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_第2页
中国古代建筑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_第3页
中国古代建筑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_第4页
中国古代建筑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141210,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2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8第二章城市建设4第三章住宅与聚落6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6第五章宗教建筑4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第七章建筑艺匠自学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6,中国古代建筑,6.1概说6.1.1相关字义6.1.2发展概况6.1.3建设思想6.2江南私家园林6.2.1构成要素共性6.2.2设计手法共性6.2.3案例解析特性6.3明清皇家苑囿6.3.1构成要素共性6.3.2设计手法共性6.3.3案例解析特性6.4风景建设6.4.1性质与规模6.4.2发展的原因6.4.3原则和手法6.4.4江南三案例,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囿,圃,园,苑,围墙圈起的草木中蓄养禽兽,田畦中种植草木果菜,有围墙的圃,大曰苑,小曰囿,6.1概说6.1.1相关字义,6.1概说6.1.1相关字义园,“园”:生产的果园、饲养动物的兽园生产“树果曰园,树菜曰圃。”说文,“园”:权贵之家,游玩享乐,“夜宴”:享乐,“桃李:生产”二重性春夜宴桃李园图,6.1概说6.1.1相关字义,明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6.1概说6.1.1相关字义台,台:土筑的高台。台上筑有建筑物:“台榭”,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台:离宫。春秋,蜀国章华台、乾溪台;吴国姑苏台;越国离台、燕台(京城郊外山区的离宫)汉代,上林苑。(猎场、庄园、离宫),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关于自然山水景物审美态度、观看方式、表现方式,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一)先秦汉:从分享自然到铺陈自然,周文王:“灵台、灵沼”(长安以西四十二里,方圆七十里的御园),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克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h)翯。王在灵沼,於(w)牣鱼跃。,诗经灵台,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一)先秦汉:从分享自然到铺陈自然,春秋战国:“章华台”“丛台”秦汉:上林苑(狩猎、生产、游憩、娱乐、求仙、训练)汉武帝在上林苑中仿照滇池开了一个“昆明池”训练水兵汉“樊川园”“御宿园”见于记载的以人工模仿和创造自然景色始于汉代,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奇兽怪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其中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壳,延漫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咎不能遍也。”东汉大将军梁冀:广开苑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仿,奇,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一)先秦汉:从分享自然到铺陈自然,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审美观念改变,造园意境改变,文人参与园林建设,转折点,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1、审美观念改变,以自然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隐/一种生活态度/逃避与反抗“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逍遥一世之上,睥睨(pn)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贵,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初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仲长统,仲长统(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认为“天”即自然,它没意志和目的。“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要顺“天时”,如适时播种,辛勤管理,及时收获,就有好收成。收多少不在于“天命”,而是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权得失上,仲长统批判了“神的旨意”。他认为创业者夺天下,建立霸业是由“人事”所致。同样,王朝由盛而衰,毁业亡国,也是由“人事”所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天命”决定社会兴衰的说教,从而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这在两汉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卓见”。