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发展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学生:秦辉,人文学院网络传播08指导教师:晏辉,人文学院 中文摘要 网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媒介更不能例外。本文借鉴媒介分析的相关理论,探讨网络发展过程中,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以及网络媒介特有形式所带来的对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介形态和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着重论述网络和传统媒介相互影响中的变化因素,进一步提出今后媒介形态发展的可能性趋势。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网络 传统媒介 阅读方式 影响 网络电视 网络媒介 Abstract The network influence already seeped each domain which lived to the people, The traditional medium cannot be exceptional. This article profits from the medium analysis the related theory, In discussion network developing process, Network to includes the newspaper, the broadcast, the television traditional medium shape and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way influence which brings to the social life seepage as well as the network medium unique form. Elaborates the network and the traditional medium emphatically affects mutually the change factor, Further will propose the next medium shape development possible tendency. And carries on the brief analysis and the appraisal from the dissemination study angle to it. Key wordsnetwork tradition-medium peruse-system influence IPTV network-medium目录绪论11、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4(1) 中国互联网宏观发展态势4 (二)网络发展对人生活的影响4二、网络发展挑战印刷媒介生存和传统阅读方式4(一)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形态比较5(二)印刷媒介的命运走向6三、网络信息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7(一)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的一体化发展7(二)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8(三)网络媒体时代已经到来9四、总结与展望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 一、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一)中国互联网宏观发展态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5年7月21日发布了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互联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网民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0300万人、4560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了个、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82617 M;我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个。 目前,中国网民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调查显示网民的网上行为互联网的八大热门服务(超过1/3比例的选项)依次是:电子邮箱、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浏览网页(非新闻类)、在线音乐(含下载)、即时通讯、论坛/BBS/讨论组和在线影视(含下载);网民安全意识随网龄增长而增强。调查数据也表明,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比例分别为37.9%和37.8%。 (二)网络发展对人生活的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网络形成发展到现在,其历程不过50多年。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如此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今天,每13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与它亲密接触,互联网正在成为各界人士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成为政府、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的沟通平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造梦工厂 随着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数字化技术大量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利用电脑网络工作和学习的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电脑网络为主要交往形式的新的社会群体。通过电脑这种高科技手段,一种未来的虚拟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正在开始建立。由于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交往方式的独特性,因而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数字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数字化网络不再只是一种冰冷的数字电路,由于人的参与及计算机的智能化和办公自动化的需要,数字化网络作为新一代的大规模信息载体,日益演变成为一种新的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的社会环境,而长期依靠其工作、生活的人势必受其影响,并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心理现象,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心理的转变,这正是电脑与人类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明证。 而且随着宽带的进入,实际上增加了上网的带宽,提高了网速,从而增加了网民以后上网的极大便利性,网上的内容搜索起来就更加快速了。这样也影响了人们上网的习惯和行为,实质上网民已经从原先的阅读新闻、发邮件拓展到音频和视频,进入到了网络多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介交相辉映的传播阶段。 互联网一开始本来就是以发邮件、看新闻为主要服务项目,现在调查也发现,这两个是用的最多的功能。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好多网民是在单位上网,他们平时上班时间没有时间接触电视,没有时间接触报纸,只有从网上获取新闻信息。这也说明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正在挑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和阅读方式。 