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地质构造,第一节地质年代第二节地质构造第三节阅读地质图第四节活断层第五节地震,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变化、岩层、岩体变形和变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在岩层、岩体中遗留下的变形变位的形迹。,水平运动:大陆漂移说,垂直运动的证据,地质年代的表示方法,相对地质年代: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关系来决定。只知先后,不知具体的时间。绝对地质年代:由该岩石地层单位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通过地层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测定。,第一节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确定,层序法: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先形成的位于下部,后形成的位于其上部。注意:原始产出的下老上新,并非现在野外见到的地层都是下老上新,其中又有后期地壳运动的改造。对于后期地壳运动使地层变动(倾斜、倒转)的地层层序可用沉积构造中的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作为“示底构造”恢复顶底后,判断先后顺序。,岩性(岩性对比法):在一定的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其岩性特征(成分、结构、构造)基本上一致或近似。,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新老的层产状一致,地质年代连续,无缺失;说明地层形成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为地壳缓慢的下沉,即使有上升,也未将沉积面上升到水面之上而遭受剥蚀。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地质年代有缺失,新地层之下常有底砾岩;说明老地层沉积后有明显的均衡抬升,遭受剥蚀后又均衡下降,接受新的地层沉积。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有缺失,新地层之下常有底砾岩;说明老地层形成后构造运动强烈,形成断层、褶皱等构造,长期遭受外力剥蚀,而后下降接受新的地层沉积不整合接触为划分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沉积间断形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以下先形成,较老;不整合面以上岩层晚形成,较新,平行不整合形成示意图,角度不整合形成示意图,古生物化石:生物的演化从古到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可逆性);某一时代的地层中只能含有该时代生存的生物化石(间断性);具有相同标准化石或化石群的地层为同一时代形成(全球性),生物进化,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确定,它的相对年代的确定主要依据它与已知时代围岩的接触关系及不同岩浆体的穿插切割关系确定接触1)侵入接触:岩浆体晚于其侵入其中地层,一般由烘烤、变质现象。2)沉积接触:岩浆岩体早于覆盖其上的地层(为一不整合面)。穿插: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切割者年代新,被切割者年代老。,接触关系,穿插关系,地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时间地层单位:地质史上对应每个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层岩石地层单位:具有明显的岩石类型和可识别的物理界线的岩石体,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年龄)的确定,根据保存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母体同位素的含量和子体同位素的含量分析,确定子体和母体的比例,关键是放射性元素的固定的衰变常数。T=1/Ln(1+d/n)衰变常数其计算出的是该同位素的形成年龄,也就代表了所在岩石的形成年龄。常用的测年同位素KArRbSrUPb年代新(新生代或考古)常用C14注意:同位素测年方法、原理科学性强,但由于D、N的含量不易测试或地史中保留不全(丢失),故存在测年误差。地史记年以百万年为单位。,第二节地质构造,定义: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各种变形、变位形迹。,岩层的产状,岩层的定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所限制的、由同一种岩性组成的地质体称为岩层。岩层的产状定义: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的产状。通常由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表示。,岩层的产状三要素,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走向的方位角有两个,相差180;倾向:垂直于走向顺倾斜面引下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即走向与倾向的方位角相差90;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称岩层的倾角。,岩层产状的测量,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方位角表示法:确定点为中心,正北方向的方位角为0度,按顺针方向旋转,旋转一周360度,正东、正南、正西为90、180、270度。方位角只计倾向和倾角如21025倾向的方位角为210度,倾角25度。象限角表示法:以北或南方向为准(0),将平面划分为四个象限,表示产状,一般记走向、倾角和倾角象限。N36W25S,表示走向北偏西36度,倾角25度大致向南倾斜。特殊产状:水平岩层倾角=0倾向走向直立岩层倾角=90倾向走向,水平构造,沉积岩在形成的原始产状大多都是水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地质构造中所讲的水平构造是经构造运动轻微的地区,岩层遭受构造应力作用,但变形、变位不大,倾角小于5度,这一部分倾斜的构造。