,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1、审美观念改变,以自然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隐/一种生活态度/逃避与反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1、审美观念改变,以自然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隐/一种生活态度/逃避与反抗,山水动植物、四季景物变换等都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作为创作主体的文人的重要性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隋,展子虔,游春图,山水画,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2、雅集与山居借,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曲水流觞,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南朝谢灵运山居赋: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20,唐,王维,辋川图(局部),唐人摹本,唐,王维,辋川别业,辋川集,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辋川山水诗的集成。辋川是在陕西蓝田,古时有别墅,辋川别墅地处终南山下,此处曾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后来得到了这个别墅,他被那里的寂静的田园山水所陶醉,他的很多诗都是描述那里的景色,辋川集二十首山水诗的集成就是在辋川别墅时所作的,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西,应接不暇,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草堂记,3、城市私园:写意自然,表现自然主要集中与政治中心与大城市,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隋唐东都洛阳,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唐,白居易,洛阳履道坊宅园,池上篇,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白居易53岁,长庆四年(824年),罢杭州刺史,秋至洛阳,由田氏手里买得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履道坊宅园。买时曾因钱不足,用两马抵偿。,3、城市私园:写意自然,表现自然,唐长安芙蓉园、曲江池,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兼具行宫御苑和公共游览地性质的园林,东西长1400m,南北长2000m。曲江隋时名曰芙蓉池,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形。岸线曲折。“花卉周环,烟水明媚”,4、风尚帝王苑囿和离宫,“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世说新语,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4、风尚帝王苑囿和离宫,翳然(yrn)犹隐没,隐灭。晋陶潜悲从弟敬德诗:“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濠濮间想(hopjinxin)庄子记有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之上和庄子垂钓濮水的事。后以濠濮间想谓逍遥闲居清淡无为的思绪。,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二)魏晋南北朝唐(在园林中加入亭、台、楼、阁盛于唐时),隋唐作为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帝王宫苑的兴作极盛,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都频频营建。2、私家园林的兴建日趋频繁,以长安、洛阳两地最盛。除城内宅院外,在郊外山野泉清林茂之地建山居别墅之风也颇盛。(白居易履道坊宅院;王维辋川别业)3、城市和近郊的风景点有明显发展。(曲江行宫御苑兼具公共游览胜地;滕王阁、岳阳楼等风景建筑)园林景胜从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园主阶层从帝王、贵戚、豪富向一般官员、士人、平民推演,造园规模从前期的大型化向后期的小型化转移,造园意趣从自然天成的质朴、粗放、疏朗、淡雅想追求诗情画意的精致化推演,构成了唐代园林的基本发展脉络。,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南宋,槐荫消夏图,本图描绘了当时文人闲适的日常生活,在盛夏的绿槐浓阴下,一高士坦胸赤足而卧,闭目养神,怡然自得,榻侧置雪景寒林图屏风,条案上罗列香炉、蜡台及书卷什物。此图人物、床榻、条案、文房清玩刻画人微,极富艺术表现力。,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1、李格非,洛阳名园记(1)花园(2)以水为主景(3)用建筑得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于绍圣二年(公元1105年)撰成洛阳名园记。洛阳是汉唐旧都,为历代名园荟萃之地。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当不在少数,足以代表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一般情形。当时就有“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的说法。宋人李格非写了这篇洛阳名园记,记述他所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大多数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2、赏石,米芾:“漏、透、瘦、皱”四字相石法,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太湖石、灵壁石、英石,还有在唐代已难得一见的昆石。因安置地位的不同,石又分为二个大类,即置放于园林之中的“立石”与置放于书斋案几之上的“供石”。同样置放于园林之中,“立石”与“叠石”有所不同,前者是天然的独立体;后者是人工堆砌的“假山”。同样置放于室内,“供石”与“摆石”也有所不同,前者体量较小,放在案几之上便于把玩;后者体量较大,往往连座落地摆放,兼有装饰、点缀的作用。,2、赏石,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艮岳宋徽宗出现专门叠石的技工,吴兴称为山匠,苏州人称之为“花园子”,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2、赏石,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花石纲”。