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与山银花之争_第1页
金银花与山银花之争_第2页
金银花与山银花之争_第3页
金银花与山银花之争_第4页
金银花与山银花之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也谈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 这几天,金银花和山银花突起高潮,既有举报贪腐热点,又有学术层面难点,风生水起, 民间科学家、体制内科学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争论的翻天覆地。 现就我的专业角度谈谈我的看法,供茶余饭后而已,也体现一下北中医的声音。 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有三个焦点,一是经济利益,省级利益、企业利益、专家利益交织在 一起,难分难解,每次药典修订再版之时,都有可能会改变中药的基原,在利益层面、权利 层面, 我没有发言权, 也不是我想说的, 肉食者谋之; 二是官员贪腐问题, 也是纪委的事情, 也不是我想说的;三是学术问题。我就想学术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这个热点中的学术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中药基原问题,也是生药学的基本问题。 今天先谈基本概念。 中药基原体现在每版中国药典的第一句话,如“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l L. 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此时可以理解甘草药材有 3 个 基原,这三个基原是法定基原,但是甘草这个家族中国有 8 种,虽然其中 6 种也含有相同 的主成份甘草酸,但是不能用,不合法,也就是说中国分布的 6 种主含甘草酸的甘草属植 物中, 只有3个是合法的; 再如金银花,“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 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那就规定了中药金银花只能是一 个基原,同家族的其他类似植物都不能合法的当金银花使用,那可以做什么使用呢, 中国 药典又规定,山银花“本品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 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 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 Lonicera Confusa DC. 或黄褐毛忍冬 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et S.C.Cheng 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山银花只能当山银花使用,不能当金银花使用。但是,中医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遣方用药只会开出“金银花”,而不会开出“山银花”,经典方剂中没有山银花之名而已, 因此用量就没有了,就卖不出了,就不挣钱了,那么山银花做啥用呢,目前看,做药茶,个 别制药企业做原料使用,你看差距到哪儿去了。哪有人会问,那你们不要种山银花,种金银 花就得了吧,不行呢,有的地方只能种金银花,不能种山银花,反之依然,这就形成了中国 北方(山东、河南、河北)种金银花,南方种山银花(湖南为主),形成两大产区,两大品 种。这就是事情的起因,但是北方的金银花处于优势,而南方的山银花处于劣势,认为我种 的也是金银花,不是山银花,哈哈,这样才能大家平起平坐坐。 总结一句话,目前中药使用的合法基原是中国药典规定的,中国药典 5 年修订一 次,修订时候基原是可以修改的,中国药典 是由药典委员会决定的,药典会的主任委 员长一般是国家药监局现任局长兼任, 是职务行为, 每届设副主任委员若干人, 还设秘书长、 副秘书长若干人,下面还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如药材饮片专业委员会等。现在由于食药局成 立,局长不是搞药的,因此局长不兼任主任委员,依然由前任药监局局长邵明立兼任,最起 码现在是。 这是基本背景,如果有兴趣,我过几天出差回来,再和大家继续聊中药基原问题。 再谈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 中国药典开宗明义规定每个中药的基原,但是基原的确定方法是什么呢?先搞清楚 这个,再讨论金银花和山银花的问题就容易了。 先看啥是中药基原,以西洋参为例,中国药典规定,“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 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根。均系栽培品,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在基原规定中,包括基原的分类位置(五加科)、中文名称(西洋参)和拉丁学名(Panax quinquefolium L.),在基原规定中,一个是土生土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发明的 名称,即中文名称(西洋参),他的名称取自产地,即该品产自“西洋”,而分类位置(五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加科)和拉丁学名(Panax quinquefolium L.)