,倾斜构造,倾斜构造:岩层在受到构造应力(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使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夹角的岩层,为倾斜构造,也称为倾斜岩层。单斜构造:在一定地区内向同一方向倾斜和倾角基本一致的岩层,又称为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受到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得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要素,核部:褶皱的中心部分,通常位于褶皱中央最内部的一个岩层翼:位于核部的两侧,岩层向不同方向倾斜的部分轴面:以褶皱顶平分两翼的假想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褶皱的轴枢纽:轴面与褶皱同一岩层层面的交线。或褶皱同一岩层上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转折端:褶皱两翼岩层相互过渡的弯曲部分。,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两翼岩层倾向相背的褶皱,称为背斜褶皱;背斜在形态上表现为岩层向上弯拱起,核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渐新;两翼岩层对称出现。向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向的褶皱称为向斜褶皱;向斜在形态上表现为岩层向下凹陷,核部岩层新,两翼岩层渐老,两翼岩层对称出现。,褶皱的形态分类(一)按褶皱横剖面图形态分类,直立褶皱: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倾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相等;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一翼为倒转岩层;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两翼岩层近水平,一翼为倒转岩层;,倒转褶皱,平卧褶皱,褶皱的形态分类(二)按褶皱纵剖面形态分类,水平褶皱:枢纽近水平,两翼岩层界线基本平行倾伏褶皱:枢纽一端倾伏,一端昂起,两翼岩层界线不平行,在倾伏端交汇成封闭弯曲曲线,倾伏的褶皱长宽比小于1:3时,背斜称为穹窿,向斜称为盆地,褶皱力学成因分类,野外对大型褶皱的研究方法,穿越法:垂直岩层走向观测,了解岩层的产状、层序、新老关系;根据岩层出露的层序及新老关系,判断背斜还是向斜;根据两翼岩层的产状及与轴面的关系,判断褶皱的形态。追索法:平行于岩层走向进行观测,查明褶皱的延伸方向及其构造变化,判断为倾伏褶皱还是水平褶皱。在实践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褶皱构造的野外鉴别,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变化有规律;背斜:新老新向斜:老新老,褶皱构造的野外鉴别,正地形:向斜成谷、背斜成山;逆地形: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褶皱的工程地质评价,转折端,岩石破碎严重,完整性差、强度低、稳定性差,抗风化的能力较弱,透水、储水能力强,在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建筑物,可能遇到岩层坍塌、涌水等问题。,翼部,岩体的完整性较好,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较强,透水、储水能力弱;,如开挖边坡走向近于岩层走向,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时,易造成顺层滑动;如边坡坡角小于岩层倾角或倾向相反时,有利于边坡稳定;,如开挖边坡走向与岩层走向夹角大于40,有利于边坡稳定;,隧道等地下工程,一般布置在翼部,岩性均一有利于稳定;而背斜顶部岩层易塌落,向斜核部储水丰富。,断裂构造,定义:构成地壳的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岩石地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类型,裂隙(节理):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位移,称为裂隙或节理;,断层:岩层沿破裂面(一个或一组)两侧发生了明显位移或较大错动,称为断层。,裂隙构造,构造裂隙(一)剪裂隙,定义:岩石受到剪(扭)应力的作用形成的破裂面,剪裂隙交叉切割岩体,破坏岩体完整性,故剪裂隙常是易于滑动的软弱面,构造裂隙(二)张裂隙,定义:岩层受到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破裂面;,特征,裂隙产状不稳定,延伸距离短;,裂隙面弯曲、粗糙,裂缝较宽,常被岩脉充填;,一般发育较稀,裂隙间距大,很少密集成带;,张裂隙往往是地下水渗透的良好通道。,裂隙形成示意图,非构造裂隙,定义:由于成岩作用、外动力和重力等非构造因素所形成的裂缝,类型,原生裂隙,风化裂隙,卸荷裂隙,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岩体中的裂隙虽有利于开挖,但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裂隙破坏了岩石的整体性,促使风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岩体的透水性,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裂隙的主要发育方向与路线的走向平行,倾向与边坡一致,不论岩体的产状如何,路堑边坡都易发生崩塌和碎落;影响爆破作业的效果。,断层构造,断层要素,断层面和破碎带:两侧岩层发生相对位移的断裂面,称为断层面。规模较大的断层,经常不是沿着简单的面发生错动,而是沿着错动带发生,称为断层破碎带。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盘:断层面两侧发生相对位移的岩块;断层面上部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下部的称为下盘。相对上升的盘称为上升盘;相对下降的盘为下降盘。断距:断层两盘沿断层面相对移动开的距离。