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范文_第1页
高中音乐教案范文_第2页
高中音乐教案范文_第3页
高中音乐教案范文_第4页
高中音乐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音乐教案范文 第一周 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课题: 学会聆听 音乐与人生 第二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第六(悲怆)交响曲 二、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二周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 使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民族因素与流行因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音乐知识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a、播放超级女声民歌联唱的视频 b、学生欣赏超级女声演唱的几首民歌后, 提问: 你知道超级女声演唱的都是哪个地域风格的民歌吗? (湖南龙船调;四川康定情歌; 台湾阿里山的姑娘;安徽凤阳花鼓) c、引出课题:高亢的西北腔 二、教学新课 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今天,我们就欣赏西北地域的民歌:花儿、信天游 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a、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简要介绍: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b、播放歌曲,学生欣赏。 2、欣赏刨洋芋 a、学生浏览课件,了解歌曲介绍: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b、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 (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3、欣赏脚夫调 a、阅读歌曲简介: 歌曲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b、知识链接: 什么是脚夫? (所谓脚夫,即为挑脚之人,亦即用肩挑背磨搞运输的村夫。山洞里没有大米,更没有南杂百货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柴竹树木之类及竹木制品。脚夫们把这类物资一担担挑出去,又把山外的日用品一担担挑进来,闭塞的村庄就靠了这管血脉才得已生存。) c、播放音乐,欣赏脚夫调。 4、音乐知识讲解 a、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西北地区高原峥嵘,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 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其中“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b、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 法演唱。欣赏花儿与少年 ? 互动链接: 跟随录音,轻声唱一唱花儿与少年 c、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 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 欣赏信天游 李娜演唱 ? 互动链接:你还知道有哪些具有西北民歌特征的通俗歌曲吗? 黄土高坡 三、拓展探究 1、 请你说说西北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活条件、人文环境等情况。 2、 你能说出一首采用了民族素材的通俗歌曲吗? 花田错 王力宏演唱(二胡、京剧) 课堂结语以二胡为代表的中 国民乐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节课我们将欣赏的就是中国民乐。 第三周 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 _,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阿凡提:族信奉 _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 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 和手鼓 ; 歌曲的旋律 明朗、奔放、感情充沛 ,歌词 寓意深刻 。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 明快 re 缓慢mi 自由 (2)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 悠长高亢 re 婉转抒情mi 生动活泼 (3)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do马头琴 re冬不拉mi 手鼓 fa 热瓦甫 (五) 对比蒙古族、藏族和族民歌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西藏民歌:歌声嘹亮、高亢,乐器主要有藏京胡(形制与二胡相近,男子边奏边舞)、铁琴、神鼓等。 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六)三个小组表演比赛: 1、蒙古族进行本民歌接力赛至少要唱四首民歌。2、藏族请同学出来做献哈达的舞蹈动作。 3、族请同学学老师打切分节奏。 第四周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 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33页数)。 二、教学要求: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曲子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在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免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4、相关音乐知识: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 1 节音乐与人生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这个时代的 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 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 学会聆听 教学年级 :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 草原牧歌 。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 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三、聆听草原放牧 ,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 I7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相互认识 1 、教师告诉自己姓名 2 、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 、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 、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 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 (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1 、集体读导言 2 、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 “兴于诗” ,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 “立于礼” , 自立从学礼仪开始; “成于乐” ,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 、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 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 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 激发学习鉴赏 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 、学生阅读教材第 8 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 、师生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常用 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 的艺术手段。 3 、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 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 四、鉴赏草原牧歌 (三)第一次聆听草原牧歌 (完整聆听)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日常工作 提问: 1 、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2 、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3 、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 丽的草原 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4 、节奏等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 (四)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1 、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 师: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 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 2 、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3 、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 ( 1 )掌形和提、压腕。 ( 2 )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 做提、压腕动作。 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五、拓展(五)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 1 、 2 、 5 题和第 3 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 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 通过作题,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 一、 第六(悲怆)交响曲 二、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3)请1-2名学生作重点。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 (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 “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 (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 (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 (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 “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 (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 (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 (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_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_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 (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 五、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 (三)作品鉴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 (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 (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 (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