,3、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北宋,郭熙,早春图,林泉高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3、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北宋,郭熙,早春图,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它强调了如下几点:(一)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二)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酝酿构思。“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三)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郭思追述郭熙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四)师承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专门之学,自古为病。”(五)技法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笔墨要为人使,不可反为笔墨使。”,简远:景象简约,意境深远疏朗:景物数量少,整体性强雅致:高雅别致,美观不落俗套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环境的结合,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三)宋抽象自然,两宋时期,造园活动更加普遍,已经遍及地方城市和庶民。,6.1概说6.1.2发展概况四个发展阶段(四)元明清,1、元代的转折审美世俗化2、明清以江南园林为代表的城市园林建设达到高峰,并影响到北方皇家园林的建造。,清代:园林建筑的时代过去的朝代,开国时大多都要忙于宫殿都城的建设,清代因为继承了明代的皇宫和都城,它们不但完好无缺,而且称心如意,于是就不必为此事尽心费力,而专注于皇家苑囿的建设。除康熙和乾隆,几乎历代的清帝都是园林建筑的爱好者。即使是在外忧内患的清末时期,慈禧还不顾一切,两次重修颐和园。,6.1概说6.1.3建设思想(一)西方和东方的两种哲理、两种思路,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建得方方整整。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的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理性比例:黄金分割秩序:对称几何,绘画、诗词、文学文人的恬静淡雅强烈的感情色彩,6.1概说6.1.3建设思想(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与其它类型建筑的差异),1、抒发的情趣不同宏伟博大、庄严肃穆&情景交融、诗情画意2、构图的原则不同轴线、对称、统一&有法无定式、难以名状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内向布局、背外朝内&相地、借景、景观占主导,6.1概说6.1.3建设思想(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几组关键词,1、内向与外向2、看与被看3、主从与重点4、空间的对比5、藏与露6、引导与暗示7、疏与密8、起伏与层次9、虚与实,10、蜿蜒曲折11、高低错落12、仰视与俯视13、渗透与层次14、空间序列15、叠山堆石16、庭院理水17、花木配置,空间流线视线要素,6.1概说6.1.1相关字义6.1.2发展概况6.1.3建设思想6.2江南私家园林6.2.1功能构成共性6.2.2要素手法共性6.2.3案例解析特性6.3明清皇家苑囿6.3.1功能构成共性6.3.2要素手法共性6.3.3案例解析特性6.4风景建设6.4.1性质与规模6.4.2发展的原因6.4.3原则和手法6.4.4江南三案例,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苏州,扬州,北京,广东,明清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6.2江南私家园林6.2.1功能概述,明清江南园林私家园林是住宅功能的延伸: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6.2江南私家园林6.2.1功能概述,6.2江南私家园林6.2.1功能概述,1、物质功能:起居、游乐、聚友、宴会、听戏、读书、作画、下棋、抚琴、吟诗、清谈、品茗、参禅、供佛、养生2、精神功能:寄情山水,审美,追求豪侈,(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二)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1、园林建筑2、园林的水3、园林的山4、园林的石5、园林的绿化,(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1、园林建筑,厅、堂轩、馆、斋、房、室、庐楼、阁亭廊榭、舫,每种建筑的大致作用:,(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1、园林建筑,(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1、园林建筑,厅、堂(主体建筑),释名释宫“厅,所以厅事也”“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园冶“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有三种基本形式:荷花厅、鸳鸯厅、四面厅,荷花厅,两面开放,单一空间,苏州留园涵碧山房,(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1、园林建筑,厅、堂(主体建筑),苏州留园林泉耆硕之馆,(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鸳鸯厅,两面开放,两个空间,1、园林建筑,厅、堂(主体建筑),弓形轩菱角轩鹤颈轩,四面开放的厅堂,常用槅扇,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四面厅,(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1、园林建筑,厅、堂(主体建筑),(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比厅堂稍小,处于次要位置。,扬州片石山房明代楠木厅,(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1、园林建筑,轩、馆、斋、房、室、庐,苏州怡园坡仙琴馆,花篮厅,古建厅堂的一种,特点是前步柱或前后步柱不落地,悬在上空,柱下端雕刻成花篮形,既扩大室内空间,显得高敞,又增添了装饰性.花篮厅的结构主要是依靠两端搁在两侧山墙上的通长枋子.所以花篮厅的面阔一般较小,进深也受限制.