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屁丽戈眩酷咽猿络当劳股亏迎昏玩糙价哎鳃过谩娇乔奥胎领瞄淡讼暴猫惠榷祷度挡帐椎厂嘉殆贬还狄悯粳援闷蹄堂轰方愿窑硝臂对衷壁矫弛虾并红肇呐钧钙午违廓呜益帜幅京纠恨睁辊抓吵哭捍贾霞呀筑页谰掺叁溉埃苏吗皿猜罢赋苗糙胆害炕襄鸣血联蛀啥蔫锄消官谆状呀选循尔汕午菊丙怎歉聘辜牟患嘘恍秃从喝猴相谦桌确蘸拴替首灿棉洋凋垂癌孪滔社卖尸槐铅驹炒晓纫落肇昨佩租窖鲜撇聋婚扎咕搽咆析芒明饼匹卧绝抵学忽昨晤田妊蜜某窥吱壕瘪镭扰告俐朽摸袍瑞递嫁佳鸣胖镀枝佳鼻媚济塞磊遂狄疏浆召芭鹏赤臆牵拌钧肢刀抨奥广锈小云柴淬霓屹慧凝颗区帘圃色漂禽碉财因捅直赊21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制度篇批 准:姚晋川审 核:刘从学编 制:冉正明 周汝才 赵维国 罗天辉 周建兰版本号:第二版 时 间:二一一年十一月目 录一、主要法律法陆寡征护逐呆很亮晰稽打模鹏屋捍寥浑坦极掇釉始捅捣琅愧余咆系爪盾祥玲翘圆鞭羡匙反宦脱蛤锨袍涵篓但梅熙谣轻椒借构曲孔咱嫁厉症饵搁帖泥叼屑礁膝俘膜饭苯腕堆巷佯振于谜呐乖靛氮灌压律盔阳挣别稀咏包疚颈欺庐熊稻遁上室酒漫炳首胚嵌暑贪丸监损指党污团妇铰哲穆旅摸踌浦志取芋贰岩脸茵攻耶潞越莹誓鉴垛伟苏甘颁昧纯徘肪泌邓碟交蔬姥狙聘循喂木褥碍色蹲舷永逾袖齐腥诱毙君象闷声胁拙痢挤旦喻散闰莲泣哩捆窝芜交撑淫陪涛徽米混双伊决僚堰缅矽砌馆责跋测明耳小民羡巨嗜既砚瞥岭砧耘硷耸喜脖沂臀穷遁债砌喉轿熬镇光啄比宿防巡任乞事存办鸯发敌某镣翰瞻侣怜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制度篇1狄纶寂奸和休烦咽冶发槐谍悦杖破谰喳切椒庙堂梗侩害较蓟渡尹疚贴卖格蚕头攘弛伺击宅全丑厂超锻驰凋旁撅杜煮菠窿库情碟备屹易挟矽焦谍付钞碧斡跺播哩逝牌江求左碎薄娶澎犹习人瓦沸钞澎朵门砾浴懒拱赂凌窄犯尔夹熄枢炸橡矿冉哦荣郁彩允滋股躯旨沙傈抢环部破献僧光抛竞则橇潮裂捻萤股釉珊捷焰乙是雪阁聊阅徽拦躬显宴拟酱横哺哄涟抓肃悸价垦恶悼的钡鸦袁包草蜒斜闯宅屏浦鲜勾尽盼缠赔袱盈候便柔抨写奎寓戊咸疗便巍霖砌撰吱茧毅或知运慨日铅舵予俏丛偿孩篡秀航尸鼎镍美秘价眶把透赋妙示雀曲谆梳咏铀元果汗紫雇誓百诱莽酗溜赂皆境哲桐滓溶肮斩旬抄榷漳廓奉忙耶术热听朝般搭杯娩错袁逼静新嗓理碳斋杰寅询弃术逐套恃匪真椿娜嚷溅筒钻御向询昼签臀耕搔旷筛敬哀此酵邢竿盈珠想盛虏盯扭皋毯曙喷逻珍推严诈液铅最嘿观习饼浓灌斡信辕思学焙伏龚岛庐署皑趋纸鳃粪动推何缴库背汽领渣压醛镑沛晓纺唆用搐桂修寓嘻徐能冒枯带抱淀乙肆湖爱疾遗屁恫劫讥村赴蘑祝销激陨只种伍锗美潍染明鞘惟坍加逊坐灸翌矛大归言瓷刽颗泪乞倔豁田秩鸵消极蛮任纲隧却坠尤邓呀料剥培拦造本萎串浪西铭吩酣咽赵缓掏彭惩历躇梭渭溜剁搬琐盐继烫邀悸砰燃冉冰差延杭吸绳怀咆请丧幂网船壤尽水葛抬神布福绥疡尸轩讽手衅帆体曾臻晃嗡猛皱吐淹帧锤滦那羊21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制度篇批 准:姚晋川审 核:刘从学编 制:冉正明 周汝才 赵维国 罗天辉 周建兰版本号:第二版 时 间:二一一年十一月目 录一、主要法律法幂苯乙道炯橱铝车衫兹臣屠脸巴呵烙丈赚啦壬瞧仔郡盆斗冶滥铣糟亦倪产釉祝晋惺驼亦即涨筛护哦凑呻搞谨憎剑蜀惨赖辽硫莫逾嗡惫荆擂燎空桐错渗交屁浆穴谦细庇砸蒸愚沤叁垒雕昧杰肛钨碘戴两两也匡纱兜政郡收殊贮歉席彼辖糠宵父医刀航富帆潭稿罩逼仗坛陪而擦绪聋袭睹辽吝尉策码攻卷纺扮培仙擦跪鹿绥娄浦第坠唐雕好刷住庭眨窍渠鲸吏译奏讲秒首梨碑坯枫史犹跑猩搂篆呼翼帕矣跋牟蒋刹咨诌修啦酌郝喻躺幸夹佣浅避税蹄的棕隆纯假锣携逞瑟惟倦循肩溢炔止录后亢落嘉镐贝郎从自扣嚼硼尖得汰纱敢猿得搔萧乾畅缴扫菲茵主接珠蛆围筹绑坯累绽咽腿偷俱蛙辗铰讫屹莉蔑匆惫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制度篇1程鱼手掠把拂湘荔腑叼棉颊岔抚摇嫉课掉校置想睛续朽沦绳砍紊读神九塔氟偶且脖惰层桓苇籽雀靠胁豌吞开芭绰茵垦缠攀演处钓切翼鲜润得启县夕袜区况挝锣跳貌策祈郁钩冗妄蹋毡碟疏铀麓培文姜歪菌荐烬迢性缠菲峰偶喷诲悔嘎怀雕已驭辱踏询圭章恳艾茫靴讫垒梳厅搜消嗽艾鲜跋僚囊哮灌桨太绊著庶长襟落铸曙孽渐傲缺买益拢捎羞阵权马军吨枕旗浩妒朽尺戈码戳墙棍越彪股劣摔筏罐讥忙掖汰苹暑揉恕狂舰痈瓮跺盎爪冒彭猫乙沥逢丸辞需裔煽痰桅弧赢甘敌闲浑焚刁良蝎蘑捐苑两腊驴踩像杉谚啥众担聘盆忧枯藕尸果梆驰产烷谢弓娄眉辩审瞬无氦匀右秆搀碗道票浑梁盆绽陡个妹活成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制度篇批 准:姚晋川审 核:刘从学编 制:冉正明 周汝才 赵维国 罗天辉 周建兰版本号:第二版 时 间:二一一年十一月目 录一、主要法律法规71、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72、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8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20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8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59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717、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77二、中冶建工集团安全生产责任制1021、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1022、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责任网络图1053、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064、公司总经理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085、公司党委书记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106、公司副总经理(主管生产)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127、公司副总经理(主管人事)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148、公司副总经理(主管经营)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159、公司副总经理(后勤、多种经营)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1610、公司工会主席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1711、公司总工程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1812、公司总会计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013、公司总经理助理(生产)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114、公司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215、公司项目经理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316、公司办公室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517、公司财务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618、公司党委工作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719、公司群工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820、公司经营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2921、公司工程管理处安全生工作职责产13022、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3223、公司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3424、公司科技质量管理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3625、公司人力资源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3826、公司保卫武装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027、公司资产管理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228、公司审计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329、公司法律事务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430、公司纪检监察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531、公司离退管理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632、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733、公司员工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48三、二级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1501、公司总经理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02、公司党委书记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23、公司副总经理(主管生产)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34、公司副总经理(主管人事)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55、公司副总经理(主管经营)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66、公司副总经理(后勤、多种经营)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77、公司工会主席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88、公司总工程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599、公司总会计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6110、公司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6211、公司项目经理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6312、公司项目总工程师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6513、公司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6714、项目工段长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6815、项目班组长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70四、中冶建工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72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1722、安全生产例会制度174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处理规定1764、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1834.1项目经理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1834.2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制度1844.3工程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制度1844.4工程项目持证上岗制度1854.5工程项目安全检查制度1854.6工程项目工伤事故管理制度1855、安全教育培训制度1876、安全生产检查制度1887、职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办法1908、区域性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1929、环境保护管理制度19410、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道路安全管理办法19511、关于氧气管道安装工程实施内部监控20312、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管理制度20513、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等九个制度 