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范文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写_第1页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范文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写_第2页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范文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写_第3页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范文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写_第4页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范文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范文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论文摘要写 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对物理学不同分支领域的许多物理问题都有着浓厚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他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国际合作实验.但由于合作实验的周期很长,他便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与同事和学生们在物理学各领域中进行多方面的实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近10年中,他在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原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领域都进行过实验研究.这样,在唐孝威的科学生涯中,继核探测器、国防科研和高能实验3个方面的研究之后,对物理学众多领域的研究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面.下面,主要介绍唐孝威在非加速器粒子物理、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领域的 随着观测的手段和设备越来越先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相应的理论也在逐步改进和完善.由于对宇宙的背景辐射,氢,氦丰度等的预言完全被实验观测证实,大爆炸理论已作为成功的理论被普遍被接受.然而在庆祝该理论成功的同时,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展现在科学家面前.正反物质不对称 _,大爆炸后的inflation时期的物理等等都是亟需解决的困难问题.然而,最迫切要理解的是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存在.现代的天文观测肯定了构成我们宇宙中可直接观测的可见物质仅占宇宙全部物质的4%左右,而大部分的物质是“暗”的.xx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表彰了三位天文物理学家对超新星观测得到宇宙在加速膨胀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激发科学家探讨暗能量的热情.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确认宇宙能量的72%以上是暗能量,24%是暗物质,其他4%是发光物质.暗能量的讨论目前还在一个朦胧的阶段,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什么手段去观测暗能量.然而对暗物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观测却已经开始走到实质性的阶段了. 暗物质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最有挑战性的课题,是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两个看似不同领域研究的热点.物理学家共同的认识是我们天文观测可以给我们提供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但不能最终确认模型的正确或合理程度,只有在我们的探测器(无论是在卫星上还是在高山或地下)直接观测到它们,检验是否与相应的理论预言一致,我们才可以得到结论.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了天文和粒子物理研究的交叉.事实上,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可以追溯到牛顿时代,甚至到更早(如果我们说古希腊,或中国古代,不知道是否会太过分).对暗物质的研究肯定成为21世纪天文和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观测的重点,它不仅是挑战,而且提供了最有生命力的机遇. 早在1933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瑞士天文学家Fritz Zwicky就发现了Coma星系团反常的旋转速度,由此提出星系团周围存在暗物质的假设.如果星系团只存在发光物质的话,那么天文观测到的旋转星系的速度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速度,即被观测恒星的速度应该与中心之间的距离平方根成反比,但是观测到的数据指出随着与星系中心距离的加大,速度趋近常数.