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1(五年制).ppt_第1页
神经1(五年制).ppt_第2页
神经1(五年制).ppt_第3页
神经1(五年制).ppt_第4页
神经1(五年制).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functionofnervoussystem,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OLLEGEOFBASICMEDICALSCIENCES,张骏zhangjun.ccTel:775266生理学教研室,使用教材:生理学,人卫出版社,第7版,2008年参考资料:Guyton&Hall,MedicalPhysiology,第10版推荐网站:生理学教研室教学网站:192.168.14.20/jswz.asp,DeptPhysiology,TMMU,DeptPhysiology,TMMU,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主要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两个部分。周围(外周)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细胞和神经,其中主要的神经为颅神经和脊神经。,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外周)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神经元突触传递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反射活动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本次授课内容,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纤维的传导功能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作用,重点: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中枢神经递质难点:突触后电位的机制,重点: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难点:突触前抑制的机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突触传递,反射活动基本规律,一、神经元(Neuron),(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胞体树突轴突末梢,接受、整合信息接受、传导信息传导信息递质释放,其他功能:神经营养,结构,功能,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功能和分类,有髓纤维无髓纤维与直径呈正比传导速度(/s)6直径温度升高,加快降低,减慢(低温麻醉),ABC,(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ort),DeptPhysiology,TMMU,DeptPhysiology,TMMU,顺向快速运输的机制:通过一种类似于肌球蛋白的驱动蛋白(kinesin)实现的。,DeptPhysiology,TMMU,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可被逆向运输,因而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可用作示踪剂。,神经末梢释放一些营养因子,可持续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DeptPhysiology,TMMU,神经营养不足或过剩:导致所支配组织代谢紊乱,脊髓灰质炎破坏运动神经元小儿麻痹症,NGF、BDNF、NT-3、NT-4/5、NT-6,(五)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二、神经胶质细胞,(一)胶质细胞的分类,DeptPhysiology,TMMU,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1),修复和再生作用,(2),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3),绝缘和屏障作用,(4),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5),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6),(二)胶质细胞的功能,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可将细胞外过多的K+泵入胞内,并通过缝隙连接将其分散到其他胶质细胞,以维持细胞外合适的K+浓度,有助于神经元电活动的正常进行。当胶质细胞增生而发生疤痕变化时,其泵K+的能力减弱,可导致细胞外高K+,使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形成局部癫痫病灶。,(一)突触的概念和分类,化学性突触,电突触,三、突触(Synapse)传递,1.突触的概念,2.突触的分类,神经元间紧密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前膜:突触递质小泡间隙:2040nm后膜:上有受体,(二)经典化学突触的传递,1.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囊泡的类型,小而清亮透明的囊泡:内含乙酰胆碱或氨基酸类递质。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囊泡:内含儿茶酚胺类递质。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囊泡:内含神经肽类递质。,小而清亮的囊泡,大而致密的囊泡,轴-树突触,2.经典化学突触的分类,按神经元接触部位,轴-轴突触,轴-体突触,按组合形式,蛋白,AP,突触后膜,突触前神经元,突触间隙,突触小泡,电压门控Ca2+通道,Ca2+,Ca2+内流,突触前动作电位,神经递质释放,突触后受体变构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电位变化,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4.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突触前轴突末梢AP,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道开放,EPSP,Na+内流(K+外流),Ca2+内流,去极化,(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突触前轴突末梢AP,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道开放,IPSP,Cl-内流(K+外流),Ca2+内流,超极化,(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3)突触疲劳,(4)突触传递的总和,(2)突触延搁,(1)单向传递,5.