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 定海再失 , 镇海亦陷 , 裕谦自尽 ”,“ 十一月 , 浙江大 雪 , 英军主力南撤 , 宁波空虚 , 但奕经不敢进取 ”,“ 魏源深 感英军反复难测 , 清军虚骄难胜 , 朝廷和战不决 , 对战局悲观失望 ”。 輥 輲 訛 另者 ,由于在定海的防守问题上与诸将领意 见有分歧 , 而自己的意见又未被主将裕谦采纳 , 随着定海 的再次沦入敌手 ,“ 魏源也自知在军营人微言轻 ”, 輥輳 訛 自己之谋略无从施展 , 所以他只在裕谦营中逗留数月 , 便辞归扬州 。综上所述 , 魏源在道光二十年秋 , 为友人所邀 , 到了 浙江前线宁波 , 参与审讯了俘获的英国俘虏安突德 , 之后 又离开浙东前线 , 到了杭州西湖 ;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裕谦担任钦差大臣之后 , 由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 由于对战局的悲观失望加上自己 的不得志 , 遂在裕谦幕中逗留数月便离开浙江前线去了 扬州 。注释 : 清史稿 . 第 37卷 . 海国图志 (五十卷本 . 第 35卷 , 第 26页 . 黄丽镛 . 魏源年谱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5年 , 第 113页 . 夏剑钦 . 魏源传 . 岳麓书社 , 2006年 , 第 125页 . 古微堂诗集 . 第 6卷 , 第 15页 . 古微堂诗集 . 第 10卷 , 第 13页 . 京口琴娘序曲 . 魏源集 , 第 741页 . 杨国桢 . 林则徐传 . 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 第 423页 . 同 , 第 424页 . 魏源集 . 中华书局 , 1976年 , 第 849页 . 輥 輯 訛 同 , 第 117页 . 輥 輰 訛 李柏荣 . 魏源师友记 . 岳麓书社 , 1983年 , 第 33页 . 輥 輱 訛 同 , 第 127页 . 輥 輲 訛 李瑚 . 魏源研究 . 朝华出版社 , 2002年 , 第 361页 . 輥 輳 訛 同 , 第 129页 .摘要 :本文以洛阳 、 西安 、 开封三大古都为例 , 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地理区位因素 , 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从形成到衰落的各个阶段 , 认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的兴 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并对古都的发展与迁移起着重要作 用 , 同时也是古都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古都地理区位影响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 幅员辽阔 , 物产丰 富 , 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 。 早在几千年以前 , 我国各族人 民的祖先们 , 就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智慧而 勤劳的先人们在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许 许多多的原始聚落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生产的发展和人口 的增长 , 这些原始聚落的数量不断增加 , 规模也日益扩 大 , 这些渐渐形成的大型原始聚落 , 就是我国最早的都城 的雏形 。1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对于古都是这 样定义的 :广义上的古都是指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 或者政权 , 其都城已经成为政治中心的 , 就应该视为古 都 。 狭义上的古都则不仅是独立的王朝或者政权的都 城 , 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暂的建都年 代 , 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置应是确切的而不是推论的臆 断 , 而且应该是距现在有关城市较近 , 而不是相距很远 的废墟 。按照史念海教授的定义 , 我国现在共有广义上的古 都 217处 , 狭义上的古都 65处 。 其分布如下 2:由上表可见 , 除了江西 、 海南 、 天津 、 上海以外古都的地 理 区 位 因 素 对 于 中 国 古 都 的 影 响王逸川(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学院 , 浙江 杭州 以洛阳 、 西安 、 开封为例分析72 八大古都的建都历史最为久远悠长 , 在我国的都城发展 史上的影响最为巨大 , 而且知名度最高 。 一座城市从逐渐 形成到成为一个政权或者王朝的都城 , 历经千年长盛不 衰 , 成为著名古都 , 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 , 这其中 又以地理区位因素的最为重要 。 本文便以中国历史上的 几座著名古都的选址建立 、 发展 、 迁移 、 衰落四个方面为 例来分析地理区位因素对于古都的影响 。一 、 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选址建立的影响 (以洛阳和 西安为例 古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一座城市的选址 建立 , 是决定其发展成为一个政权的都城 , 并发展为古都 的基础 。 早在先秦时期 , 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懂得观察自 然地理形势 , 寻找合适的地点选址定都 。 