花篮厅代表有:狮子林花篮厅,拙政园住宅东部花篮厅等.,两重功能:可供登临眺望有富于表现的体型而提供观赏,(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楼阁,1、园林建筑,作用:休憩凭眺点景建筑形式独立式组合式亭廊结合式,(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亭,1、园林建筑,(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廊,1、园林建筑,作用:交通作用划分空间引导游线观赏价值廊的形式空廊半廊复廊暖廊,两侧空敞的廊,一侧空敞的廊,两道并行半廊的复合廊,柱间装置槅扇的廊,复道,“王澍经常自诩为一个十七世纪的文人”,说王澍认为“文人”是远大于“建筑师”的,所以王澍“进入美院,与工科建筑教育决裂;不接商业项目,与市场经济决裂;上承文人传统,与前辈师友决裂;穿长衫做夯土,与时代风气决裂”。王澍举李渔来说明他心中理想的文人境界:他和袁枚相似,敢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反抗社会,但敞开胸怀拥抱生活。这类文士是真能造园的。李渔认为,那些好的造园者,都像鬼神附体一般,假如没有天真本能的审美直觉,就不能窥探“天机”。金秋野何处望神州,应该说王澍对建筑与造园的理解与我类似,园林是给自己的心与精神找一个家园。明清一代,退隐的高官,富足的商人,文艺界的名士,有足够的金钱,足够的田地,足够的美学修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打造身体与精神都闲适雅致的生活,沿袭与传承多年的哲思美学和时代风尚,形成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园林。zhuhaiblackwing,榭:在桩、柱上建屋(常用石柱)源于干阑建筑,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榭、舫,(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1、园林建筑,舫:园林中常用的一种配合水景的建筑式样,脱胎于画舫、楼船,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榭、舫,(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1、园林建筑,南京煦园不系舟,苏州狮子林石舫,嘉定秋霞圃“舟而不游轩”,常州近园“虚舟”,(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2、园林的水,1)水的形态水有很多的“形”泉、溪、瀑布、坛、池、湖水有多彩的“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水有不同的“态”静止、流动、下落、飞溅、波澜、喷射,(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2、园林的水,2)源流的表现,水工技术上的源流艺术景象上的源流:关键在于尽端的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用建筑手段:布置水榭,或取干阑意匠植物掩映叠石手段:石穴、岩涵,象征源头布置在山麓象征尽端布置在地势低平的景象中,拙政园东部水景P211,(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2、园林的水,3)理水的手法A池面处理: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不同B划分水面的方法:桥C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2、园林的水,漪澜亭,落霞亭,蔚秀亭,(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3、园林的山,1)山的作用园林风景的基本结构自然美的信息载体划分景区展延园林的空间登高远眺提供山体的多种形态可作为入口屏障、掩盖边界山与水构成土方的平衡,不追求体量的庞大以能取得山林意境为上乘,(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3、园林的山,2)山的构成,不追求体量的庞大以能取得山林意境为上乘,麓坡:低矮的土坡配以树木花草,发人以山林环境的遐想,多靠建筑环境的边界。,悬崖:组织成山的一部分;用以掩饰围墙边界;临水悬崖可设盘道。,山巅参差不齐的起伏之势峦,山巅突起峰,洞隧有两种:供游览穿行的隧涵可以驻留,具备弈棋、对酌或坐卧小憩等功能的洞窟,洞隧有两种:供游览穿行的隧涵可以驻留,具备弈棋、对酌或坐卧小憩等功能的洞窟,洞隧有两种:供游览穿行的隧涵可以驻留,具备弈棋、对酌或坐卧小憩等功能的洞窟,3)山的分类土山石山,(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3、园林的山,主要是描写江南自然风景中有较厚土壤覆盖层及丰富植被的山。按照自然景观的特点埋设石骨,因而又称“土包石”。山麓裸露岩石,起挡土墙的作用。以植物配置和建筑来补充山势。,描写自然界中岩石嶙峋的山景大致可分为土胎石山和纯石山两种,静观的景面构图身临其境游玩的感受,近山:着重于山林环境的空间处理远山:山势体型和植物高低层次和轮廓的处理,利用山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看来似通,实为绝境;疑惑无路,恰是通途。,4)山的设置,(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3、园林的山,(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4、园林的石,作用:用石叠山驳岸、护坡作为绿化的配置做小品:石桥、石几、石屏石榻、石椅、石栏杆做峰石,用石要点:考虑石质注意石与土的有机结合:追求自然注意石与石的结合:按照其形状、质地、纹理拼接,构成具有整体气势的自然山形,1、太湖石(湖石)玲珑空透即有溶蚀空洞的石灰岩,以太湖洞庭的山所产的最负盛名白居易“石有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次之。”长庆集审美标准:瘦、皱、漏、透2、黄石(山石)浑厚有力即山上开采的多面多棱的岩石,各山都有出产,(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4、园林的石,视频:08min30s,(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5、园林的绿化,作用构成山林气息调节小气候取得景物的层次组织景区构成景点形成季节感,(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5、园林的绿化,2)设计手法保持自然形态注意与具体地段相结合考虑植物生长的特性“在涧共修兰芷”(景色要根据现场环境进行设计,流水与树木相互辉映)绿化的色、香、味、音响“雨打芭蕉”“残荷听雨”与环境协调:装点山水、衬托建筑考虑绿化的季节性考虑特定的文化背景、当地习俗,(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6、园林的铺地,室外铺地是利用砖瓦废料如碎石、缸片、瓷片、残砖等铺成各种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堪称江南园林的一大创造,至今仍为各地园林所采用。