二、网络发展挑战印刷媒介生存和传统阅读方式 (一)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形态比较 从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到现在,图书印刷媒介的发展已经历了1400来年的历史。传播文化学家内尔波斯特曼(Neil postman)是坚定的图书捍卫者,他说阅读是有一定规范的,它要求我们在案边坐下,从左到右汲取思想,并做出真与假的判断,阅读教授我们推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读书给我们一种分析的、延迟的反应视觉媒体将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人们更为全面的表达方式。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在作为信息获知工具在形态上的不同。 读者阅读行为 印刷读物要求以肘部为轴不停翻页,循序渐进由上至下阅读。因此纸质媒介阅读有利于对材料形成系统整体的把握。在需要回顾复习时非常方便。线性的印刷传播要求读者注意力极大投入,因而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翻译。纸张的固定大小由开本决定,对于需要复制的内容,可以采取抄写、复印等办法,拷贝便于携带。面对印刷物的水平阅读能限制读者的视域,使他们的目光相对集中在阅读物上。网络阅读是快速的,是跳跃式的,材料彼此横向连系。即便信息以纯文本形式组织,超级链接这种组织优势也使阅读者不能就一个问题纵深注意,却有可能在树型的结构中遭遇无限的相关信息而导致阅读路线的改变。而且网络阅读的背景中字体、色彩通常可以改变,阅读环境有很大的随意性,内容复制也可以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垂直的屏幕阅读使阅读者随时可能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 信息的组成元素 印刷媒介中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图画有序、静态地被固定在纸张上。而阅读者是相对运动的,只有通过继续不断的翻阅动作才能获得连贯的信息。 网络形态的媒介中,组成信息的元素丰富,包括文字、色彩、图像、动画效果、弹出窗口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形式。这些动态的东西吸引了阅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暇深入思索和照顾细节。相对于纸质媒介阅读的逻辑性也就被打破。 材料的组织方式 在印刷媒介中,材料是在平面上一层一层积淀的,按照某种逻辑结构渐进地呈现内容,通过读者的翻动引导其线性的阅读。此外印刷的材料是静态的,是读者而不是书在前进。 网络文献以树型的超文本结构组织。材料之间的关系类似网上的各个结点。页面上的元素能直接以一种无序方式与其他页面连接。这种技术使网络文献呈现出传统媒介所没有的维度深度。超媒体在材料的结构中加入时间维度,实现了网络文献与视频、音频要素的连接。使得网络文献材料并不是完全静止的,而具有相对“流动性”。超文本和超媒体代表着文献传播领域中由数字和语言的影响而带来的第一个意义重大的变革。 以上是对两种形态媒介的阅读方式(或者说阅读习惯)比较。网络媒介的形态(或者说样式)还能对阅读者产生潜在的影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对电脑左右半叶的分工作出划分:线性的、分散的、建议性思维,我们按照大脑半球的分发,来自于左脑,而联想思维来自于右脑。阅读印刷物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网络阅读,而思维方式和脑发展之间又有相互作用。上文已提到数字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习惯超媒体多感官刺激存在发生变化的现实条件,我们很难说未来人们脑的分工不会发生变化。且人有种探索新形式而对旧有形式产生惰性遗忘的潜在思想,这使得打破旧有阅读习惯而追寻新的媒介形态也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可以说曾经就是这种潜在的惰性思想催生了火车、汽车等众多现代文明的发明,而网络的极大便利性和超级集成兼容性,已使它具备了取代传统印刷媒介的技术优势,有理由说未来人们更倾向于网络媒介。 (二)印刷媒介的命运走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副总统阿尔戈尔亲自主持并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让美国所有学校和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联网,下世纪初,让光纤把企业、商店、家庭、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连成一体。十几年间互联网已经以爆炸式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信息借助网络之翼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广度在全球传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六次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达到了10300万人,增长率为23.8%。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媒介其作用和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各个领域,它已成为中国一亿多万网民的信息获知渠道,网络上的信息无所不包,综合了获知、学习、交往、娱乐等许多传统大众媒介不能悉数提供的服务。而且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虽然由于起步晚,2002年中国个人电脑拥有量仅为3600万台,美国为1.9亿台。但中国电脑拥有量每28个月增加一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超越2.96亿人口的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尽管网络目前还没有被归入大众传播媒介,但它大规模专业的传播从业人员、定期不断的传播内容和为其运转提供技术保障的传播工具,已使它具有大众媒介之实。 由于网络媒介成为使用者获得和输出信息的主要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载为一体,重新调整了传统纸质媒介强调线性视觉和后来居上的电视单方面强调画面而忽视信息内在意义而导致的人们感官投入的分配比例。就利用大众媒介从事学习和教育活动而言,由于网络的技术特点使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或者说工具)的使用者面对计算机屏幕进行阅读创作时,传统的读写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包括认知习惯、思维模式在内的许多变化。 目前中国互联网使用者年龄分布中,名列前两位的是年龄层次在1824岁之间和18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分别占网民总比例的35.3%和16.4%。这些数字对比以前虽有所下降,但网络使用年轻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这些年轻化的网民也正处在读写和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来自生活的许多例子表明网络对于他们所因袭的读写文化的影响。美国全国教育改革评议会(NAEP)试图解释为什么年轻一代人的写作技巧越来越低劣,“文化变得越来越不以印刷物为导向了”。 在过去三十年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和学者测试已经显示出公众在阅读和写作技巧、以及在关于历史、地理和科学等基本知识方面的水平不断下降读写能力正如其历史上界定的那样,在将来也许不再重要了,新兴的以电脑为基础的可听、可视网络媒介,将很快使书面语言和印刷媒介降低到传播的精英形式。 早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中托夫勒就写到“10年前(1960年代),图书馆学激进的预言家、电讯系统设计师索尔柯思堡宣布,不用多久,读书将不再是吸收信息的主要形式。阅读和写作将成为过时的技巧。 而比尔盖茨也作出了大胆预言:随着硬件、软件的进步,一切的一切都将数字化,今后10年,图书、音乐、照片都将走向纯数字化,从作者到读者都将采用数字化方式。我以名誉保证,10年内,纸介质形式的东西必将被淘汰殆尽。 