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论文关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林纾论文关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林纾论文关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林纾论文关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林纾论文关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纾论文关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人生就是一首诗,追寻林纾先生诗歌的脚步,我们试着去探讨这位中国近代翻译大师在那个激荡变动年代里所恪守的人生哲学。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所蕴含的人性力量,而这人性的力量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阐释。林纾的人生哲学从某种作用上决定了他在翻译中所遵循的翻译哲学。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翻译中所信奉的翻译哲学是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人类道德*价值的普世性原则。 而这些人类道德*价值就是在林纾的人生得到了诠释。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哲学;*价值 翻译大师林纾喜好写自寿诗,透过其诗歌我们可洞察到林纾作为一个中国近现代 _在那激荡变动年代里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情感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就更不是哪一个 _或哪一类个 _所能够独立承担的。一个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突然遇到了另一种强势文化的狙击,必须应对,必须有新的变化。林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了翻译世界。林纾的翻译作品的成功固然与他高超的桐城派古文有关,然而他的翻译作品之所以动人心魄却是译者所投入的情感力量,而这种情感的力量是林纾在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所积淀下来的。 从自己“世出寒微”少年到他后来描述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 中对大卫考波菲尔童年凄惨境遇所流露的戚戚相惜之情;从中年丧妻到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lias)在石鼓山船上的“掷笔哭者三数” ; 从马关条约国耻后的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到翻译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 时的“且泣且译,且译且泣”;从母亲去世后60天的哭祭到刻意在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马祖的女儿标题中加入“孝子”二字,而新撰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林纾翻译哲学中体现了他所信奉的人类基本*价值的普世性原则。林纾在致蔡鹤卿书中明确指出:“外国不知孔孟,然崇仁,仗义,矢信,尚智,守礼,五常之道,未尝悖也。”本文试着追寻林纾先生诗歌的角度去理解他奉行的人类*价值,并且探讨他的人生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他的翻译哲学。 命运把林纾安排在寒门子弟的行列中,这让他对“狄更斯式的童年”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翻译块肉余生述第五章描述大卫考波菲尔在先后失去父母,并受到继父非人*而不得已离开家门去投靠从未谋面的姑妈的场面,其凄凄惨惨的情感流露在林纾的笔下让人感慨万分。 然碧各德(大卫家女仆人)以抱余急,落其一扣在车中,余检而藏之,用为遗念。御者顾余曰“彼尚来乎”余摇首曰:“否”。 御者引缰谓驽马曰:“请君登程。”余此时痛哭已餍,自思徒哭何为!御者见余止哭,即曰:“取尔湿巾,吾为尔晒之马背令干。” 在离开唯一关爱自己的女仆人时,悲伤的大卫把女仆人散落的纽扣作为纪念。泪水如此之多,让车夫发现了,要拿泪水浸湿的手巾放到马背上晒干。译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力量也是林纾人生的情感力量的一部分。一年内失去父亲、祖父、老祖母三位亲人,林纾深懂得人生中生死离别的悲欢离合之情。从而对他人的痛苦报以理解和同情。林纾评传记载林纾在50岁入京后,文名大振。一些羁旅京师不能归的寒士常常登门求助。林纾总是有求必应。 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有自己的感情,译者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心灵相交流。林纾笔下的大卫童年的凄惨境遇之所以如此动人,也是因为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这种凄惨,才能够很好的阐释出来。而作为译者的林纾,能够本着对生活的理解通过译作来传达这人类基本*价值的普世性原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林纾先生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他在翻译时就不会有如此的“情感冲动”,当然也不会有读者的“情感冲动”。 林纾终身未入仕途,对他来说却也不建全是一件憾事。未入仕途也让林纾能把精力集中于文学翻译。1895年末林纾的母亲去世。林纾夫妇细心照顾,操劳过度,至1897下妻子刘琮也恹恹下世。他与亡妻曾度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难岁月,两人始终恩恩爱爱。刘琼去世后,许多女子敬慕他的才华和人品,都想与他结为连理。其中有一名妓,色艺双绝,名震一时。她屡屡给林纾写信,并馈赠食品,以表爱慕之情。 但林当时处于极度的悲伤中,竟然一次也不肯与这位名妓相见。林纾的朋友们也觉得林纾做得有些过分了。林纾在70岁自寿诗曾回忆其往事,他写到: 不留宿孽累子孙,不向情田种爱根。 绮语早除名士习,画楼宁负美人恩。 (林纾评传p66) 为让林纾能从丧母失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好友魏瀚、王寿昌鼓动他一起翻译法国小说。林纾开始怕不能胜任,婉言谢绝。 但是魏瀚再三劝说。林纾才半开玩笑地说:“须请我游石鼓山乃可。”于是,在游览福州著名的风景区石鼓山的船上,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的内容,林纾则耳受手,摇笔予以成篇,巴黎茶花女遗事就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在中国出世了。而林纾也是奇迹般地踏上了翻译的道路。应该说林纾当初同意一起翻译该小说,更多的是想排遣心中的郁闷,然而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 _浪子肠。 对亡妻的思念使林纾更能体会到主人公马克格尼尔(今译玛格丽特戈蒂埃)与亚猛马克(今译阿尔芒)凄恻哀惋的爱情,更加能够同情马克的不幸遭遇,也能深刻体会到亚猛失去爱人的痛苦。而所有这些情绪也加剧了自己对亡妻的怀念。因此情随文至,文以情生,每每翻译到伤心之处,林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为故事男女主人公的伤心爱情,也是为自己与结发夫妻阴阳之隔的悲情而流下的泪水。林纾在后来曾这样说过:“余既译茶花女遗事掷笔哭者三数,以为天下女子性情,坚与士夫。” 胡孟玺在林琴南轶事中也这样回忆:林纾与王寿昌合译此书时,“因适逢夫人刘氏之丧,每于译到缠绵凄恻处,情不自禁,两人恒相对哭。” 显然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激情。他后来也不无欣幸地说: 生好著书,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尤凄婉有情致,尝自读而笑曰:吾能状物态至此,宁谓木强之人,果与情为仇也耶” 从林纾对刘氏的情意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他所倡导的人类共享的基本*价值让他知道人类的仁义情感在本质上是互通的。而就是秉着这样的翻译哲学他能够抓住人物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能够感动法 _爱情故事,同样能够感动中国的痴男雨女,因为爱情的本质超越了不同文化的界限。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翻译者是否能够在在翻译中诠释出人类共享的爱情的真谛。而一个不懂情义的人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林纾的“掷笔哭者三数”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爱的本质最好的诠释。 在林纾看来,翻译可以“开民智”,只有这样才能抵抗欧洲列强。他还发现外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从而决心从小说的翻译开始自己的救国初衷。在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