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树》教案3_第1页
《窗前的树》教案3_第2页
《窗前的树》教案3_第3页
《窗前的树》教案3_第4页
《窗前的树》教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总分式结构,欣赏文章的结构美。2、感受作者借洋槐寄寓的情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4、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教学重点:学习并鉴赏文章的语言、情感、结构之美,领会并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教学难点:领会借物抒怀的手法。2课时:第一课时鉴赏课文,第二课时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一、导语设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隐逸者如陶渊明,偏爱菊花;高洁者如周敦颐,偏爱莲花;坚强者爱梅,高雅者爱兰;格高者不可居无竹,行端者勿使目离松。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有意,自然界的树木生灵就会给我们以启示,就会与我们产生共鸣,产生一种默契。你能够懂得这共鸣、这默契么?让我们走进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体会一下这种默契,这份情怀吧。二、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情感美。填写下列表格,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见课本P50表格)三、品味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文章的语言很美,你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句子么,找出语言美在何处么?同时进行赏析。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答:运用借代(1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1分)。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4分)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2分)筛选与归纳:整体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06江西)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4、“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答: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土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理解句子含义:从关键词入手5、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3分)“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答案: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评分:意思对即可。6、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6分)答: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2分,答出“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即可给2分):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1分),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1分),告别时痛快利索(1分),孤独时有自信潇洒(1分)。(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4分)答案: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8、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3分)答案: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9、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3分)答案: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坚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评分:意思对即可。10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5分)答案示例: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松树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杨柳柔软飘逸,用自己生命的绿色装扮春天)。本文的表达技巧:1、整句散句合理穿插(P39)本文大量使用整句,和散句合理穿插,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韵律感。所谓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所谓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字数参差的一组句子。整句和散句经过作者匠心独运的缀zhu合,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疾徐有致之感,在朗读中更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2、叠词运用恰到好处(P40)文中多用叠词,给状物和抒情添加更多的风姿。细读例句,你会发现,叠词在句中绝不生硬,绝不扭捏,绝不累赘;用了叠词,状物更为生动形象,抒情更加细腻入微。三、理解作者与槐树之间的“神秘的默契”,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1、作者说:“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从文中看,作者与槐树有哪些“无声的对话”?如何理解作者与槐树的“神秘的默契”?2、从洋槐身上,你获得哪些人生启示?3、作者笔笔写槐树,处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从一年四季的洋槐形态中,吐露出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借物抒sh怀的手法。(借物抒怀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正如课前我说的,只要你是有心人,自然界的草木生灵就会给我们以启示,就会与我们产生共鸣,产生一种默契。而我们,也可以像本文的作者张抗抗一样,把这种对生活的态度,自己的志向追求,借草木生灵书写出来。)口语交际教法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可采用竞赛、表演、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建议:1从正反两方面列举生动形象、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听话和说话是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一门艺术;同时也从丰富的案例中感悟到听话和说话的技巧和要领。如:【案例一】五岁的布鲁诺第一次跟妈妈进幼儿园,看见墙上贴着许多儿童画,大声问道:“是谁画的?这么难看!”妈妈感到难堪,对儿子说:“这些图画画得多好呀!你偏说难看,这不对。”老师却听懂了布鲁诺的意思,她微笑着说:“在这儿不一定要画多么好的画。你可以随便画你喜欢画的东西。”于是,一个真正的微笑出现在布鲁诺的小脸上,因为老师解决了他的问题,他知道即使画了难看的画,老师也不会生气,可以安心呆在这儿了。评析:这个例子出自美国心理学家金诺特所着的父母子女之间一书中。对于儿子的问话,妈妈仅是听懂了其表层意思,所说的话没有把握儿子的真正意图。老师则听懂了布鲁诺问话的深层含义,她根据儿童初次入学时的心理而答,说话有的放矢,再辅以“微笑”的体态语言,消除了小布鲁诺的后顾之忧。【案例二】一顾客到饭馆吃饭,饭中沙子很多,顾客把沙子吐出来,放在桌上。服务员见此情景很是不安,抱歉地说:“净是沙子吧?”顾客摇头微笑地说:“不,也有米饭。”评析:听话顾客的抱怨;说话服务员换位思考的说话,达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案例五】据说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年轻人,去向哲人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为炫耀自己,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话。结果,苏格拉底叫他交纳双倍的学费。理由是:“因为我应该教会你两门功课,一门是怎样闭嘴,另一门才是怎样演讲。”评析:不善聆听的人,要讲好话是不可能的。【案例六】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怔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是老伴呗。”老太太笑了:“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评析:说话不看对象,当然会闹出这样的笑话。【案例七】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现在的水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我们现在吃得很多(民以食为天)。”讲到这里,他故意停了下来,看着听众好一会儿,然后,盯着自己的大肚皮说:“这是最有力的实证。”评析:邱吉尔的体态语言“盯着自己的大肚皮”起到了有声语言所起不到的直观作用。【案例八】在日本吉原市大野町的东海道线上,有位少年卧轨自杀。经警署调查,死者是富士宫北高中二年级一位16岁的学生,死因是一句气话而引起的。当夜死者因看电视而没有做功课,父亲知道后骂了他一句:“真是人头猪脑,还不如去死。”不料,这句气话却导致了这场悲剧。评析:即使作为父亲,也要尊重自己的儿子;儿子应正确理解父亲的话。【案例三】2.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3.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4.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5.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这蛋糕新鲜吗”你是否曾经向一个售卖蛋糕的店家问过类似的话,而且还问多次吗?其实,这是一种不聪明的问法。这种问话,你得不到真实的回答,还会使对方觉得好笑。你跑到酒馆里点菜时,问那些服务员:“今天的石斑鱼好不好?”这问话是浪费的,因为他一定会说好,除非你是一个熟客人,倘若你用另一种方法:“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那么效果就完全不同,你可以吃到真正的海鲜。“今天的石斑鱼好不好?”和“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两种问话,引起心理上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你所问的不过是一样东西,只有好或不好的两个答案。为顾全店家招牌,他不能说不好,并且一样东西好不好的标准是很难说的。标准既不易定,则他觉得说了个“好”字并不能说是欺骗你,即使今天的石斑鱼并不很好。你所问的只是石斑鱼,似乎心目中除了石斑鱼不爱吃别样。那么服务员觉得对你说好是他的责任。练口才的方法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美国前总统林(丘吉尔)(九品芝麻官-周星驰)肯早年为了练习口才,曾步行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演说,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也曾到教堂听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速读法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地朗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那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2)背诵法同学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辞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要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们首先就应明白,这是篇散文诗。它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的是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亢的,表达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爱分明。那么我们在朗诵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竭力。我们说这也是把握欠准确的缘故。如果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这个训练最好能有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同学帮助,请同学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据,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6)描述法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这里没有现成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做你的练习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其方法是把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阴下,你就可能有一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7)角色扮演法角色一词,我们也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其方法是: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或戏剧为材料。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能力。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这种训练法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