纸的使用量是现代化的试金石之一,我们先来看看中国未来对纸需求状况的一系列数:中国经济如果从现在起每年增长8%,到2031年中国人口达到14.5亿时,人均收入将达到38000美元(美国目前的水平),按更保守的6%测算,到2040年人均收入也将超过美国目前的水平。到2031年,中国年均纸消费量将由目前的29公斤,提高到目前美国的水平(人均210公斤),中国将消耗掉3.03亿吨纸。大致相当于当前世界年产量(1.57亿吨)的一倍,世界森林资源将消耗殆尽。 也就是说,当下的纸质媒介已经走到了临界状态,网络媒介因其空间的无限性,无疑是未来媒介形态的发展趋势,它最终会取代传统纸质媒介,这看似已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是时间和技术的问题了。 三、网络信息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 (一)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的一体化发展 (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电视概念,则将以往的和现行的电视称为“模拟电视”,而将新出现的代表未来发展主流的电视,称为“数字电视”。)最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了我国的数字电视普及计划: 2005年,全国四分之一的电视台将发射和传输数字电视信号。 2010年,全国将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将普及数字电视。 2015年,全国将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 停止模拟信号的播出,意味着届时全国亿万群众家里现有的电视机、收音机将光荣地完成历史使命,全部淘汰,更换为数字化接收设备。 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然而,这个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却在日益兴盛的网络传媒业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我国的数字电视普及计划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它的未来命运,它会否就这样被物竞天择呢?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一般只能单向传播,“我说你听”、“我播你看”,而网络媒体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传播信息。由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按线性流程播出,信息容量小,而网络媒体却可以异步提供信息,从而有效地扩大信息容量和用户的选择空间。因此,有人预言传统的媒体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恐龙。 就当前来说,网络的挑战对广播电视事业应该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机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呈现出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的趋势,逐步向数字化和网络多媒体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广播电视具有智能化、高清晰度、双向互动性特点,开辟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新纪元。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一体化整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人们在用计算机看新闻、发邮件的同时,也开始使用计算机收听广播节目,收看电视节目。用户只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众多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马上就会搜索出来。很多广播台、电视台都有网络实况直播功能,即与无线广播电视节目或有线广播电视节目同步播出。 因此,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和推动下,广播电视传媒纷纷整合网络传播的优势来扩大自身影响。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公司不仅通过卫星传输节目,一般也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发布同步直播节目,并通过网络版节目扩大传播面和传播力度,扩大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的信息网络化趋势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观念。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信息的存储、传递方面比传统传播方式具有绝对的优势。数字化的网络传输系统兼容报纸、图文、电话、广播、电视、电影传播功能于一体,从而从根本提高了传播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网络中的广播电视不仅可供用户收听、观看,也可供用户检索、阅读、存储、评论、下载、剪辑和转发,大大缩短了媒体和视听主体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流动性特征,给予受众前所未有的传播主体性和双向互动性,扩大了传播的效果。 网络广播电视给予用户最大的互动性,莫过于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线性播出和用户同步接收所决定的有限容量的超越。网上节目由于异步播出,节目容量趋于无限,从而使内容趋于丰富多样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用户的需要。这样,用户不再需要按线性的播出流程被动地接收由编辑编排好的节目内容,而可以在无限广阔的节目信息空间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检索、选择节目,从而从根本上获得主动性和互动性。因此,在使用网络接收节目的情况下,把用户定义为受众已经不是很恰当,因为这时用户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接收者的地位,成为人机互动关系中的主动者。 由此,我们得出,随着网络及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电视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广播电视。这种新型传媒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的单向性传播模式,给予用户最大的互动性,开创了用户和传播者之间进行交互性交流的传播模式。在这模式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和传播者的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调。这可以说已经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理念,是对传统媒介的一次革命。传统媒介通过自身的转变以融入网络传播,寻求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的一体化发展来改善或者说变革自身继续发展的道路,而这样走的实质在于广播电视的发展正在一步步地被纳入网络发展轨道,向数字化广播电视形态迈进。 (二)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1964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立项对共用天线系统进行研究,拉开了中国发展有线电视的序幕。到1997年底,经广电总局批准的有线电视台已有1300家;有线电视网络长度也已超过200万公里,其中光缆干线26万公里;近2000个县建设了有线电视网络,其中400多个县已实现了光缆到乡镇或到乡村;有线电视用户数8000万户。2000年8月14日,中国数字有线电视节目在深圳首播成功,2000年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线电视联网,2001年实现全国联网。有线电视成为我国家庭入户率最高的信息工具。至此,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有线电视由最初的共用天线系统,经过闭路电视系统阶段,再到今天的全新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网络系统,业已形成规模效应。