周礼 开篇即 说 :“ 惟王建国 , 辩方正位 。 ” 管子 度地 记载 :“ 故圣人之 处国者 , 必于不倾之地 , 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 ” 管子 乘 马 写道 :“ 凡立国都 , 非于大山之下 , 必与广川之上 ; 高毋 近旱 , 而水用足 ; 下毋近水 , 而沟防省 。 ” 还写道 :“ 因天材 , 就地利 ,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 道路不必中准绳 。 ” 据史料记 载 , 周武王姬发当年伐纣灭商之后 , 为了营建都城洛邑 (今洛阳 , 曾亲自勘察洛阳地区周围的自然地理形势 。 他 对左右大臣说 :“ 南望三涂 , 北望丘鄙 , 顾詹有河 , 粤詹洛 , 伊 , 毋远天室 。 ” 这就是说 , 洛邑南北有山 , 中间有河 , 伊河 和洛河之北还有广阔的原野可以从容周旋 。 在周武王姬 发眼中 , 洛邑符合建城定都的自然条件 。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因素以外 , 军事地理条件因素对 都城的选址建立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 太平御览 中这样 写道 :“ 王者受命创始建国 , 立都必居中土 , 所以控天下之 和 , 据阴阳之正 , 均统四方 , 以制万国者也 。 ” 当年汉高祖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 , 在定都长安 (今西安 还是洛阳的问 题上头痛不已 , 因为刘邦本人是关东人 (古时称函古关以 东为关东 , 而且他手下随他打天下的军士大多也是关东 人 。 高祖本打算定都洛阳 , 然而他手下的一个军士娄敬劝 他 :“ 秦地被山带河 , 四塞以为固 , 卒然有急 , 百万之众可 具 。 因秦之地 , 资甚美膏腴之地 , 此所谓天府 。 陛下入关而 都之 , 山东虽乱 , 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 ” 3即娄敬认为关中 地区乃是形胜之地 , 易守难攻 , 而且人口众多 , 物产丰富 , 是王者理想的定都之地 , 日后一旦关东产生叛乱 , 朝廷便 可以据关中之险 , 控制地方 。 同时张良也认为 :“ 关中左崤 函 , 右陇蜀 , 沃野千里 ,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 , 阻 三面而守 ,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 诸侯安定 , 河渭挽天下 , 西 给京师 , 诸侯有变 , 顺流而下 , 足以委输 。 ” 4高祖刘邦听 了娄敬和张良的意见以后 , 便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 定都长 安 。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 原在古代曾被成为 “ 天府 ”、“ 陆海 ”, 而且古时关中关隘众 多 :东有函谷关 , 北有萧关 , 西有大散关 , 南有武关 , 所以 也被称为 “ 四塞之国 ”。 而且关中平原北有黄土高原 , 西有 陇山山脉 , 南有秦岭山脉 , 东面只有黄河一线与中原相 通 , 易守难攻 , 军事地理形势极佳 , 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 国之乱 , 西汉王朝便凭借关中之险 , 迅速平定了叛乱 , 可 以说 , 西汉王朝之所以能绵延四百多年 , 与定都军事地理 条件极其优越的长安不无关系 。现代的学者们通过了解研究历史 、 考察地形 , 对地理 交通便利之地 。 2. 谷仓 , 意指都城附近地区粮食及其他物 资供应能满足都城平时和战时所需 。 3. 要塞 , 意指交通地 理形势好 , 便于防守 , 以利安全 。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谭 其骧教授则认为 :古都的选址建立从自然地理因素来看 , 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地区 , 足以较大程度上解决统 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 无需或只需少数远处的给养 , 而且要 有便利的交通 , 易于同全国各地联系 。 从军事地理因素方 面来看 , 要求都城所在地既便于制内 , 镇压国境以内的叛 乱 , 又要便于御外 , 抗拒外敌的入侵 。二 、 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影响 (以洛阳为例 在社会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古代 , 劳动人民 “ 看天吃 饭 ”, 自然因素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 , 天时地利缺 一不可 。 这一部分便是分析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 影响 。“ 崤函有帝王之宅 , 河洛为王者之里 ”, 5洛阳自周代 成为都城之后 , 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 , 经济 迅速发展 :洛阳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 气候温 和 , 雨热适中 。 古时当地土壤肥沃 , 属第四纪冲积次黄土 , 地面下为黄沙质粘土和粘土层 , 非常适宜于耕种 , 适合农 作物的生长 。 6古代洛阳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 , 洛 阳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 车同轨 ”, 发 达的道路交通网遍布全国 , 而洛阳就处于连接关东和关 中地区的通道的中心枢纽位置 。 