,断层要素示意图,断层的基本类型(一)正断层,上盘沿着断层面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一般是由于岩体受到水平张应力的作用及重力作用,使得上盘沿断层面向下错动而成。,断层的基本类型(二)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受到水平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而形成的。,分类,冲断层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倾角介于2545,碾掩断层倾角小于25,规模很大的区域性断层,逆断层,断层的基本类型(三)平推断层,由于岩体受到水平扭应力的作用,使得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断层构造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加速风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动,降低了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断层破碎带强度低、稳定性差,压缩性大;降低地基岩体承载力和稳定性,易导致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沉降,甚至造成倾斜或断裂;对边坡、桥基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跨越断裂破碎带的桥梁工程等建筑物,由于两盘的岩性不同,可能导致不均匀的沉降;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易产生洞顶塌落,在确定隧道平面位置时,应避开大规模的断层破碎带;隧道轴线与断层走向平行时,应避免与破碎带接触;隧道横穿断层时,断层对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小,但应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工程措施,保证施工安全。,断层的野外识别断层崖,断层的野外识别地层缺失或重复,地层重复,地层缺失,断层的野外识别构造岩,断层角砾岩,断层的野外识别擦痕、镜面、阶步,擦痕,阶步,断层的野外识别牵引褶皱,断层的野外识别,断层常伴生与断层面平行的密集的节理岩层或矿层沿走向突然中断负地形、断层三角面沿岩断层破碎带泉呈线状出露,第三节阅读地质图,公路、桥梁和隧道的修建,必须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地质图清晰的表明了所覆盖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地层、岩层及地质构造条件及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路、桥、隧建设者,有必要从地质图中获取相应的地质信息。,地质图,地质图是表示一个地区地质情况的图件,用一定的颜色、符号、代号反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情况;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地质图反映的内容,1地形特征:以等高线反映,2岩性:用岩石符号表示,5水文地质特征(部分)河流、水系及泉等,地质图种类,普通地质图:反映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地质图件构造地质图:反映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地质图件第四纪地质图:反映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成因、年代、成分、分布的地质图件基岩地质图:反映第四纪以前基岩年代、岩性、分布的地质图件水文地质图:反映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图件工程地质图:反映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或场地地质条件的图件,阅读地质图的步骤,读图名、比例尺,了解图的位置、精度读图例,对图中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建立初步概念分析地形,分析河流水系分布;阅读地层分布、新老关系、产状、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分析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形式,水平构造:水平岩层的地层分界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一致(近于平行),新岩层分布在地势较高处,老岩层分布在地势低处。单斜构造:单斜构造的地层分界线在地质平面图上是一条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的“V”形曲线。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倾斜方向相反时,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岩层界线弯弧更开阔。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倾斜方向一致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地面坡度时,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小相同”,岩层界线弯弧更狭窄。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相同大相反”,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直立岩层:直立岩层在地质平面图上为一条直线,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平行不整合:岩层分界线彼此平行,地质年代不连续角度不整合:新岩层的分界线遮断了下伏老岩层的分界线,且时代不连续。,水平褶皱:地层界线在地质平面图上呈带状分布,以核部为中心两侧呈对称分布。背斜核部老两翼新,向斜核部新两翼老。,倾伏褶皱:地层界线在转折端闭合,当倾伏背斜和倾伏向斜相间排列时,地层界线呈“S”形曲线,单斜岩层中的断层当断层走向大致平行于岩层走向时,(断层线两侧出现同一岩层不对称重复和缺失)出露老地层的一侧为上升盘,较新岩层的一侧为下降盘。