这就意味着星系团中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即暗物质.除此之外,星团对撞以及引力透镜的观测也确认了暗物质的存在.作为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家的首要课题是在实验上直接寻找暗物质,当然暗物质候选者的确认也就成了理论家最重要的任务. 目前的理论认为可能存在三类暗物质:冷暗物质(Cold Dark Matter),热暗物质(Hot Dark Matter)和温暗物质(Warm Dark Matter).根据目前的分析,冷暗物质很可能占据暗物质的主要成分.显然暗物质不参加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所以是暗的).冷暗物质的构成包括一种或多种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的贡献.WIMPs最可能的候选者就是超对称理论预言的最轻的中性粒子neutralino.它是两个Higgsino和photino,bino混合后的最轻的本征态.即使存在很小的R-宇称守恒破坏,neutralino的寿命也会足够长,可以和今天宇宙年龄(135亿年左右)相比.当然如果它可以衰变,就理所当然地为宇宙中正电子超出提出可能的解释,是间接探测暗物质的依据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的机制). 直接探测是在地下安装探测器来直接探测暗物质与探测器物质中核子碰撞时原子核反冲能量形成的电,光或热信号,不同的探测器采用不同的探测物质和探测手段,所观测的信号也不完全相同.除此之外,物理学家期望在加速器上产生暗物质粒子,但它们既不参加电磁作用,又不衰变(长寿命),因而只能对应丢失的能量(missing energy),需要通过其他看得见的粒子的能动量分析来确定丢失的能量和猜测它们的携带者,从而判断missing粒子的性质,以决定它是否就是我们寻找的暗物质粒子.和宇宙学观测相对照,最终找到结论.这是一个漫长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路!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对暗物质与原子核碰撞的散射截面的研究而展开,暗物质相对地球的的速度约为220600km/s,即使暗物质的质量在几十到几百GeV,它的动能也就在100keV范围内,一般来讲只能产生核的弹性碰撞,即核不可能跃迁到激发态,因而只能通过核的反冲动能和动量来研究暗物质粒子的性质.暗物质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分自旋相关(SD)和自旋无关(SI)两种方式. 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 第一,暗物质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与自旋无关时,球形核的形状因子F(q).由于暗物质粒子与原子核间的相互作用与自旋无关,原子核的贡献可以用它的形状因子反映出来.即形式因子的计算可以具体化为原子核密度的傅里叶变换. 描述原子核密度最简单的模型有2PF模型(two-Parameter-Fermi model).另一种模型为折叠模型(Folding model),这种模型假设原子核内部的电荷密度为均匀分布,同时引进一个高斯函数用来处理原子核边缘密度,通过卷积定理将两个函数折叠在一起,结果与2PF密度模型给出的形状因子很相似,但是有一些差别.2PF的傅里叶变换没有解析式,折叠模型的傅里叶变换有解析式,称为Helm模型.文中也给出了由Sick提出的高斯模型(Gaussians)密度和形状因子,以及Fourier-Bessel-expansion模型的密度和形状因子.2PF和Helm model是目前暗物质探测理论中广泛使用的模型.作为an alternative,我们使用了描述原子核多体理论的相对论平均场(Relativistic Mean-Filed)来计算原子核的密度.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简称RMF模型)认为核子之间交换,介子(玻*)来传递相互作用,同时引入了介子场的期望值代替相应介子场方程(通过欧拉方程Euler-Equation得到)的场源项.核子场的Dirac方程与介子场方程之间通过互相耦合的自洽迭代,可以计算出原子核的一些基态性质如原子核密度,核子结合能,均方根半径等.本文计算得出了球形核16O,40Ca,72Ge,132Xe,208Pb等原子核的密度,再进行傅里叶变换的数值积分,得到了相应的形状因子.40Ca,72Ge,132Xe都是暗物质探测器广泛使用的元素材料.我们给出了2PF模型,Helm模型,RMF模型三种形状因子的数值结果,并进行了比较.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计算出的原子核密度和其他模型的结果在能量-动量依赖性上略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类似的.它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各种原子核的独特性质,因而更为接近实际,结果也更可信. 第二,研究了暗物质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与自旋无关时,原子核形变对形状因子的影响.原子核的多极形变效应有:零极形变为球形核,四极形变为椭球形状,以及多极的高阶效应.对我们所涉及的暗物质探测器采用的原子核来说,四极形变已经足够精确,所以我们只对四级核形变进行研究.2PF模型可以描述球形原子核的质量密度或者电荷密度分布,当考虑可能的核变形时,可以对模型进行修正.早期有人通过修正2PF,使之半径参数与角度有关,这样的修正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变形核的密度.类似地,我们对折叠模型进行了修正:根据椭球方程,我们引入不相等的半长轴和半短轴,从而参数化了椭球表面半径.我们仍认为在椭球内部的核子密度为常数,得到了变形核的密度.在第三种计算方法中,导出变形核密度的方法是基于Nilsson平均场模型.Nilsson平均场是引入轴对称的谐振子势,自旋轨道耦合项,以及对较大轨道角动量起压低作用的平方项.