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论文关于VR影像记录的融合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影像论文关于VR影像记录的融合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影像论文关于VR影像记录的融合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影像论文关于VR影像记录的融合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影像论文关于VR影像记录的融合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像论文关于VR影像记录的融合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郝巍东, 提要:随着数字化媒体的飞速发展,VR技术融入多种领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在表述真实性方面的优势尤为见长,将其应用在纪录片领域就会产生出全新的VR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在叙事方面,传统叙事的真实性在VR影像记录领域还是被尊重的甚至是被强化的,原来由线性二维语言主导的叙事模式转变成了具有三维虚拟空间的叙事形式。在VR纪录片中,观看者的视角等同于参与者,从“第三方”视角转变为“第一人称”视角。在真实性再现方面,VR技术将传统纪录片的画幅广度和深度进行了延伸,画面中的世界变为360度无死角的空间。而交互技术的加入,则给纪录片带来了新的信息传递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VR纪录片的故事结局也将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导演安排的故事结果,而是有多种可能,并由观看者自己参与决定。VR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无疑推动了纪录片的创作,但我们也应客观全面地看待新技术的意义与价值,正确理解作品创作中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VR技术影像记录真实性影视创作 如今,“新媒体”一词在传媒领域已经不再新鲜,“新”的概念在被不断刷新,随着互联网的融合,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又在哪里作为影像记录的主要载体纪录片的下一个春天又在哪里在刚刚过去的xx年,美联社、纽约时报、BBC等行业 大佬纷纷把这一“春天”指向了VR+影像记录领域,而且纽约时报已经声称,依靠新发展的VR技术,传播新闻纪实影片已经实现并且开始盈利。对于这一系列的动态,国内外同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至于有人大声疾呼:VR给纪录片带来了春天。 那么,VR究竟是什么它会给传统媒体带来希望吗它给影像记录又带来了什么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虚拟现实,在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由美国VPL公司创始人Jaron Lanier(拉尼尔)最初提出,是通过电脑虚拟仿真系统使观看者能够产生真实体验感受。该技术通过计算机将多种媒体信息融合在一起,并生成可进行交互的三维动态景象和具有互动性的实体行为系统,逼真的场景以及可互动的体验,使观看者能够“浸入”到该环境中。通俗讲,就是通过VR眼镜、VR头盔、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模拟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景象。观看者通过佩戴外置设备能够使其在视觉、听觉、触觉上产生强烈临场感。VR技术的强大和真正魅力,就是给观看者创造真实的影像,创造逼真的“浸入”体验感。 xx年将是VR迅猛发展的一年,VR设备研发取得丰硕成果并有大量设备走向市场。然而,VR设备的发展并不是该产业的核心动力,VR的内容才是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展现和还原真实物质世界的VR纪录片将蓄势待发,必将在未来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VR与影像记录可以称得上是孪生兄弟,因为两者都是要求具有逼真性和叙述的完整性。影像记录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而VR纪录片恰恰扩展了影像记录中视觉、听觉的范围,让观看者更加直观的是,再现了完整的场景,没有了令人怀疑的景别变化和剪辑。最大限度地通过VR技术保证了现实场景的完整性,让影像记录与真实世界自然过渡,从而提升了临场感、增强了真实感。xx年UN发布了世界上首部VR纪录片Clouds Over Sidra,影片以12岁的叙利亚难民sidra为故事线索,通过VR技术让观看者真实感受到贫苦难民为躲避叙利亚内战而在约旦札塔里难民营生活的艰辛。通过VR技术呈现的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更接近于真实场景,将残酷的现实真实地再现于观看者眼前,营造出前所未有的“沉入感”。该片一经发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公益捐赠明显增加。xx年5月,英国卫报也推出其制作的VR纪录片69,该片让观看者通过虚拟现实体验身处牢狱的感受,并且接受24小时全天候*的恐惧心理。xx年英国BBC推出三部VR纪录片We wait、EasterRising: Voice ofa Rebel以及Home,它们都是BBC的研发实验室。在内容、制作以及用户满意度上三部作品各不相同 国内外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应用VR技术。