只在 1930 年代植物学传入中国后,利用 植物分类知识,对基原植物进行品种整理,才给出分类位置(五加科)和拉丁学名(Panax quinquefolium L.),三者共同组成了中药的基原。 那么基原是如何定的呢?一是看历史传承,根据古代文献的基原描述或图,按照植 物学标准,确定是那个基原,只有具有历史传承的、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形成的基原主流才是 正源,使用历史越长,安全性越有保证。如果没有历史传承、用药历史很短,就把她定做中 药基原有可能出大问题的,如木通就是 1960 年代摒弃了具有历史传承的木通科木通,而改 用没有历史传承的关木通而导致那么多人患马兜铃酸肾病而家破人亡, 这是血的教训啊。 只 有我国人民经过长期临床实验,从血的教训中获得的中药基原才是安全的,是最可靠的。但 是由于古人对基原植物的描述和现代植物学的观察点不同, 对多数基原植物来说, 这种方法 往往只能确定一个范围, 或者排除一些植物, 不能确定到现在药典规定的 “科名和拉丁学名” ; 二是产地植物学调查,采集标本,根据植物学知识,看现代主产地用的是哪个基原,和古代 文献相互印证,进一步确定基原;第三,根据现代药理实验结果,对具有历史传承、已经形 成的主流基原,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分析,进一步确定基原;第四,看资源量,如果某个基 原有历史传承、 已经形成主流品种, 但是资源量太少, 不能满足临床使用, 也会退而求其次, 选择一个相似的、资源量足够的基原。 迄今为止,对一个中药减少基原的例子很多,如金银花、葛根、五味子、大青叶等; 对一个中药增加基原的也有,如肉苁蓉基原之一管花肉苁蓉。 再看柴胡,中国药典规定,“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 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和泥沙,干燥。” ,由于柴胡是国产药材, 看古人如何界定柴胡基原的,先看古人如何界定的柴胡基原植物,苏颂认为,“二月生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甚香, 茎青紫、 坚硬, 微有细线, 叶似竹叶而稍紧小, 亦有似邪蒿者, 亦有似麦门冬而短者。 七月开黄花。根淡赤色,似前胡而强”;李时珍认为,“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入药 亦良,南土所所产这,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 竹叶者为胜,其如邪蒿者最下也”,其植物鉴定关键词是“甚香(含挥发油),叶似竹叶(平 行脉) , 或似邪蒿 (羽状分裂) , 或似麦冬 (平行脉) , 但更短, 花黄色, 直根系 (似前胡) ” , 按照植物学知识,“直根系、平行脉,含挥发油”,能确定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但定不了 种,其中“叶似邪蒿者”可能是其他非柴胡属植物。因此根据历史传承确定柴胡基原为柴胡 属植物或邪蒿类植物;根据 1963 版药典确定学名时的产地调查情况、当时资源情况,确定 伞形科柴胡属的两种植物作为柴胡基原, 邪蒿类柴胡由于现代市场不用, 古人认为也是柴胡 中低劣者,药理实验也不支持,就排除了;大叶柴胡经过毒理实验具有毒性,也被排除了。 综合考虑,确定了柴胡的两个基原(柴胡和狭叶柴胡),而历史上认为最好的银州柴胡,由 于资源量太少反而被排除在药典之外。 最后看看金银花,陶弘景指出,金银花“似藤生,凌冬不凋”,李时珍指出,“附 树延藤,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薜荔而青。”,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 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气甚芳香。” ; 其主要植物学特征为“藤本,单叶对生,唇形花冠,花二朵并生,花初开为白,后变黄,气 甚芳香”,从形态特征来看,能够满足现代植物学的鉴定标准,应是忍冬无疑,而山银花, 尤其是灰毡毛忍冬,从花的数目看,不符合历史传承中对金银花基原的认识,主要是“一蒂 两花”这个主要特征有所差异。从金银花也被称为“双花”、“二花”来看,忍冬作为金银 花基原当之无愧,而从道地产地密银花来看,使用的品种也是忍冬,从资源量来看,由于忍 冬的大规模栽培,资源量也足够,以上三点支持金银花的基原是忍冬。但是现代药理实验对 二者的研究且听下回分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因此, 若以目前中药基原的确定方法来看, 以中药饮片入药, 金银花使用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为基原应是合理的。 那么,确定中药基原方法是否合理呢?这是目前有关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的核心。如果 承认这个方法合理,忍冬作为金银花基原没有异议的,其他争论就不是学术争议了。 但是, 仅以含有皂苷成分就把山银花排除在金银花之外是否合理呢?如果我们利用现代 药理毒理实验证明某个没有历史传承的植物增加到某个中药基原中是不是可以能不能以现 代药理毒理实验直接确定中药基原, 也就是说不考虑历史传承、 直接利用药理毒理实验确定 基原呢?这是中医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的大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三谈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 今天继续我们的学术探讨,从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再谈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 先看古文献中对柴胡和大黄的认识。