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考虑了原子核价核子对的临近轨道对力相互作用,一方面没有考虑临近轨道对力相互作用,这一部分当中,我们计算了变形核73Ge,131Xe的密度.我们用这三种模型计算了四极形变原子核在不同极角方向(10o,30o,45o,60o,90o)的密度,并对得到的密度并且进行了比较.我们对变形核密度进行傅里叶变换来计算动量不同方向上的形状因子,此时形状因子F(q,cos)也是依赖于角度的.结果表明,对一般用来做暗物质探测的探测器物质来说,相应的原子核形变较小,原子核形变对形状因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本论文研究了自旋相关的散射振幅.事实上,大部分暗物质与标准模型物质的相互作用都会导致与自旋相关的散射,例如通过交换Z或Z或其他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模型粒子.暗物质粒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本质是暗物质粒子与核子内的夸克或者胶子发生相互作用,这是基本相互作用,相应的Lagrangian是在所有理论模型中给出的,也正是我们要真正了解的.强子内的胶子在领先阶不参与弱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只需关心暗物质粒子与夸克的相互作用.自旋相关的散射截面比自旋无关的散射截面计算上要复杂很多,因为这时粒子物理过程与核物理过程不能分离开来,也就是不能因子化,无法分开暗物质与原子核碰撞元过程和原子核的集体效应.实际上,自旋相关的散射截面计算过程与原子核的衰变有很大相似之处.J.Engel等人利用Walecka的多极算符展开方法计算了暗物质与原子核碰撞的散射振幅,在冲量近似和非相对论近似的前提下,将相互作用流用矢量球谐函数展开,利用C-G系数耦合,得到所有与角度相关的部分,最后归结到简单的约化矩阵元计算.在转移动量q等于0和q等于0的情况下计算了散射振幅,其中约化矩阵元的计算依赖于核物理的具体模型.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根据通常的量子场论方法,重新推导了散射振幅的表达式,最后结果和Engel等人的相同.但我们的优越性在于,具体计算中,我们可以只考虑最外层壳的贡献(价核子).在碰撞过程中,假设原子核满壳层内部的核子对散射矩阵元总的贡献为0,我们只计算价核子的贡献,这样计算可以大大简化.我们利用了最近Luo等人推导出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对几个特征的原子核的自旋相关的散射截面做了计算.由于在这个原子核模型中考虑了自旋轨道角动量的耦合,相应的波函数是用(j,m,l,s)来描写的.为了能合理地计算,波函数要用C-G系数展开到以球谐函数和自旋波函数为基的表示中,虽然计算略为繁琐,但并没有原则上的困难. 论文的最后我们对暗物质探测的理论计算中的原子核效应做了一些讨论,希望本论文的结果对暗物质探测实验的设计,以及从暗物质探测的数据中提取与基本相互作用相关的信息有所帮助. 由王德云编著的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概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原子核整体的性质、核力、原子核模型、原子核放射性衰变、原子核反应, 胡碧涛,男,湖北天门人,1966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 _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兰州大学核物理研究所所长,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91年-1996年,国家公派于 _圣彼得堡大学(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硕主学位点计划发展目标为:成为省重点学科,建成省重点实验字,分出一个新硕上生点,由抿博主点.沈阳师范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硕士学位点简介 众所周知,在评价核数据库ENDF-版的文档5中,次级中子能量分布数据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大部分核素以任意列表形式或以蒸发谱来描述. 随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在医学、军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广泛运用,研制了许多探测器,本论文工作结合已研制的自给能剂量计探头,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分析了自给能剂量计探头的部分特性,这对剂量计的进一步研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给能剂量计的原理为:利用射线照射包裹在绝缘体内部的金属导体,通过测量金属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来判断周围射线的辐射计量.实验结果表明:照射剂量小,电荷密度小,随着剂量增加,电荷增加并成呈指数关系,当照射剂量到达1000Gy后,集电极上沉积的电荷密度到达饱和状态. 本文测量了射线照射剂量与集电极沉积电荷的关系.同时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利用MP程序模拟分析了射线源对探测器的张角、照射剂量率、介质层的厚度以及照射时间对集电极上的电荷沉积的影响.当探测器置于射线源30cm处时:开始阶段,沉积电荷较少,随着剂量增加,沉积电荷迅速增加.而当探测器置于射线源130cm处时,开始阶段集电极上沉积的电荷较多,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集电极上电荷沉积量增长相对缓慢.因此两条曲线在照射剂量约为300Gy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