,在单斜岩层中:A:当断层走向大致平行于岩层走向时,(断层线两侧出现同一岩层不对称重复和缺失)出露老岩层的一侧为上升盘,较新岩层的一侧为下降盘。B:当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或垂直时(断层线联测出现岩层的中断和前后错动)地层界线向岩层倾向方向错动的一侧为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相对向前错动的为上升盘,向后错动的为下降盘。,当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或垂直时(断层线两侧出现地层的中断和前后错动)地层界线向岩层倾向方向错动的一侧为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1、背斜:核部地层相对变宽或较老的一侧为上升盘,另一侧为下降盘2、向斜:核部岩层相对变窄或较老的一侧为上升盘,另一侧为下降盘3、平推断层:核部岩层宽窄无变化,只是褶皱枢纽和岩层错开。,断层在褶皱构造中A: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平行时,同单斜岩层中的AB:当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斜交或垂直时背斜:核部岩层相对变宽的一侧为上升盘,变窄的一侧为下降盘向斜:核部岩层相对变宽的为下降盘,变窄的为上升盘。平推断层:核部岩层宽窄无变化,只是褶皱枢纽和岩层错开。,当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斜交或垂直时,a背斜轴部岩层在上升盘变宽,b向斜轴部岩层在上升盘变窄,c平推断层造成褶曲轴线和岩层错开,第四节活断层,活断层或称活动断裂是指现今仍然活动或近期有过活动,不久将来还可能活动的断层,其中后一种也叫潜在断层。活断层的概念始于1908年,工程的规模越大,相应所带来的损失越惨重。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在全新地质时期(一万年)内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将来(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称为活断层,活断层的分类,按两盘错动的方向A:走向滑动断层(平移断层)B:倾斜滑动型断层(逆断层及正断层)按活动性质A:蠕变型活断层。B:突发性活断层,活断层特征,1、断层的活动方式:1)蠕滑:连续的滑动过程,其中较小的应力降,不可能有大地震相伴随,仅伴有小震或物地震活动。2)粘滑:断层发生快速错动,在突发快速错动前断层呈闭锁状态,没有明显的位移。2、断层的规模和活动速率1)规模:长度和切割深度,它反映能量和破坏力。2)活动速率:活断层的活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强弱的重要标志;活断层活动强度的分类以滑动速度为依据。,活断层特征,3、活断层的重复活动周期如果活断层的活动方式以粘滑为主,往往间断性的发生脱然错动,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地震重复周期。4、活断层的继承性大多数是沿已有的老断层发生新的错动位移。,活断层的识别标志,1、建筑物、公路等工程地基的倾斜和错开象2、地形地貌1)地形变化差异大“山从平地起”;山口峡谷多,深且狭长;新的断层崖和三角面山的连续出现,伴有山崩和滑坡;2)断层形成的陡坎山山脚,常有狭长洼地和沼泽3)陡坎山前的第四系堆积物厚度大,山前洪积扇特别高或低,与山体不对称。4)断裂带有串珠泉出露。5)断裂带上植物突然干枯死亡或,生长特别罕见的植物。3、地质及地震地质方面的标志1)第四系堆积物常见小的褶皱或小断层或被第四系以前的岩石冲断2)可见河谷阶地等地貌单元,同时发生水平或垂直位移错断3)断层泥及破碎带多没胶结,断层崖壁可见擦痕和错碎岩粉4)断层带附近地区有现代地震,地面位移和地形变化。5)沿断裂带地热、地磁及各种气体数值一般偏高。,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的影响,错动变形:引起建筑物的拉裂,或者不均匀的变形,使得建筑物废弃;引起地震:地震的危害显而易见。,第五节地震,地下深处的岩层,由于某种原因突然破裂、塌陷以及火山爆发等而产生振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这种现象称为地震。,地震相关术语定义,1)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3)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或地震观测台(站)到震中的直线距离。5)震中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强烈地震时的震中区称为极震区。6)等震线:在同一次地震影响下,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各点的连线。,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全球地震分布图,全球地震分布图,中国地震分布图,地震的成因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广东新丰江水库,地震波,体波:是通过地球体内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又称压缩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靠介质的扩张与收缩而传递,其传播速度约713kms,振动的摧毁力较小。横波(S):又称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为各质点间发生的周期性的剪切振动,其传播速度47kms,振动摧毁力较强。,面波:沿地表面传播的地震波。面波的传播速度最小,每秒只有3km多,但振幅大,故对地面的破坏最大。面波又分为瑞利波(R)和勒夫波(Q)。瑞利波(R):波的传播是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地表面法向组成的平面内作椭圆运动,与该平面垂直的水平方向没有振动,似在地面上滚动。勒夫波(Q):波传播时,质点在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即呈地面水平运动或者在地面上呈蛇形运动。,地震波传播示意图,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1.