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大田煤矿储量核实报告文字_第1页
六枝大田煤矿储量核实报告文字_第2页
六枝大田煤矿储量核实报告文字_第3页
六枝大田煤矿储量核实报告文字_第4页
六枝大田煤矿储量核实报告文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 资资源源储储量量核核实实报报告告 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七年九月 报告名称报告名称: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主主 任:任: 杨通保 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舒万柏 编编 写:写: 明方平 制制 图:图: 马 鲲 审审 核:核: 田维江 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提交时间:报告提交时间:二七年九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前前 言言.1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况况 .1 第二节第二节以往地质工作概况以往地质工作概况.6 第三节第三节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8 第四节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情况.9 第二章第二章 矿矿 区区 地地 质质.11 第一节第一节 地地 层层.11 第二节第二节 构构 造造 .14 第三节第三节 煤煤 层层.17 第四节第四节 煤煤 质质.24 第五节第五节 煤质及工业用途评述煤质及工业用途评述.31 第六节第六节其它有益矿产其它有益矿产.31 第三章第三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32 第一节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32 第二节第二节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39 第三节第三节 矿区环境地质评价矿区环境地质评价.43 第四节第四节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其他开采技术条件.45 第五节第五节 小小 结结.46 第四章第四章 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48 第一节第一节 勘探方法、工程布置原则勘探方法、工程布置原则.48 第二节第二节 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48 第三节第三节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49 第四节第四节采样及测试采样及测试.51 第五节第五节 探采对比探采对比.51 第五章第五章 资源储量估算资源储量估算.53 第一节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53 第二节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53 第三节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54 第四节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54 第五节第五节采空区边界圈定采空区边界圈定.56 第六节第六节 块块 段段 划划 分分.56 第七节第七节 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57 第八节第八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58 第九节第九节资源储量对比资源储量对比.64 第六章第六章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73 第一节第一节 煤炭市场需求预测煤炭市场需求预测.73 第二节第二节 资源条件综合评价资源条件综合评价.74 第三节第三节 外部开发条件外部开发条件.76 第四节第四节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76 第五节第五节 地质灾害与环境影响的分析地质灾害与环境影响的分析.77 第七章第七章 结结 语语.79 附图目录附图目录 图号 顺序号图 名 比例尺比例尺 1 2 1 2 地形地质图 采掘工程平面图 1:5000 1:2000 22 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 1:500 33 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44 11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 45 12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 46 12-1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 47 13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 58 1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59 2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510 