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 胜”;“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堪使用。其苗有如 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其如邪蒿者最下也”。再如大黄,“生蜀郡背部或陇西. 根有黄汁”; “以蜀川锦纹者佳;.似蓖麻.根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 看完这段话, 我们是否认识到, 古人将不同的中药基原归结于中药的质量?如产地 (以 银州者为胜、北地良、南土不堪使用、蜀川者佳),虽然强调的是产地,但是考虑到古代中 药使用的野生品,产地和基原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的产地生产固定的基原;形态(以竹叶 者为胜,其如邪蒿者最下也,锦纹者佳),形态肯定是基原的直接反映,由于一个产地基原 的多样化, 古人从形态判读基原的模糊性, 古人对中药基原的刻画很多难以达到现代植物学 种的程度,这个现象在现代中药应用中也能反映出来,如柴胡, 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基 原是柴胡和狭叶柴胡,四川地标收载的中药基原是马尔康柴胡、竹叶柴胡、马尾柴胡、小柴 胡共 4 个基原,这还是经过现代中药标准化以后保留下来的基原,往前倒退 300 年,考虑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到交通不发达,信息不发达,中医师带徒方式传播等因素,柴胡的基原可能更多,大黄也不 例外。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在古代中国,每个中药只用一个基原的可能性不大,中药是多 基原的, 只不过有些基原见于文献, 有些没有人记录而已。 这个观点大家是否同意?但是, 在长期医疗实践和贸易实践中,商人和中医从业者认为有的基原优质,有的差一些,但都是 这个中药,这就是古代中药基原的多样化、模糊化。 这个从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属性也能理解。中药起源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本质以 个性化为特点,不同的大夫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同,不同地区使用的中药基原不同。所以说, 中医药是追求个性的、模糊的医学(个人看法,不争论),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中药基原模 糊化、多样化是很正常。 随着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应运而生了现代中药。现代中药起源于工业社会,发源 于西方思维,即追求标准化、定量化、客观化,因此要求全国品种一致,质量标准一致,这 是现代化的要求,这个也无可争议。 从中医思维和现代思维考虑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是否有新的视野? 从传统思维考虑,是否给中医大夫一些自由,让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去发现新的功效,新 的规律,例如在一定范围内,例如同属(亚属、系、组)植物范围内,这些物种都可以作为 基原?当然, 科学家也可以通过科研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供中医大夫参考, 不断给中临床提 供依据。中药饮片使用的基原可以多样性是否更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这样通过临床验证, 优胜劣汰,新的优质基原更可能产生。从这个角度看,把山银花视为一类金银花,让时间、 实践决定,不也是一种思路吗? 从现代思维考虑,对于现代中药,例如配方颗粒、注射液等现代剂型,由于药性强, 浓度大, 给药方式不同, 副作用很容易表现出来, 因此基原必须一致, 必须标准化、 定量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如金银花注射剂中不能有皂苷, 易导致溶血, 因此基原必须用金银花而不能用山银花是非常 必要的, 但是汤剂中使用金银花, 多点皂苷有啥打紧, 也许通过配伍还能产生新功效。 所以, 从现代科学看现代中药基原,山银花就是山银花,金银花就是金银花,也是必须的。 中药饮片基原多样化,现代中药基原标准化,这样是否有利于理解金银花和山银花之 争?让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各走各的路,是否可以?, 下一个话题想谈,中国药典记载的中药基原是否达到顶峰?你支持顶峰论还是发 展论?如何优化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中药基原?山银花并入金银花后,金银花能竞争过山 银花吗?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把酒话中药,争论见真理,纯学术而已。 从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看中药基原创新(四) 这篇帖子没有娱乐性,感兴趣的看看想想,其他朋友一笑而过。 古代中药基原在小产区是固定的, 但在全国范围是具有多样性的。 