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超论文关于孙燕超散文两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孙燕超论文关于孙燕超散文两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孙燕超论文关于孙燕超散文两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孙燕超论文关于孙燕超散文两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孙燕超论文关于孙燕超散文两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燕超论文关于孙燕超散文两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观摩崖石刻 前不久,我与一位著名作家游览第一山摩崖石刻。他不免感叹道:“今日观摩崖石刻,只觉世上再无他景与之媲美。” 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绍:“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摩:本义为“摩擦,磨蹭”,崖:天然的石壁。我国古代对摩崖石刻有以下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摩崖石刻是专指石刻文字,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照相。 淮水之南的盱眙山清水秀,美在景含文化。又名山城,因有九十九个半风景名胜而名闻华夏,可见其超群脱俗之美。其中最美最有价值的文化古迹当属第一山的摩崖石刻,第一山题刻堪称“石制天书”,这里共有摩崖石刻一百六十六块,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三处,且以秀岩为多。多出自历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字体有正、草、隶、篆、行五体。其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 凡到盱眙来的人,皆慕名参观第一山。 第一山,“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第一山,“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光乱,使君还”。 只这几句诗词,就道出了她的神韵和景观内涵。 古时文人墨客进了盱眙地界,迓迎你的是“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的无限风光,而明河如镜,舟楫穿梭的景致更是随处可见。无怪历代的文人墨客会留下无数锦词玉篇,无怪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毋庸拈须苦思,豪兴一发,便吟出脍炙人口的华章。摩崖石刻将书法与奇岩怪石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 欣赏抄录历代文人墨士在摩崖上留下的锦词玉篇。游人需沿着千层青光石板路向上左转右拐攀登,当累得气喘吁吁时,仰目山顶,透过葱茏的秀木,便可隐约看到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的神采飞动的“第一山”三个大字。摩崖石刻中有米芾、苏东坡等历代大家的手迹,用五体写成,或丰腴跌宕、或潇洒纵横,刚柔兼并,其内容及笔法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米芾书位于一山碑上,字径一尺五,笔力遒劲,飘逸洒脱。当代书法名家韩旭说,米芾书法用笔俊朗,超轶绝尘,素有“风墙阵马,沉著痛快”之誉。留下来的墨迹,无论一通书札,一则随笔,还是一篇跋赞,一首歌行,无不精妙绝伦,摄人魂魄。米芾一生放浪江湖,但留下来的摩崖石刻却很少,所以尤显珍贵。 在现代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能亲临第一山,以悠闲的心情读到这些摩崖石刻的佳作,无疑是旅途中的一大意外收获,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到了山顶,攀登崖上,又是一番景象:和风香雾,云雾间笑语喧哗,此时寻古探幽或凭栏远眺,顿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晚上,望淮河长桥上灯火阑珊,河中几叶小舟慢悠悠荡桨前去,欸乃一声山水绿,真是说不出的惊喜,这美景画卷自然天成,诗一般的空灵意境,令游人陶醉而不知归路。 在传统文化遗迹消失殆尽的今天,摩崖石刻不仅将古遗迹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下来,也不禁让人思考,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是否与现在文明生活有其一脉相承的必然性否则,更多古遗迹的遗失也不会引人扼腕叹息。我想,由已知走向,或许,我们需要如同爱惜自己的羽翼般,保护并传承古文化。 水下皇陵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考三代的衣冠冢。从巍峨堂皇到通地瓦砾,一切都在悄悄变迁,唯有这一堆隆起的土,守着一湖不语的水。 明祖陵的陵墓,也称为“万岁山”。在这“万岁山”前,有一半圆形的水塘,水塘上方并排着九个砖石拱券,这里面便是安葬朱元璋三代祖先衣冠的地下玄宫。由于受洪泽湖和淮河水的渗透影响,玄宫长期浸泡水下,成为至今未被世人探知的神秘,也是当今中国唯一的水下皇陵。 穿过长桥,石人石马在安静地等候每一位来拜访它的人。 排列在神道两侧节奏感强的石人石马,长三百米左右。四十二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的麒麟、狮子、华表、石柱、文武大臣的石刻,尚可想见明王朝辉煌鼎盛的过去。明太祖朱元璋得帝后,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明朝文人儒士们在他面前吹捧泗州杨家墩是“肇基帝运”的圣地。朱元璋龙颜大悦,派人筹建明祖陵。 历史文献是说神道石刻*杂班而列,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帝王生前朝班列仗的概括。有的还用珍禽异兽身上附有的祥瑞、辟邪的传说,加以精心地组合,来增强死后的威严和希冀对子孙的庇佑,明祖陵亦如此。 走到这里,面对华表直指的苍穹,第一次感受到落日的沉重力量。 神道上设置石刻,起自秦汉,是帝王生前卤簿仪卫的再现。明史仪卫中特别强调:“尊卑之分,慎重则尊严,尊严则整肃。是故,文谓之仪,武谓之卫。天子出,车架次第,谓之卤簿。”帝陵神道上的石刻的用意,在这里已有了答案。明祖陵石刻的组合与艺术,虽借鉴于唐宋之制,已有变更与革新。这里有石刻形式的变化,树木的多寡,亦有排列的不同,房屋建筑形式的演进,它积淀在正处于上升期的明王朝的虎虎生气,起着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 石像中的文臣、武将,神态各异,生动逼真,那气势宛如君王临朝时,文武排班一样。它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却又这样地不同。在汉书灌夫传中曾有:“且帝宁为石人邪”颜师古注曰:“石人者,谓常存不死也。” 这就说明对石人与自然抗衡的耐久性早已认识,并含有赋予石人以精神长存的意思。帝陵前的神道石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是最能反映阶级差别、地位、贫富并时时成为其中的“晴雨表”。如石像人物的表情已多为低眉顺眼之状。 石狮,就我所知,人类把狮子的形象铸之于石,并深入到生活里,大抵是因为狮子为“百兽之王”。它那气吞山河不怒自威的气概,令其他禽兽诚惶诚恐,或跪伏在地,或望风而逃。在帝陵面前,却由王变成驯服的臣仆。当它爬上了苔痕,生了锈或千疮百孔,则王朝、宅第一定没落、萧条、不振起来。正如繁华必定走向衰落,它终究,在沉默中沉寂下去了。 明中叶以后,明祖陵屡受洪水威胁。为保明祖陵不沉泽国,颇费了不少人力、财力。明朝灭亡以后,这座盛极明代的帝王祖陵,已失去当年“肇基帝运,钟祥孕秀”的历史地位。神道石刻(一六八年),这座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的明代第一陵与泗州城一起,在一场特大的洪水中,沉入洪泽湖底,成了中国的“庞贝城之谜”。直至一九六六年的枯水季节,沉淹泽国三百多年的明祖陵石刻,首先从湖面露出了形迹,直至一九七六年才重见天日 夕阳落,我也踏上了归程。“早瞻湖上日出,夜观盱城灯明,自然景色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