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三论论文关于《庄子》的管理哲学三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管理哲学三论论文关于《庄子》的管理哲学三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管理哲学三论论文关于《庄子》的管理哲学三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管理哲学三论论文关于《庄子》的管理哲学三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管理哲学三论论文关于《庄子》的管理哲学三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哲学三论论文关于庄子的管理哲学三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充分尊重和包容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所谓“圣人合并而为公”。 对于特定组织或共同体的管理,总是关联着组织目标的实现,涉及共同的组织目标与次级组织乃至组织中各个个体的不同特性、发展需要之间关系的处理。因而,目标的选择和确定首先是一个价值理由。当我们问“什么样的组织目标是正确的目标”时,其实就是在追问“什么样的价值是最值得欲求的”(或“最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这就离不开对于构成组织之各个部分以至各个个体之间的需要和利益的权衡。在这个理由上,庄子反对管理者依据个人或 _的偏好或利益来确立组织目标,认为最合理的组织目标乃是能充分包容各部分和各个体之需要并促使其各得其所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可以说是“没有目标的目标”,即没有单一标准、强制要求的目标。用庄子式的语言来说,即“以不齐齐之”。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论就是以此为主题展开的。 陈少明的齐物论及其影响一书在前人对齐物论主题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解读的基础上,把“齐物我”作为另一种含义开发出来,提出了所谓“齐物三义”3,颇有见地。 “物论”系指以是非判断和争辩为中心的各种思想言论。春秋战国时代,统一的王官之学裂变为私有的诸子百家之学,天下之人“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天下),“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这类是非争辩只能愈争愈乱,最终无法分辨出一个明确的是和非来。这是因为,争辩主体之间本来就没有共同有效的是非标准: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庄子?齐物论) 甲与乙争论,即便有一方胜出,也只是表明了“胜”和“负”,而是和非仍作为悬而未决的理由摆在那里。这个时候,争辩双方可能请出一个第三者,让他进行评判。可是,这个第三者又怎能评判得了呢?“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乎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庄子?齐物论)。第三者的介入,充其量只能转变争辩双方的数量对比,却无法转变是、非对立的原始格局。 是非之争之所以没有确定不移的客观标准,是因为是与非是处于对待之中的,二者既相对立,又相依存: 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庄子?齐物论) 任何肯定同时也是否定。肯定如果仅仅是肯定而不包含着它所否定的方面,肯定与否定之间就有了清晰的界限,也就不会有争辩的产生。正因为肯定同时包含着否定,所以,任何是非标准的设定,都同时创造出与之对立的是非标准:“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齐物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与其用自己的是非标准去衡量、去否定别人的是非标准,不如用别人的是非标准去衡量、去否定我们自己的是非标准,把自己的是非之论相对化:“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庄子?齐物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是非标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 既然所有是非之争(所谓“物论”)都于“成心”(甚至可以说都是“成心”),那么,大家就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高明;既然所有“物论”作为“成心”都是不完全的,且这种不完全既无法转变也不能相互取代,那么,我们对待“物论”的最好办法,就是“两行”(或曰“两可”)。“两行”表面看来是无是无非、泯灭是非,但其根本要义却在于解除是非之论中的权力制约,让每个人都有是其所是、成其所是的机会。在“两行”的状态中,我对于他人的言论,既不刻意与之相同,也不刻意与之相异;我与他人的关系,既非相互竞争,亦非相互逃避。要做到“两行”,除了把自己的是非之见相对化从而正视自己的有限性之外,关键是能用超越的观点来看待理由、处理理由,即:把一时一地一己的是非,置于更大的空间范围、更长的时间跨度中加以审视,最终是将其置于无限的时空流变中审视之,此所谓“参万岁而一成纯” (庄子?齐物论)。在“无限”的视野中,每一具体的是非都在被相对化的同时而得到充分包容。因为它们被相对化了,故任何具体的是非都无法成为普遍而永恒的是非标准;因为它们被充分包容了,故任何具体的是非都成了特定时空和主体条件下应予肯定和实现的东西,此所谓“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庄子?齐物论)。“不用”即不用单一而僵化的尺度去裁断是非;“寓诸庸”,是顺应变化的进程、根据是非的具体功用而各成其是、各成其用(注:这个“庸”,既指“功用”,也指“功用发挥的过程”。) 。由于是非的功用和变化是没有穷尽的,故“不用而寓诸庸”亦可说是“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齐物论)。以上便是所谓“齐物论”。 不仅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物,也常常会基于某些僵化而单一的先入之见(如长短、高下、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善恶等)对事物的价值进行硬性分疏。于是,就需要有超越此等硬性分疏的“齐物”之论。齐物论虚构了一段啮缺与王倪的对话: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也?”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糜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孟子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规定性,这是世界的本然状态、真实景观。然而,同样是承认差异的客观性,人们看待和处理差异性的方式却有很大不同。庄子认为,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禀赋、需要和习性,相互之间不能取代,也不应该用外在而单一的价值尺度任意剪裁、削足适履。最公正的价值尺度(所谓“至正”)恰恰于物自身,是各个事物自己的内在规定性,此所谓“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庄子?骈拇)。事物进而每个人千差万别的内在规定性(个体性),不仅构成了为政、施教的前提,也是为政、施教应该尊重、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