遥想宋朝一个中医大 夫,上午坐堂,下午肩背药篓,手拿镐头,上山采药,他肯定知道他用的那个基原的形态, 他用的基原肯定是固定的, 但在全国范围内对这个基原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差异。 例如我老家 用的青蒿,是从我家后山采集使用的,后来我上大学后鉴定出来是同科植物牡蒿,我们老家 用的益母草一直就是夏至草,当时告诉我父亲,他还不信,一直说祖祖辈辈就是用的这个咋 能错?因此,我坚信,中药基原在没有进行标准化、没有药监局经常检查之前,在以中医大 夫师徒相传的背景下,中药基原多样化是普遍存在的,也可能在一个属的范围内变化(因为 现代未经过植物学系统训练或者初学者,很容易识别属,对种的把握难,呵呵,从每年带学 生采药实习的感觉所悟)。 中国药典始于 1953 年,1953 年收载了 55 种生药,但未收入常用中药。真正有中 药典,始于 1963 版药典,自 1963 版开始,常用中药规定了基原,成为法典,同时一部分收 入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 中药有三个层面的基原, 药典基原、 部颁标准基原和地方标准基原, 导致同一药物在不同区域使用的基原不同。 现在来看, 这种中药基原的一国多制现象是有历 史的,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是可控的,在市场经济时代是造成中药品种混乱的祸根。 中药基原是否需要全国统一? 1.在农业年代,由于中医药都是个体行医,中药基原是自采自用,炮制是自制自用,这 样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名医,这些名医之所以医术有差别,即包括了其技术,也包括了他所用 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中药基原多样化是和中医大夫相联系的,形成了不同的医术传承。 在农业年代,中药基原多样化会不断产生新的中药基原,会不断淘汰一些中药基原,同时也 会创新一些新的基原。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2.在工业年代,小作坊逐渐消失,个体化的职业逐渐消失,代之以规模化的工业企业, 规模化的医院,纯中医逐渐消失,代之以现代中医。所以,标准化的理念逐渐渗入中药,中 药基原标准化(药典、部颁、地标)、中药原料标准化(GAP)、中药饮片和中药制药标准 化(GMP)、中药销售标准化(GSP)、中药诊疗标准化。目前中医药完全是现代中医药, 中药基原标准化是理所当然的。 在工业年代,药典规定的基原几乎难以改变,客观上造成了中药基原顶峰论,如果改 变一个中药的基原常常会被认为是“阴谋论”,因为没有一个判别新基原标准。到底满足啥 条件才能把一个植物增加到一个中药基原里呢? 一个中药新基原要加入到“组织”,如果下列标准等效是否就可以了? 1.临床疗效:只要证明二者在疗效上的等效性,就可以增加,但是中医是复方用药,仅 仅依靠中医大夫个体经验可能难以完成此任务,有时甚至是无解的一个问题。 2.安全性:新基原必须是安全的,这方面现在技术上应当能解决,无论中药和西药,现 代毒理学都能游刃有余。 3.药效: 要在动物身上实现药效的等效性研究很困难, 主要是得到公认的符合中医理论 的动物模型几乎没有,能从动物身上实现等效性研究很困难。到目前为止,中医药动物实验 的数据是否可用于临床还有一定的争论,正如有人所说,中医的疗效不用“小耗子点头”, 这是中药基原创新研究的瓶颈,也是中药研究的瓶颈。 3.成分:容易实现,但是没有二个植物的成分是相同的,如果出现差异,不能说明这些 差异到底有什么意义, 尤其在汤药中很难说清楚这些成分差异是否导致安全问题、 疗效差异 问题,但是在现代中药制剂如注射剂,从安全性上应该能够证明,但是从中医疗效上如果以 中医功能主治很难证明这些成分造成的功能主治差异。 如山银花为原料的注射剂中到底有没 有因溶血而产生安全性问题容易证明,但是否会导致功能主治的差异难以证明。 由于在临床疗效、药效方面都不能系统阐明中药新基原等效性问题,最后就剩下一招: 历史传承。这个依据可能是最保险的,因为用了几千年的中药肯定是安全、有效的,但最近 的何首乌问题也推翻了这个论断,并不是说使用历史悠久就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不能证明传统基原和新基原的等效性,中药基原就产生了顶峰论的现象,就成了“一 句顶一万句”,就成了“两个凡是”了,那就违背了科学规律。 如何解决中药基原创新问题呢?加强安全性研究,在安全的前题下,(1)具有历史记 载的,(2)正品的近缘植物,这两个都可以列入考察范围,让临床和生产实践去证明,但 这样就要修改法规,推动一药多原,但是使用时应标明基原,如金银花 I,金银花 II.。 在现行法规下,要拿到进入“组织”的入场券,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传统基原的等 效性。例如山银花,如果能够证明它的安全性、和金银花的等效性,由于其容易采收、产量 大,很容易取代金银花,如果证明其功能亚于金银花,或者不能证明其等效性,那就还做山 银花吧,不要争。除非推动修改法规,或者推动科学研究,才能有效地解决金银花和山银花 之争。 从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看中药源头(五) 此篇有点狡辩,不喜欢可飘过。另外,有些事情也没有想透,高手朋友可留言教我,谢 谢。 正如前文所述,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焦点在于中药基原之争,第一,中药基原是继承中 的发展,是相对稳定的;第二,中药基原曾经有过百花齐放的时代,所用基原数目也是相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的多;第三,本草中记载的中药基原可能是业界共识,也可能是根据小圈子人的好恶有所选 择所定的,有人开玩笑说,是否李时珍喝多了写错了,反正当时也没有主审把关,呵呵。 