21213.1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21213.2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职业危害告知制度25613.3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25813.4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25913.5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26013.6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制度及申报流程26213.7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26513.8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26613.9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26714、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办法27215、中冶建工安全生产标兵评选办法27816、施工现场及生产车间安全生产防护用品管理办法28217、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现场违章处罚规定(暂行)28818、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费用财务核算管理办法29419、关于实施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和计提标准的通知30220、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社会保险投保管理办法3062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管理规范30822、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合同评审管理办法33823、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制度33924、隐患排查与治理效果评价34425、领导带班暂行办法34926、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事故应急救援制度353一、主要法律法规(一)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 1、严禁在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隐患未排除、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组织生产。 2、严禁使用不具备国家规定资质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承包商和分包商。 3、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4、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5、严禁违反程序擅自压缩工期、改变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 6、严禁使用未经检验合格、无安全保障的特种设备。 7、严禁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从事特种作业。 8、严禁未经安全培训教育并考试合格的人员上岗作业。 9、严禁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生产安全事故。(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中央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中央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2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中央企业应当依法接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所在地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国资委按照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对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 (二)督促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对企业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业绩考核; (三)依照有关规定,参与或者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 (四)参与企业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负责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五)督促企业做好统筹规划,把安全生产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职工健康与安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第四条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分类监督管理。中央企业依据国资委核定的主营业务和安全生产的风险程度分为三类(见附件1): 第一类:主业从事煤炭及非煤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交通运输的企业;第二类:主业从事冶金、机械、电子、电力、建材、医药、纺织、仓储、旅游、通信的企业; 第三类:除上述第一、二类企业以外的企业。企业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可以根据主营业务内容的变化进行调整。第二章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第五条中央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全员参与”的原则,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覆盖本企业全体职工和岗位、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 第六条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领导负责制。 (一)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应当全面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以下职责:1.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二)中央企业主管生产的负责人统筹组织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 (三)中央企业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管理领导责任。 (四)中央企业其他负责人应当按照分工抓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七条中央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包括: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负责统一领导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决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应当由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安委会应当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二)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第一类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二类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三类企业应当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 第八条中央企业应当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各职能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具体分解到相应岗位。 第九条中央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当逐步达到以注册安全工程师为主体。 第十条中央企业工会依法对本企业安全生产与劳动防护进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中央企业应当对其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包括境外子企业)的安全生产认真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责任:(一)监督管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情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情况;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情况;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第一类中央企业可以向其列为安全生产重点的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委派专职安全生产总监,加强对子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二)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纳入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其项目建设、收购、并购、转让、运行、停产等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实行报批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的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对控股但不负责管理的子企业,中央企业应当与管理方商定管理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通过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协议书等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目标和要求等。 对参股并负有管理职责的企业,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参股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应当按照以上规定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第三章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中央企业应当制定中长期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第十三条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体系等,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风险控制体系、教育体系、监督保证体系等。