突触传递的特点(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定义:电-化学-电突触传递耗时相对较多的现象。,(突触前突触后),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Ca2,突触前动作电位的频率和幅度、突触前受体、破伤风毒素、肉毒梭菌毒素(2)影响已释放递质的清除利舍平、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3)影响受体的因素上调、下调和阻断,筒箭毒,7.突触的可塑性(Plastcity),(1)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potentiation)高频刺激后,突触后电位持续增大(2)习惯化(habituation)和敏感化(sensitization)(3)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drepression,LTD),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potentiation),连续刺激运动神经元轴突,可使得:1(蓝框)、骨骼肌细胞的EPP首先出现易化和压抑;2(红框)、刺激中断之后,单脉冲刺激引起的EPP幅度加大(强直后增强)。,习惯化(habituation),习惯化和敏感化测试的实验模型:由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EricR.Kandel用海兔及其缩腮反射所创立。,敏感化(sensitization),一次刺激(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原有刺激(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和延长,传递效率提高的现象。,(三)非定向突触传递,1.结构基础曲张体(varicosity)递质囊泡2.传递过程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1.结构基础缝隙连接(gapjunction)2.传递过程电-电(局部电流方式)3.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无潜伏期,(四)电突触传递,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由神经元产生,存在于神经系统,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改变递质的效应的化学物质。,四、神经递质和受体,Experiment,1921Theideaforthefamousheartexperimentcametomydreams.,?,OttoLoewis(1873-1961),历史,199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硝酸甘油及其他有机硝酸酯可释放一氧化氮气体,而后者则能扩张血管平滑肌从而使血管舒张。,DeptPhysiology,TMMU,罗伯特F弗奇戈特路易斯J伊格纳罗弗里德穆拉德,突触前合成酶贮存于囊泡可释放(NO,CO除外)作用突触后受体发生生理效应失活酶或重摄取激动剂和拮抗剂,1.递质的判断标准,2.递质和调质的分类,*为一类物质的总称,一个神经元含有两种或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3.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co-existence),递质共存的意义:使神经元可以通过两种递质的释放来协调某种生理活动。,猫唾液腺的神经支配和递质共存现象及其作用:交感神经所含的NE有促进唾液分泌和减少血供的作用,而神经肽Y(NPY)主要减少血供,两者共同作用可使唾液腺分泌少量而黏稠的唾液。副交感神经所含的ACh能引起唾液分泌,而血管活性肠肽(VIP)可舒张血管,增加唾液腺的血供,两者共同作用可引起唾液腺分泌大量而稀薄的唾液。,4.递质的代谢,基本过程合成、储存、运输、释放、消除消除方式降解:酶促降解重摄取:突触前和胶质细胞(膜转运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分子。,(二)受体(Receptor),1.受体的概念,激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受体亚型(subtype)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receptor)受体的作用机制:G蛋白耦联受体和离子通道型受体,2.受体相关概念,G蛋白耦联受体:如多巴胺(DA)受体,FLASH,离子通道型受体:如氨基丁酸(GABA)受体,FLASH,DeptPhysiology,TMMU,3.受体的调节:数量和亲和力受体的上调(upregulation):递质分泌不足时受体的下调(downregulation):递质释放过多时受体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受体蛋白内吞入胞,DeptPhysiology,TMMU,(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胆碱能神经元:以ACh为递质的神经元分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分布:运动神经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M受体作用机制G-蛋白偶联受体,以cAMP,IP3和DG为第二信使效应毒蕈碱样作用阻断剂阿托品N受体亚型N1(神经元型烟碱受体)、N2(肌肉型烟碱受体)分布自主神经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作用烟碱样作用阻断剂N1受体六烃季铵N2受体十烃季铵N1、N2受体筒箭,DeptPhysiology,TMMU,一、中毒原因,DeptPhysiology,TMMU,小知识有机磷类中毒,军事毒剂,化学武器,自杀意图:易于购得,小孩误食:保存不当及易取得,市场上销售品种繁杂,慢性暴露:农业上的大量使用,二、中毒机制体内有二种AChE,在红细胞上的称为Truecholinesterase,在血清中的称为Pseudocholinesterase1、上述AChE皆可与有机磷结合2、有机磷与AChE结合,ACh不被水解,造成overactivity,DeptPhysiology,TMMU,三、有机磷中毒临床表现,DeptPhysiology,TMMU,M受体过度激活,呼吸系统胸闷气促分泌增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外分泌腺流汗流泪流口水,心血管系统心博过缓血压下降,泌尿系统尿频小便失禁,DeptPhysiology,TMMU,N受体过度激活,心血管系统苍白心博过速血压上升,骨骼肌肌肉颤动抽搐无力麻痹,四、有机磷中毒的诊断临床症状表现血清中AChE減少对于Anticholinergic药物的治疗有反应,DeptPhysiology,TMMU,三项综合,如何处置?