这样就引发一个思考,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僵化的中药基原体系是制约了中药的发 展还是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首先,我们看一下历代红本草药物数目的发展史,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 药 365 种,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 种,新修本草载药 850 种,宋官版各本草如政和 本草载药 1746 种,本草纲目载药 1892 种,再如本草纲目拾遗新增药 716 中,冬 虫夏草、 西洋参、 浙贝母等都是此书首次记载。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 中药的数目是不断丰富, 不断增加的。 再看每种中药的基原数目, 由于没有查到翔实的数据, 没有关于每种中药基原数目的沿 革变化情况,但是从中药数目不断增加这个大背景考虑,每种中药的基原数目也是变化的, 只不过每种中药的正伪之争,正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为汉之正统,曹魏、孙吴为非正统之说 有点相似,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谁是谁非,关键看临床,如果临床无法验证,看谁嘴大 谁就说的对。 也许古人中能够编纂书籍之人就是嘴大之人, 哪些有不同意见的人淹没于历史 大海之中。 那么这些历代本草新增加的药物是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先有规定后再使用还是现有临 床实践再记载入本草文献?当然,先有临床实践,再记载入本草文献,是不? 北京某医院一个大夫要使用一个未收入国家药典或北京市炮制规范的新药物, 会出现什 么情况? 北京某医院一个大夫要使用一个未收入国家药典或北京市炮制规范的中药新基原, 会出 现什么情况? 再例如,某山区山清水秀,中草药漫山遍野,某乡村医生,想就地取材,自采自用,使 用一个新的、未收入国家药典或北京市炮制规范的中药基原,会出现什么情况? 经咨询北中医的新药开发专家, 没有进入药典或地标的药物是很难进入新药开发阶段的, 同样在临床使用是违法的。有人会说,我们哪儿就是不入药典(部标、地标)也能使用,那 是不可能的吧,据我了解不入标准的草药是不能销售的,自采自用、自制自用是不容于现行 法规的。中药必购自饮片厂。 目前一个新中药资源首先产生于实验室, 是由新药开发驱动而产生的, 因为新药开发的 前题是所用原料已被药典收载。这样又会产生一个悖论,新药开发的组方来自临床实践,组 方中的中药组成必记载于药典,药典系统未收载就用于临床,是违法用药,在违法用药的基 础上总结临床经验开发新药是否也是违法的? 目前的中药资源和中药基原固定化, 是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还是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不言而喻。客观上,抹杀了中医的真谛和核心价值观,即从实践中来的中医核心价值观,即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核心价值观。限制新中药资源或新中药基原在临床的使用,客 观造成了中药资源和基原顶峰论,是不科学的。 但是从药品管理来说,希望容易管理,支持中药资源和基原不要乱、要固定,但从中医 的起源来说,中药起源于农业社会的临床实践,如果新资源和基原不允许临床使用了,咋能 再从临床中总结产生新的资源和基原?换句话说, 中药资源和基原的百花齐放是不是也是中 医百花齐放的基础?试问, 中医若干年来缓慢发展是否也和进入工业社会后, 中医药脱离自 然,脱离临床实践,中药基原的一花独放有关? 目前,中药的源头是死水一潭。 如何才能保证中药源头即不乱,又生气勃勃,促进下游以及中医的发展?且听下回 分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春生教授 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平息后之中药源头思考 (六) 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归于平静。 本文继续思考如何激活中药源头,从源头创新激活整个中药产业链创新的看法。 1.对西药来说,先有新化合物,再有先导化合物,然后才有新药。单成分或者成分组 合的新药具有特定的功效,治疗特定的疾病,其研究的对象是单成分,然后是成分组合;对 中药来说,治疗疾病的基础是复方(包括单味复方,如独参汤),研究的对象是单味中药, 只有搞清楚单味药,才能搞清楚复方。单味药具有如下特点:(1)由于中药生产环节的复 杂性 (基原、 产地、 栽培技术、 产地加工、炮制、 贮藏) , 导致了中药成分的不稳定性; (2) 由于大多数中药成分无法和中药功效一一对应, 导致中药化学成分和功效联系的复杂性。 以 上原因导致利用化学成分进行中药新基原等效性的研究进入一个死胡同, 利用生物效价进行 的中药新基原等效性或优质性研究也由于动物模型和中医疾病模型的等效性而陷入窘境。 只 有利用毒理学进行的安全性研究畅通无阻, 无论用何种理论解释, 如配伍减毒、 炮制减毒等, 所有说法在毒理学实验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动物脏器的病理性改变清楚说明无毒或有毒 (狭义),能够得出我们在何种剂量下使用多长时间是安全的,否则是不安全的,充分保证 了中药,包括西药的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