根据传统,每一任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永远都不会再有一面英国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文中两次使用了“日落”这一背景意象。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含蓄地传达了一种嘲讽的意味。“不列颠尼亚”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曾经不可一世地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到如今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落”了,这就暗合了标题中“别了”一词所蕴涵的婉讽情调。,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文中两次提到“日落”这个词语,其作用是什么?),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将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今昔对比展现了历史沧桑的巨变。反复咏叹,含蓄隽永,它形象地诠释了任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终究都要破产这一真理。,本文作为特写都具有哪些突出特点?(1)具有象征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