地震震级(M)它是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的最初定义(李希特)是:距震中100km处用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实测的以m表示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的对数来确定。,地震震级,震级:震中距离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LogE=11.8+1.5ME能量M地震级,地震按震级分类,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对地震时地表和地表建筑物遭受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的一种量度。烈度的大小除与地震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有关外,还与当地地质构造、地形、岩土性质等因素有关。(1)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即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地震烈度。国家地震局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上标示的地震烈度值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2)场地烈度:是指建筑物场地因地质、地貌、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的不同而引起的地震基本烈度的降低或提高的烈度。一般比基本烈度提高或降低半度至一度。(3)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以及国民经济的条件,对不同建筑物将建筑场地烈度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加以调整后的抗震设防烈度。,震害现象(地震效应)直接的震害(地震效应)包括:大地抖动对建筑物的直接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地基效应,如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振动液化、塌陷、喷水冒砂等。地面破坏,如大地的错断和裂开、地倾斜等。地震滑坡、海啸等。,1.大地抖动对建筑物的直接破坏是地震产生的最普遍灾害。,破坏的程度与地震的振动强度及持续时间、地基的性质及建筑结构有关。近来的许多地震破坏实例表明,施工质量也应该为地震伤亡及损失负很大的责任。,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地震前北川,地震后北川,映秀,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大坝破坏(台中石岗),埠丰桥断裂,河床抬高8m,形成叠水,一九九五年神户地震造成的破坏,2.地基效应地基中较疏松的饱和砂土,在周期性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渐积累,甚至达到可以完全抵消有效应力时,使土粒便处于悬浮状态,而接近液体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液化。液化的砂土将在瞬间降低或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砂土液化的宏观标志是会导致:在地表裂缝中喷水冒砂,地面沉陷变形,地基产生巨大沉降和建筑物严重倾斜,甚至失稳。,地震引起砂土液化(台中港1-4码头),地基液化导致建筑物整体倾斜,1995年神户地震,海城地震冒砂现象,唐山地震冒砂,3.地面破坏较大的地震,往往在大地上形成大量裂缝,称为“地裂”。沿有些裂缝会有较大拉开或水平位移,从而破坏各种输送管线、铁路、桥梁、大坝及其他任何建筑设施。,地震形成的错动(1906旧金山地震导致一处围拦错开2.5m),唐山地震形成的地裂缝带,唐山地震形成的地裂缝,炉霍地震,压性地裂缝,炉霍地震,压性地裂缝,海城地震地裂缝,地震后的地表开裂(伊朗),地震引起操场隆起(台中国小),地震引起稻田隆起(台中雾峰),4.地震滑坡在山区,滑坡是与地震相关的一个重要灾害。,5.海啸地震时海底的上下波动引起海洋水体的波动,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向四周传播。,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引发的海啸,震害现象(地震效应)次要的震害(地震效应)包括: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地震震害(一)地震力的破坏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酒店管理专业技能面试题与应对策略
- 2025年建筑装饰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预测题详解
- 2025年化工工艺面试热点烷基化工艺答题技巧与答案解析
- 他字的笔顺教学课件
- 2025年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考试要点梳理
- 2025年焊接技能认证考试模拟题及答案全解含钎焊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美术学科面试专业知识点梳理与预测题解析
- 2025年物联网初级工程师高频考题解析
- 2025年酒店经理高级面试实战指南与模拟题解析
- 2025年初级产品经理实战模拟面试题库及解析
- 2025-2030在线语言教育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T-CACM 1064-2018 针刀医学临床 通.用要求
- 天津市南开区2025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内容
- 电气行业与市场分析
- 2025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toc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菌毒种或样本等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 排水设施养护管理制度
-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系统研究
- 汽车抵押借款合同协议范文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