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典用水标准_第1页
美国药典用水标准_第2页
美国药典用水标准_第3页
美国药典用水标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 药用水是药物生产、制剂及临床上使用得最 广的一种原料、赋形剂、溶剂或稀释剂,其 质量的优劣对药品的质量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制药用水 的质量标准,加强对制药用水的质量控制,最新一 版的美国药典( U S P 2 4 ) 对上一版( U S P 2 3 ) 正文中的几 种制药用水特别是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作了 较大的修改并新增了灭菌纯化水这一品种,在附录中 增加了“ 总有机碳”和“ 水的电导率” 两种检查制药用水质量的新方法 1 。为了便于广大药 学工作者全面了解 U S P 2 4在制药用水的质量标准及 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规定,特对上述内容作一综合介 绍并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 1 U S P 2 4对制药用水质量的新规定 1 . 1 制药用水的种类 U S P 2 4共收载了纯化水、灭菌纯化水、注射用 水、灭菌注射用水、抑菌注射用水、灭菌冲洗用 水、灭菌吸入用水等 7个制药用水品种。其中灭菌 纯化水是 U S P 2 4新增的制剂用水品种,是灭菌的包 装纯化水,不含抗菌剂,用于制备需要灭菌纯化水 的口服药物;抑菌注射用水是在注射用水中加入了一 种或几种抗菌剂的灭菌注射用水,其包装容器不大于 3 0 m l ,用作注射药品的溶剂或稀释剂,使用时应考 虑抗菌剂与注射药品的相容性并不得用于新生儿; 灭菌冲洗用水是包装在1 L 以上的单剂量容器中的灭菌 美国药典2 4 版中有关制药用水 质量及检测方法的新规定 成都市中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 贺立中 摘要 目的 :介绍U S P 2 4 对制药用水质量及检测的新规定。 方法 :对U S P 2 4 中有关制药用水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 修订情况进行综合介绍并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 : U S P 2 4 除新增了灭菌纯化水这一品种并在附 录中收载了“ 总有机碳”和“ 水的电导率”两种新的检查方法之外,还对纯化水、注射用水等制药用 水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这些新规定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 可供检测及研究各种制药用水的质量以 及修订中国药典时参考。 关键词 制药用水 质量标准 检测 U S P 2 4 贺立中 男,出生于1 9 4 8 年,副主任药师, 从事药物制剂、分析及科研工作。 注射用水,不含抗菌剂或其它添加物;灭菌吸入用 水是用于吸入容器或制备吸入溶液的灭菌包装注射用 水,除用于湿化器或其它易于污染的装置外,不得 含有抗菌剂或其它添加物。中国药典目前尚未收载这 4个品种。 1 . 2 有关制药用水质量的新规定 U S P新增的灭菌纯化水这一品种,其包装与贮 存、标签、pH、钙、二氧化碳、硫酸盐等项目的 检查与限度与 U S P 2 3纯化水相同,但删去了重金属 和总固体两项检查,而氨、易氧化物、氯化物和无 菌检查的要求与方法都和 U S P 2 3灭菌注射用水的相 同 。 U S P 2 4 对制药用水质量标准改动得最大的是纯化 水,它删去了 U S P 2 3对纯化水的所有检查项目,而 代之以总有机碳和水的电导率这两项检查,但同时又 规定,这仅适用于就地生产使用的纯化水,批量供 应市场的包装纯化水则应符合灭菌纯化水中除标签、 无菌检查之外的所有检查项目的规定。 U S P 2 3 的注射用水只作了包装和贮存及细菌内毒 素检查的规定,而 U S P 2 4对就地生产使用的注射用 水删去了包装和贮存的规定但增加了总有机碳和水的 电导率两项检查,而批量供应市场的包装注射用水则 应符合灭菌纯化水除标签之外的所有检查项目的规 定,明显严于 U S P 2 3的要求。另外,U S P 2 4对灭 菌注射用水、灭菌冲洗用水、灭菌吸入用水及抑菌 注射用水也均不再要求作重金属和总固体物两项检 查,其它与 USP23的要求相同。 