3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511 6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512 7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513 18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514 19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515 28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2000 616 水工环地质图 1:5000 717 煤层对比图 1:500 2 附附 件件 1. 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2. 地质勘查资质证复印件 3. 委托书 4. 承诺书 5. 其他 1 第一章第一章 前前 言言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况况 一、目的和任务一、目的和任务 受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 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为该煤矿编制贵州六枝前 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其目的是核实整合后中 寨大田煤矿采矿权许可范围内的资源储量,为该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提 供依据。 具体要求如下:根据原勘探报告和煤矿生产资料,详细评述煤矿 煤层的厚度变化情况、可采情况和稳定性情况;评述煤矿可采煤层煤 质变化及工艺性能情况;评述煤矿开采前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 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评述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变化规律;估 算煤矿采矿权许可范围内可采煤层保有资源储量。 二、矿权设置等情况二、矿权设置等情况 煤矿整合后采矿权人: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卢在龙) 。 矿山名称:贵州六枝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整合) 根据黔府函【2006】205 号文件精神,原六枝中寨湾田煤矿、六枝 中寨大田煤矿、六枝大树子煤矿、六枝中寨黄田煤矿整合成现贵州六枝 2 前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为中寨大田煤矿)见整合图; 3 整合后大田煤矿采矿权范围由 7 个拐点坐标圈定(见表 11) ,面 积 1.2509km2,年生产 30 万吨,开采标高由 1420m 至 1250m。 三、核实依据三、核实依据 1委托书 2国土资发200726 号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及其它相关规程规范。 3煤矿提供的相关资料。 四、收集的主要资料四、收集的主要资料 1. 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 ; 2. 井上、下对照图(12000) ; 4 3.普朗煤田黑拉戛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 (精查) 4. 2005 年 8 月贵州省有色地质勘察局二中队所编制的贵州省六 枝中寨大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 贵州省六枝中寨湾田煤矿资源储 量核实报告 、 贵州省六枝中寨大树子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 贵州 省六枝中寨黄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见 六盘水市国土资源局文件:市国土资函200517 号。 5. 六枝中寨大田煤矿提供的其它资料。 五、交通、范围五、交通、范围 贵州省六枝特区中寨大田煤矿位于六枝中寨乡辖区内,区内目前以 公路为主,矿区距中寨乡 1.5km,距六枝县城 70 km,距水黄公路 2.5 km,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5 图图 1 11 1 交通位置图交通位置图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65)划定的矿界, 矿区形状呈不规则多边形,长 22.8km,宽 0.92.10km,矿区面积 1.2509km2。大田煤矿 2007 年 7 月取得现采矿许可证,其证号为 65,有 效期为 1 年(自 2007 年 6 月2008 年 6 月) 。采矿权范围由 7 个拐点坐 6 标圈定(见表 11) ,开采深度由+1420m 至+1250m。 表 11 矿矿 区区 拐拐 点点 坐坐 标标 X 坐标Y 坐标 0.0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六、自然地理六、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区内属云贵高原主高山地形,北西低,南东高,地形陡,海拔一般 在 14001600m 之间,最高标高 1672.5m 位于工作区南部边界外,最低 标高 1391.8m 位于工作区西部边界外;区内相对标高约 200m,为切割较 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 岩石风化程度高。 