,(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7、园林的漏窗,筒瓦曲线薄砖直线木板冰裂纹铁丝为骨麻丝石灰裹塑动植物形状,构造上的创新空间上的应用,漏窗在空间上的应用,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6.2江南私家园林6.2.2基本要素手法共性,8、园林的桥,联系交通分割空间,256,257,258,259,6.1概说6.1.1相关字义6.1.2发展概况6.1.3建设思想6.2江南私家园林6.2.1功能构成共性6.2.2要素手法共性6.2.3案例解析特性6.3明清皇家苑囿6.3.1功能构成共性6.3.2要素手法共性6.3.3案例解析特性6.4风景建设6.4.1性质与规模6.4.2发展的原因6.4.3原则和手法6.4.4江南三案例,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270,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1)分区虚实并重,有主有从;,274,275,276,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2)主题突出,多样统一;,远香堂,玉兰院,小沧浪水院,见山楼,枇杷园、听雨轩、海棠春坞,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2)主题突出,多样统一;,小沧浪水院,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2)主题突出,多样统一;,281,282,283,见山楼,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2)主题突出,多样统一;,286,287,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2)主题突出,多样统一;,枇杷园、听雨轩、海棠春坞,290,枇杷园,292,293,听雨轩,听雨轩,296,海棠春坞,299,300,301,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3)景区划分手段:多样化,通而不塞;,303,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之间,包括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之间,包括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A向心关系:主要的景点和建筑的轴线朝向某一区域,306,308,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关系:拓扑关系。B互否关系:旱与水、山与水,建筑本身之间,空间、序列之间,进一步则相应的地方退一步,景观要素之间平衡互否。,310,311,312,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关系:拓扑关系。B互否关系:旱与水、山与水,建筑本身之间,空间、序列之间,进一步则相应的地方退一步,景观要素之间平衡互否。,314,315,317,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关系:拓扑关系。C互含关系:景观各要素间相互包含。,雪香云蔚,荷风四面,待霜,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关系:拓扑关系。C互含关系:景观各要素间相互包含。,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关系:拓扑关系。C互含关系:景观各要素间相互包含。,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3、对景与借景-多层次景观的组织,322,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3、对景与借景-多层次景观的组织,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3、对景与借景-多层次景观的组织,十八曼陀罗馆,三十六鸳鸯馆,留听阁:留得残荷听雨声,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3、对景与借景-多层次景观的组织,327,328,329,330,331,332,333,倒影楼,宜两亭,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3、对景与借景-多层次景观的组织,留听阁,塔影亭,335,336,6.2.3明清江南园林(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4、多层次的景观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步移景异(1)环形路线,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4、多层次的景观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步移景异(2)串联,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4、多层次的景观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步移景异(3)辐射形,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4、多层次的景观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步移景异(3)辐射形,341,水面桥(划分水面);建筑廊(联系建筑),342,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1)堆山叠石,江苏苏州艺圃池南假山(明)万历张南阳,江苏苏州环秀山庄(清)乾隆戈裕良,江苏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南面全景,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2)理水A池面处理: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不同;,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2)理水A池面处理: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不同;,348,349,350,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2)理水B划分水面的方法:桥,6.2.3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2)理水C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6.2.3明清江南园林(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3)建筑处理A厅堂:主体建筑,355,6.2.3明清江南园林(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3)建筑处理B廊:连接游线,分隔空间,苏州沧浪亭平面,6.2.