2 总有机碳测定 制 剂 及 其 工 艺 与 设 备 3 7 3 综述 国外医药- - 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 2 0 0 2 ,2 3( 6 ) 2 . 1 概述 总有机碳( T O C ) 是以碳计算的制药用水中存在的 有机物数量的间接指标。有机物是从原水、纯化及 分配系统的材料以及制水系统中形成的生物膜带到水 中的。T O C测定也可用于包括纯化及分配系统在内 的单元操作的质量控制。T O C测定是将水样中的有 机物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然后测定所得到的二氧化 碳并以碳的浓度表示。在测定 T O C时,必须将原先 存在于水样中的无机碳如溶解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 与有机分子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碳加以区别。常用的方 法有两种, 一种是从测得的总碳( T C ) 中减去测得的无 机碳( I C ) :T O C = T C I C ,另一种是在测定之前 先清除样品中的 I C ,但这一步也会清除掉一些有机 分子,不过这些分子可以重新捕捉到,然后氧化成 二氧化碳并以可清除的有机碳( P O C ) 进行定量。样品 中剩下的有机物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并以不可清除的 有机碳( N P O C ) 进行定量。在这一方法中,T O C是 P O C和 N P O C的和:T O C = P O C + N P O C 。在制 药用水中,POC的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就本法的目的来说,NPOC等价于 TOC。 2 . 2 测定准备 所用仪器必须具有碳 0 . 0 5 m g / L (碳 0 . 0 5 p p m ) 或更低的检测限,其适用性必须定期进行验证。应 使用 T O C含量不大于 0 . 2 5 m g / L的高纯水作试剂水, 按 项下规定仔细洗涤所用玻璃器皿及取样容器 中的有机残余物并用试剂水作最后冲洗。将 U S P蔗 糖参照标准品在 1 0 5 干燥 3小时,用试剂水准确配 制成含蔗糖 1 . 1 9 m g / L (碳 0 . 5 0 m g / L )的标准溶液; 在试剂水中溶解准确称重的U S P 1 , 4 - 苯醌参照标准品 以获得含量为 0 . 7 5 m g / L (碳 0 . 5 0 m g / L )的系统适 用 性 溶 液 。 2 . 3 测定步骤 在仪器上测定试剂水的响应值 r w,用标准溶液重 复进行测定并记录响应值r s , 则校正后的标准溶液响 应值即限度值为r srw 。 在仪器上测定系统适用性溶 液的响应值r s s并求得校正后的系统适用性溶液响应值 r s s rw 。以 1 0 0 (r s s rw)/ (rs rw) 计算系统适 用性溶液的响应率,如果该值不低于理论响应值的 85%、不高于 115%,则该系统是适用的。 然后对供试液进行测试,如果响应值 r u不大于限 度值 r s rw,则供试液符合规定。注意,供试液在 取样和转移到试验仪器的过程中可能易被污染。要求 把供试液收集在一个顶端留有一很小空间的密封容器 内,把由容器及塞子引起的有机物含量影响减到最 小 。 3 水的电导率测定 3 . 1 概述 水的电导率是水中离子电荷流动能力的一项衡量 指标。水分子的离解是 p H值和温度的函数,这种离 解可以影响水的电导率并完全可以预先确定。某些气 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并形成离子,因而 也会影响电导率。就本测定方法来说,这些离子及 其形成的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水的内在特性。各种外来 离子也会影响水的电导率并会对水的化学纯度及其在 制药中的应用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通过测定水的 电导率可以衡量水中杂质的多少,从而确定其质量是 否符合药典的规定。 3 . 2 测定仪器 水的电导率必须用已标定的仪器准确测定。标定 时用可溯源的 N I S T精密电阻或同等精确的可调电阻 制 剂 及 其 工 艺 与 设 备 3 7 4 表1 温度和电导率规定值 (仅适用于非温度补偿的电导率测定)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4 0 4 5 5 0 5 5 6 0 6 5 7 0 7 5 8 0 8 5 9 0 9 5 1 0 0 0 . 