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非金属反应1_第1页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1_第2页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1_第3页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1_第4页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使用的早晚与金属活动性关系,小结:地球上的金属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是极少数(如Ag、Pt、Au)。,银白色Ag,金黄色Au,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金属,常见的矿石,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绝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2、颜色,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具有特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金属都不透明。,4、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1、在常温下的状态,除汞是液体外,其他在常温下是固体。,一、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通性,5、密度,熔沸点,硬度差异大;,思考与交流、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钠镁铝的原子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在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使其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做还原剂),二、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通常都少于4个,在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使其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做还原剂),反应实质:Mne-=Mn+,金属单质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在反应中做还原剂。提示:通常只表现还原性,在反应中只做还原剂。,1、与氧气及其他非金属单质反应,2、与酸反应,3、与盐反应,三、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通性,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概况,具体表现,1、与氧气的反应,结论:钠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碱性氧化物氧化钠(Na2O),从煤油中取一小块金属钠,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反应,*感悟: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结论:钠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特殊的氧化物(过氧化物)过氧化钠:Na2O2,常温时,4Na+O2=2Na2O,(白色),加热或点燃时,-1,失去e-,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得到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失去4e-,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得到4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结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都能跟氧气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不稳定,稳定,小结:钠与氧气反应,2Na+O2=Na2O2(淡黄色),还原剂,氧化剂,氧化剂,还原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MgO,在常温下,镁与空气里的氧气起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使金属镁失去光泽。由于这层氧化物薄膜能阻止金属的继续氧化,所以镁有一定的抗腐蚀的性能。这也是为什么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的原因。2Mg+O2=2MgO,(2)、镁与氧气反应,(一)、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现象: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Al2O3,在常温下,铝与空气里的氧气起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使金属铝失去光泽。由于这层氧化物薄膜能阻止金属的继续氧化,所以铝有一定的抗腐蚀的性能。正因为如此,铝成为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金属材料。4Al+3O2=2Al2O3,(3)、铝与氧气反应,(一)、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现象: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现象:铝箔熔化,表面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象有一层膜兜着。,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3O4,(一)、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铁与氧气在常温下在潮湿的环境中缓慢反应,生成疏松氧化层三氧化二铁(红褐色Fe2O3)4Fe+3O2=2Fe2O3(铁生锈),(4)、铁与氧气反应,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5)铜与氧气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不反应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粉末状固体氧化铜,2、与氯气反应(方程式),3、与硫反应(方程式),(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其它非金属反应,4、镁与氮气反应,我理解了,A,银白色金属钠(Na),表面变暗(生成Na2O),出现白色固体(生成NaOH),表面变成溶液(NaOH潮解),白色粉末状物质(生成Na2CO3),白色块状物(生成Na2CO310H2O),与O2反应,风化,与CO2反应,与H2O反应,吸H2O,Na长时间暴露空气,最后生成什么物质?,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2Na+2H2O=2NaOH+H2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Na2CO3+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6个),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常温下易被氧化,常温下能被氧化,加热时能被氧化,不能被氧化,复习巩固,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反应放热,产生了气体,受力不平衡,反应剧烈,生成了碱性物质,(二)、金属与水的反应1、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2OH-+H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的实质:钠与水电离出来的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它金属(Mg、Al、Fe)是否也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我预测,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我验证1,镁与水的反应,实验2对上述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的现象;,实验1在常温条件下,取几片镁带投入盛有约5mL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观察实验的现象;,无明显现象,溶液变红,我验证2,铝与水的反应,实验2对上述试管加热,至溶液微沸,观察实验现象;,实验1在常温条件下,取几片铝带投入盛有约5mL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观察实验的现象;,无明显现象,溶液变微红,我验证3,铁与水的反应,实验目的:设计一套简单实验装置,探究铁与水蒸气是否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装置应有几部分构成?,1、实验装置设计,制取水蒸气装置水蒸气与铁粉反应装置检验产生的气体装置,实验,实验现象与结论,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金属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金属性越强,越容易与水反应,【小结】,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与冷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与热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氢气,不与水反应,金属性越强,常温下与水反应越强烈。,【总结】,1、金属钠如何保存?,学以致用,2、活泼金属失火,如何扑灭?,1、金属钠如何保存?,学以致用,2、活泼金属失火,如何扑灭?,3、你知道什么是“淬火”吗?烤蓝呢?,淬火:将红热的铁器浸入水中急速冷却。,烤蓝是钢铁零件表面处理的一种防腐蚀的工艺。其原理就是在钢铁表面生成一定厚度和强度的致密的氧化层,成分主要是Fe3O4,反应原理是铁和水蒸气反应。,学以致用,1、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钠与酸反应比与水反应剧烈。由于钠与水反应,实质上是钠跟水电离出的H+反应;而酸中的H+浓度比水中H+浓度大。,钠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Na+H2,(三)、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先与酸反应再与冷水反应,金属性越强,常温下与酸反应越强烈。,【总结】,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不与冷水反应,与非氧化性酸不反应与氧化性酸反应,与氧化性酸反应,1、若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来呢?,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蓝色絮状沉淀,总反应式: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实质:钠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某些盐反应。,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四)、金属与酸的反应,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的固体,质软,密度比水还小(0.97g/cm3),熔点较低(97.87),其他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规律,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3-4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氢氧化钠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又能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化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