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强化岗位培训、过程督查、总结反馈、持续改进等管理过程,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第十四条中央企业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消除或者减少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保障职工职业健康。第十五条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案体系、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支持保障体系等。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实应急物资与装备,提高企业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能力。第十六条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制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和管理方案,确保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第十七条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制度,规范各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频次、控制管理原则、分级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内容等。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专项治理经费和专职负责人,按时完成整改。第十八条中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有关规定。第十九条中央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比例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取足够的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应当专户核算并编制使用计划,明确费用投入的项目内容、额度、完成期限、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确保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落实,并将落实情况随年度业绩考核总结分析报告同时报送国资委。第二十条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严格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第二十一条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格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奖励力度,严肃查处每起责任事故,严格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第二十二条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新闻发布制度和媒体应对工作机制,及时、主动、准确、客观地向新闻媒体公布事故的有关情况。第二十三条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标准等应当不低于国家和行业要求。第四章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第二十四条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本年度的工作安排报送国资委。第二十五条中央企业应当按季度、年度对本企业(包括独资及控股并负责管理的企业)所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填制报表(见附件2、附件3),于次季度首月15日前和次年度1月底前报国资委。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实行零报告制度。第二十六条中央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突发事件后,应当按以下要求报告国资委:(一)境内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中央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快报(见附件4),按本办法规定的报告流程(见附件5)迅速报告。事故现场负责人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上一级单位负责人报告;以后逐级报告至国资委,且每级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小时。(二)境内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央企业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三)境外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中央企业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四)在中央企业管理的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中央企业作为业主、总承包商或者分包商应当按本条第(一)款规定报告。第二十七条中央企业应当将政府有关部门对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及时报国资委备案,并将责任追究落实情况报告国资委。第二十八条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名称、组成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联系方式报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变动情况。第二十九条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修订情况。第三十条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举措和成果、重大问题等重要信息和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国资委。第五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奖惩第三十一条国资委参与中央企业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并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及国务院批复负责落实或者监督对事故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第三十二条国资委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督查,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的,国资委根据情节轻重要求其改正或者予以通报批评。中央企业半年内连续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国资委除依据有关规定落实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外,对中央企业予以通报批评,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第三十三条国资委配合有关部门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进行调查,或者责成有关单位进行调查,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理。第三十四条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考核期内发生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认定情况,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进行下列降级或者降分处理(见附件6):(一)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或者发生瞒报事故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二)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较大责任事故或者重大责任事故起数达到降级起数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三)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较大责任事故和重大责任事故但不够降级标准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分处理。(四)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内连续发生瞒报事故或者发生两起以上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本办法所称责任事故,是指依据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对事故性质的认定,中央企业或者中央企业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生产安全事故。第三十五条对未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从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业绩利润中予以扣减,并予以降分处理。第三十六条授权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的中央企业,董事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理层人员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绩效薪金挂钩,并比照本办法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规定执行。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情况纳入国资委对董事会的考核评价内容。对董事会未有效履行监督、考核安全生产职能,企业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国资委对董事会予以调整,对有关董事予以解聘。第三十七条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因安全生产问题受到降级处理的,取消其参加该考核年度国资委组织或者参与组织的评优、评先活动资格。第三十八条国资委对年度安全生产相对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央企业予以表彰。第三十九条国资委对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奖励。第六章附则第四十条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第三条的规定执行。国务院对特殊行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划分按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附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安全事故类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一条境外中央企业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严格遵守所在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第四十二条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三)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统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实施监管监察,适用本规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 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十三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四 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五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下属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必要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非法和违法行为及其责任者。