HFC网络是在当今的经济技术环境下,能够为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更好传输质量和更高可靠性的传输手段。光缆网起到高速连接的作用,电缆网起到方便和价格低廉的高速连接的作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有线电视网的基础。数字压缩技术和高效数字调制技术在HFC网上的应用,又大大拓展了有线电视网络的频道容量和多功能服务的能力。由于在一个常规模拟电视频道中可以传输8-10套数字压缩的标准电视节目,所以有线电视网络具备了开展三-四百套数字电视节目和开展诸如视频点播(VOD)类高级视频业务的能力。同时采用其它先进技术还可以实现在有线电视网络中传数据、话音和接入因特网服务。HFC结构的有线电视网能够直接把750MHz甚至1GHz的带宽送入用户家中,提供了开展多种业务的频道资源。 另外,由于有线电视网络在HFC传输体制的基础上支持数字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等多种先进的传输体制,使得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在开展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提供诸如视频点播、音乐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家庭办公、网上商场、网上证券交易、高速因特网接入、会议电视、物业管理等多种类型的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前景。其中高速因特网接入、远程教育、数据广播等业务已经到了大规模商用的阶段。 有线电视以其频带宽的特点被世界各国专家公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价值。当前,中国的有线电视正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全国联网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中国有线电视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的支柱,定将成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网络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可以说因特网的出现,即标志着网络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今后在网络媒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过改造后的有线电视网。因特网可以把有线电视网及网络广播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不仅可以因有线电视等形态形成前的相关技术优势让自己得到完善,同时可以相互促进发展壮大。因为因特网有很大的优点,也有很大的缺点,使它无法面向基本的社会群众。 有线电视以其频带宽的特性将解决因特网存在的若干方面的缺点。如用户的交换速率低,对文化的要求高,信息离散性太大,使用费用太高等等不利于普及的问题。将来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是高速的交互式媒体,以极低的价格和方便的形式为最基本的用户服务。它不同于传统的报纸媒体和广播媒体这些单向媒体,也不同于目前的因特网。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的受众将要变成用户,网络媒体的用户有充分的表现主体意识的空间,因此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会启动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且会从心里上和文化上引起巨大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变革。我们有理由期待网络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彻底性变革。 四、总结与展望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认为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是适用于现在的网络传播时代的,如果说口语传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印刷媒介是人类视觉的延伸,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那么,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介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数字网络媒介时代,实质是以互联网为中心媒介的网络时代,新兴的网络媒介从实时互动、非线性、超链接等多个方面补足了旧媒介的传播方式。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处在传统媒介的包围之中,而传统媒介也开始与网络媒介结合,借助网络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网络媒介在这里不断壮大,对受众的影响不断加深,并有逐步取代传统媒介的趋势。网络媒介取代印刷媒介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随着进一步加深和网络媒介的一体化发展,也大有被取代的趋势。但是,现阶段传统媒介的影响仍然存在,个体和媒介机构从传统媒介那里获取信息,经过编译后再将信息传到网络,同时,又从网络媒介获取其它实时信息和各方反馈。 交互性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的界限不再分明,网络媒介本质上成为信源、信道、信宿的同一体。因此,个体和媒介机构在网络媒介所构筑的体系中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媒介机构具有相对较强的组织性,因此,传播信息的能力更强一些。 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扩大,它对传统媒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传统媒介的信息传达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如报纸、杂志采用网页的排版方式,影视的视听语言出现网络式的非线性语言等等。这种影响,到了一定程度将会使网络的地位得到加强,成为主流媒介。因此可以说网络媒介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形态。注释: 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7月21日,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浪网, www.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汉字课标解读课件
- 血细胞直方图
- 小学生药品安全认知教育
- 信息技术键盘操作
- 小脑肿瘤手术配合
- 小细胞肺癌的诊治共识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标准
- 小学实习汇报总结
- 细胞治疗展厅设计
- 销售季度业绩汇报
- GB/T 3098.15-2023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母
- 兰花花叙事曲二胡曲谱
- 调解协议书电子版5篇(可下载)
- 材料性能学(第2版)付华课件1-弹性变形
- GB/T 4909.4-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第4部分:扭转试验
- PDCA质量持续改进案例一:降低ICU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 2023年烟台蓝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企业标准编写模板
- 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维护祖国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作业设计样例
- 幼儿园绘本故事:《骄傲的大公鸡》 课件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