xx年,在纽约百万*活动中,Vice News首度采用了VR技术进行了相关播报,虚拟现实形成的浸入式视角让观看者仿佛置身于游行队伍的*;xx年10月,美国总统大选,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拉斯维加斯通过Gear VR技术,现场直播了五名*党候选人的公开辩论;洛杉矶时报也在这一时间发布了一部VR新闻,通过三维技术模拟火星地表的盖尔陨石坑的表层场景;xx年12月,英国经济学人通过应用VR技术复原了已被IS恐怖组织破坏的 _博物馆;美国报业巨头甘耐特也声称将要推出专门网站以供播放VR新闻,定期播出VR新闻节目VRtuaUyThere打破传统新闻的播放模式。国内方面,在xx夏季达沃斯论坛(The summer Davos Fo irum)及第四届“全球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会议上,中国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发布,该片由 _、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财新传媒共同完成。影片作为我国VR纪录片领域早期探索性的尝试,在故事表达和叙事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xx年, _在报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_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开始采用VR形式;腾讯新闻则利用VR技术实现了通过移动端视频直播厅进行阅兵互动式的体验。xx年北京*期间,VR技术也成了国内媒体人的新宠。各大媒体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终端上传用VR设备录制的*现场视频,观看者可以通过VR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与此同时,多家机构积极投身到VR影像领域,随着“华谊”入股圣威特公司VR主题公园,“华策奥飞”等传媒大鳄也掀起“VR并购潮”,就连著名导演张艺谋也于xx年年初透露将要进军VR领域。 数字化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使VR技术融人多种领域似成为一种必然。它在“还原”真实性方面的优势尤为见长,那么,将其与影像记录相融合就会产生出全新的VR表现语言。 1.VR对叙事方式的改变 随着VR技术的升温,其所传递的内容越来越为人所关注。VR作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叙事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与接受关系。具体而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以大众传播或分众传播为主的,都有着比较明确的预想结果,而VR影像记录的传播则具有多重的可能性。在叙事方式方面,传统叙事的真实性在VR影像记录领域还是被尊重的,甚至是被强化的,原来由线性二维语言主导的叙事模式转变成了具有三维虚拟空间的叙事形式。叙事方式上,以往观看者在接受纪实 _时,通常是以“第三方”的视角存在,这可以理解为影像记录的旁观者,而在VR纪录片中,观看者的视角等同于参与者,从“第三方”视角转变为“第一人称”视角。例如,在VR纪录片中,观看者通过移动自己的视线,便可以以全景360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并且可以主动地选取观察对象与事件,从而可以获得参与者自身所需的故事或者需要了解的真相。这与传统纪录片拍摄者拍摄什么,以什么视角拍摄,观看者就必须接受被动信息相比,无疑具有更多的参与感、互动性以及真实感。对于信息发布者来说,如何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叙事方式,更逼真地实现观看者和虚拟影像的互动,是一种全新挑战。 当然,不管传统叙事还是VR叙事,内容才是作品的核心,就如同观众欣赏一部作品的时候,影片是否得到认可,作品的技术并不是观众最为在意的部分。而作品的内容是否能吸引观众,欣赏后是否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这部影片的成败关键。所以,VR只是形式,能够打动观众的内容才是作品的灵魂。 2.VR对影像真实性的塑造 1895年,火车进站第一次在电影院播放的时候,观看者是充满好奇而又极具恐惧的,当影片中的火车向着观众开过来的时候,人们被逼真的效果吓得四处躲闪,如同电影刚发明的时候,今天VR技术的运用也给观众一种神奇的“真实”的感受。 何为“真实性”王迟教授曾研究发现:“从格里尔逊到温斯顿,8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纪录片的界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奉行多年的真实性范式已经被抛弃,创作者的创作立场、观众的接受行为成了新的界定依据。但不应忽略的是,虽然真实性范式已经破产,但真实性问题却从不曾远离。历史显示,不同时代、不同人界定纪录片的思路、方式各有不同,但每种解决方案的核心部分却都还是在处理同样一个问题,即真实性问题。比如温斯顿,他的定义之所以值得重视,关键就在于他所提出的见证人概念为我们看待、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德国新客观派所建立的纪录片基本三原则是:一、“真实性”是其艺术风格的最终诉求,二、“真实性”是其表现题材的最终诉求,三、“真实性”是其场景设置的最终诉求。纪录片的真实性是由逼真的画面、声效以及尊重现实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手法构成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也曾经说过:“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真实性也是区分纪录片和其他类型影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导演弗拉哈迪1922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让世界认识了纪录片今天,随着纪录片拍摄技术以及创作理念的发展变化,影片拍摄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辅助拍摄技巧,同时还生产出了许多专用摄录设备,在内容表现方面,摆拍、搬演、模拟动画等新的表现形式也被逐渐引用进纪录片中。 