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感论文关于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作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的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通感隐喻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构成通感的不同感觉具有某种相似的跨感官特征,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该特征的心理表征就是意象图式。本文通过两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强度图式”和“节奏图式”)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对体验哲学框架下的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且进一步揭示了通感隐喻所蕴含的人类心智的体验性以及其所具有的哲学作用。 关键词:通感; 隐喻; 意象图式; 体验性 Abstract:Synaesthesia is viewed as a special kind of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for both domains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of the metaphor are human sensations.Synaesthetic metaphors are not arbitrary in that the sensations concerned in the metaphor always share some cross|modal similarities,whos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re the so|called “image schemas”,which remain unchanged during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process.By proposing two typical image schemas(“Intensity” and “Rhythm”) involved in synaesthesia,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ynaesthetic metaphors,its embodied nature,and its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synaesthesia; metaphor; image schema; embodied nature 1004-6038(xx)04-0013-04 1.引言 2.通感研究的历史与目前状况 古代哲人最初是从感官互通的角度来深思通感现象的。西方通感研究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灵魂论第二卷第八章,1999)认为,描述声音的词类“有取于触觉方面措辞的隐喻()”,“声音的高与低与触觉之为利或钝是类同的”,这种最早的关于感觉之间的类比(通感)是一种隐喻的论述。他不同意德谟克利特所作的触觉统领其他感觉的假设,并认为人的感官各司其职、互不僭越,“既然同项感觉的两个感觉客体,不能被一个机能在同一时刻所感应,显然,两个不同项的感觉客体,例如一个白的与一个甜的,就更不可能由一项机能同时所感应了”。(亚里斯多德,自然诸短篇:感觉与感觉客体,1999) 关于各种感官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也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五官各有所司,彼此无涉,如公孙龙子坚白论认为“目不能坚,手不能白”,即视觉器官(目)和触觉器官(手)不能相互替代;另一种则是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各种感官可以相通互借,如庄子人间世:“夫洵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又如列子黄帝篇:“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到了唐代,中国禅宗集印度唯识论之大成,而且特别强化了“六根相互为用”的佛学理念,追求打通感官界限的内省开悟经验。在这里“通感”不仅仅具有单纯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作用,而且已经成为禅宗的一项基本主张,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至高境界。(参见汤书昆,1998) 20世纪至今,通感研究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展开,国内外研究者都试图解开“通感”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奥秘。国外研究涵盖生理学、语义学和认知等诸多交叉学科,如Ullmann(1957)、Day (1996)、Ramachandran & Hubbard (xx);国内研究相对集中在修辞领域,如陈光磊(xx)、李国南(xx)、雷淑娟(xx)等。随着近年来国内对Lakoff & Johnson所提出的体验哲学的了解日益加深,开始有学者尝试运用其相关理论从认知角度对“通感”进行阐释,如汪少华、徐健(xx)和王志红(xx)等。 从通感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通感”是一个多层次的跨学科术语,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近年来,研究者已经不满足于对通感现象的表层梳理,研究的方向直指通感发生的心理机制。 然而我们也发现,多数研究者只是用通用的隐喻认知模型来解释通感现象,而对于通感隐喻具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及其所揭示的哲学作用。 3.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 “通感”这一术语事实上是有歧义的,各种各样关于“通感”的研究,详查之下其实是一组相关但不尽相同的论题,已有学者为此做过专门的辨析(褚孝泉,1997),此处不再累述。本文所讨论的通感指“通感隐喻”(synaesthetic metaphor),在语言层面上体现为“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项描述其他感官印象”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89),在心理层面上体现为一种基于人类感知的抽象类比,其认知基础是与之相关的意象图式。 3.1 体验哲学与意象图式 20世纪80年代起,以Lakoff & Johnson为代表人物的体验哲学向传统的客观现实主义哲学发起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认识论观点: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对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范畴、概念和推理是由人类的身体经验所形成;人类的知识结构不是静态的、命题性的,而是动态的、体验性的。 体验哲学中所谓的身体经验,就是指人类的神经系统通过身体和感官所体验到的各种感觉。Lakoff & Johnson(1999)将人类感觉记忆的心理表征称为“意象”(image),可分为动觉意象(motor image)和感官意象(sensory ima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索道支架焊接工艺参数调整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成形机床维修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动物胶制造工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卡轨车司机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校企协同专业诊改体系构建
- 养殖技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 美术中考专业试题及答案
- 果树专业试题及答案
- 单招空乘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路检测工程师《水运结构与地基》试题及答案
- 隔爆水棚替换自动隔爆装置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 SLZ 552-2012 用水指标评价导则
-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ppt
-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五版)
- 培智四年级美术教案新
- 智能电子储物柜控制系统方案
- 成人高考数学必背知识点
- 16日济宁市兖州誉航汽车广场市场调研及招商销售可行性报告简编版
- 学习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的体会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