2.水文 该区地表水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矿区内仅有一小溪自南东向 北西方向流入尾巴河,汇入北盘江。溪沟常年有水,流量受季节影响。 3、气象 区内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雨量充沛,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日照较少,有冰雹、暴雨等灾 7 害天气。一般 1 1 月至次年 2 月多雾及凌冻。年均气温 1416,其中 7 月气温最高(34.3),1 月气温最低(-5);年平均降水量 1400mm, 区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一般 69 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 160 mm 以上,11 月至次年 2 月平均降水量较小,仅 30mm,全年降大至暴雨 1015 天,日最大降雨量为 140mm。区内年平均蒸发量为 1183.2mm。 4.地震 根据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黔城设通发1992230 号”文 关于公布贵州省地震烈度新区规划的通知 ,本区地震烈度为 6 度区。 5经济概况 区内地方工业生产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有 很大发展。矿产资源以煤矿为主。 区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其次为麦类、豆类、薯类。 经济作物有油菜籽、烟叶、油桐等。畜牧产品主要有牛、马、猪等。 第二节第二节以往地质工作概况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矿区属普朗煤田黑拉戛勘探区,上世纪 70 年代,贵州省煤田地质 局 142 队在该区进行过精查工作,提交了普朗煤田黑拉戛勘探区煤矿 地质勘探报告批准文号为六盘水革煤(1977)166 号。勘探工作中 共布置了 19 条勘探线,施工钻孔 84 个,大田煤矿处于 11-1 勘探线至 13 勘探线间,矿区附近施工有 12 个钻孔。在大田煤矿矿权范围内黑拉 8 戛勘探报告总保有资源量为 2395 万吨。 2004 年,贵州省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对区内大田煤矿、 湾田煤矿、黄田煤矿、大树子煤矿进行水文地质工作,编制了 4 个煤矿 的水文地质报告。 2004 年 11 月,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对现区内小煤矿进行 了资源储量核实及其它地质工作,提交了贵州省六枝特区大树子煤矿 、 贵州省六枝中寨湾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 六枝特区中寨乡黄 田煤矿及贵州省六枝中寨大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截至 2004 年 10 月,大田煤矿保有资源量为 232.85 万吨,已动用资源量为 23.85 万吨;湾田煤矿保有资源量为 21.3 万吨,已动用资源量为 0.5 万吨; 黄田煤矿保有资源量为 91.03 万吨,已动用资源量为 1.08 万吨;大树 子煤矿煤矿保有资源量为 20.5 万吨,已动用资源量为 12.1 万吨。 整合前 4 个煤矿总保有资源量为 360.94 万吨;动用资源量为 31.48 万吨。其中 6、7 号煤保有量 207.09 万吨,动用量 37.03 万吨;其余各 煤层资源量为 153.85 万吨, 动用量 1.08 万吨。 通过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历次地质工作成果,对该 矿范围内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变化规律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有了一定了解; 对矿区 1、2、3、6、7、18、19、28 号煤层的结构、构造、煤质、水文 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已基本查清。 9 第三节第三节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当地小煤矿开采历史悠久,区内小煤矿和老窑主要沿含煤地层出露 地段分布,分别开采 3(煤矿原 1 号煤)、6(原 3 号煤) 、7、18、19 号 煤层。生产规模较大的小煤矿属常年开采,产量一般为 20200 吨/天; 规模较小的小煤矿多属季节性开采。开拓方式为平峒或斜井,规模较大 的小煤矿以矿灯照明,放炮采煤,机械通风、排水,轨道运输,坑木支 护,顶板坚固的不支护或极少支护。开采巷道长度数十至数百米,最大 垂深 30 米左右。所产煤炭供当地民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较 普遍。经近几年的清理、整顿,关停了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煤矿, 情况有所好转。现大田煤矿由 4 个煤矿(原六枝中寨大田煤矿、六枝中 寨湾田煤矿、六枝中寨黄田煤矿、六枝中寨大树子煤矿)整合而成。 原六枝中寨大田煤矿年产量为 3 万 t/a,面积 0.21km2,以斜井开拓, 主采 6 号煤层; 六枝中寨湾田煤矿年产量为 3 万 t/a,面积 0.1163km2,矿山采用斜 井开拓,主采 7 号煤层; 六枝中寨黄田煤矿年产量为 3 万 t/a,开拓方式主要为斜井,面积 0.086km2,主采 18、19 号煤层; 六枝中寨大树子煤矿年产量为 3 万 t/a, 采用斜井开拓, 面积 0.0566km2,主采 6 号煤层。 