(讨论),DeptPhysiology,TMMU,给予抗胆碱药物,监测呼吸功能,作动脉血分析,意识不清之病人须插管,保护呼吸道:抽吸分泌物,去除毒物:洗胃,2、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A)及其受体,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分布:低位脑干尤其是脑干网状结构、蓝斑、延髓,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分布:延髓,DeptPhysiology,TMMU,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心得乐,育亨宾,哌唑嗪,心得安,酚妥拉明,1,2,1,3,2,肾上腺素能受体,DeptPhysiology,TMMU,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及作用,受体,受体,受体,皮肤、胃肠、肾的血管平滑肌,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DeptPhysiology,TMMU,DeptPhysiology,TMMU,受体,平滑肌(除小肠)兴奋,收缩,1受体,心肌兴奋,2受体,平滑肌抑制,舒张,3受体,脂肪分解,NE,3、多巴胺及其受体,DeptPhysiology,TMMU,分布,受体,作用,黑质一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部,D1D5,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心血管活动,4、5-HT及其受体,5、氨基酸类及其受体,(1)兴奋性氨基酸分布:大脑皮层,脊髓背侧受体:促离子型受体KA受体AMPA受体NMDA受体促代谢型受体,DeptPhysiology,TMMU,(2)抑制性氨基酸:GABA分布:大脑皮层,小脑皮层受体:促离子型受体GABAA受体促代谢型受体GABAB受体,(一)反射与反射弧,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2.反射弧(reflexarc)的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反射(reflex),(二)反射的中枢控制,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reflex)多突触反射(polysynapticreflex)反射活动的中枢整合,腱反射(单突触),(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突触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透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向膜靠近融合,释放介质与受体结合变构离子通透后膜兴奋或抑制,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4.节律的改变和后发放,3.突触传递的总和,2.中枢延搁,1.单向传递,(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由突触的结构决定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神经末梢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通过突触需消耗一定时间0.300.50ms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代谢的变化离子浓度的改变神经递质失活障碍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障碍,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五)中枢抑制,(1)交互抑制(reciprocalinhibition)(2)回返抑制(recurrentinhibition),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之发生抑制。,(1)交互抑制,通过兴奋中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而引起。意义: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2)回返抑制,兴奋发出后,通过反馈回路,使原先发出冲动的神经元或邻近神经元的活动减弱或停止。意义:运动或反射的及时终止。,2.突触前抑制,机制,轴B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A部分去极化,轴A产生AP幅度,轴ACa2+内流量,轴A释放递质量,胞CEPSP幅度,特征:是去极化抑制,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的比较,3.突触后易化(postsynapticfacilitation),表现为突触后膜的EPSP总和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容易化。,4.突触前易化,与突触前抑制具有相同的结构基础。,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突触。突触有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经典化学突触传递是电-化学-电过程。即突触前兴奋(AP)引起钙离子内流而使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突触后电位(EPSP/IPSP),经总和而使突触后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传递具有“单延疲总敏”的特征。,Summary,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ACh、NE、E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受体具有多种类型,分布广泛。中枢抑制是反射弧对调节输入信息的方式。有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的本质是去极化抑制;突触后抑制有交互抑制和回返抑制。,突触传递过程如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