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论文关于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恽代英论文关于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恽代英论文关于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恽代英论文关于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恽代英论文关于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恽代英论文关于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确之单纯经验也。经物理学研究,然后知物品本无重量,而为地心引力所影响。” 16恽代英认为这类认识实在太多,切不可认为经验就是智识,强调要增长知识,还是要靠多“研究”经验。 对于认识的产生形成,列宁曾指出:“要理解,就必须从经验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17恽代英也认为认识开始于经验,并需要加以“研究”。他认为从实践中获得的“单纯经验”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全体,因而很难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他关于日光颜色的分析和物体重量的解释即是对感性认识易于出现偏差的科学认知。显然,感性认识需要经过深思研究以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经过深思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8恽代英关于认识源于经验,而且需要加以研究的分析,是对人的认识过程始于感性认识并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深刻阐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4.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恽代英始终坚持,对一切事理都应该持一个怀疑的态度。1920年4月他再作怀疑论一文,进一步阐明了自己怀疑论思想与怀疑论鼻祖辟罗(今多译为 “皮浪”“皮罗”,笔者注)思想的异同。恽代英一方面从哲学的深层次角度对人类真理性认识仍然需要怀疑进行了解说:在形而上学方面,他以物界为例,认为人们常说它“真实无妄”就值得怀疑;在*学方面,他指出:“现在*学上已经决定的理论,都值得重新考虑一番”;在自然科学方面,他表示“科学上亦原本没有甚么天经地义”。21显然,真理具有相对性。 另一方面,恽代英又明确表示人智是一天天进化的,认为人类只要肯前进,有一天是很有希望得到他所求的真事理的。真理无疑又具有绝对性。恽代英在对辟罗的总结意见中说:“我的意见,是以为对于一切事理,都要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然而对于怀疑的事理,应该研求;研求出来的结果,我们仍然要用个怀疑的态度看待他。”22这一结论既明示了恽代英与皮浪二人怀疑论思想的本质区别,它更反映了恽代英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知论特征。 恽代英的人生观内容主要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善恶观等。五四之前,该思想集中见于他读书期间所发表的我之人生观一文,五四之后,则突出体现在他的革命宣传和革命实践活动中。 1.生死观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一大基本范畴。在我之人生观一文中,恽代英说:“人类之存活为无价值,犹牛犬羊豕之存活为无价值也。”23认为人并非就是“万物之灵”,人有头脑有思想,就如同牛有角,狗有奇敏的嗅觉一样,是万物出于长时间生物变化的结果。其次,人类存活的理由是因为畏死或不想死。再次,人无杀身成仁的义务、自杀绝对非罪。恽代英反对“杀身成仁”之说,因为“一则杀身成仁四字,可为自律的道德,不可以迫之他人。二则凡不杀身者,亦正以希望成仁之故。非谓偷得一死,即为能事”24。他也反对“自杀有罪”的言论,认为人的生死完全为个人的自由,他人不应干预。 笔者以为,恽代英在此谈人生无价值无目的是就人类存活的前因来深思的。他认为人类天生并非就是万物之灵,也并非天生就是理性动物,人出生后只有与社会发生真正联系,其价值本性方能体现。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今天谈论人生价值的关键。他论人类存活“畏死或不欲死”同样就人类存活之初的本性而言,并非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出现之后。他反对“杀身成仁”的意图是希望现实生活当中那些真正的仁人志士与其以杀身求成仁,不如以不杀身求成仁。他提出“自杀绝对非罪”是就理论而言,并不是要人人自杀。 与在大学时期习惯于从纯理论纯学术谈人生价值、人畏死或不欲死相反,恽代英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五四前后,对自己的生死却表现出极高的理性认知。他一方面从自然本性出发,承认自己怕死,因为“蝼蚁犹自惜其命”;另一方面他又从社会责任出发,表示出对死的无畏。他说:“不做事不如死。”希望找较安全的路,做较切实的事,并表示“烈士徇名,究只成得一个人的名。于事无补者,我不为也”25。在此恽代英表达出的其实是不能只成小我,而须成大我的观点。 2.苦乐观 在我之人生观一文中,恽代英对苦乐的分析是从两方面展开的。他一方面从纯粹理论的角度解释说:“苦乐皆属于主观,而非属于客观。”26并以甲乙观察同一事物为例指出:观同一事,甲以为乐,而乙以为苦。甚至是同一人,对于某事也会今日认为乐,明日又以为苦。因此可知视苦乐为客观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他又从现实的角度对那些视人生为苦的观点进行批判,指出这类人的苦处源于“皆以求而不得之故,而所以求而不得者,则以所求过奢故也”27。他认为一些本不须得而且也是不容易得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因为一时的私欲必欲得到它们,自然常常感觉人生很痛苦了。 苦乐既属主观心造,那么应如何面对困苦呢?1919年7月恽代英在复吉珊信中表示:“生老病死惨痛之事,都人生所应有。我们只尽力为人类扫除干净,我辈借此事心有所托,情有所发,血有洒地,力有尽地,亦自然忘自身的痛苦,且能愉快奋发,病痛亦减少。”281925年5月9日,他在答淮阴儿怎样打破灰色的人生一文中又进一步指出:人在恶劣环境之中,是不能无悲苦之感的,然也只有坐着不去与恶劣环境奋斗的人才感觉这种悲苦。他要求淮阴儿不要去想自杀,而要设法去应付环境,“去做一个改革社会国家与打倒 _的人”29。如果说五四之前恽代英着重要求人们从主观上克制自己过分的*,从而能以“苦”为“乐”,那么五四之后他则是要求人生应不懈努力以“去”苦“求”乐。 3.善恶观 在我之人生观一文中,恽代英认为人类有道德行为是出于为自身谋幸福的结果。他指出“善”“恶”观念原于(一)反复经验之结果;(二)心理同情之作用。30对于“反复经验之结果”,他解释说:吾人以数千万年之人事为借鉴,考其间成败利害之理由,其为成功有利之理由者,吾人即谓之善;其为失败有害之理由者,吾人即谓之恶。并将反复经验分为三种,即数千年祖宗的经验,当世人们的经验以及某人自身的经验。对于“心理同情之作用”,他分析道:吾人因有天生同情之本能,乐群恶独之性,自然存在,自然发达。他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与耳目手足共存。 与我之人生观中对“善”的、本质进行系统理论分析不同,恽代英对善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论述却散见于他不同时期的文章和书信中,比如他在中国家庭改良议中“居家之道德”一部分曾提出过:(一)仁爱。(二)恕。(三)忍。(四)互助。31在致啸虎书中曾提到勇、慎,认为“勇猛与谨慎二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