10 第四节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情况 一、工作情况一、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时间为 2007 年 6 月 23 至 7 月 20。为了编制本核实报告, “中心”根据工作情况成立“报告编制小组”和报告编制指导委员会, 到大田煤矿进行实地调查访问,调查了整合后的矿区范围煤层厚度、矿 井涌水量、采空区、地层产状及新揭露的地质构造等情况,矿方提供了 巷道掘进、见煤、采煤及煤质资料,收集煤矿历年地质资料及 2005 年 煤矿所做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收集了 1973 年贵州省六盘水地区煤田 地质勘探公司 142 队提交的普郎煤田黑拉戛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 。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以普郎煤田黑拉戛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 为基础,结合野外实际工作成果和区内煤矿在实际生产中积累的资料, 编写了贵州省六枝中寨大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本次核实工作 编制图件 16 张,文字 1 本。 本次核实工作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有: 1根据已有地质勘查等资料,评述了矿井地质构造类型为中等。 2基本查明了可采煤层的主要煤质特征,圈定了煤的风氧化带, 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查明了矿区煤层的煤类。 3矿区属以裂隙孔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区工程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地质环境条件中等。 11 4重新估算了矿区内煤炭资源量。 二、核实后的各类资源储量二、核实后的各类资源储量 经估算,截至 2007 年 7 月底,核实 6、7 号煤层总资源量为 1266.1 万吨。矿权范围准采标高(+1420m+1250 水平)内保有资源量 293.4 万吨。其中: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119 万吨;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74.4 万吨; 另核实动用资源量(111b) 131.2 万吨。 核实 6、7 号煤层矿权范围内准采标高 (+1420m+1250 水平)外 资源储量为 978.7 万吨。 核实矿区内高煤硫(原煤硫含量3%) 1、2、3、18、19、28 号 煤总资源量 1231.7 万吨,矿权范围 14201250 以内资源量为 271.6 万吨,矿权范围 14201250 以外资源量为 958.5 万吨,动用资源量 1.6 万吨。 12 第二章第二章 矿矿 区区 地地 质质 第一节第一节 地地 层层 一、区域地质一、区域地质 本区区域地层如下: 表 21 区域地层简表 系统组段厚度(米) 第四系(Q)015 中-上统 J2-J3156 侏罗系(J) 下统 J175 火把冲组 上统(T3) 把南组 522 法郎组(T2f)下段(T2f1) 602 上段(T2g3) 中段(T2g2) 中统(T2) 关岭组(T2g) 下段(T2g1) 1277 第四段(T1yn4) 第三段(T1yn3) 第二段(T1yn2) 永宁镇组 (T1yn) 第一段(T1yn1) 386 上段(T1f 2) 三叠系(T) 下统(T1) 夜郎组(T1f ) 下段(T1 f 1) 571 龙潭组(P3l ) 457-520 上统(P3) 峨眉山玄武岩组(P3)0560 茅口组(P2m )405520 中统(P2) 栖霞组(P2q)212495 二叠系(P) 中统(P2)梁山组(P2l)30114 上统(C3)马平组(C3m)170270 达拉组(C2d)121130 中统(C2) 滑石板组(C2hs)35545 摆佐组(C1b)283529 大塘组(C1d)219416 石炭系(C) 下统(C1) 岩关组(C1y)91203 二、矿区地层二、矿区地层 本区及邻近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至三叠系下统飞 13 仙关组,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二叠系(P) 1.龙潭组(P3l) 为区内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由灰色、深灰 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灰岩及煤层 组成。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产腕足类、瓣鳃类、介 形虫等动物化石,产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 煤核等。组内连续沉积,含煤 2239 层,可采煤层 15 层。厚度 504m。根据岩性及其组合、沉积特征及各部分含煤性的显著差别, 可划分分为五段: 第五段(P3l1):由“标一”至“标二”顶。平均厚约 74.30 米, 主要由薄层灰岩、钙质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富含腕足类动物化石, 通常不含煤层。 