6 0 . 8 0 . 9 1 . 0 1 . 1 1 . 3 1 . 4 1 . 5 1 . 7 1 . 8 1 . 9 2 . 1 2 . 2 2 . 4 2 . 5 2 . 7 2 . 7 2 . 7 2 . 7 2 . 9 3 . 1 温 度 电导率规定值 (S / c m ) S / c m = m h o / c m = M c m 的倒数 器如惠斯登电桥代替电导池以得到预期的仪器响应。 仪器上的每段刻度在使用前可分别标定。仪器的准确 度和在最低量程时的最小分辩率都必须达到0 . 1 S / c m 。因为温度对样品的电导率读数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许多仪器可自动校正实际读数并显示为在2 5 的 标准温度时的值,但在本法中使用的电导率值为非温 度补偿的测定值。用作仪器读数乘积因子的电导池常 数必须在已知值的 2 % 之内。电导池常数可用已知 电导率的溶液直接验证,也可与已知常数的电导池进 行比较而间接验证。 3 . 3 测定步骤 第一步:用电导仪测定水的温度以及非温度补偿 下的电导率,在表 1中找出不大于测得温度的温度 值,与该温度值对应的电导率值就是该温度下的限度 值。如果测得的电导率值不大于该限度值,则被测 水符合电导率测定的要求;如果大于该值,则进行 第 二 步 。 第二步:取 1 0 0 m l以上的水置一适当容器中, 搅动样品并调节温度至 2 5 1 ,猛烈搅动试样并定 时观测电导率。当电导率的改变(由于吸收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小于每 5分钟 0 . 1 S / c m时,记下电 导率。如果该值小于 2 . 1 S / c m ,则被测水符合电 导率的要求;如果大于 2 . 1 S / c m ,则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上述测定后 5分钟之内在该试样中加饱 和氯化钾溶液(每 1 0 0 m l试样加 0 . 3 m l ) ,维持 2 5 1 ,按 p H测定法测定 p H值,精确至 0 . 1 ,按 表 2确定与所测 p H值对应的电导率限度值。如果第 二步测得的电导率不大于该限度值,则被测水符合电 导率测定的要求;如果大于该限度值或 p H 值超出 5 . 0 至 7 . 0的范围,则被测水不符合电导率测定的要求。 4 与中国药典有关规定的比较 与 U S P 2 4不同的是,中国药典 2 只收载了纯化 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这 3种制药用水且未 收载总有机碳和水的电导率这两种检测制药用水质量 的方法。中国药典对这 3 个品种虽无包装和贮存、标 签等方面的规定,但多了性状、硝酸盐、亚硝酸 盐、不挥发物(即总固体物) 、重金属等项检查。 另外,在进行氨和易氧化物检查时,中国药典虽未 对容器充满体积的大小加以区别,但所用的氨限量标 准仅为 0 . 0 0 0 0 2 %或 0 . 0 0 0 0 3 % ,低于 U S P 2 4的 0 . 3 或 0 . 6 m g / L (即 0 . 0 0 0 0 3 %或 0 . 0 0 0 0 6 % ) ,易 氧化物限量也仅为 U S P 2 4的 1 / 2 1 / 4 ;在进行氯化 物检查时,中国药典规定供试液不得发生浑浊。除 此之外,两国药典的其它检查项目如 pH、钙、二 氧化碳、硫酸盐、细菌内毒素等的检测方法和限度 基 本 相 同 。 U S P 2 4除新增了灭菌纯化水这一品种之外,还 对其它制药用水的质量标准作了不少的修改,其中主 要是将纯化水和注射用水分为就地生产使用的和包装 供应市场的两类。就地生产使用的纯化水采用新收载 的总有机碳和水的电导率这两项检查取代了 U S P 2 3 中纯化水的各项杂质检查,简化了检测项目,而包 装纯化水则要符合 U S P 2 4灭菌纯化水除标签、无菌 检查之外的所有检查项目之规定;就地生产使用的 注射用水也增加了总有机碳和水的电导率这两项检 查,而包装上市的注射用水则增加了与无菌纯化水相 同的多个常规检查项目,规范和加强了对注射用水的 质量控制。另外,U S P 2 4取消了所有制药用水的重 金属和总固体物两项检查。了解 U S P 2 4的这些新规 制 剂 及 其 工 艺 与 设 备 3 7 5 温 度 电导率规定值 (S / c m ) S / c m = m h o / c m = M c m 的倒数 表2 p H 和电导率规定值 (仅适用于已与大气和温度平衡的样品) 5 . 0 5 . 1 5 . 2 5 . 