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小(教学点)的角度思考锦屏教育发展_第1页
从村小(教学点)的角度思考锦屏教育发展_第2页
从村小(教学点)的角度思考锦屏教育发展_第3页
从村小(教学点)的角度思考锦屏教育发展_第4页
从村小(教学点)的角度思考锦屏教育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村小(教学点)的角度思考锦屏教育发展锦屏县铜坡小学 杨新平从2014年秋季教育局统计的数据看,全县小学有118所,其中学生数在50人以下的村小(教学点)有58所,占49.15%;从行政村上看,全县有213个行政村,50人以下的村小(教学点)占全县行政村的27.23%;从学生数上看,全县共有小学生数13557人,其中50人以下的村小(教学点)共有1165人,占8.59%;从乡镇上看,50人以下的村小(教学点)覆盖全县15个乡镇的14个,占93.33%。从这些数据看出,村小(教学点)在全县的教育之中也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村小(教学点)点多面广,与百姓的接触面大,也是百姓了解锦屏教育的一个窗口,因此,村小(教学点)的教育问题也期待你的关注。一、村小(教学点)教育的现状环境艰苦,条件简陋,角色多重,任务繁重,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研修空白,生源流失,隔代家教,评价缺失这是村小(教学点)的共性。1、生源萎缩严重,师资富余却素质薄弱。山区农村由于地广人疏,本来人口就小的村庄,计划生育国策效益的显现,适龄儿童自然减少,加之外出打工能带走的,还有一部分又转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周边中心学校或城区学校,留下的就一个学校只剩一、二十名学生,有的甚至只有几个人,但却有多个年级。就拿我所在的铜坡小学来说,在2012年秋季学生数有72人,2013年有53人,到2014年只有22人,年级也由原来的6个年级变成现在的4个,由村级完小变成教学点。学校的服务对象有两个村,共有常住人口1982人,本地户籍适龄儿童有124人,但因各种原因转出外校的近100人,生源流失严重。另外,按有关文件要求,小学师生比是1:23,单纯从这比例来看,22人应只配备1名教师,教师数量还显得富余(现有教师4人)。但从年级比例上看,4个年级也就4个老师,一个班级只配有一名教师,所以显得师资却比较薄弱,再则学科教师无法配套,根本不存在体育、美术、音乐专职教师。2、教研交流空白。由于村小教学点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全天包班),这些教师长期长年都是如此,没有机会参加各级举办的教研和教学交流,远程学习、校本培训也都无法落实,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微乎其微。缺少与外界必要的交流研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堂技能都只停留在过去已有的基础上,与教育教学发展远不适应。3、学校经费紧张。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生均公用经费,学生数少,经费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要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就显得捉襟见肘。如22人的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也就每学期6000元左右,除去水费、电费、网络费、报刊杂志费等外,也就所剩无几,学校的其他也就无从谈起。4、学前教育缺失,“留守儿童”难于管理。村小(教学点)由于没有学前教育,孩子到6.5周岁才能正式接受学校教育,即使少数提前,也只能是插在一年级跟班就读。即便是这样,这些就读的学生也只是那些6周岁左右的,还有35周岁的只有在外闲玩,谈不上学前教育的普及。再则,这些不足龄的学生的进入,这给本身就是复式教学的小学一年级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要确保一年级实施教学,教师必须先做好这也“插班生”的“稳定”工作,直接用于实施教学的有效时间更少。村小(教学点)复式班的学生,多数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学习上缺少必要的家庭辅导,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给学校教育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5、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学习氛围不浓。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强调的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村小(教学点)学生人数少,经费拮据,无力改善校园文化硬件设施,无法举办文体活动,学生学习环境枯燥,不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个学校二三十人,一个班级三五个人,校园文化何在?班级学习氛围如何激发?蓬勃向上,激人奋进的精神何来?那么,如何解决村小(教学点)的问题,让它为农村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呢?二、解决和应对的措施1、科学规划,加快调整,构建布局合理的小学教育体系。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难点是村小(教学点)。要填好村小(教学点)这两个“低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要在认真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特别是外来人口集聚趋势的基础上,坚持“按标准改扩建定点学校、高标准建设新布点学校、尽早撤并非定点学校”的思路,积极协调和指导乡镇落实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优化区域内村小(教学点)布局,探索低年级寄宿、或接送等多种方式的农村小学教育体系,尽量减少中心校辖区内的村小(教学点)总数。2、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为群众筑巢,提高学生巩固率。看一组数据:从2014年秋季统计的报表看,我铜鼓镇共有常住人口14980人,本地户籍适龄儿童有952人,但因各种原因转出外校的近407人(其中转出外县的就有247人),这247人都是父母在外省打工就业后带出的。在这里,我们试想一下,又有谁十分愿意带着子女远在他乡的。如果地方有条件让本地群众在当地就业,孩子回转就读,我们的巩固率何尝不高。所以,从政府的层面上看,要依托地区优势,依托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着力本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本着“筑巢引凤,集群招商,努力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渠道,让群众在地方就业安心,学生在学校上课舒心。3、转变观念,加强评价,建构科学合理的小学教学机制。教育行政和中心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和思想。改变过去的那种“抓大放小”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只注重中心校,忽略村小(教学点)。从上面的数据中看出,村小(教学点)占全县学校总数的49.15%,因此可以这样说:全县有近50%的儿童低年级启蒙教育是在村小(教学点)完成的,再从教育的长远来说,关注孩子的未来成长远比关注孩子的现在结果重要得多。比如,孩子的写字习惯,1-3年级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正确习惯,到了高年级再去纠正,如同“亡羊补牢”。可见村小(教学点)教育的重要性。4、搭建平台,加强教研,轮流支教,促进村小(教学点)教师专业发展。由于村小(教学点)规模小,教师相对人数少,加之村小(教学点)特殊的工作性质,教研活动到不了村小(教学点),培训又“虚化”,天长日久,本来就薄弱的知识得不到更新和补充,与外面的教师距离越来越大。要切实提高村小(教学点)教师的业务素质,一是充分发挥中心校复式教研组的作用。以学片教研组为单位,经常开展复式班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改进复式教学方法。二是加强村小(教学点)复式教学教师专业培训。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应该想方设法为农村教师搭建各种各样的专业发展舞台,挤出一部分经费,让教师走出去开阔眼界,把专家请进来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扶着拉着推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形成轮流支教制度,每学期(年)都有中心学校对村小(教学点)的支教,以优秀教师支教的点带动面,形成良好局面。5、切实维护村小(教学点)教师的身心健康。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方法原始、素质不高是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共同特点,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却支撑了我县 “两基” 达标的一片蓝天。所以在政策上要考虑到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要把到村小(教学点)去工作来作为对“不听话” 教师的惩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村小(教学点)在我县还不可能消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