第四段:由“标二”至“标四” 。本段平均厚约 112.31 米。主 要由粉砂岩及泥岩组成,中夹薄层灰岩及泥质灰岩。含煤层 69 层。 较发育的有 6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 号、2 号、3 号、4 号、6 号及 7 号。其中 7 号煤层是区内的主要煤层。本段煤层的平均厚度约为 12.65 米。 本段所含的薄层灰岩及泥质灰岩具清晰的“海相生物碎屑结构” , 是岩煤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含腕足类动物化石为主,植物化石少 见。 14 第三段:由“标四”至“标六”顶,平均厚度约 86.45 米。以 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砂岩通常含钙质,厚度变化大。 “标四”位于本段的顶部,通常为含菱铁质及砂质的薄层灰岩, 厚度及岩性均有较大变化。本段中的“标五”为灰岩,颜色为深灰 色,化石少见。含煤层 26 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第二段:由“标六”至“标九”顶,平均厚度约 157.88 米。岩 性由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 1421 层,可采煤层 矿区内仅为 18、19 及 28 号煤层。 含腕足类动物化石为主,植物化石较为丰富。 第一段: “标九”至煤系底界,厚度约 73 米。以细砂岩为主, 其次为粉砂岩及灰岩。本段砂岩区别于上述各段砂岩的是结构稍粗 并偶见成分不明的绿色矿物。含煤 23 层,矿区内不可采。 与下伏地层峨嵋山玄武岩呈假整合接触。 (二) 三叠系下统(T1) 1.飞仙关组(T1f )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紫灰色、灰紫色粉砂岩、泥质粉砂 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等,具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瓣鳃类及腕 足类动物化石。组内连续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 525630m,平均 580m。根据岩性分为五段: 第一段(T1f 1):主要为灰绿色及紫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泥岩, 中夹薄层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下部夹中厚层状灰岩数层,底部常 15 见 13 层灰白色厚约 0.050.10m 的粘土岩。含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约 170 m。出露矿区中南部。 第二段(T1f2 ):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灰岩,鲕状结 构。中部常夹 510m 的灰绿色细砂岩及粉砂岩。厚约 54 m。出露 矿区中南部。 第三段(T1f3 ):岩性主要为灰色、紫灰色及灰绿色薄层状粉砂 岩组成,中夹薄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厚度约 170m。出露矿南部。 第四段(T1f4 ):岩性主要为灰色中厚层及厚层状灰岩,中夹紫 色、紫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数层。厚度约 66 m。出露矿区边界附近。 第五段(T1f5 ):紫色、黄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中夹薄层及中 厚层状泥质灰岩。厚约 93m。出露矿区南部边界外。 (三)第四系(Q) 分布广泛,主要由松散的崩塌物、坡积物、沟谷冲积物、粘土 等组成,厚度 020 米。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第二节第二节 构构 造造 一、区域构造一、区域构造 矿区属普朗煤田,普朗煤田是“黔西弧形构造带”的一部分。 “黔西弧”由一系列上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的褶皱和断裂组成。其 西翼主要构造线走向约 45。左右,褶皱较紧密,断裂亦发育。东翼 16 走向约为 4045。,褶皱较宽缓,以短轴褶曲为主。弧顶向南突出。 黑拉戛勘探区位于弧顶偏西一带, 3050。走向的短轴褶曲及 没有明显走向的似穹隆背斜构造是该地区的基本形态。断裂体系的 发育大体与区域应力相适应.主要的断裂大都呈北西走向,并以逆断 层居多,它们与 NW 走向的褶曲一起构成该区主要的亚性构造。与这 个方位直交或斜交的断裂主要是一些张性或扭性的构造形迹。它的 发育虽然数量颇多,分布较密,但一般延长不远,对含煤地层破坏 较小。 穹隆构造的边缘形状对控制该区含煤地层的分布和走向亦有较 大影响。 二、矿区构造二、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 F4断层以南,区内断层及褶曲发育,主要发育 F15、F15-1、F17、F18、F19、F21、F22,褶曲主要为过路田背斜。 (一)断层 1. F15:为斜交正断层,位于沙子田至沙子冲一线,上煤组错动 明显,往北切入中下煤组后被第四系覆盖,断层走向长约 1400m 以 上,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 70。80。,断距约 30m, 为缺失正断层,该断层对中下煤组影响较大;7 号煤层以上仅影响 浅部。 2. F15-1:断层出露沙子田一带,地表出露约 500m 左右,断层 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 80。