便利的交通条件给洛阳 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各地的货物 , 于是秦汉以后 , 洛阳发 展为与长安比肩的商业大都会 , 连同其周围的大梁 、 宛 、 陈等周边城市 , 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商业经济圈和都市圈 。 东汉时期洛阳 “ 船车贾贩 , 周于四方 ; 废居积储 , 满于都 城 。 琦赂宝货 , 巨石不能容 ; 马牛羊豸 , 山谷不能受 ”, 7其 发达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 到了魏晋时期 , 洛阳的商业贸易 不仅达于本土四方 , 而且远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 城内富豪 云集 , 贸易繁荣 , 王恺石崇斗富的故事便是佐证 。 隋唐时 代 , 政府相继开凿疏浚了通济渠 、 永济渠 、 江南河 , 沟通了 黄河 、 淮河 、 海河 、 长江 、 钱塘江五大水系 , 修成了著名的 京杭大运河 , 洛阳位于这条南北大动脉的中枢位置 , 发展 更是迅速 , 一度出现了 “ 天涯同此路 , 人语各殊方 , 草市迎 江货 , 津桥税海商 ” 8的景象 。 如此便利的水陆交通再加 上发达的农业 、 商业 , 使得隋唐时期洛阳的经济更是发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 。 藩胡商贩们不远万里来到洛 阳 , 国际性的商品在这里荟萃 , 洛阳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 世界性大都会 。三 、 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迁移的影响 (以西安 、 洛阳 、 开封为例 司马迁在 史记 中写道 :“ 昔唐人都河东 , 殷人都河 内 , 周人都河南 ,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 若鼎足 , 王者所更居 也 , 建国各数百千岁 , 土地狭小 , 民人众 。 ” 从太史公的这 段话我们可以知道 , 从上古黄帝时期到周代 , 历朝历代的 统治者都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三河地带建都成就霸业 。 因 为在当时 , 三河地带地处平原 , 交通便利 , 水源充足 , 土地 肥沃 , 物产丰富 , 其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 , 使得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一个农业区和经济 区 。 发达的农业经济 、 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水源 , 这些优 越的地理条件综合起来使得这一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了先 73 秦时期的 “ 王者之地 ”。 据管子记载 , 这一地区历史上曾经 先后有七十九代君王定都与此 。 八大古都中的安阳便位 于此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社会的发展 , 三河地区适合于 建都的地理区位条件优势渐渐丧失了 。 从上古时代开始 ,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统治者定都于此以后更是 大兴土木 , 对当地的植被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造成了 严重的破坏 , 人口的不断增长也使得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粮逐渐超出了土地的负荷能力 , 造成了司马迁在史记中 说的 “ 土地狭小 , 民人众 ” 的局面 。 在古代生产工具和农业 技术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 求 , 必然要过度使用土地 , 也就是对地力过度剥夺 , 这样 就使土地的报酬递减作用表现得日渐明显和严重 , 最后 , 这个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农业经济区域随着土地的退化 和作物收获的递减而走向了衰落 , 三河地带也就逐渐失 去了适合建都的地理条件 。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就没有 继续定都安阳 , 而是把首都定在了洛邑 。到了秦汉之际 , 当时新兴的农业区 关中地区的 土地肥沃 、 农作物的产量很高 , 当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古都安阳所在的三河地带一 直在走下坡路 , 那里的土地日趋衰退老化 , 农作物产量远 远不及关中地区 。 正是凭借着土地肥沃 、 农业经济发达的 地理条件优势 , 关中地区成为了秦汉两代帝国的发迹之 地 。 司马迁在 史记 货殖列传 中是这样描述关中地区 的 :“ 关中之地 , 于天下三分之一 , 而人众不过什三 , 然量 其富 , 什居其六 。 ” 从西汉到唐朝 , 千百年间历代统治者都 定都位于关中地区的长安 。 关中的富庶 , 造就了古代长安 的繁华 , 使它成为了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 。长安失去都城资格的原因也与它自身的地理条件有 关系 。 隋唐以后 , 随着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人口快 速增长 , 土地被过度开垦 , 出现了 “ 唐都长安 , 关中号称沃 野 , 然其土地狭 , 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 备水旱 , 故常转漕东 南之粟 ” 9的情况 。 可见到了唐代 , 长安地区已经非常依 赖运河漕运的给养了 。 