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4)花木:栽植方式: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空间也成丛成林栽植作用:组织景观、点明主题,361,362,363,364,365,6.2.3明清江南园林(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5、要素处理:(5)楹联、匾额:点景,明志“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一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断不能生色”,多谢化工怜寂寞尚有芍药殿春风,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集虚斋,殿春簃小院(芍药圃),濯缨水阁,368,369,6.1概说6.1.1相关字义6.1.2发展概况6.1.3建设思想6.2江南私家园林6.2.1功能构成共性6.2.2要素手法共性6.2.3案例解析特性6.3明清皇家苑囿6.3.1功能构成共性6.3.2要素手法共性6.3.3案例解析特性6.4风景建设6.4.1性质与规模6.4.2发展的原因6.4.3原则和手法6.4.4江南三案例,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鱼钓,舂税足以代耕。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分析拙政园,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这里原是一片积水弥漫的洼地,整理成池,环以林木。池水占三分之一。,拙政园的特点(对比书212页中区)1、整体布局:池水占三分之一,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不同形体、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建筑较为集中的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拙政园的特点2、入口障景、空间对比:入口有黄石假山做屏障,山后有小池,循廊绕到远香堂前豁然开朗。,拙政园的特点:3、主题突出、多样统一:远香堂是中部主体建筑,居中心位置,它周围环绕几组性格不一的建筑庭院。,拙政园的特点:4、池中堆山,山上建亭(互含关系):远香堂北侧水池累土石成东、西两山,之间隔以小溪,在组合上连为一体,起到划分水面、分隔南北空间的作用。西山山巅建雪香云蔚亭,东山山上建待霜亭,与荷风四面亭一起使岛上空间和景色更加活跃。,拙政园的特点:5、池水聚分,多层次景观:远香堂西侧与南轩相连,池水在此分出一支向南延伸,直至界墙,以幽曲取胜。廊桥小飞虹与水阁小沧浪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水院,环境幽深恬静。小沧浪凭栏北望,透过小飞虹,遥见荷风四面亭,以见山楼作为远处背景,空间层次深远,景面如花。,拙政园的特点:6、以山为障,多层次景观:远香堂东侧,另有土山一座,上建绣绮亭。山南三个院落以廊相连并加以分隔,层次丰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分析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光绪初,归官僚豪富盛康,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留园的特点:1、景区划分:留园中部分东西两区。西区一山池为中心,东区则以建筑庭院为主,两者情趣不同,各具特色。,留园的特点:1、景区划分西区,大体西北两面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大型园林常用手法。北山以可亭为构图中心。西山正中为闻木樨香轩,掩映于林木之间,造型尺度较适宜,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枫林茂密,层次丰富,效果很好。中央池水东南成湾,池岸规整平直,稍嫌呆滞,池东以小蓬莱岛和平桥划出一小水面,与东侧的濠濮涧、清风池馆组成一个小景区,环境幽僻封闭,与大水面适成对比。,留园可亭,留园的特点:1、景区划分东区,东区有几个庭院组成;主厅五峰仙馆宏敞精丽,庭院内跌湖石峰和花台;五峰仙馆东有揖峰轩和还我读书两处小庭院,曲僻幽静,和前者的豪华高大相比较,别具特色。再向东是以冠云峰为观赏中心的建筑群。,此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更名“五峰仙馆”。,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还我读书斋,林泉耆qi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冠云楼冠云,峰名,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林泉耆qi硕之馆,留园的特点:2、建筑处理、空间处理:,入口及东区各院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衬托出个庭院的特色。可亭、闻木樨香轩,掩映于林木之间,造型与尺度都较适宜。池东曲溪楼一带重楼杰出,池南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等,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相间,造型富有变化,白墙灰瓦配以栗色门窗修饰,色调温和雅致,构图优美。,留园的特点:3、林木、山石处理:,园内古树林立,形成了园内山林森郁气氛。假山为土筑,跌石成为池岸蹬道,整体看去,山石嶙峋,大意甚佳。叠石用黄石为主,大块文章,气势浑厚。,留园的特点:4、不足之处:,池南岸规整平直,稍嫌呆滞;绿荫轩距水面稍高;小蓬莱逼近池心,是水池缺乏弥漫开旷之感,岛上花架形象与周围环境不协调。,399,清代帝苑的内容:1、居住和朝见的宫室2、供游乐的园林理景的指导思想: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尤其是江南一带优美的风景,400,皇家园林造园的特点(手法):1、规模、选址:规模大,选址在自然条件好的风景区,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2、要素比例: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3、主体建筑布置:在园林入口处。