,断距 25-30m,为正断层,与 17 F15断层以 15。交角相接,并合而为一。 3. F17: 断层出露于祭王寨一带,地表出露约 300m 左右,断层 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近直立,断距 20-40m,为逆断层.18 号 煤背斜倾伏端缺失。 4. F18:断层出露于祭王寨一带,地表出露约 1400m 左右,断 层走向在 12 线剖面西为近东西向,12 线剖面东为南东-北西向,倾 向南西,断距 30-50m,为逆断层,12 线剖面以东为推断。 5. F19:地表出露约 600m 左右,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 西,倾角 80。,断距 180m,为正断层。两端分别与 F14及 F21斜接。 6. F21:断层出露旧屋基一带,地表出露约 3000m 左右,断层走 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北东,倾角 75。-80。,断距 40-100m,为走 向逆断层,断距往北西增大,青杠林以西含煤地层几乎全部断失。 7. F22断层出露旧屋基一带,区内出露约 500m 左右,断层走向 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北东,倾角 80。,断距 80m,矿区内断距变小 至消失,为走向逆断层。 (二)褶曲 区内发育过路田倾伏背斜,背斜轴线走向北西南东向,在过 路田附近轴部出露含煤地层,两翼依次出露下三叠系地层。北翼地 层走向北西-南东,倾角 2540。,南翼地层走向北西 7085。,倾角 6585。1000m 水平以上较陡,深部变缓。 背斜两翼遭若干断层破坏。断层 F18于 25 号钻孔南侧斜切背斜 18 轴,致使轴线发生明显的错动并有一段埋于该断层上盘之上。 挤压和错动造成两翼地层的走向和倾角都有较大的变化,南翼 顺 F21号逆有直立和局部倒转的现象。发育在两翼的次一级小褶曲尽 管深浅不同,成因各异,其结果是使背斜各部的构造更为复杂。地 层走向变化频繁,错综复杂。 第三节第三节 煤煤 层层 一、含煤性一、含煤性 区域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平均厚度 503m,含 煤 2239 层,可采及局部可采 15 层,煤层平均总厚度 39.97m,平 均厚 19.87m,含煤系数 7.9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 29.6m 含煤系数 5.87%。 二、可采煤层二、可采煤层 黑拉戛勘探区内,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有 1、2、3、4、6、7、15、18、19、20、21、22、28、29、30 号煤层。 大田煤矿矿区主要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为 1、2、3、6、7、28 号煤 层,18、19 号煤层局部可采。就矿区内主要煤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 1 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上部,过路田背斜北翼煤层厚 19 0.450.50m,不可采,背斜南翼煤层厚 0.600.66m;为局部可采 煤层。 顶板岩性泥岩,富含动物化石。强度低。间接顶板为细砂岩、 煤层。细砂岩为钙质胶结,坚硬,局部裂隙较发育。 底板:底板含根部植物化石泥岩。 2 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上部,矿区内煤层厚 0.671.91m,煤层厚 度变化较大,背斜北翼煤层较厚,南翼较薄。为全区可采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岩,深灰色,结果细腻,常含黑 色炭质粉屑,偶尔可以找到个体细小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底板:底板为粉砂岩。 3 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上部,矿区内煤层厚度 0.621.88m,大部 可采。 顶板:顶板以砂岩为主,偶见腕足类化石。 底板: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及泥岩此之。 6 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上部,矿区内煤层厚度 1.829.37m,厚度 变化大,含夹矸 01 层。矿区大部可采。 顶板:顶板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砂质泥岩。偶见腕足类 化石。 20 底板: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 7 号煤层: 为区内主要煤层,煤层厚度一般为 0.7711.53m,过路田背斜 北翼煤层厚度变化大,南翼相对稳定,上部结构均一,下部条带状 构造发育。 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为泥质灰岩,局部为泥岩,以腕足类为主的海相动物化石 丰富。 底板为粉砂岩,局部为泥岩。 18 号煤层: 黑色,油脂光泽,性脆,内生裂隙较发育,矿区内局部可采, 厚度 0.262.30m。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底板以泥岩为主。矿区内局部可采。 19 号煤层:黑色,半暗型,多呈片状或薄层状。厚度 0.152.55m。矿区内局部可采。 28 号煤层: 黑色、褐黑色,半暗型,油脂光泽,细条带结构。矿区内煤层 厚度稳定,2.052.39m。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浅灰色泥岩、 粘土岩。