当从南方的粮食 、 丝绸等货物通过 隋朝时开凿的运河运抵北方以后 , 若要运至长安 , 必须再 由黄河转入渭水 , 然而黄河的水利条件非常不利于漕运 , 以唐代当时的技术条件 , 运载 “ 东南之粟 ” 的漕船是不可 能逆流而上越过三门砥柱之险进入关中水系的 。 唐朝统 治者曾经千方百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 也试行了多种设 计方案 , 但均没有成功 。 例如当时陕郡太守李齐物 “ 凿三 山以通道 , 辟三门岭 , 逾岩险之地 , 俾负索引舰 , 升于安 流 ”, 10结果 “ 河泥淤塞 , 不可漕而止 ”。 于是唐朝统治者不 得不将通过运河运送到北方的 “ 东南之粟 ” 先用雇车运载 的陆运方式运至关中 , 再通过关中的水运运至长安 。 这样 的运输方式的耗费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 而且效率低下 , 所 以当时有 “ 斗钱运斗米 ” 之说 。 以唐朝初期的鼎盛国力 , 尚 能维持这样昂贵的给养方式 , 当安史之乱爆发后 , 唐朝的 国力衰落 , 已经日渐不能维持这样的给养方式 。 而且过度 依赖漕运给养 , 一旦中原发生战乱 , 漕运的畅通不能得到 保证 , 长安便被扼住了咽喉 , 时刻有断炊之虞 。 于是长安 千百年来的封建王朝首都地位开始动摇了 , 这时它地处 关中地区易守难攻 , 兼有黄河天险的军事地理优势已经 成了制约它继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五代时期 , 黄河河道不适于漕运的自然障碍使以长 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给养难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 宋太 祖统一全国以后 , 他为了避免重蹈唐末节度使叛乱 、 军阀 割据的覆辙 , 决定集结全国精锐兵力于京师 , 把兵权重新 收归于中央 。 然而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迁到了南方 地区 , 百万大军若要驻扎京师 , 便更加依赖于南方的给 养 。 此时由于黄河天险造成给养不便的古都长安 , 已经失 去了继续成为封建王朝首都的资格 。 于是宋朝统治者经 过了全盘权衡之后 , 决定把国都设在滨临汴水的汴梁 (今 开封 。 开封交通便利 , 是运河漕运的枢纽地点 , 宋王朝定 都于此 , 南方运输给养的漕船可以直达 , 这样就解决了唐 代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 。 于是 , 开封便凭借着其位于运河 漕运中心枢纽地点的地理区位优势 , 成为了北宋的国都 , 经过宋太祖 、 太宗 、 真宗 、 仁宗 、 英宗 、 神宗 、 哲宗 、 徽宗 、 钦 宗九代帝王 168年的经营 , 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最繁荣的 城市 , 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 。四 、 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衰落的影响 (以洛阳 、 开封 为例 “ 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 ”, 历史上没有历经千年不 灭亡的政权 , 也没有一成不变 、 长盛不衰落的古都 。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时代的进步 , 中国历史上的那一座座古都在 不断地暴露着自身的弱点与不足 , 也在根据优胜劣汰的 自然法则不断地接受着历史的无情考验 , 在历史长河中 渐渐衰落 。 这其中除了政治形势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外 , 地理区位因素也起着重要影响 。洛阳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都之一 , 在古代是首 屈一指的大城市 。 它的衰落便与其自身的地理区位因素 有着很大的关系 。 全面衡量洛阳的地理区位条件 , 我们可 以发现它的缺点非常明显 :首先 , 作为一国之都 , 洛阳地 区面积略显狭小 , 既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 , 也没有雄厚的 物资资源可供开发 , 一旦发生战乱 , 便会感到周旋余地太 小 , 没有雄厚的战略储备 。 其次 ,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 , 对于 古代西北 、 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鞭长莫及 , 控制力和 威慑力有限 , 定都洛阳 , 御外不易 。 第三 , 洛阳地处交通要 道 , 水陆运输都十分发达 , 这对于古都自身的发展很有 利 , 但如老子说的那样 :“ 福兮祸之所伏 。 ” 每逢新旧王朝 更迭或者天下打乱之时 , 洛阳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 昔日 雄伟壮丽的古都 , 便在激烈残酷的战争中沦为废墟 。 如东 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 、 永嘉之乱 , 唐 代的安史之乱 , 以及五代时期各大政权的混战 , 都使古都 洛阳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 宫室焚烧 , 十不存一 ”。 古都洛 阳的发展 , 可以说是一个反复毁坏又反复重建的过程 , 在 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 , 这样造成的社会财富浪费严重限 制了其发展 。 第四 , 从安史之乱以后 , 洛阳附近的水陆交 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洛阳的全国性交通枢纽地位彻底 丧失 , 这使得国家财力主要来源地区 江南的各种物 资无法到达洛阳 , 严重限制了洛阳生产力的发展 。 