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_第1页
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_第2页
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_第3页
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_第4页
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1产生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西尔伯曼在教室的危机(1970年)中列举了当时学校教育的种种缺陷,认为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是驯服教育,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疏远。坦纳指出,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知识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摈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抽象的知识上了。他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这种问题与教材对于学者世界是现实的,但它们脱离了学习者的现实世界的”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54. 。布鲁纳在1971年对“合理的结构主义“进行了自我批评,认为应少说学科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学科结构课程改革运动的领导人福谢依也指出60年代的课程改革并不是以人的条件为中心,并做了自我批判。在社会人士对结构课程”非人性化“的抨击和结构主义课程论者的自我反省下,主张”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迅速兴起翟溯源.从学问中心课程到人本主义课程-兼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2理论基础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本主义课程论从心理学、哲学和人性论当中汲取必需的养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2.1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除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II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并且在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人是有自由的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它主张心理学应该更多关注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的自身发展的潜能,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自我的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可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情意伊苏对人的发展,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其核心在于使个体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他与整个社会团体的关系。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人”,有别于传统的赵林霞.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8-9.。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学校课程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开展。 其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学生的需要,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态度和人格。2.3人性论基础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即所有人都具有的属性。人性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人性论是指关于人性所有方面的理论,既包括关于一般属性的理论,也包括关于本质法并不像精神分析学派那么悲观。他认为,人天生就有某些心理趋向。 他也相信人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前进的,由于他长年累月与各种患者打交道,他认为当事人所表现出来的冲动与暴力并非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的恶行来自于经验和文化的影响。3发展历程人本主义课程论是以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3.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萌芽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教育思想为西方后期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雅典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起就开始实行了身体美和心灵美相结合的自由教育,即全面的“文科教育”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96.。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许多闪烁着人本主3.2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彰显14至16世纪,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运动对欧洲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人文主义者宣扬古典文化的复兴,要求解放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热情宣扬人的力量,向往世俗的幸福,用人的权利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反对宗教对人的发展的禁锢,由此形成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即“人文主义”李文奎,王立动.外国教育名述述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440.。人文主义在拉丁文中的含义是“人文学科”,涉及范围较广泛,是指能够赋予人以人性的学科,在当时涉及历史、哲学、修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逻辑学、宗教等多个方面。3.3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初步形成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提倡自由教育,认为自由是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正如他所说的“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所以,他提出教育方法也应该是自由的,是顺应自然的,应培养能独立自主的自然人。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用社会发展的自然人,即自给自足、自由自乐、生气勃勃的“自然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9.,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成为独立发展的人。狄德罗高度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书写和计算” E.P.克伯雷著,关文运译.教育史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20,512.,因此他依据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设置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 启蒙运动时期培养“自然人”的课程目标,卢梭把自然作为学生学习的天然学校以及狄德罗3.4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心理学的高速发展,人本主义的旗帜被再次举起,人本主义课程论也在教育中被再度重视。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目标是培养“健康人”,这种“健康人”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个体,更注重心灵的健康和高尚的追求。马斯洛通过对“健康人” (美)马斯洛著,许奎生译.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102.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者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经验建立联系,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设计个性化的课程。这些课程理念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4 基本主张4.1课程目标: 自我实现和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者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他们批判博比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课程模式只注意解释、预测和控制外部行为,忽视了学生行为的主题意义,主张课程要适应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的需要。人本主义主张课程与教学应培养“完整的人” , 这是针对当时的课程理论过分强调人的认知与行为方面 ,而忽视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足而提出的。 他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 并作了具体的描述。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课程的核心”麦克尼尔,课程导论M.施良方等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4.。自我实现 就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 4.2课程观: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 强调意义学习。人本主义课程范式认为: 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 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 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 能够打动学生的感情, 推动学生去行动。它影响学习者的态度、认识、感情、行为和生活。不但包括认识活动, 也包括情意活动, 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李勇.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及其超越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2(26)。4.3课程内容的选择:人本主义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原则-“适切性”原则 , 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 , 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和学生观。课程既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 , 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密切注意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曼宁详细列举了课程内容选择了九条标准黄清.美国人本学派教学改革的设想与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2,(5):有用性标准;普遍性标准:最大回馈标准;缺失性标准;困难性标准:生存性标准:适当性标准;质量标准;兴趣标准。4.4课程结构的组织:可以按活动或兴趣为中心整合,可以按内容相关性整合等,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影响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恰似一阵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希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孙莉.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N.吉林日报,2013-11-30(008).自他以后,学生的自由被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个别化”、“个性”、“主体性”等教学思想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廖晢勋.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6. 。日本学者评价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时说:“这个理论为扭转上述的传统教学的倾向、风潮,使之来一个180度的转折,提供了充满魅力的刺激。” 钟启泉.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育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84,3.人本主义课程要求课程一定要适合学生的需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倡导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整合“,重视情意课程,重视创造性活动,提倡小组互助,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评价等,这些都是很独特的。另外,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的提出, 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忽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教育观,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观、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和教学设计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新民,刘小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但是日久弥新,在现代教育中依然能够焕发出独特的教育价值。其以独特的视角对当代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进行定位,对教育中的人格与人性进行审视,重视情感和价值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承认并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对于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建设性。参考文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54. 2翟溯源.从学问中心课程到人本主义课程-兼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3 杨易.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J.学园,2014(8):19. 4何秋钊.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评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283.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II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36李昕.从人出发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J.江西教育,2014(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