3 5 . 4 5 . 5 5 . 6 5 . 7 5 . 8 5 . 9 6 . 0 6 . 1 6 . 2 6 . 3 6 . 4 6 . 5 6 . 6 6 . 7 6 . 8 6 . 9 7 . 0 4 . 7 4 . 1 3 . 6 3 . 3 3 . 0 2 . 8 2 . 6 2 . 5 2 . 4 2 . 4 2 . 4 2 . 4 2 . 5 2 . 4 2 . 3 2 . 2 2 . 1 2 . 6 3 . 1 3 . 8 4 . 6 国外医药- - 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 2 0 0 2 ,2 3( 6 ) 高 血压是一种常见病,以药物进行治疗,往往 需一种以上药物才能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此外,高血压病人大多必需对伴随疾病进行治疗。 高血压发病率高,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与伴随疾病 的药物治疗三者交会,可能导致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的 发生。尤其是老年人不仅应用药物多,而且身体各 种器官如心、肝、肾功能均随年龄增长出现相应的 改变。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占老年人急诊入院病例的 1 0 % 1 7 % 。美国最近的几项调查强调,药物不良反 应是发病与死亡的重要原因,美国医院中每年药物不 良反应死亡者达 1 0万例以上。因此,预防药物相互 作用以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很重要。本文主要介绍 促进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微粒体酶系统的作用机 理,确定可与抗高血压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药 物,并提出抗高血压药物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时降低 不良反应的一些措施。 1 降压药物的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经细胞色素 P 4 5 0系统代谢的降压药物的相 互作用已有报道,例如盐酸西咪替丁能够降低几种与 其同时使用的药物(包括钙拮抗剂)的代谢及增加 其稳态血浆浓度。唑类抗真菌剂(例如酮康唑和氟 康唑)亦能影响钙拮抗剂与某些血管紧张素受体阻 滞剂的代谢,甚至葡萄柚汁通过细胞色素 P 4 5 0系统 亦能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高血压治疗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李春元 李 梓 由于药物动力学原因,多数口服药物呈脂溶性与 非极性,而不是亲水性与极性。一旦亲脂性药物被 吸收,则在肝内进行两阶段的体内生物转化。第一 期转化为有活性或无活性的代谢物,然而最终排泄取 决于尿或粪中的水溶性,故许多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 应进行第二期体内转化。另一方面,某些高度亲水 性药物(例如阿替洛尔与纳多洛尔)通常可逃避肝内 代谢,大部分以原药从尿中排泄。大多数口服药物 为真正的前体药物,只有转变为活性代谢产物(例 如盐酸喹那普利转化为喹那普利拉,氯沙坦钾转化为 羧酸代谢物)才能发挥其全部或大部分药理学作用。 最重要的第一期反应是经细胞色素 P 4 5 0微粒体 酶催化,这些酶是一组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与肠中的含 血红素的蛋白质。这些酶对许多底物(药物或受作 用的其他异物性底物)催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某些 药物仅是一种酶的底物,而另一些药物则是多种酶的 底物。某些药物对可代谢其它底物的酶起作用,因 而它们具有持久的作用;这些药物在临床上极可能 发生重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细胞色素 P 4 5 0酶的命名基于其同种氨基酸序列 的同源性。细胞色素 P 4 5 0的分类等级(用前缀 C Y P 表示)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