宋代以 后 , 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 深居内陆的洛阳渐渐没 落 , 元代重新开凿大运河 , 改走山东济宁 、 临清 , 完全避开 了洛阳 , 自此洛阳唯一的地理区位优势 交通优势也 不复存在了 , 它也渐渐走向了没落 。古都开封的衰落也与它的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联 系 , 它周围一马平川 , 无名山大川之险 , 为四方争战之地 , 在平原上无险可守的军事地理劣势使开封饱受战火的摧 残 。 开封最大的不利地理区位因素就是它位于黄河南岸 ,74 一方面古时漕运便利 , 经济发达 , 另一方面也深受黄河水 患的困扰 。 公元前 225年秦军掘鸿沟灌城攻下了魏都大梁 (既今日的开封 , 从此以后开封地区便因为黄河而不断 发生着天灾人祸 。公元 1128年 , 南宋赵构政权为了阻止金兵南下 , 决开 黄河自泗入淮 , 加速了河道的淤积 ; 公元 1194年 , 黄河从 阳武改道 , 距离开封城只有 40余里 ; 公元 1234年蒙古南宋 联合灭掉金政权以后 , 南宋军队为了抢夺胜利果实 , 攻入 之前被金兵占领的开封 , 蒙古便与南宋政府决裂 , 在开封 城北的寸金淀决开黄河 , 不仅淹没了开封城 , 而且引发了 元代频繁而残酷的黄河水患 。 有文献记载的黄河决口达 280多次 , 多数发生在河南 , 黄河河水曾经多次冲进开封 城内 , 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由于黄河泛滥 , 开封一带的河 湖淤没 , 地貌尽改 , 形成了无数的沙丘与碱地 , 原本土地 肥沃 、 农业发达的优越地理条件丧失殆尽 。明初曾以开封为陪都 , 当时称为北京 , 当时的大臣们 还一度主张迁都开封 , 但黄河水患严重影响了开封的发 展 。 在明朝 276年的历史中 , 黄河决口的年份多达 246年 , 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开封的上下河段 。 黄河河道步步南徙 , 距离开封城仅有 30里左右 , 而且河道高出地平线 8.9米 , 成为了一条 “ 地上河 ”, 明代黄河河水 6次冲入城内 , 开封 可谓劫难重重 。 明末崇祯十五年 , 官军决开黄河企图水淹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 使得开封城成为一片汪洋 , 城内数以 万计的居民罹难 , 房屋倒塌无数 , 形成了一场空前绝后的 浩劫 。 清代以后 , 黄河河道进一步南徙 , 此时距开封城只 有 20里左右 , 黄河水患频繁发生 。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时 期内 , 开封还屡屡受到黄河水患的破坏 。 在中国古都中 , 还没有哪座城市像开封这样饱受水患之苦 。当年开封由于其所处的水陆交通优势 , 漕运便利 , 商 业繁荣 , 经济发达 , 成为一代古都 , 但随后又由于其位于 黄河边的地理位置而饱受水患之苦 , 逐渐走向没落 。 可谓 “ 成也黄河 , 败也黄河 ”。结语通过分析研究 , 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 的影响是巨大的 , 它既造就了古都的辉煌 , 又使古都逐渐 走向了衰落 。 通过研究 、 对比 、 分析这些不同的地理区位 因素 , 我们可以从吸取经验和教训 , 也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 , 这对我们当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和研究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陈桥驿 . 中国古都研究 C . 陕西人民出版社 :3. 2王社教 . 中国古都的故事 C . 陕西人民出版社 :42. 3司马迁 . 史记 刘敬书孙通列传 M .4司马光 . 资治通鉴 M .5左思 . 三都赋 M .6刘志平 .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对城市发展演进的 影响 以古都洛阳为例 N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 , 2006.7后汉书 仲长统传 M .8全唐诗 . 王建三 汴路即事 M .9新唐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妇幼保健试题库及答案
- 扭矩系数试验课件
- 扫地车安全教育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注会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职护理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化工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体育教育自考试题及答案
- 情景课件教学课件
- 泰安数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 悯农重点课件
- 道路运输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秋期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进度表
- 2025年北师大版新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课件
- 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 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管理办法
- 浅谈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常规保养双人作业流程新模板汇总
- 数字化管道综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