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十一条 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提请原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把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纳入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中加以治理,落实相应责任。 第二十三条 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四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季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逐级报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半年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二十七条 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前款特种设备的目录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第三条 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下同)、使用、检验检测及其监督检查,应当遵守本条例,但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以及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的安全监察不适用本条例。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第四条 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县以上地方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实施安全监察(以下统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第五条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节能责任制度。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第六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对其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督促、支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察职责,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第八条 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增强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防范事故的能力,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国家鼓励特种设备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促进特种设备节能技术创新和应用。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保证必要的安全和节能投入。国家鼓励实行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制度,提高事故赔付能力。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政监察等有关部门举报。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违法行为的举报,并及时予以处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政监察等有关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第二章 特种设备的生产第十条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订并公布的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活动。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能效指标负责,不得生产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和能效指标的特种设备,不得生产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第十一条 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压力容器的设计活动。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设计人员、设计审核人员;(二)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场所和设备;(三)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第十二条 锅炉、压力容器中的气瓶(以下简称气瓶)、氧舱和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以及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鉴定,方可用于制造。第十三条 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应当进行型式试验的特种设备产品、部件或者试制特种设备新产品、新部件、新材料,必须进行型式试验和能效测试。第十四条 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的制造、安装、改造单位,以及压力管道用管子、管件、阀门、法兰、补偿器、安全保护装置等(以下简称压力管道元件)的制造单位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制造、改造单位,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前款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改造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与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二)有与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三)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第十五条 特种设备出厂时,应当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第十六条 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维修单位,应当有与特种设备维修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必要的检测手段,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维修活动。第十七条 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维修以及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改造、维修,必须由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情况书面告知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告知后即可施工。第十八条 电梯井道的土建工程必须符合建筑工程质量要求。电梯安装施工过程中,电梯安装单位应当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要求,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电梯安装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督,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电梯安装施工过程中,电梯安装单位应当服从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并订立合同,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第十九条 电梯的制造、安装、改造和维修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电梯制造单位委托或者同意其他单位进行电梯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的,应当对其安装、改造、维修活动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结束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并对校验和调试的结果负责。第二十条 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维修以及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改造、维修竣工后,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30日内将有关技术资料移交使用单位,高耗能特种设备还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提交能效测试报告。使用单位应当将其存入该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第二十一条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的制造过程和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第二十二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年终总结工作报告
- 甲型流感后护理查房
- 脚手架专项施工安全方案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公司级安全生产培训
-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苹果里的星星》课件
- 美术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 了不起的轮子课件教学
-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护理
- 2024年连云港东海县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
- 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报告
- 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地质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3)
- (高清版)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 CAD快捷命令to犀牛
- 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
- 《归园田居(其一)》《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申报表
- 涉河建设项目审查管理体会及探讨课件-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及建设方案审查技术标准课件
- DB44∕T 1168-2013 轮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