矿区煤层内较稳定. 三、煤层对比三、煤层对比 矿区内煤层对比方法采用标志层法,辅以层间距法进行煤层对 21 比。煤层对比的依据是岩性、古生物及煤层的自身特征。 根据岩性、古生物、物性等特征,本区煤层对比标志层 8 个, 从上至下简述如下: 标一(B1):灰色、浅灰色灰岩,含蜓类、头足类、腕足类动 物化石;位于含煤地层顶部,层位稳定。距标二约 71m。 标二(B2):灰色灰岩,局部为泥质灰岩,含腕足类、瓣鳃类 动物化石;位于 1 号煤层上约 10m,下距“标三”一般 71 米左右, 层位稳定。 标三(B3):通常由 13 层深色灰岩或泥质灰岩组成,中夹灰 色薄层粉砂岩及粉砂质泥 岩,常含菱铁质,有机质也较高,并常 富集为灰黑色及黑色条带。在出现三层灰岩时,上层灰岩以腹足类 为主,中层灰岩以腕足类为主,下层富集瓣鳃类化石。位于 6 号 煤层与 7 号煤层之间。 ,层位稳定,全区发育。 标四(B4):灰色灰岩,局部为菱铁质灰岩和粉砂质灰岩,岩 性变化大,产少量腕足类及瓣鳃类化石,数量及保存情况远不如 “标三” 。距 7 号煤层约 9m。 标五(B5):灰色或深灰色灰岩,厚层状或块状,含铁质,其 上约 1.5m 左右常有一层厚约 0.1m0.3m 的菱铁岩,底部常有一 层复杂结构的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底部,层位较稳定,基本全 区发育,向东局部地段相变为产动物化石的钙质泥岩或粉砂岩。 上距“标四”约 47m。 22 标六(B6):粉砂质灰岩,局部相变为钙质粉砂岩及灰岩,具 有很特征的苔藓虫生物碎屑结构。其下的 14 号煤层厚度变化大, 结构复杂。厚度变化较大,但化石层层位稳定。下距 15 号煤层约 32m。 标七(B7):灰色或深灰色灰岩,局部相变为含砂质的菱铁岩, 富含腕足类化石,层位及厚度较稳定,上距 15 号煤层约 37m。下 距 18 号煤层余额 13m。 标八(B8):灰色灰岩或泥质灰岩,位于龙潭组 中部,透镜状, 局部发育,厚度变化大,上距 18 号煤层 47m,下距 29 号煤约 14 m。 标九(B9):位于龙潭组下部,由 24 层灰岩及细砂岩组成, 中厚层状厚层状,质较纯;所夹的细砂岩为钙质胶结,通常与灰 岩呈渐变接触。 标十(B10):位于龙潭组底部,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通 常直接假整合于凝灰岩之上。厚度稳定。 (一)标志层法 煤系剖面中的灰岩及泥质灰岩是本区最重要的标志层。自上而 下依次为“标一” 、 “标二” 、 “标三” 、 “标四” 、 “标五” 、 “标六” 、 “标七” 、 “标八” 、 “标九、 “标十” 。其中“标四”局部发育,重 要性不如其它各层。 利用上述标志层可以直接确定 1 号煤层、6 号煤层、7 号煤层、 23 18 号煤层、29 号煤层、30 号煤层等主要煤层。 “标 2”至“标四”间自上而下夹有 1 号、2 号、3 号、4 号、 6 号及 7 号。 “标二” (B2)位于 1 号煤上约 1015m 左右,全区稳定。 “标三”位于 6 号煤及 7 号煤之间,通常由 13 层灰岩组成。 7 号煤上距“标三”约 23m,对比标志明显,其对比可靠 ,对 上煤组煤层对比至关重要 。 18 号煤层位于“标 7”与“标八”间,上距“标 7”约 11m, 下距“标八”约 42m,对比可靠。 (二)层间距法 矿区煤层层间距变化不大,层位较稳定。 可采煤层及标志层 间距见表 23。 表 23 可采煤层及标志层间距一览表可采煤层及标志层间距一览表 煤层间距 (m) 煤层编号夹石层数对比可靠程度可采程度稳定程度 均 值 101可靠全区较稳定 12.15 201可靠大部较稳定 12.01 303可靠大部较稳定 18.89 178.82 603可靠全区较稳定 34.13 706可靠全区较稳定 1806可靠局部可采较稳定 178.82 24 7.02 1903可靠局部可采较稳定 5.49 2002可靠局部可采较稳定 7.28 2102可靠局部可采 较稳定 10.82 2207可靠局部可采 较稳定 18.55 18.55 28 02可靠局部可采 较稳定 3003可靠局部可采 较稳定 43 (三)煤层本身特征 1 号层位较稳定,煤层结构简单,偶见 夹矸 1 层。 2 号煤通常具有结构细腻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顶板 ,一般不 含动植物化石,偶然可以找到个别腕足类动物化石。与 1 号煤层 间距也较稳定。 7 煤层厚度大,下部结构复杂,具有含海百合化石的泥质灰岩 顶板特征而区别于其它煤层。 19 号煤层常出现很高的自然伽玛异常,可以据此提高 18 号 和 20 号煤的对比可靠程度。 28 煤层与“标九”关系密切,厚度大,夹石多,因而具有对 比意义。 (四)煤层的物性特征 煤层的物性特征记录在各不同参数的测井曲线上 ,对曲线的 综合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不少有价值的对比依据。 17 号煤层的电阻率一般比围岩高;煤层自然伽玛异常比围 25 岩低;7 号煤直接顶板一般有一电阻率不高的薄层泥质灰岩, 7 号煤层一般上分层厚度大,厚层下面常有煤线或泥岩。 标 7 为电阻率较高的薄层灰岩,全区稳定。 下煤组 18 号煤层上分层自然伽玛异常较围岩异常低,底板或 夹矸异常较高。 19 号煤层夹矸或下分层上部大多数有很高的自然伽玛异常。 根据上述对比,大田煤矿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的对比基本可靠。 四四、煤煤层层风风、氧氧化化带带 矿区未采风、氧化带煤层样,煤层风、氧化带为煤层露头往下 垂深 1520m,本次工作中风、氧化带下界划定以原勘探报告划 定的为准 第四节第四节 煤煤 质质 一一、物物理理性性质质及及煤煤岩岩特特征征 (一)宏观煤岩特征 本矿各主要煤层肉眼观察煤岩类型以半暗型为主,半亮型次之, 部分为暗淡型。主要由暗煤与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