现在将VR技术应用在纪录片中,它将传统纪录片的画幅广度和深度进行了延伸,使得观看者即成为参与者,眼前的世界变为360度无死角的空间。而交互技术的应用,则给纪录片带来了新的信息传递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VR纪录片的故事结局也将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导演安排的故事结果,而是有多种可能的结局,并由观看者自己参与决定。VR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探索特质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传统纪录片在镜头使用时,为了表现事件的真实性尽量使用长镜头来表现,并且剪辑技巧使用较少。但是尽管这样,观看者依然在质疑影像记录的真实性。原因很简单,镜头之外是什么影像所记录的究竟是全部场景的哪一部分它能够代表事件的全部真相吗传统纪录片由于画幅有限,在表现某些复杂的环境时,为了能够说明事件的背景,通常需要切入与事件相关的一些画面来衬托效果,而VR影像的拍摄让拍摄者在镜头前无法隐藏,观看者就不会被刻意操控或引导,VR360度的视野使传统的镜头语言和表现技巧失去了作用,使VR纪录片的观看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没有死角的镜头画面使影像记录的真实性、可信度大大提高,使观看者避免受到拍摄者的刻意引导。直到现在,纪录片对“真实性”的表现都还存在很多争议,有绝对抵制运用真实再现手法的“电影眼睛派”,也有绝对支持运用真实再现手法的“新纪录电影”风格。但是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VR技术的出现,真实性和真实再现手法已经达成和谐一致。 3.VR对创作方法的改变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关于“真实”与“纪实”两个概念的辨析由来已久,其本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究其形式,纪录片需要的是纪实的记录手段、真实的记录对象、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而最终传递出的思想或情感,却并不能用是否真实来评判。钟大年教授曾说过:纪录片不是生活本身,它是一种文本创作,是创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和载体,使用影像来描述对生活的理解。就如同“纪实”并非“真实”一样,纪录片并非客观生活的“原版复刻”,也就不具有完全还原客观生活的机能。“纪录片无法完全真实重现本真生活的真实性”,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一状况,很大程度是由纪录片创作、制作方式造成的。在传统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受到技术层面的限制,例如,无法真正“再现”全景,镜头所呈现的永远是单角度的画面,观看者从传统纪录片中所看到的真实性,其实是通过创作者的视角所建立起来的一扇观察窗口,透过这个已经打上主观印记的窗口,我们看到的是创作者设立的“真实”。迈克尔拉毕格曾经说过:“真实就是从人类性情出发看到的真实一角。”这是创作者的引导与观看者内心情感判断的契合,这一契合其实原本就扎根于观看者的内心,只是通过这一途径唤醒观者内心的关注。所以,传统的纪录片所拍摄的对象有很大的筛选性,更多的是导演引导观看者,传递导演的表达意图。 VR影像的崭新效果和互动模式决定了其创作方式也与传统方式有本质的不同。在剧本创作阶段,VR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影像记录的模式,创作者要有VR思维,用360度全景的空间模式去表达体验。所表现事件的选择要适合用VR技术来展现,必须要体现互动性和第一人称视角。就是说,在一个全景镜头中,不再只有一个故事发生,而是会有多个故事同时发生,并且观看者可以主动去选择参与其中。很多传统影像记录是以“第三人称”视角陈述事件的,但对于VR纪录片,如果还是按照“第三人称”视角来表现,那“我”在整个事件中的“浸入感”则大打折扣。所以VR作品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表达是其优势所在,在VR作品的沉浸式体验中,观看者会产生自我意识,从而增加互动性。另外,在传统的纪录片中,导演经常使用景别、构图、镜头焦段的变化来帮助描述事件,但是在VR影像中,360度全景拍摄设备是无法产生焦距变化的,环绕式的大画幅中也没有了“构图”的概念,导演只能通过控制角色与观看者(VR摄影机)之间的距离远近来表达视听语言的意图。所以,影像记录是一种表达方式,拍摄对象需要被记录在影像上,而影像所表达的内容却往往超越画面之外。犹如单万里研究员所说:“理论滋养创作灵感,但是不应束缚创作。”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对纪录片范式的界定,同时也是对纪录片创作方式的探索与尝试。当然,VR技术的应用不会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束缚,反而会推动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演进。 不过,VR也不是万能的,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例如,目前VR的拍摄设备有一个较为棘手的拼缝问题,其产生是由于视差所形成的。所谓视差,指的是从固定距离的两个观察点上看同一个目标物体会产生微小的方向差异。现有的VR摄影机都是由多台常规相机按照一定的布局进行拍摄,然后再将拍摄的画面拼接成完整的360度全景的视频。一个物体在两个镜头交接的地方时,两个镜头捕捉这一物体就会产生微小的差距,这个问题到目前仍无法有效解决,只能通过后期处理的办法来降低和减少拼缝的瑕疵。另外,由于VR影片是360度无死角拍摄,所以在灯光布置上要考虑到全局光照和局部光照的关系,否则会穿帮等。在新的媒介形态中,VR技术拥有极大的可开发空间,只有重视VR创作的创新性,才能具备更长久的发展潜力和更深远的影响。 结语 VR技术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直至近两年来才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