“山之眉目,开面之处。”,6.3.2皇家园林的设计手法,401,皇家园林造园的特点(手法):4、平面构图:主体建筑关系是几何关系,界面围合是拓扑关系,既有皇家气势,又轻松。5、空间构图:都有主体建筑,视野收放正对大水面,主体背后为幽深水面,面对大水面有观景设施,有对景的对象,成呼应关系。,6.3.2皇家园林的设计手法,402,皇家园林造园的特点(手法):6、叠石、花木:一般设有园中园,叠石手法用在园中园中,大范围依靠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手法。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7、建筑形式与色彩:立面造型端庄,讲求轴线关系,有皇家气势,色彩凝重,不像南方清淡。8、序列组织: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心理上产生扩张效应。,6.3.2皇家园林的设计手法,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规模大,集景,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1)沿革,颐和园(Summer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1000=44.8亿)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1)沿革,施工前必须先设计图样,而这种图样必须是平面而立体效果的,有基本的透视和明暗,看上去能一目了然,而负责设计描绘的人又必须是一流的宫廷画师,然后再制作“烫样”(立体模型)核算等。,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500*170=8.5亿),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1)沿革,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1)沿革,南部的前湖区西北水域万寿山前山区东宫门和山东部的朝廷区万寿山后山和后湖,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南部的前湖区,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西堤是颐和园中一道蜿蜒水中的长堤,仿杭州西湖上的苏堤而建划分水面:皇家园林堤(桥)、私家园林桥,西堤上建有六座桥亭。其中最著名的桥要数玉带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仿佛是在西堤这绿色的项链上镶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高拱石桥,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界湖桥位于昆明湖和后湖的转折处。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现在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练桥:“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象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唐朝诗人李白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这就是镜桥名称的来源。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豳bn风桥(诗经中描写农耕的田园诗)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新旧两个桥名都与农业有关,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仿:昆明湖西堤西湖苏堤,苏堤是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指挥数千工人疏浚西湖用多余的水草淤泥制成的。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三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治镜阁,南湖岛,藻鉴堂,南部的前湖区,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治镜阁岛,南湖岛,藻鉴堂,南部的前湖区,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位于北京昆明湖的西湖水域中,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清漪园时期,治镜阁的西面没有园墙,是一片水乡泽国。为防止附近的村民进入园内,守园的兵丁就在治镜阁上守望。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治镜阁因孤悬湖中心而免遭厄运。至1886年慈禧命人重修颐和园时,治镜阁已经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同时,因为财力匮乏,慈禧不仅无力修复治镜阁,还不得不将阁上的部分木石构件拆下,去营建园内的其他建筑,治镜阁,南湖岛,藻鉴堂岛,南部的前湖区,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藻鉴堂坐落于颐和园西南湖中,为园中小园林。藻鉴堂始建于乾隆年间,1903年以后,重建的藻鉴堂内部装修成欧陆风情,宫灯全部采用西洋式的玻璃吊灯,家具也全是西洋风格,并配备西洋厨师,慈禧也曾在此宴请过外国使节夫人。,治镜阁,南湖岛,藻鉴堂,南部的前湖区,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南湖岛,慈禧太后于1889年令李鸿章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陆战队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这里。慈禧坐于南湖岛岚翠间的“阅兵台”上,四周旌旗招展,好不热闹、气派。水兵们做各种水上及潜水表演等,而陆军马队则行进活跃于西堤等处。“海陆两军”摇旗呐喊,礼炮齐鸣,欢呼“慈禧太后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南湖岛十七孔桥横卧湖上,南部的前湖区,6.3.3皇家园林案例解析实例分析颐和园(2)组成,43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